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9891983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溢蜓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溢蜓(I6ng song):山势高峻的样子。(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2

2、) 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 B(2)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 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 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 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 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分析】(1) 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

3、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 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 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 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 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 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

4、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 的心情。故答案为:B;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 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 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心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 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 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 基

5、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点面结合等。答题时按照如 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 达了什么情感。2

6、.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 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 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 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

7、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 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答案】(1) C(2)反复,曰归心有弟”反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 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直 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解析】【分析】(1) 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纵观 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 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8、。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 “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 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故选C。(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 归心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 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另外,作者把 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心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 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故答案为:C;反复,曰归有弟”反

9、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 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直抒 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

10、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杜鹃花得红字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释】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 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 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 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1) 下列对这首诗

11、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 的情感基调。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 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 招摇,动人心魄。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 扣。(2) 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 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答案】

12、(1) C(2)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 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 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 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解析】【分析】(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 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 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2)本题注意归心”指

13、思归之心;白”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 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 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 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 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 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故答案为:C;诗歌颔联的意思:杜

14、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 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 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 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

15、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 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4. 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A. 云郑准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郭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烽两句。【答案】(1)A(2)答案示例:

16、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 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 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解析】【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 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 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 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

17、 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 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 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 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 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 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 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

18、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 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 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 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故答案为:A;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 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 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点评】本题考查学

19、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 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 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 感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 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 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 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

20、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 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 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2)本词上阕蕴含

21、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 A(2)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对政 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对自身处境的悲 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解析】【分析】(1) 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 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 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故选A。(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 历了人世浮沉的苏

22、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 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 定;“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 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 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 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 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故答案为:A;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

23、讽之意一览无余;对政治 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对自身处境的悲愤, 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

24、感。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 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 长。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

25、四散而 去。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D. 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 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2)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答案】(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 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分析】(1) A项,从正面描写出”错误。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 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写,应该是正面与侧 面结合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故选A。(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

26、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 顿生。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然后就想到了 我”一一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 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 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 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故答案为:A;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 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

27、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 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 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

28、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 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洗竹王贞白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节下书。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注】王贞白(公元875年一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 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琅玕:翠 竹的美称。下文箱筠”义同。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交戛:交错缠结。王徽之(公元38年一公元386年),字子猷,东

29、晋名士、书法 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 阴。(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2)相同点: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 风光,终日相依。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 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 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

30、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解析】【分析】(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 洗心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心粉节霜筠漫岁 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以竹 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 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 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 友。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

31、,建功立 业。竹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做,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情操。这首诗以 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 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 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 友。罗隐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故答案为: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 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相同点: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 光,终日相依。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

32、世的人生理想,诗人 爱竹成癖,以竹为友。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 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 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 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 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

33、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 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8.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B. 上片抒写的情感

34、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一一追忆往昔的欢乐一一又将离别的痛苦。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答案】(1)B(2)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 痛;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一一追忆往昔的欢乐 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

35、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 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 似春天朦胧的远山。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 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故 选B。(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 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 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 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心羌笛

36、怨”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 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故答案为:B;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 痛;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37、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 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

38、欲乘风,翻 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 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 捶,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1) 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2) 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 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 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

39、 我 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 求。(2)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 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 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解析】【分析】(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月 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 写美景的用意: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2)下片写归天意愿。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 邀明月,

40、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 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 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 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 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 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

41、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 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故答案为: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 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 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 我 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 求。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 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42、【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 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 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 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 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

43、快活自 省。【注释】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答案】(1) C(2)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 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

44、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 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分析】(1) 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 风”是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故选C。(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 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 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分析可知,写 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 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

45、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 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故答案为:C;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意 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 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点评】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进行总结。该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

46、、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理解诗句,用简 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分析情感。1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玉楼春无名氏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 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

47、,使词意陡生顿挫。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 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 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 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 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1) D(2)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

48、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 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 反衬的作用。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 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 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解析】【分析】(1) 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 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 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故选D。(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 温送暖

49、,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 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 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 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这首词,上片以景衬 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 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玉楼春“东风杨柳门 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 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

50、,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 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雕鞍”,指马,实 又指他自己。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 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 境。留”而不得。故答案为:D;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 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 的作用。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 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

51、毕竟留不住,对 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 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 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12. 阅读下面这两首

52、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姜夔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注释】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 首。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 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倩:请。(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53、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 C(2)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 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 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 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 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

54、,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 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故选C。(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 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 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 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心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 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 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

55、”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 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 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 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两首诗 歌。故答案为:C;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 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句 “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三 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

56、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 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 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

57、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 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 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 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 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咏梅(其一)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 群,

58、句锻字炼”。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 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B.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C.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 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 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2)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

59、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答案】(1)A(2)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 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颈联:诗人 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解析】【分析】(1)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 奇”错误。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 俗气质和灵秀仙骨。故选A。(2)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 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

60、,才是这位孤高拔俗 的隐士的愿望。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你须 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颔联,诗 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寒依疏影萧萧 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 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写竹”和 “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 境。故答案为:A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 人

61、,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颈联:诗人 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2、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

63、胸臆。(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答案】(1)C(2)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 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 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 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从体 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 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 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 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故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