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9709302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烜之(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摘要三个实验探讨对同形且切分层次相同的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被试为76名大学生,实验采用句 子验证任务(即判断测试句的意义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着重探讨前语境或后语境在消解歧义句不适当 意义时的作用及其时间进程。结果发现:(1)抑制机制受语境位置的制约,前语境的抑制作用优于后语境;(2)ISI为3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尚未完成,ISI延长到10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 义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3)从实时(on-line)的阅读时间来看,

2、语境在前时对歧义句的消解更容易;(4) 自定步速(self-paced)移动窗口阅读方式能提高被试的反应的正确率,但没有明显改善对歧义句不适当意 义的抑制作用。关键词歧义句,歧义消解,抑制,自定步速。1引言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关于句法歧义的消解,主要有三种解 释:两阶段模型,参照支持模型以及基于制约的模型顷。两阶段模型认为,句法分析包含两个 阶段,首先,句法分析器建构一种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随后,语用的和词汇的信息开始起 作用,并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参照支持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都认为,可供选 择的各种句法表征并行通达,语义的和概率的等信息在句法歧义消解的过程中

3、实时起作用, 这类信息可以引导句法歧义消解的过程,阻止即抑制与语境不一致的句法表征3 4。MacDonald 等人认为,句法歧义和词汇歧义源于相同类型的知识表征(即词汇表征),两者消解的机制相 同丘。句法歧义的消解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双加工过程,既需要启动歧义句的适当意义,又要 抑制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Kintsch提出的建构一整合模型(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CI Model)认为,理解过程由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建构阶段(construction phase),是根据输入的语言信息,结合理解者的目的与知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构一个原始 的

4、、不连贯的命题网络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自动加工的过程,受意识控制较少,相对不受 语境制约,所用规则也极为粗糙。所形成的表征结构松散,混杂着许多无关的信息。第二阶 段为整合阶段(integration phase),这是一个受意识控制的,满足限制的加工过程。它通过扩 散启动或抑制的加工机制,进一步启动与语境一致的信息,清除先前命题表征中的无关信息, 使不符合语境的命题去启动,并整合词汇、句子和课文的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序连贯的稳 定的心理表征6。Gernsbacher提出的结构建造框架(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简称SBF)认为语言理 解的目的是要建构一个连贯的心

5、理表征或结构,它包括奠基(laying a foundation),映像 (mapping),转移(shifting)三个过程。首先,利用最初输入的信息建构一个基础结构,即奠基。 其次,当新输入信息与原结构较为一致时,就把新信息映像到该结构上,从而使原结构不断发展,这就是映射。当新信息与原结构不一致时,则转而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子结构,即为转 移。结构表征的建造材料是记忆细胞(cells),这些记忆细胞表征以前贮存的记忆的痕迹。记 忆细胞由输入的信息自动启动,信息一旦启动便传递加工信号,增强有关记忆细胞的启动, 同时抑制其它无关记忆细胞的启动。如果记忆细胞所表征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发展的心理结构 所必

6、须的,则得到增强;反之,受到抑制。记忆细胞的启动水平受到两种一般的认知加工机 制增强(enhancement)与抑制(suppression)的调节71这两个语言理解的模型都强调启动和抑制机制在建构句子或课文意义表征中的作用。句法歧义现象为探讨语言理解中启动和抑制机制的作用提供了较好的语言材料,二十多 年来,句法歧义的消解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活跃的领域。迄今为止,有关句法歧义消 解的研究主要是在英文中进行的,而且主要集中在几种典型的句法结构上。汉语和英语中都 存在一类特殊的歧义句,构成句子的词相同、词序相同而且在语法上只能作一种切分的语段 (同形且切分的层次相同,如Visiting rel

