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18961173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试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推进机械科技人才培养,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学会在 完成中国科协的我国加入 WTO 后机械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对策的研究和制定机械工程类专 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参照有关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的发布资讯。进一步组织力量研究、编 制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旨在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不断完善机械工 业继续教育法规;为大行业实施上述知识更新体系提供业务服务;加大对各地培训网络开展继续教育的业 务指导,力争在510年内使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成为具有

2、创新理念,掌 握先进技术,懂得市场经济、管理知识,并熟悉有关国际通则的新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本科目指南 的颁布与实施,也将为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机械工程师水平资格认证工作相关的职前培训和认证后 的进修提高等终身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是人类财富在 20 世纪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人类的现代物 质文明。没有制造技术和能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是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而任人宰割的民族。制造 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 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

3、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 上获胜的关键要素。纵观国际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归纳为: 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全方位竞争信息的快速捕捉、收集和转化。 快速配置与系统集成人、技术和资源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对环境的适应性。 可重组的企业。 创新与改进制造流程和工艺技术。应对挑战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归纳为: 可重组制造系统。 无损耗的处理。 新的物料过程。 制造用生物技术。 企业建模与仿真。 信息技术。 产品与过程的设计方法。 增强机器人的接口技术。 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智能合作系统软件。二、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 4 位,

4、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 大差距,主要表现为:1 制造技术方面 设计技术方面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设计基础数据缺乏,设计规范和准则陈旧; 新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新的设计方法应用不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制造工艺与装备方面 优质、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低; 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能力闲置。 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方面 仍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的极少。 系统管理技术方面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许多先进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思想、生产模式和方法的引进吸收效果不佳,表现为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差,经

5、济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低。2 体制、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困难,资源配置不当、组织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优化 难,民营企业比重过小。 缺乏成套设备的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使得大量的成套设备在市场竞 争中失利。三、我国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现状与需求1 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1 年统计,国有和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机械企业共有 4.02 万个, 从业人员约 1400 万。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的比例平均为 9.5% ,管理人员平均为 12.5% ,合 计 22% 。专业技术人员中1966年以前大

6、学毕业的平均不到5% ,中小企业几乎为0 。 19671970年毕业 的占9% ,19711981年毕业的占15% ,19821990年毕业人员平均占34% ,1991年以后毕业人员平均占 37% 。可见 1982 年以后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为 71% ,占绝大多数,成为今后开展继 续教育的重点对象,同时也可以看到曾一度出现的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2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情况1982 1990 年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 50% 的人,目前年龄在 43 岁 55 岁之间。他们大部分学习 机械制造工程专业,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工作勤恳,作风踏实,是企业中的骨

7、干力 量。相对的说,他们不足的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较差。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显得有些力不 从心。对于 1990 年以后毕业的人员,上述情况有较大变化,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大为增强,他们理论基础较 好,而动手能力较差;中文表达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精神、吃苦精神也显得弱。随着人才流动 的增加,这部分人员毕业去向首选出国或到外企、到公司,安心基层做技术工作的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真正具有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的只占 36% ,外语通过 4 级的 占 24% ,计算机通过 3 级的只占 8% 。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员,虽然担当专业技术工作,但主要是通过其 它各种渠道获得专业知识

8、和学历的。这部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更低一些。3 继续教育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参加各种培训机会较多的依次是企业领导和设计、管理人员及制造工艺 人员。培训的形式对于企业领导和设计人员以外部组织的专业培训为主,对于管理人员及制造工艺人员以 内部培训为主。机械工业的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随着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经变迁。目前机械工业的培训体系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这种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机构国家缺少明确的政策及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各 个培训机构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四、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体系设计1 设计要点 新时期的继续教育,必须面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化,涉

9、足世界工程科技前列;必须结合 国情,注重实效,积极而又实事求是地向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靠近;同时必须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储备 和人员流动、重组趋势的需要。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体系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能力和人格是现代人才三项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 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应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文、管理等知识。应从政治、观念、职业、技能等方面全面 提高自身的素质,模范地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包括理念、知识、技术、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创新。只有创新,国家才能 发展,社会才能进步。教育

10、是继承和创新的矛盾统一,进行已有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必须贯穿创新的精神。 体现学科的交叉和多科知识的综合。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专业分工界限在模糊,职业 变动的可能在增加,制造业的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与集成,更加依赖于知识源 和知识获取源的建设及竞争。知识更新体系应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应促进科技、工程、管理、经济不同 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促进市场意识的加强。技术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也是知识化的未来经济提出的要 求。市场直接反映着需求,市场需求牵引着技术的发展,不考虑需求的技术发展终究会在市场中被残酷的 淘汰。对工程科技人员灌输市场意识,在中国入世后更加

