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际交往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8945201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学:人际交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人际交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人际交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人际交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人际交往(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的几层含义: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 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直辖市性程度,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人际关 系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在彼此交 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3、早提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论):梅奥。4、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 理学分支。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实践米德:象征性效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修茨:人际特质

2、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凯利:归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AB彼得罗夫斯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参照测 量法莫雷诺:社会测量法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 作为应用科学,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7、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背景: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应用研究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单靠某门学科已 无法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开展交叉研究导致边缘性学科的产生;目 前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引 导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随着研究

3、成果不断增多,势必衍生出专门控讨人 际关系的学科。8、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8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提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 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 群体交互作用的方式,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实践任务:正确的处 理人际关系;有效的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 系。10、社会关系含义: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广义上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 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狭义上: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11、研究社

4、会关系时应注意:不仅要研究其形式,也要研究内容;从静态、 动态研究;从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彳丁为关系中研究。12、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为13、社会关系网络层次: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层次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和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1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P16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 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决定作用的表现在P18)15、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 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 促进个体的发展16、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定向,情感探索,感惜交流,稳定交往。 三个阶段

5、:注意阶段(由零接触向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接触阶段(由注 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融合阶段(由接 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17、人际关系恶化:人际冲突,人际内耗,人际侵犯的结果。冷漠阶段(把 效视为一种负担,形成压力,产生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痛苦情绪体 验基础上产生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双方冷漠 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18、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P27儿童少年青年成年第二章人际结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和不 同程度的联系形成的桥梁。1、李雷:八大人

6、际关系行为模式2、莱维特:四种沟通网络模式:圆形(发挥个体创造性,提高积极性)、 轮式(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链式、Y式传递2、戴维斯:四种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3、戴尔: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相结合效果最好,品头其次,书面较差4、纽科姆:人际关系结构(特点)P38 (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5、梅奥:霍桑实验(照明、福利、群体实验、态度调查)P416、人际交往理论P43: 米德: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康波,斯尼格:场合交往论,戈夫曼:自我呈现论,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勒温:T组理论。7、 人际特质理论:P51修茨:人际反应物质理论(在个体心理发

7、展过程中,人格体系形成过程 中,形成特有的人际关系基本倾向。)三种不同人际关系需要:包容的需 要,控制的需求,感惜的需求。霍妮:人际关系三种类型:逊顺型(朝向他人)进取型(对抗他人)分 离型(疏离他人) 8、 人际激励理论:P5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友爱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生 理,安全,友爱归属,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奥德弗:ERG理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G:成员发展需要。戴维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海德:归因理论。(通俗心理学)韦纳:成就动机归因弗罗姆:期望理论(激励水平)亚当斯:公平理论9、苏联人际关系理论:P63彼得罗夫斯基:群体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表层(

8、外层)结构: 直接的情绪关系;中层结构:以集体活动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为中介的人 际关系总和;人际关系深层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P6410、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事物进行 全面,深入,线致的观察,从而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 法(研究者通过对某些复杂的操纵和控制,设置适合研究目的的情境,以 观察被试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调查法(通过口头或书面提问,了 解和惧被试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1、人际关系测量方法:P70莫雷诺:社会测量法(社交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参照测量法贝尔斯:贝尔斯测量法(功能因素,

9、情感因系)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第三章1、态度:P80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是一种心 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态度有组织性和结构性。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 成的一种心理印象);情感成分(个体对某一社会事物情感反应的程度); 行为成分(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外显反应或行动)3、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4、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稳定性5、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P87伯恩克劳雷,斯台茨:学习理论认识理论:海德:平衡理论(POX); 一致性理论丹尼尔卡兹:功能主义理论(

10、态度的功能划分:工具性,自我防御性, 价值表现性,认知性)6、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认知是态度结构的基础。)个体的需要, 个体的经验,效的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7、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内化,同化P93凯尔曼:态度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服从一一同化一一内化8、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 社会组织。9、态度转变的研究历史:态度转变的经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实验研 究。10、态度转变理论:P98霍夫兰德,贾尼斯:强化理论:态度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个体 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认识

