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682050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密流体控制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一、 智能制造装备未来发展前景分析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工业制造、通信、信息处理、医疗卫生等多个行业。为促进我国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因此,面对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局面,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及节约劳动力成本,成为应对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核心零部件由于在机械

2、设计、材料生产和加工精度方面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涉及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多门类、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故在理论设计和生产加工均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因此,目前在智能制造装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比例较低。未来随着下游领域产能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将呈现巨大的需求。二、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情况流体主要包括气体流体和液态流体两大类,气体流体控制主要应用包括:大气气象监测,用于天气预报等;航空发动机及汽车风洞测试,用于指导发动机及车型设计;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的特殊气体的流体控制设备等。液体流量控制设备主要包括无粘流体控制设备和粘性流体控制设备,无粘流体控制设备主要指

3、水的流体力学控制设备,其应用主要包括城市给排水管道等设计以及水上动力装置包括轮船、航母等的动力设计;粘性流体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食品如焦糖、花生酱等,日化用品如洗发水、指甲油等。(一)胶接工艺的广泛应用为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精密流体控制设备是指通过运动算法与结构设计,实现对流体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控制性输出的智能装备。行业产品主要应用于胶接工艺,通过控制胶粘剂的界面作用(化学力或物理力)将同种或两种以上同质或异质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工艺。胶接工艺具备结构简单、易组装、重量轻、抗缓冲等特点,同时通过不同胶粘剂成分的组合搭配,可以实现密封性、绝缘性、耐腐蚀、环保节能等复合功能,满足了现代

4、工业产品小型化、集成化、多材料复合等需求,因而胶接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与焊接、机械连接并列的当代三大连接技术之一,在几乎所有工业门类中均可应用,应用场景极其广泛。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光伏、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风电、氢能源、建筑、汽车工业等一般工业领域,以及消费电子、半导体等电子领域的点胶、涂覆、灌胶等胶接工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二)精密流体控制设备智能化国产化为我国提供良好契机胶接工艺经历了从人工涂胶向机器涂胶的转型升级,随着胶接工艺的广泛渗透、胶粘剂种类的增加、出胶量和出胶精度的提高,传统人工涂胶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流体控制设备行业正是于此时开始兴起。受限于理论研究、结构设

5、计、加工工艺、研发人才等因素的不足,起初国内厂商的商业模式主要以采购国外品牌的核心零部件并集成为主,并以消费电子为切入口,将下游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至半导体、光伏、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领域。随着国内厂商在产品研发和实际生产中逐渐积累起相关技术、人才和经验储备,产品已逐步向上延伸至对于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我国流体控制设备发展迎来重大契机。(三)精密流体控制设备下游行业的高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快速发展,推动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中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为27230亿

6、元,预计2025年中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将上涨为49060亿元,5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50%。按照应用领域细分市场来看,起步较早且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逐渐趋于稳定发展态势,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05%,2020年中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规模为13330亿元,未来5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将由增量市场逐渐过渡至存量市场,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放缓至756%。相较之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体量和增速则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20年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新能源光伏和电池领域的市场规模为3360亿元,预计2025年精密流体控

7、制设备市场规模将上涨为8390亿元,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008%。三、 智能制造装备中游分析(一)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智能装备制造业是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日益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超过151万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落实与推进以及物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将保持较快增长。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达268万亿元

8、。(二)数控机床市场规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以及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背景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达3270亿元。由于疫情的影响及能源供应限制,2020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小幅下降,市场规模为2473亿元,同比下降244%。2021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恢复增长,达2687亿元,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2957亿元。(三)工业机器人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加,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20万套达到2371万套,同比增长191%。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了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9、,工业机器人也以亮眼的表现逆势上扬,2021年达近五年来最高值。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3660万套,同比增长449%。2022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2024万套,同比下降112%。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仅2019年出现小幅下降,同比下降21%。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增速较快,销量累计达248万台,同比增长461%。由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高速发展,预计2022年市场销量有望达到301万台。(四)3D打印设备竞争格局目前,中国市场的主流设备品牌包括联泰、EOS、华曙、铂力特、3DSystems、GE、Stratasys、惠普等。数据