11、紧迫。 增加法律法规的教育。入世后有一系列国际通用的法律法规需要遵守、需要熟悉。这里既包括工 程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竞争等国际通行规则,也包括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工程教育质量的国 际评估、工程师资格的国际认证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类更好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应倡导并实施绿 色科技。 坚持继续教育与满足学员知识储备和人员重新组合的需要。在当前,对于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而 言,一种技能、一个专业领域不可能应付终生工作,需要知识储备。今后,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将不 属于单位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知识产权并不完全属于某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方式将会通过频繁 变化的人

12、员合理组合,完成组织当前和将来的工作,人员流动是必然的趋势。总之,作为新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其知识结构至少应包括:创新理念、专业技术、人文知识和国际通 则与市场经济知识四大方面;并具备较强的自学和跨专业理解能力,业务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和多语言交流能力等多种能力。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对未来年我国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继 续教育科目体系进行了设计与安排。2 科目分类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年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不同需求,我们将继续教育科目分为三类: 基本科目:系指新一代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是编制 “ 机械工程师职前培 训考核大纲 ” 和建立 “ 机械工程师

13、资格考试题库 ” 的重要依据。适应对象是: 近期机械工程类 大学本科毕业生; 对此类继续教育科目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 扩展、提高科目:系指在学习掌握基本科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用以扩展知识面、 提高业务水平的科目。适应对象为对此类继续教育科目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也适用于 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工程师资格认证后,作为按期参加复核登记的进修科目。 基础科目:系指学习掌握基本科目时必需的先修科目,其中主要科目应在大学教育阶段已经讲授 了。适应对象是: 尚未学习过此类科目中有关课程,而影响直接学习掌握基本科目的、稍早时期毕业 的机械工程类大学本科及专科毕业生; 对此

14、类继续教育科目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3 科目体系 根据上述设计要点和科目分类办法,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体系共设置:( 1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和国际通则与市场经济四个模块;( 2 )创新哲理、科技发展与可持续性、制造战略、产品与过程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与方法、材料技术、信息支撑集成技术、 “ 系统分析、规划与评价 ” 、约束管理技术、供应保障工程、 “ 质量、可 靠性、标准化 ” 、资本运营、 “ 财经、金融 ” 、市场营销、 “ 政策、法规 ” 等 15 个子模块;( 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项目管理、 WTO 与国际贸易、工程技术人员理财

15、 等 3 类 103个 科目。其中基本科目 43 个,扩展、提高科目 30 个,基础科目 30 个。上述 4 个模块、 15 个子模块和 3 类 100 多个科目组合构成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体 系,列表如下:模块子模块基础科目创新与可 持续发展1 创新哲理(1)辩证法(2 )普通逻辑,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方法论2 科技发展与可持 续性(3)设计立项与成果鉴定(含技术报告和论文的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 告的撰写)和科技文献的写作(4)知识与知识源获取(含科技信息的获取、 信息收集归纳技术)(5)计算机应用与现代图学(6)专利与申报先 进 制 造 技 术3制造战略(7)现代与未来制造

16、系统4 产品与过程设计 技术(8)基础设计(含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理论及选用,传动机构的设计计算, 工艺性及检测的设计,其他辅助设计计算)(9)典型的机械系统设计(含 动力机系统、工作机、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和润滑、照明辅助系统设计 原则步骤、分类、组成、选择等,标准、数据查寻)5 制造技术与方法(10)成组技术(11)坐标测量技术(12)数控加工技术与设备(13)机械设计 试验技术(含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学基础,通用基础标准、常用公式和 数表查寻)6 材料技术(14)复合材料与非金属材料(15)新材料成形、连接、制备工艺与技术7 信息支撑集成技 术(16)制造信息基础与工程机软件,专业软件(含计算

17、机辅助工程、面向 对象的设计、产品数据管理、仿真)(17)通讯与网络技术(含电子资料 交换技术EDI ) (18)数值分析与算法(19)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含代码识 别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变送一体化技术)(20)计算机接口技术 (21)专项技术及应用(含伺服系统、现场总线、PLC、变频技术)系 统 管 理 技 术8 系统分析、规划 与评价(22)工程经济9 约束管理技术(23)基础工业工程(含价值流、工作流技术)(24)车间生产系统的管理 与控制10 供应保障工程11 质量工程、可靠 性、标准化(25)统计检测技术(26) IS0?/F0NT19000国际通则 与市场经济12 资本运营13