11、元素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11、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 沟通信息法12、态度转变中的沟通:沟通者(可信性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沟通 者的动机;睡眠者效应;类似性)沟通内容:(利用情感好感,恶感; 组织沟通一一理解材料,论证,呈现观点的顺序,引出结论)沟通对象(听 众态度一一同化和对比,沟通对温和观点和极端观点的影响。与听众态度 的差距可信性因素的影响,让听众承诺一一公开讲述,采取行动,通过参 照群体来承诺。个性因素一一可说服性,智力,自尊,个性和社会情景的 相互作用)13、对比效应| :听众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为极端;同化效应:

12、听众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类似自已的观点。接受幅度|:会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拒绝幅度|: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承诺:一个人所联系的或卷入的程度,或者以任何理由放弃一种态度、 行为的困难程度。参照群体: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 们要努力太到的标准。霍夫兰,普里泽科:沟通者的观点和沟通目标的观点差距越大,态度的 改变就越大。第四章P1291、认知: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即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2、认知间的关系:认知无关(纽约;北京下雨),认知间协调(下雨,伞), 认知失调。3、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间的差异程

13、度的加大而增加,随着有差异性 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与个体所有的直辖市性认知数目成反比,考虑各 个认知的重要性。4、减少失调: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5、认知失调理论一一诱导服从实验费斯汀格,卡尔史密斯的实验: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 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 变的程度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认知失调理论努力理由研究:努力是关键变量。认知失调理论一一不足阻碍研究:想做一件事而没有做成所发生的情况, 这种情况称不足阻碍I。阿伦森,卡尔史密斯:不足阻碍范式研究;弗里德曼:温和和威胁来阻

14、认知失调理论决策后失调研究: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 产生失调布雷姆认知失调理论一一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沃特曼,塞纳,库柏 6、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P143 心理治疗:心理学家帮助个体克服范围广泛的个人问题的方法阿克萨姆,库柏:努力理由效应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第五章印象形成P1491、四 在人们忘记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3、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被形成印象的人)知觉者,交 往的情景4、定势:观察者以连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 向。5、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物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

15、论。奥斯古德,罗森伯格,汉密尔顿(P156)阿希: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物质起中心作用,另一些只起边缘作用,前 者称|中心特质|,后者称边缘特质。凯利:克服阿希实验中用假想的他人作为实验对象的缺陷。6、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过程:在短时间内获得许多有关某个人的信息,与其他人交往的新经验也在已形成的印象上增加了很多信息。知觉者会加 工这些信息,把他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7、三种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对某些特质和总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 估);平均模式(安德森,知觉者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 形成一个总的印象);加权平均模式(在形成印象时,平均了单个物质的 评估值,但给予某些特质更多的权

16、重,而给另一些较少权重,对每一个特 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8、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即首因效应,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 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新近效应: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9、|晕轮效应| :即光环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 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尼 斯贝德,威尔逊)10、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 点的信念,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作用:有 助于我们简化所面监的过分复杂的社会世界,在获得少量信息时就能对他 人

17、作出迅速判断。产生原因:来自我们与某个群体成员交往的亲身经验; 对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所作的有偏见的归因。10、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人们能够使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 人的期望来行动。罗森塔尔,雅各布森/沃德/斯奈德,斯旺11、|印象管理:谋略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12、印象管理理论:P172库利,米德:符号相互作用论戈夫曼:自我表现论(脚本: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 语和非言语的活动)亚历山大:情景认同论(情景认同:对每个社会背景,每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 恰当的认同) 13 |自我表现: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

18、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 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个体希望在他人心日中树立一个特定形象;个体想建 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一致的一种公开的形象。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格根,泰勒),参照群体的认同(兰伯 特),其他人的影响(格根)成功的自我表现的障碍:(取决于他人的配合)利益的冲突,不恰当的认 同观念14、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着印象管理;鲤鱼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 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第六章人际知觉P1811、三类非语言沟通:动态无声的;静止无声的;副语言2、脸部表情:反映一个人具有