10、显示,联泰在3D打印行业中市场占比最大达164%,其次为Stratasys和EOS,分别占比148%和131%。(五)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注册量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不断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迅速。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注册量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9%,其中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新增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2021年新增企业数量突破7万家,同比增长747%。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新增相关企业416万家,保持快速增长。四、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面临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

11、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确立了制造业大国地位,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具有劳动密集、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低、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偏低等特征。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因此,面对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局面,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及节约劳动力成本,成为应对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智能制造行业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确定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2、之一。随后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持续为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提供政策扶持。2016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务部联合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在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因此,为深

13、入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实现制造业优化升级、降本减负,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愿景目标,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还将持续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清晰的行业发展导向。2、新产品层出不穷拓宽应用场景现代工业产品具有小型化、集成化、多材料复合等需求,胶接技术成为其实现的重要途径,因而发展成为与焊接、机械连接并列的当代三大连接技术之一,在几乎所有工业门类中均可应用,具备广阔市场前景。未来随着胶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和范围,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并相继出台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和法规。中

14、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在低能耗,低碳的条件下保证高质量发展。故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利好新能源行业的产业政策。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量的占比提升还将进一步加速。国家也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推动风电、光电的建设,为实现社会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同时规划指出要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

15、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流体控制设备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其在双碳背景下持续、深度受益。3、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核心零部件空间大国内精密流体控制设备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系购买固瑞克、诺信、英格索兰等国外品牌核心零部件并集成为整机设备销售给下游客户,附加价值主要集中于基于客户需求的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由于在机械设计、材料生产和加工精度方面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涉及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多门类、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故在理论设计和生产加工均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因此,目前在精密流体控制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比例较低。未来随着下游客户产能和应用范围的

16、不断扩大,对于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将呈现巨大的需求。(二)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面临的挑战1、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内厂商整体实力仍显不足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基于其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对本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及国内企业不断研发投入,国内已涌现出了少数优秀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厂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在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内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品牌知名度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且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加工工艺、制作精度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品牌仍存在一定差

17、距。由于流体模型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引进或培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支出,单个企业难以单独承担支出,会在一定程度延缓行业整体发展。2、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综合,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壁垒较高。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技术转化能力较薄弱,协同创新氛围不浓,产学研合作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开发现象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受制于国外,这将会使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3、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优秀人才缺乏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18、,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行业从业人员既需要具备自身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又需要对下游领域的生产制造、技术迭代、需求变动和发展趋势具有独到见解。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起步时间较晚,发展周期较短,相关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尚不完善,人才储备较行业整体发展需求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行业整体快速高质量发展。五、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下游行业情况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15年12月,近200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在188个已

19、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的国家中,有170个提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有134个已制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此外已有近40个缔约方正式设立了碳中和完成目标,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界面光生的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辐射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发电形式,具备清洁、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在各国产业扶持政策的驱动以及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竞争力不断提高,新增装机规模持续保持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即使在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同比增长约13%,

20、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30GW左右;同时,光伏应用的范围和场景也不断拓展,全球GW级市场数量由2010年的3个增长至2019年的16个,光伏+农业、光伏+制氢、光伏+新能源汽车、光伏+建筑等创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发电成本从昂贵到经济、应用地区从局部到全球、应用场景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历程,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长期来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进入高景气发展期,产业空间巨大,带动全产业链需求迅速扩张。全球范围内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低碳能源的趋势不变。根据欧洲太阳能协会(SPE)的预测,2021-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02

21、%。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光伏发电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仅占全球市场份额060%。2013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光伏发电支持政策陆续出台,特别是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电价补贴标准,投资光伏电站可以取得较好投资收益,促进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2013-2017年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后,2018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家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项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出现下滑、产

