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322325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7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分别在 1949 年和 1953 年(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

2、、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2)影响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 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3.苏共二十大(1)时间:1956 年。(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3)影响:打破了对斯大

3、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内部思想混乱 4.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5.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严重背离了

4、科学社会主义(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6.苏联解体(1)1990 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 年 8 月 19 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社会主义改革 照搬别国模式,埋下了隐患(1)原因 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

5、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改革 措施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没有从根本上冲破苏联模式 影响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3.东欧剧变(1)原因 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剧变的主要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东欧剧

6、变的根本原因(2)概况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 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3.伟大转折: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主要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

7、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体现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 2018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121“史料阅读”: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提示: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

8、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阅读教材 P122“思考点”: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提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3.阅读教材 P124“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提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过程是曲折的反复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见教材 P121)信息解读: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

9、策,尤其是军事工业。这一政策在苏联初期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加强国防力量和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则主要服务于美苏争霸,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阅读“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见教材 P123)信息解读:“布拉格之春”是 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目的是建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的军事干预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3.阅读“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见教材 P124)信息解读:新时期以来,中国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

10、设快速突进,取得巨大成就,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探究一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史论史识 1.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 存在弊端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不足之处 赫鲁晓夫对斯

11、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命题探究 探究 1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 整。在 1953 年的九

12、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 读史: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作为突破口 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对农产品采购制度进行调整 赫鲁晓夫推行种植玉米运动 设问:根据史料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提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探究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13、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历史 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读史:苏联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设问: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探究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剧变 史论史识 1.多角度认识南斯拉夫改革 从改革特点看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 从改革经验看 认为社会

14、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从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结果看 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从发生剧变的原因看 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感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 从历史 教训看 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

15、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命题探究 探究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实质 史料 这些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答记者问 读史: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东欧剧变 苏联“新思维”与西方“和平演变”推动了东欧剧变 设问:根据史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提示: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

16、生根本性的变化。【典例 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是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明立意 以比较苏联三次改革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苏联三次改革的共同点。抓关键 根据材料“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可推知为“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排干扰 苏联三次改革都有发展重工业,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工业作为重点,且主要服

17、务于军备竞赛。D【典例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坚持公有制主导下,允许私有制存在 苏联 1989 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 年通过 说明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

18、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2)(3)问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的归纳概括。提示词 第(1)问,概括扼要说明;第(2)问,评价评论分析;第(3)问,分析具体阐释。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列宁晚期著作;内容限定列宁

19、的社会主义模式。第(2)问,时空限定1987 年;内容限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第(3)问,时空限定1987 年;内容限定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核心词 第(1)问,特征;第(2)问,评价;第(3)问,原因。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法”“国营企业法”提炼特征。第(3)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充

20、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基础过关 1.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解析 结合

21、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 年成立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故选 D。答案 D 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赫鲁晓夫打破了

22、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本题答案为 C。答案 C 3.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 B 项正确;C 项“放弃”的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

23、;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 D 项错误。答案 B 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答案 D 5.自 1956 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

24、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 A、B、C 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 D 项。答案 D 6.下表反映了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6.4%4.2%3.3%A.高度集

25、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由表格信息可知,19661985 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 A 7.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 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

26、的方向,故 C 项正确。答案 C 8.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答案 B 9.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

27、的方针 解析 B、C、D 三项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通之处,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故正确答案选 A。答案 A 10.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的表述有误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B.C.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政治改革使权力分散,没有更加集中,表述有误。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损失,但是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失败,表述有误

28、。故选 D。答案 D 能力提升 11.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 1918192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 年开始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29、项错误。答案 B 12.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发展 C.计划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并未体现出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 C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 D 项错误。答案

30、C 13.1970 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 B.突破了苏联模式 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70 年”,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此时苏联工业经济发展尚未停滞,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之后的前两次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加速器”是指致力于军事工业,比如发展核武器,故 C 项错误;“踩刹车”指在前两次改革始终未突破苏联模式,仍坚持传统的体制,故D 项正确。答

31、案 D 14.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毁灭”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 A 项错误;1964 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这个超级大国“毁灭”是 1991 年,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 D 项正确。答案 D 15.20 世纪 40

32、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过改革后经济获得发展,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A.起因于严重政治危机 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解析 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下放中央权力,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正确答案选 C 项。答案 C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8 年 3 月,南斯拉夫同苏联发生冲突。6 月 28 日,苏联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对南共进行公开指责,并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材料二 1951 年,铁托在答

33、外国记者问时说:“我们在以前的政策中犯了错误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也犯了错误,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方法。”材料三 1949年 12 月,南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成立工人委员会的指示,推广工人自治。起初在215个企业中建立自治机构,后来扩展到 800多个企业。材料四 1952 年 11 月,南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自治条件下党的任务和作用问题。大会认为,工人自治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大会决定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认为党不应该直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号施令。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学亮 1956 年毛泽东谈 批铁托:那时不听斯大林的话不行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铁托在南斯拉夫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答案(1)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破裂,南斯拉夫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内容:经济上,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削弱了党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