19、的情感,具有的性格,传达肯定或否定的 态度。(汉森)3、目光接触 身体语言: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等非言语线索。4、归因: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 态的推论过程。海德:通俗心理学。关键: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倾向性同这个人的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非共同效果,社会赞 许性)折扣原则特定的原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 的原因而消弱。琼斯,戴维斯:相应推论理论。相应推论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凯利:因果归因模型。三个基本维度:I实体的特异性I (某个人对不同的 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一致性反应I (其他人对这个实

20、 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一贯性(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 的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协变原则I :在归因中三个维度在协同 变化,他的模型叫归因的三维学说,也称立方论。韦纳: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即决定控制源;进行了那种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 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罗特:控制源理论。心理控制源I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 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匝者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 产生。外控者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是由运气,机遇及其 他人等外在因素控制。5、对人的归因偏见: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产生

21、原因: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 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 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 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显著性偏见:利用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原因: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6、归因理论的应用:(P199)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第七章自我知觉P2051、贝姆:自我知觉理论(人们常常不直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限定:自愿选择,当内在线索模糊时才利用外在行为推论自己的态度, 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利用外在行

22、为推论自己的态度)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3、情绪比较:沙赫特/达利,阿伦森4、情绪归因:詹姆士 /沙赫特,辛格(情绪由两因素组成:生理上的激 起,认知标签E=A*C)一旦生理的激起产生后人们会对自己的情绪作出 归因,形成归因基础的认知标签常常和产生激起的事件相联系。5、P21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6、|自我障碍| :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 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有社会焦虑,没有预料到成功,具有 高度重要性任务,具有高度注意公开形象的个体容易使用自我障碍策略。7、|习得尢助|:当事件完全在人们

23、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 而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8、痛苦归因:增加痛苦:班德勒;减少痛苦:尼斯比特,沙赫特9、错误归因| :即使有环境的力量抑制激起,激起依然存在,这事实使病 人更归因于个人的内在状态,病人会作出更严重的个人归因。10、习得无助的归因:当人们感到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想知道为什么(三个维度:内在性一外在性;普遍性;稳定性)第八章自我导向(P227)1、|自我控制| :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 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2、四: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人们与他人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斯金钠:由自我控制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够通过像对待其他行为

24、一样的原 则,需不断地修改,补充,基本改变。所以某个个体的行为并不是固定的, 是可以改变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 成的3、行四:由于某个线索的诱发,而产生一系列行为。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四个阶段:问题识别,承担义务,扩展自我 管理,习惯形成。4、寻找目标:确定目标。选择目标(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记录行为 情景认同: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伯格达斯,琼斯:自我障碍记录个体的行为对于改变个体传统习惯和落后的行为模式,保持有效行为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很有价值的。记录行为的方式:计数法(记录能量数和工作量;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 动

25、所耗费的时间;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要的时间),图表。5、|自我实现: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发 展历史;了解马斯活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了解自我实现的有关研 究。戈尔茨坦率先使用本词,指尽可能发展个人潜能,荣格称个别化,布勒, 帕尔斯称成熟过程,罗杰斯称完善功能,马斯洛采用自我实现描述。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丰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相关研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肖斯特罗姆的人格定向测验。6、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建立新行为链;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作准备促使良好行为产生的两种基本方法:得到报答,加强行为结果强化:能加强或减弱我

26、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强化方式:积极的强化: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消极的强化: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厌恶形式的强化: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施予个体的刺激选择强化的方式的几个原则: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能否熟练运用?;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强化方式的运用:(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就加以 强化)方法:利用礼堂的帮助,运用符号。快速强化的最好办法:利用计划(连续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即利用强化物循序渐进进行强化,使其行为不断地向目标行为发展)第九章人际影响P2501、|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2、遵从: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

27、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 的群体压力的结果。要旨是群体压力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 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时个体本来是不会采取的。3、遵从的分类: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遵从,非遵从(反模匝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 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相反而极端的行为。非模 仿,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群体中遵从行为分类:简单的服从(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改变其 公开行为。内心暨|(既在公开行为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 认同:个体为维持与一个他认为重要的人或群体的关系而模仿这个人或 群体的行为时产生认同4、遵从理论:P254个性理论