7、atives can be a nuisance ),这类句法歧义与 词汇歧义十分相似。陈永明和崔耀曾采用句子验证任务探讨过汉语歧义句的加工过程。研究 发现,当测试句与歧义句的意义一致时,语境位置和相对意义频率对句子歧义的解析都有影 响;当测试句与歧义句意义不一致时,相对意义频率对句子歧义的解析有影响,但没有发现 语境位置对句子歧义解析的作用8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这类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以及抑制机制在句子歧义消解中的作 用。实验一和实验二采用句子验证任务,探讨语境位置在句子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实验 三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与句子验证任务相结合实验范式,探讨在句法歧义消解的实时 加工中语境位

8、置的作用,并探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对抑制效率的影响。2实验一2.1方法2.1.1实验设计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第一,语境位置:语境句在前和语境句在后;第二, 句子类型:实验句(包含歧义句)和控制句(不包含歧义句)。实验采用组内设计。实验任务 是句子验证,即判断测试句的意义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2.1.2被试24名大学生,男女各12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被试裸视正常或 矫正视力正常。每名被试只参加一个试验组的实验,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2.1.3材料初选了 65个歧义句,同形且切分层次相同。每个歧义句都有两个意义,即主要意 义和次要意义。82名被试(不参加正式实验)对歧义句两个意义的

9、相对频率进行等级评定(在 0-10之间评定歧义句的两个意义,0代表极不常用,10代表极常用),选取相对意义频率分 数之差介于1.5-4.5之间的28个歧义句。其主要意义的平均分为6.9,次要意义的平均分为 4.3。根据每个歧义句的次要意义编写四个句子,形成一集实验材料。共有28集关键实验材 料,按拉丁方平衡分为4个试验组,使同一歧义句在一个试验组里只出现一次。表1所示是 一集实验材料的例子。另外构建了 28个填充句,其中14句包含歧义句,14句不包含歧义句。填充句也由两个 分句组成,其结构与长度与关键实验材料类似。测试句都是针对歧义句的主要意义设计的,28个测试句的长度大致相等,约10个字,都

10、是肯 定陈述句。针对关键实验材料设计的测试句,其意义与关键实验材料的意义不一致。针对填 充句设计的测试句,其意义与填充句一致(例如,(填充句)“他看了一个月的报纸,上个月 他没有干别的事情。” (测试句)“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报纸。”)。表1实验一中使用的语言材料举例实验条件实验例句实验句:语境在前她已经学会走路了,她是去年生的孩子。控制句:语境在前她已经学会走路了,她是去年出生的孩子。实验句:语境在后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她已经学会走路了。控制句:语境在后她是去年出生的孩子,她已经学会走路了。测试句:她去年生了一个孩子。注:歧义句“他的问题不难理解”有两个意义,主要意义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不难理解

11、”,次要意义是“他所碰到的困难不难理解”。由于关键实验材料的意义与它的测试句的意义不一致,因此,对关键实验材料的正确反 应为“否”;填充句的意义与它的测试句的意义一致,对填充句的正确反应为“是”。2.1 4实验程序 实验利用美国Psychology Software Tool公司开发的心理学通用实验软件 E-Prime,记时精度为1毫秒。实验前,被试坐在计算机前约50厘米,在计算机屏幕左边先呈 现“ + ”字提示符300毫秒,间隔650毫秒后,以系列方式由左向右呈现实验材料,每个字 呈现300毫秒。每个句子都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在屏幕的中间位置呈现,第二分句 在其下一行呈现。句子呈现完毕

12、,在ISI为300毫秒时呈现测试句(绿色),测试句的全部内 容一次性同时呈现。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测试句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按键作“是” 或“否”的反应。被试做出判断后,计算机给出反馈信息。被试如果在3秒钟内没有做出反 应,就算一次错误。正式实验前,被试做12次练习。实验大约需要30分钟,中间休息2分 钟。2.2结果与讨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去掉极端反应时数据,这部分数据占全部数据数据的 1.2%。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语境位置和句子类型的主效应都不显著,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也不显著。表2是ISI为300毫秒时24名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和标准差。表2 ISI为300毫秒时被试反应