22、品价格快速下降、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位于低位,行业发展热度骤降。但是,受政策改革影响,行业亦逐步开始由过去的追求规模、粗放式增长模式,向追求质量、精细化发展模式进行转变。2020年9月,我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一次能源的资源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因此减排压力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形势更加严峻、紧迫。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方面,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13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942GW,到2021年已经增长至305

23、99GW。2013-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有将近20倍的增长。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行业。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报告预计从2020至2025年这一阶段开始,中国光伏将加速部署;2025至2035年,中国光伏将进入规模化加速部署时期;2025和2035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30GW和3,000GW,到2050年,光伏预计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5,000GW,占全国总装机的59%。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2025年我国新增装机规模在90GW-110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10%-140

24、6%。锂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技术体现点之一,锂电池因其高密度、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占据动力电池市场最大份额,因此动力锂电池已逐步成为未来全球锂电池行业的重要增长点。自2013年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2014、2015年同比增长都在3倍以上,推动锂电池需求量快速增长。消费电子市场锂电池需求趋于稳定,整个锂电池行业未来2-3年的新增需求、新建产能将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GGII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20GWh,同比增幅达175%,终端占比由2020年的56%扩大至72%。尽管受补贴

25、滑坡及疫情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短暂放缓,但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性价比持续提升,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2021年恢复较快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万辆,同比增长160%以上。未来新能源汽车受益国家碳中和战略,性价比仍将提升,渗透率有望继续大幅提升,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将快速增长。根据GGII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为220GWh,2025年将达到470GWh,年均复合增速为2090%。此外,随着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加速到来,而新能源发电相较于传统能源存在不稳定、不均衡的特点,从而催

26、生了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快速增长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调峰、系统调频等),储能产品应用的普及将有助于绿色能源的广泛利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22年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印发关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在用电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提升供电可靠性、峰谷价差和容量电费管理等,随着储能产品安全性、稳定性等性能的提高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工商业、家庭等用电侧储能需求快速增长。未来,随着双碳目标下电力清洁化加速带来储能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外对储能领域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电池成本的下

27、降与循环寿命的提高等因素叠加,储能市场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GGII预计,2025年中国和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147GWh和2286GWh,20202025年国内储能锂电池的需求复合增速约55%,全球储能锂电池的需求复合增速约52%,市场空间广阔。2020年,我国按照巴黎协定宣布了双碳目标来响应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的大背景下,除光伏能源以外,中国对氢能、风能及钙钛矿等新能源的需求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氢能是一种零排放的二次能源,具有可存储、清洁、安全、应用场景丰富及来源广泛的优点。氢能的产业链较长,包含了制氢、储运氢和用氢等环节,涵

28、盖电力、燃料电池和供热等方面。其中,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也是氢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可应用于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约3,342万吨,至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提高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至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约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约20%,其中,工业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发电与电网平衡和建筑领域将是四个主要用氢领域,氢气需求量将分别达7,794万吨、4,051万吨、600万吨和585万吨。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国氢能源需求将逐步提高。风能是非常

29、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通过风电机组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我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如可再生能源法等多项措施推动风电的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4,757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约32,848万千瓦,同比增长166%。此前,风能北京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未来风电建设将继续加速,风电运营将由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30、。2016年由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在2016-2023年之间完成研究新型的钙钛矿类光电材料体系,研制效率超过20%性能稳定的薄膜型单结太阳能电池器件,制备大面积柔性钙钛矿电池,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超过25%的研究目标。钙钛矿技术是一种新兴光伏技术,钙钛矿是既有电子导电性又有离子导电性的离子晶体,具有优秀的光电性能和高能量转化效率。钙钛矿化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具有合成成本低、结构易于调控以及柔韧性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钙钛矿电池还可以实现柔性可穿戴和半透明贴附,应用在未来智能器件和智能建筑、汽车等领域,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光电技术之一。六、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链上游主要分为变速器、减速器、主轴/轴承、传动装置、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柔性机器人、3D打印设备(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设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以及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等;下游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钢铁化工、能源、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以及物流等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