18、 财经、金融(27)成本,股票与证券基础知识14 市场营销15 政策、法规(28)知识产权法(29)合同法(30)商标法模块子模块基本科目创新与可1持续发展1 创新哲理(1)科学技术体系(2)创新与方法论(TRIZ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2 科技发展与可持(3)绿色产品设计(4)绿色制造技术(含清洁、无损耗处理技术)资续性源再循环利用技术和拆卸技术(材料识别及分类、处理技术、固体废弃 物处理、水处理技术,高效除尘技术,排放后处理等)(5)表面工程(含 自泳涂装、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高速燃气喷涂、热喷涂激光重熔复合 技术、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技术离子束辅助镀膜技术等)先 进 制 造 技 术3制造战略(

19、6)柔性、分散网络类制造、生产、管理系统模式与方法(7)快速、 准时、流程类制造、生产、管理系统模式与方法(8)可重组、开放结构 类制造、生产、管理系统模式与方法4 产品与过程设计 技术(9)常用设计方法(含参数化设计,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失效设计、 可靠性设计、疲劳强度设计、机械振动和噪声分析及测试机械振动的控 制与利用、摩擦学设计,人机工程,价值工程等)(10)现代设计方法(含创新设计理论与常用技法、机电一体化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并行 设计、稳健设计、快速原型设计)(11)质量功能配置(12)计算机辅 助设计5 制造技术与方法(13 )快速原型制造及工模具制造(14)精密和超精密加工(15

20、 )特种 加工、成形与装配技术(16 )高速加工技术(17)复合加工技术(18 )柔性装卡技术6 材料技术(19)新材料成形与改性、连接、加工技术(20)塑料成型制造技术(21) 无损探测(含超声检测技术、红外线)7 .信息支撑集成技术(22)嵌入式微处理机(23)现代数控系统(含高性能开放式数控系统 技术、多轴联动数控技术)(24)过程监视和控制技术(25)仿真技术(26)工业机器人(含自动导引车)系 统 管 理 技术8 系统分析、规划 与评价(27)运筹学与系统分析(28)运作与项目管理(29)信息系统及其管 理9 约束管理技术(30)现代工业工程概论(31)制造资源计划(含MRPII )

21、 (32)过程 成本控制技术及作业的成本管理10 供应保障工程(33)企业物流系统与工程设施设计(34)物料搬运设备(35)物流成 本(36)物流信息与标准化11 质量、可靠性、 标准化(37)质量保证技术(含在线质量反馈控制、可靠性工程、质量统计控 制技术等)(38)标准体系和发展、作用与认证(产品定义标准工艺 标准检验标准数据标准)国际通则 与市场经济12 资本运营(39 )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市13 财经、金融(40) WT0与国际贸易基础(41)工程技术人员理财14 市场营销(42)营销服务技术(含产品定价系统、销售系统与场所、需求分析)15 政策、法规(43)法律基础(含公司法、

22、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模块子模块扩展、提高科目创新与 可持续发 展1 创新哲理(1)企业战略与方法论2 科技发展与可持 续性(2)制造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复杂科学及基本方法(4)微机 械设计及制造(5)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先3制造战略(6)精益、敏捷、网络、对象化、社会化、知识化、集成化等制造哲理进 制 造 技术与模式(7)开放结构制造系统4 产品与过程设计 技术(8)微型机电系统(含机构、传感器、执行器、信号处理、控制电路、 接口、通信、电源)(9)成套项目中的工艺规程及其系统设计(10)智能设计、虚拟设计与 装配(11)三维造型及其分析5 制造技术与方法(12)数字化制造

23、技术(13)数控加工网络化(14)非机械加工技术6 材料技术(15 )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16)微细加工技术(含高能束流与 沉积、光刻、溅射、蒸镀加工)7 信息支撑集成技 术(17)最优估计理论与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18)系统辨识(含动态测 量与建模、制造系统监控)(19 )建模方法系 统 管 理 技 术8 系统分析、规划 与评价(20)规划设计与系统评估(含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后评价、资产评估)(21)组织支撑系统(含基于过程的、虚拟的、扁平网络结构的、团队 的、适应性组织)(22)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企业建模)及模拟(23) 工程咨询诊断9 约束管理技术(24)网络制造管理技术10 供应保障工程(25)社会物流(26)计算机辅助后勤支持系统11 质量、可靠性、 标准化(27)6 6(28)GB/T24001?/F0NT1996、GB/T28001?/F0NT2001国际通则 与市场经济12 资本运营(29)股份制与资本运营13 财经、金融勤 劳的蜜蜂有糖吃14 市场营销(30)电子商务与供应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