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9086630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其是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 的新型媒体。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重塑着传统媒体的 格局。本文通过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拓展、优化和整合的各个环节,分析了新媒体对文化 产业、群体人际关系等生态子版块重塑的作用,并阐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重塑的价值,为 构建新媒体生态结构平衡提供借鉴。关键字:新媒体;传统媒体;生态系统;重塑作用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 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 作为

2、媒体而言,其是价值信息的载体,具有价值性、原创性、效应性和生命力几大特征。随 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正在逐步冲击和替代传统媒体,给传统媒体的带 来了巨大挑战。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井 喷式的发展,使媒体系统重新构建,并逐渐重塑媒体生态系统。1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优化、拓展和整合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各传统媒体板块逐渐出现了新媒体的影子,并不断为之所取代。 但新媒体并非要对传统媒体进行割裂和完全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介中进行拓展、更新,通过 对传统媒体的优化整合,凸显出新媒体的价值。1.1新媒体的拓展功能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在利

3、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人的感官和精神 意识的拓展,其能够按照意识或人类大脑的意愿进行有效沟通或传播。新媒体同样满足以上 特点,其也是人类感觉和器官的拓展。传统媒体中,报纸和杂志是针对人类的视觉进行拓展, 广播是对人类听觉进行拓展,电视和多媒体是对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拓展。对于新媒体而言,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能够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拓 展。从某种意义上将说,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拓展,其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更高层次的 眼神。在媒体功能拓展上,新媒体还能实现自我转化的功能。即将一种媒体转换成另一种媒体 进行应用。这也体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说明媒介的形态

4、并不是保持稳态 不变的,而是持续创新,在变化中不断前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字手机、数字 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其对传统媒体的拓展功能表现的 更加突出,但总体来说,其派生的主体依然是传统媒体,如数字电视是电视媒介的延伸,手 机报纸是对报纸的延伸。比起电视而言,数字电视的频道多大几百套,数字信号优于无线传 播信号,从而表现出画质清晰,视觉和听觉效果良好的效果。此外,数字电视还能够实现信 号与数字画面的双向传到,可以由观众决定播放的时间、进度等,使媒体更人性化和舒适化。 数字电视是数字技术与无线电信息传递技术结合的产物,其拓展的是电视功能,是对电视的 延伸。由

5、此可见,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传统媒 体是人在交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在新媒体中,抢到了人际交往的范畴,在时效性、交互 性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成就。1.2新媒体重塑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正在对媒体界的生态进行重塑,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生 活的新常态。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下,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进行 了重塑,而表现出新的媒介生态形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不再习惯对传统的报纸、杂 志和电视等进行观看,而是习惯了在网上观看视频、网络电视,这是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 替代。在对全球媒体行业展望中,专家表明,在2011年-2

6、015年,中国媒体产业是依靠新媒 体的移动网络带动的,我国宽带和网络用户的激增,预示着媒体产业正朝着数字化平台转型, 预计到2020年,45.7%的娱乐与媒体的收入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产生的数字化平台。这些数 据表明,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字时代必然会导致媒体生态的重组和媒体格局的重构,对 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微传播将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气势恢宏的史诗将被分解为 无数碎片,在海量数据的加工下,信息传播将呈现多元化,而微传播将成为主流,并逐渐被 人们所接受。新媒体中,自媒体成为人类交际的圈子,微信、微博的广泛传播,不仅能够增 强用户的体验效果,也将成为新媒体

7、的特殊语境为人们所流传。人类将进入微时代,微时代 是数字化的产物,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发展过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3新媒体是跨界的融合在数据科技的引领下,新媒体和互联网+让媒体技术不断的融合,并成为当前流行的趋 势。媒体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媒体物理的融合,而是让多种媒体形式不断相互渗透,最 终达到重组媒体生态的目的。新媒体对媒体的融合既是媒介形式的突破也是媒体发展的一种 表现。新媒体不仅重塑了传统媒体的因素,更将人类的舒适性考虑进去新媒体影响着人们的 生活环境。如数字报纸的应用既让用户体验到了传统报纸的元素,有将广播的听觉效果进行 融入,让视听效果得到加强,真正让用户进行深入月的和理解。我

8、国在2010年,实现了广 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电信网络的三网融合,标志着新媒体逐渐被融合,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 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移动互联网设备通过融合后,一大批融合后的产物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成为了新媒体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从媒体融合的形式来看,新媒体将传统媒体进行融 合并使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发展成为了媒介发展的不二选择。所以,新媒体并不是某个媒介, 而是许多媒体元素的综合体。各媒体功能不是简单的功能罗列,而是充分发挥了 1+12的效 果。新媒体对各种媒体元素进行融合后,对其内容再造,不仅使媒体资源得到合理使用,也 拓展了媒体的产业链条,催生出一大批次生产业。可见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融合

9、不是简单的 融合,而是将各种功能融合后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媒体的多元化和细分化。 1.4新媒体对人际关系模式的互动在新媒体的特征中,影响人际关系模式的改变是其最大的特点。作为对媒体融合的新媒 体,自然摆脱不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收发功能,但这种媒介综合了人际交往、群体交往等功能, 成为了当前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最佳平台。新媒体的传播带动了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行为逐渐成为习惯, 最终形成习惯性思维。如传统媒体突出的整体思维,而新媒体则更偏向于简单的碎片思维。 简单简约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思想更快更好的传播。因此,传统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思维中解构, 而新媒体则由于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