28、,群体理论(阿希,凯利)个人信息|:来自环境中直接获得的物理现实。社会信息|:由其他人或其他群体提供的规范性社会压力|:服从其他人的积极期望的一种影响力。群体对个体施予压力使其遵从的两种形式:来自群体的信息性压力,来自 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5、遵从研究基本范例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谢利夫,考虑群体怎样形成规范,在模糊的情景中, 群体会建立规范和标准;雅各布斯,坎贝尔,利用自主运动效应阿希范例:群体在其成员心目中的魅力是影响遵从的重要因素,强调群体 对个体的影响。克拉奇非尔德技术:改进阿希技术中的不经济,严格实验控制,追求经济。6、影响遵从的因素:P262个体的特点(总的结果,个体的能力,性别差

29、异问题,文化差异);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任务 的特点。7、服从:米尔格兰姆。影响服从的变量:权威人物的接近程度;学习 者的接近程度。8、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P2769、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对抗理论:布雷姆,人试图保护和维持完成某些行为的自由,特别是指 与一个人的自下而上有关的行为。如果个体完成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或被 减弱的话,就会体验到重新获得这种自由的一种动机上的激起。去个性化:费斯汀格。声个性化是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 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霍兰德,群体给予一个成员信任学分或接受一 个成员信任学分,拥有信任学

30、分越多在群体中地位越高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发生前存在的四个条件:观察者受激励, 想以一定的方式行动;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没有完成他;观 察者看到一个榜样完成这种行为;观察了榜样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从 一般意义上,感染是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屈从,个体 意义上,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 动。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 类似的行为活动。目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的性质决 定他只能对外显行为模仿。塔尔德:模仿律:人们行为一致是最基本的,而要达到行为一致,必须 通过模仿的对立过程,往复过程和适应

31、过程。班杜拉:模仿三种功能:使原有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学到新的原来不 会的行为动作,使原来潜伏存在而未表现的行为得到表现时尚:即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 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特点:时间性强,变化方向新奇 特。按发生发展的过程,分阵热,流行,时狂。四种表现形式:文化态 度,装饰,风度礼仪。时尚现象的特点:包含的内容很广,表现的方式独特,变化的速度很快, 受崇拜对象影响,时尚的象征作用,时尚层次高低错落。社会舆论: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 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性意见,是信息沟通后的共鸣。简言,就是多数人 所支持的意见,即公众

32、意见,群众言论或民意,或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 议问题上大多数人意见的总和。社会舆论是社会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 的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手段,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对群体 执行着调节,教育与管理的职能。舆论形成过程三个阶段:问题的发生, 引起议论,意见的归纳与综合。从结构看可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 意志成分。舆论的情绪表现形式:牢骚,是一种特殊的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意见得不到采纳,某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时,舆论就 转为牢骚。牢骚的特点:现实针对性强,认识的片面性,宣泄性和煽动性大。社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

33、习惯,传统和行为。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反之则为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作网。取决的三个因素:活动内容的难易, 动机水平的激发,外界刺激的干扰。奥尔波特社会惰化: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况。达谢 尔第十章利他行为P2991、|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要旨:目的是有益于他人;一种自觉自愿行为,不是外界压力下作出的; 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2、决策过程: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地解释情景,对个人责任的决定,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执行助人行为。3、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

34、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拉坦内,达利)情景的模糊性:兰斯肖特兰德,泰德休斯顿榜样人物的作用:布赖恩,特斯特。榜样人物会引发其他人的助人行为,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在榜样人物并不实际存在时也会发生,有利于良好社会 风尚形成,促进儿童社会发展4、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5、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助人者的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6、利他行为的理论生物学理论|(威尔逊)人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 社会规范理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 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社会

35、责任规范: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 责任,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规范:互惠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 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学习和模仿理论:利他行为的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改 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第十一章人际吸引P3181、人际吸引: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惜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2、强化: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 的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3、强化理论:以强化为核心,提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间的关系(拜恩, 克洛拉强化感

36、情理论:评价任何事物乃是基于其所引起的肯定或否 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效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 产生好感或恶感的情绪,这是进行第二次交往的基础。4、相互作用论:交往双方间间影响,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莱文格, 斯诺凯)交往需要双方精诚合作,共同奋斗。5、得失理论:(阿伦森)一成不变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 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更吸引人讨人喜欢。(梅特):得失的评价应是谈论到 同样的人格特质或事物,明白地显示出批评者在基本态度上有了改变;态 度的改变必须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6、相等理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般 人所孜孜以求的行为目标。两个