13、的正确率句子类型语境位置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0.732(0.165)0.702(0.178)控制句0.821 (0.128)0.863(0.123)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差,以下相同。对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 F1 (1,23)=26.21,PV0.01;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F2 (1,27)=7.63,PV0.01;对实验 句反应的正确率显著地低于对控制句反应的正确率。语境位置的主效应和两个因素的交互作 用不显著,说明语境位置对被试的反应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本实验中,实验句的意义都偏向歧义句的次要意义,而测试句的意义与歧义句的主要 意

14、义有关,所以正确反应为“否”。实验结果表明,对实验句反应的正确率低于控制句,这 说明歧义句不适当意义干扰了被试的正确判断,也就是说,歧义句的主要意义在加工的早期 被启动。但是,语境信息要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被试通达歧义句的适当意义,抑制歧义句的 不适当意义,从而建构适当的句子意义表征。如果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完全没有受到抑制, 歧义句的两个意义都可能被启动,而且主要意义的启动水平应高于次要意义的启动水平;那 么,被试会依据歧义句的主要意义(或仅凭猜测)作出判断,其判断的正确率应处于机率水 平(甚至更低)。实验一的结果表明,被试判断反应的正确率都高于70%,这说明歧义句的不 适当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15、了抑制。在反应时上,对实验句与控制句反应时之间的差异不显 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总之,在ISI为300 毫秒时,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主要意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对其的抑制尚未 完成;而且,语境位置对抑制歧义句不适当意义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那么,在获得充分的 加工时间条件下,能否完成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呢?语境位置是否影响对歧义句不适 当意义的抑制呢?在实验二中,将ISI延长为1000毫秒,以便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3实验二3.1方法3.1.1实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3.1.2被试24名大学生,男11人,女13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

16、未参加过 实验一的实验。被试裸视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每名被试只参加一个试验组的实验,实验后 获得少量报酬。3.1.3材料 与实验一相同。3.1.4实验程序 与实验一基本相同,只是将ISI改为1000毫秒。3.2结果与讨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去掉极端反应时数据,这部分数据占全部数据数据的 1.1%。表3是24名被试在ISI为1000毫秒时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和标准差。表3 ISI为1000毫秒时被试的反应时(毫秒)语境位置句子类型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1605 (287)1700 (263)控制句1620 (302)1591 (267)对表3中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的主效应

17、,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差 异显著,F1 (1,23)=4.68, PV0.05;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异不显著。两个因素的交互作 用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差异边缘显著,F1 (1,23)=3.49,P=0.07,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 异不显著。尝试性地对交互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当语境在后时,对实验句的反 应慢于控制句,差异非常显著,F1 (1,23)=8.98, PV0.01。当语境在前时,实验句与控制 句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反应的正确率上,句子类型和语境位置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当语境在前时,对实验句的反应时与对控制句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不 显著,这说明语境

18、在前时,已消除了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干扰,即对歧义句不适当的主要意 义的抑制基本完成。但是,当语境在后时,对实验句的反应慢于对控制句的反应,说明歧义 句的不适当意义仍然影响被试的判断反应,即语境在后时,还没有消除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 干扰。也就是说,当语境在后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还未完成。由此看来,在对歧 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方面,前语境优于后语境。前后语境在句子歧义消解中所起的作 用程度不同,可能因为语境在前时,语境提供的信息较早起作用,在一段时间后,降低了与 语境不一致的主要意义的启动水平。但是,当语境在后时,被试首先读到的是歧义句,由于 相对意义频率的作用,歧义句的主要意义首先被

19、启动,或者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被启动(主 要意义的启动水平高于次要意义的启动水平),但是随后读到的语境句的意义又不支持歧义句 的主要意义,为了将两个分句的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被试需要根 据语境句提供的信息,提高歧义句次要意义的启动水平,同时抑制歧义句的主要意义。所以 后语境难以完全消除歧义句主要意义的干扰作用。在阅读理解中,对歧义句消解的实时(on-line)加工过程是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另外, 自定步速阅读方式能否改善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效率呢?实验三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 题。4实验三4.1方法4.1.1实验设计 与实验一基本相同,ISI为300毫秒。因变量包括被试的