10、转变被重新构建,面对面的沟通模式被交互式的体验 模式所取代。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一大批即时传送软件和社交媒体纷纷进入我们的生活,如 微信、微博、MSN、QQ等以自由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会话成为人际交往的工具。以新媒体搭 建的朋友圈摆脱了原来传统媒体信息缺乏互动性的特点,让真实场景在线传输,实现了信息 和精神的交流,实现了主客双方的想象互动。通过信息和评论之间的互动对比,让人能够充 分理解新媒体的作用。以微博为例,博主在发布信息时,会想象在发布消息后粉丝的互动评 论,在发布信息后会通过阅读评论信息,想象粉丝的阅读心理。粉丝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评论 想象博主发布消息的内心思想。这种博主与粉丝之间的想象互动,

11、让人际关系的交流更加顺 畅。从某种意义上将,新媒体的跨时空传情实现了人们自我的充分表达,促进了精神思维层 面的完善。1.5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革新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文 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实现了技术与 文化的融合,两种资源的汇合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促进了文化 向多元化发展,加速了不同文化产业链条之间的整合、升级。新媒体在推动文化产业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文化产业重组建设的中坚 力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在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体制和文化形

12、态也随着新媒体发生了改变。文化产业在新媒体的带动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 济转变,统筹思想和整合思想成为了文化产业生产力发展的指导西乡,标志着文化产业将走 向更加繁荣和辉煌的时期。在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以内容为导向,以整体思维结构为脉络, 构成了整个文化产业的结构。而新媒体垫付了这种结构,将文化产业一步步分化,通过兼容 包并的手段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最终对文化进行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在边缘产业 上实现了多技术融合,多利益交叉的产业形态,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新常态。因此,新媒体不 仅仅影响了文化产业的播出和制作平台,还对整个文化产业进行了拓展、优化和重塑,整个 文化产业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13、围绕着创意进行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产业类型和盈利模式。 2新媒体重塑传统媒体的价值新媒体在锐意进取、超越自我的同时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华丽转身。不管是新媒体对网络 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是电视广播与数字技术的交汇,均体现了媒体向数字化转型,新 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充分显示了新媒体 的应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印证了一座座里程碑的建立。2.1新媒体对受众行为重塑的价值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体验式消费是新媒体重塑价值的重要体现。新媒体选择内容多元 化、碎片化,正是迎合了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新媒体抓住了受众“去中心化”的思想, 不断去迎合,通过微信、微博、QQ等,

14、将信息碎片化传播,达到了体验式消费的目的。在 人类对信息认知上,新媒体实现了个体的离散化,在态度上,新媒体对受众采取的是同质化, 在服务上,新媒体实现了受众的定制化。这也是为什么新媒体在信息平台上并广泛应用的原 因。在新媒体平台中,通过对受众信息和意见的收集,能够总结同化现象,进而总结出受众 的主流意见,从而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新媒体的这些特征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 于受众在信息认知和态度倾向的转化,才使传统媒体不断向前更新,向着更迎合受众的方向 发展。在传播技术领域,新媒体向其他新技术一样,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逐渐改善着受 众的生活品质。当传统媒体不再满足受众需求的时候,新媒体以其

15、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完善的 功能逐渐在受众心中安家落户,新媒体的受众数量的不断壮大也让技术革新成为水到渠成的 事情。2.2新媒体对群体结构的重塑价值新媒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单个受众上,还对整个群体结构的重塑产生价值。在当今世界, 我们生活在由群体构成的社区中,在群体成员、群体内部和外部、群体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 交流、沟通、协调和互动,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媒体。传统媒体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 能适应群体结构和群体关系的不断变化,才能在群体内部生存。当然,媒体的创新也是在群 体的作用下产生的,媒体的创新必然影响着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媒体通过虚拟社区影响 着群体构成的社区,又称“网络社区”。由于互联网技

16、术和数字技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其不断改善自身的属性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区成员关系,为社区群体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 为社区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社区工作和各项社区管理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人们通过视频、音频和其他媒体软件进行聊天或信息传播,替代了 原有的社区组织的交流沟通,在保证交流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约了路途上的成本,使社区群 体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让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信息在上传下达过程中的高 保真度。在人际关系上,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将以内容为主逐渐转换为以个性中心为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专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成为现在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个

17、体生产内容的目 的并不在于生产内容本身,而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媒介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他们拓展自己的 网络人际关系,进而搭建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交际圈中,网络社区的链条是灵活的,其通 过用户的活跃程度,来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如在微信中,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把身边的人 加为好友,也可通过好友传播自己的信息,具有灵活度强、活跃度高、可变性强的特点。 但以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社区,其没有契约关系,因此社区存在具有不稳定性,群主可根据 自己的意愿随意解散或创建一个群体,退出或加入群体也没有繁杂的手续,所以在新媒体的 背景下,虚拟社区具有自由性、集合性和不稳定性。三、结语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传

18、统意义上的媒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 单一形式的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是集传统意义的媒体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 意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加工以及新的诠释的一种新的媒体概念。新媒体的产生影响了传统媒体, 使其打乱重塑,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他解构了原来的人际交往模式, 影响了受众的视听。在新媒体强大的作用下,传统媒体的格局已经被打乱,一个不断变革, 不断创新,不断寻求转型的新媒体已经形成。新媒体以体验式的消费促进受众行为的变迁和 转向,以谋变而动的态势,让社区结构进行不断完善、升级和更新,不断彰显着新媒体存在 的价值。参考文献:1 吴小坤.新媒体发展的问题导向与破解思考J.新闻记者,2010(8).2 胡河宁.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3 管登峰.新旧媒体受众的观念现实差异实证研究一一以报纸和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 2012 (7).韩剑.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5 王雄,赵海霞.论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的特点及其区别.J.新闻知识,2015(01).6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 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20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