37、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 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P324情境因素:时空距离(距离一一费斯汀格,交往频率扎琼克:人们 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结群(梅拉比安,克劳斯:结群性吸引)体验(克 洛拉,拜恩:个体的情感体验是决定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个人特质因素: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稳定, 持久,深刻)类似互补因素:类似性,互补性。需求互补性|: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是构成人际 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8、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旦我暴露: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与个

38、人有关,与社会有关,构成个体情景的诸因素(回 报与自我暴露,喜欢和自我暴露,社会赞同和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和自 我暴露,自我暴露的速度)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巴克曼,阿伦森,林德:最初否定的评价使被试产生某种焦虑,自我怀疑等消极情感;有关被试对助手的知觉方式。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P346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用来解释人际交互作用的原因的,每次人们 彼此打交道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结果=奖励-代价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社会两难情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 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的情景)(模拟社会两难的游戏,公共利益 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3、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

39、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聪明,从 而达到共同的目标。4、合作的理论(P353)科默利达,切科夫合作的协商理论;卡普罗 小组合作形成问题5、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以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范, 个人倾向性6、人际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 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人际竞争: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 果达到最大化的社会行为。7、冲突的形式: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最简单的冲突,当个体驱动去获得两 个正的目标,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个时,产生此冲突)回避一一回避型(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一个时。解决的办法:脱离现场。)接

40、近一一回避型(只涉及一个目标,此目标既有吸引的 性质又有不吸引的性质,个人既有获得这目标又有避免这目标的驱力而处 于冲突中。)双重接近一一回避型(涉及必须在两个目标中选择一个,而每个目标都有优点和缺点。人际冲突:零总和: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来为零。非零总和: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利益 和损失相加不等于零。8、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归因,报复,信息沟通不良 9、 冲突的管理和解决P365:威胁的作用(多伊奇,克劳斯);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个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协商(最初的立场,让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仲裁,建立超载冲突双

41、方的共同目标第十三章,人际侵犯和暴力P3751、侵犯行为: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特征:侵犯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情绪,需要或动机。侵犯行为和意向 之间的关系,侵犯行为是直接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侵犯行为涉及到具 有避免动机的受害者。起的任何东西引发),控制)3、侵犯行为的分类:仇视性侵犯(痛苦的刺激引发,能引起情绪的激 工具性侵犯(环境中的奖励和社会学习的历史所4、侵犯的理论把侵犯作为一种内在倾向P378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劳伦茨,行为模式是遗传的不是习得的,侵犯来自于死的本能生物理论:从生物的和基因的观点出发,寻求机体内部的侵犯行为的原 因,而不是在环境中或学习

42、过程中寻找。社会生物学理论:包括侵犯在内的所有社会行为,都可以从进货角度上 来理解侵犯的理论把侵犯作为引发的驱力:侵犯行为主要来自于外界引 发后所产生的驱力,使得人们去伤害他人 挫折 犯理论:挫折导致驱力的激起,主要目标是伤害某人或物。侵犯的理论把侵犯作为一种对厌恶事件的反应(新联想主义观点)P382侵犯的理论把侵犯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行为:班杜拉。侵犯像其他复杂 形式的社会行为一样,大部分是学习得来的。5、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挫折:挫折一侵犯理论(多拉德):对目标作出的反应受到干扰时所产生 的状态,侵犯总是挫折的结果,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贝克威茨): 挫折是令人厌恶的不愉快的体验,并因此可能导致侵犯。直接的挑衅:当人们成了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的受害者时,会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大众媒价的影响: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情节助长了观察者的侵犯行 为,其影响在与上述不同方式进行的研究中得到证实。长期研究表明其对 人们行为的消极影响。影响原因:肖U弱观看者对从事这种行为的抑制力, 提供了攻击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新技术,以数种方式影响观看者的认知,减 少对暴力及其后果的敏感性。侵犯诱因激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