20、阅读时间、反应时间 和正确率。4.1.2被试28名大学生,男12人,女16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未参加过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被试裸视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每名被试只参加一个试验组的实验, 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4.1.3材料 与实验一相同。4.1.4实验程序实验时,在计算机屏幕左边先呈现“ + ”字提示符。要求被试用左手按空格 键,被试按一次空格键,就出现第一个字,再按一次空格键,第二个字出现,同时第一个字 消失。被试每按一次空格键,就可以看到一个汉字,直到将整句话阅读完。实验过程中,要 求被试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合适的速度按键,并认真阅读理解整句话的意义。句子阅读 完毕,在I

21、SI为300毫秒时,一次性同时呈现测试句,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两句话的意 义是否一致。被试做出判断后,计算机给出反馈。被试如果在3秒钟内没有做出反应,就算 一次错误。正式实验前先做12次练习。实验大约需要30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4.2结果与讨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删除极端反应时数据,同时删除阅读时间上的极端数据, 这部分数据占全部数据数据的1.3%。表4所示为28名被试对刺激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表4 ISI为300毫秒时被试对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毫秒)语境位置句子类型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301(63)315(69)控制句299(62)299(54)对表4中的阅读时间进行方

22、差分析,结果表明:语境位置的主效应,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 差异非常显著,F1 (1,27)=9.55, PV0.01 ;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异边缘显著,F2 (1,27) = 3.46, 0.05VPV0.10;语境在前时的阅读时间短于语境在后时的阅读时间。句子类型的主 效应,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差异显著,F1 (1,27)=5.00,PV0.05,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 异不显著;对实验句的阅读时间长于对控制句的阅读时间。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以被试为随 机变量时差异显著,F1 (1,27)=5.76,PV0.05;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异不显著。对交互作 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语境在前时,对实验句与控

23、制句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当语境在 后时,对实验句的阅读时间长于对控制句的阅读时间,F1 (1,27)=8.32,PV0.01。表5是28名被试在ISI为300毫秒时的反应时和标准差。表5 ISI为300毫秒时被试的反应时(毫秒)语境位置句子类型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1565(303)1639(257)控制句1582(294)1514(217)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的主效应,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差异非常 显著,F1 (1,27)=9.18, PV0.01 ;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异不显著。语境位置的主效应不 显著。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差异非常显著,F1 (1,27

24、) =11.55, PV0.01, 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差异不显著。对交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语境在后时,对实验句 与控制句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F1 (1,27)=28.72, PV0.01 ;对实验句的反应慢 于对控制句的反应。当语境在前时,对实验句与控制句的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表6所示为28名被试在ISI为300毫秒时反应的正确率和标准差。表6 ISI为300毫秒时反应的正确率语境位置句子类型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0.781 (0.119)0.786 (0.172)控制句0.883 (0.146)0.913 (0.131)对表6中的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句子类型的主效应

25、非常显著,以被试为随机 变量时,F1 (1,27)=14.72, PV0.01;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F2 (1,27) =10.13, PV0.01; 对实验句反应的正确率显著地低于对控制句反应的正确率。语境位置的主效应和两个因素的 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方式的实时加工过程中发现,当语境在前时,对实验句与 控制句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实验句与控制句在判断反应时间上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前语 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干扰。当语境在后时,对实验句的阅读时间长于 对控制句的阅读时间,对实验句的判断反应时间也长于对控制句的判断反应时间。这表明歧 义句的不适当意义被启动,所

26、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歧义句适当意义的启动水平,抑制歧 义句的不适当意义,从而建构恰当的句子意义的心理表征。可见,语境位置影响句子歧义的 消解过程,前语境的作用优于后语境。语境在前时,句子歧义的消解过程符合交互作用的假 设。语境在后时,句子歧义的消解过程与两阶段模型假设相符合。在反应的正确率上,对实验句反应的正确率低于控制句,这与实验一的结果类似。说明 与语境不一致的主要意义干扰了被试的判断反应,即对歧义句的主要意义的抑制尚未完成。对实验一和实验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反应的正确 率上差异显著,以被试为随机变数时,F1 (1,50)=6.49,PV0.05;以项目为

27、随机变数时, F2 (1,54)=4.87, PV0.05。自定步速阅读方式下反应的正确率高于固定步速阅读方式下反 应的正确率。这说明自定步速阅读方式确实改善了被试的作业成绩。但是,自定步速阅读方 式却没有明显改善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5.综合讨论采用固定步速阅读方式时,在延长加工时间后,在抑制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作用方面, 前语境优于后语境(实验二)。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时,对歧义句的实时加工过程也表明, 前语境更有利于建构适当的意义的心理表征。前语境之所以出现这种优势,可能是因为前语 境提供的信息使被试对后继的歧义句的解析产生了某种预期,使得前语境对后继的歧义句具 有较强的约束。但是

28、,前语境的优势亦依赖于它们获得的加工时间。本研究中,当ISI为300 毫秒时,以及陈永明等人的实验中,当ISI为100毫秒时,在抑制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作用 方面,前语境与后语境没有差别。在获得充分的加工时间(ISI为1000毫秒)后,前语境优 势才表现出来。杨丽霞,陈永明等在一项研究中,将有意义的干扰词插入到一句话中,如果干扰词与句 子的话题有关系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也难以抑制干扰词9。本研究的结果与此类似,说 明在复杂任务中,自定步速阅读方式难以改善被试的抑制效率。Hamm和Hasher在一个关于 段落推理的实验中发现,对探测词(与段落的意义一致)的判断上老年人与年轻人成绩同样 好,但对

29、“竞争词”(与段落意义不一致)的判断上老年人比年轻人的成绩差。说明老年人难 以抑制这些“竞争词” US。上述研究提示,启动机制与抑制机制可能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认知 加工机制。6结论根据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方面,前语境优于后语境。(2) 对歧义句不适当(主要)意义的抑制有一个时间进程,ISI为300毫秒时,对歧义 句不适当意义有一定程度的抑制;ISI为1000毫秒时,对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的抑制程度有 进一步的提高。(3) 与固定步速阅读方式相比,自定步速阅读方式可以提高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但是没 有明显改善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参考文

30、献1. Frazier L. Sentence processing: A tutorial review. In M Coltheart (Ed.),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87: 559-5862. Mitchell D C. Sentence Parsing. In Gernsbacher (Ed.), The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New York, NY:Academic Press, 1994, 375-4093.

31、 Trueswell J C, Tanenhaus M, Garnsey S. Semantic influences on parsing: Use of thematic role information in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4, 33: 285-3184. Trueswell J C. The role of lexical frequency in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

32、e,1996, 35: 566-5855. MacDonald M C, Pearlmuter N J, Seidenberg M S. Lexical nature of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 676-7036. Gernsbacher M A.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19907. Kintsch W. The Role of

33、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2), 163-1828. 陈永明,崔耀.汉语歧义句的加工.心理学报,1997, 29: 179. 杨丽霞,陈永明等.句子加工水平上对外在干扰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In press)10. Hamm V P, Hasher L. Ag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infer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2, 6, 56-64The In

34、hibition Mechanism for Resolving Chinese Syntax AmbiguityZhou Zhijin(School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 Yongming Yang Lixia(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Chen Hsuan-chih(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

35、g)AbstractTh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inappropriate meanings inhibited in syntactic ambiguity processing. The results showed: (1) Inhibitory efficiency was affected by the position of context.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Pre-context was superior to post-context. (2) The inappropriat

36、e meanings of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 were inhibited partly as ISI=300ms, while they could be inhibited completely as ISI=1000ms.(3) As far as on-line reading time was concerned, the inappropriate meanings of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 could be inhibited instantaneously in pre-context sentences. (4) Self-paced reading mode increased the reaction correct ratio, but did not improve the inhibition efficiency.Key words syntactic ambiguity, ambiguity resolution, inhibition, self-paced reading.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