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188081646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统练试题(含解析)(本套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

2、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3、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这一连串情节,大起

4、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

5、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材料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

6、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

7、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

8、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取材于赵凤杰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

9、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

10、,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

11、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1. “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A. 颦蹙(c) 阴谋诡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B. 蛮横(h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C. 擅行(

12、sh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D. 鞭笞(ch)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2. 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B. 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C. 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D. 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3. “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B. 民

13、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C.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D. 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5. “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指的是_。6.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_,_,_,固一世之雄也。”7. 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

14、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B. 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C. 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D. 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8. 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答案】1. D 2. B 3. 不仅具备某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而且涵盖了某个群体的复杂品性;集真伪、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方面于一体。 4. C 5. 权臣架空、威逼皇帝(或“宫廷政变”)、取而代之 6. (1).

15、旌旗蔽空 (2). 酾酒临江 (3). 横槊赋诗 7. D 8. (1)三国演义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顺应的结果。(2)民间的“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3)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国”行为大为不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

16、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考查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等。成语题注意感情色彩和多义词。审清题干要求:“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A项,“大开大阖”解释不全,除了“放得开”,还收得拢,丢了“大阖”的释义。改为“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也收得拢”。B项,蛮横(hng),音错,应该为“ hng”。C项,音形义都正确。D项,“鞭笞(ch)”,音错,应该为“ch”;“鹤唳鸡群”应该为“鹤立鸡群”,混淆了

17、“风声鹤唳”;“翻云覆雨”解释错,应该为: 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贬义词。D项音形义全有错。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其次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三

18、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错误。原文说:“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文中内容是“同时又超越了以往”的认识,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顺应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

19、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本题题干为“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具体问题为:解释何谓“圆的人物”。首先提取筛选找到答题区间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

20、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然后整合归纳:抓住关键词“这样”,找到了指代信息便是答案:“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其次结合“不仅而且”关联的内容得出答案: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来即可。【4题详解】本题考查

21、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C项,“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错误。作者材料二中这样写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

22、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从最后一句话可见本文是客观的总结分析,并没有说“拥刘”或“反曹”哪一个是历史的公论,所以说本文只是陈述“反曹”的历史成因,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同意“反曹”的思想倾向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

23、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题干为: “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指的是_。关键词为“同样的方式”,答案应该在上下文,首先找到答题区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结合上文中“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从而得出结论为:权臣架空、威逼皇帝(或“宫廷政变”)、取而代之

24、。【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名句默写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题干为: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_,_,_,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为 (1). 旌旗蔽空 (2). 酾酒临江 (3). 横槊赋诗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灵活地把握试卷中前后语境是否和所背诵的文句相契合。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旌旗蔽”“酾酒”“槊赋”等

25、,这些都是容易出问题之处。【7题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错误。“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8题详解】题考查提取、筛选

26、、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显然,包含两层两问,其一为三国演义贬曹的原因,其二为民间贬曹的原因。答题区间为三个材料,意即全文寻找。第一问:三国演义贬曹的原因。材料一、二、三中关于“三国演义贬曹的原因”信息表述如下: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27、。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合为答案(1):三国演义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顺应的结果。第二问:民间贬曹的原因。主要信息在材料三中: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

28、真的推敲。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

29、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据以上信息整合归纳出答案(2)民间的“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3)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国”行为大为不齿。【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4故

30、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

31、:“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

32、此事。”(取材于楚辞卜居)【注释】太卜:官名,掌管占卜。悃(kn)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哫訾(zz)栗斯:阿谀逢迎。喔咿嚅唲(r): 强颜欢笑的样子。突梯滑稽(j):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33、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取材于楚辞渔父)9. 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10. 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D.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1. 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A.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C. 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

34、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D.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12. 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烜赫一时。B.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短长优劣,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C.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志。D.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13. 卜居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14. 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的文字的(1)(

35、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5.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部分断句。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答案】9. 甲 10. A 11. D 12. B 13. “清”有三层含义:(1)水清澈。(2)人品高洁、清白。(3)社会政治清明。“浊”有三层含义:(1)水浑浊

36、。(2)人品行坏,卑劣。(3)社会黑暗,是非黑白颠倒,善恶忠奸不辨。(意思对即可) 14. (1).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5.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补写题,词语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它是一道主观题。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分析

37、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题干为“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要做好此题首先是翻译相关段落:“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大意是: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他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被谗言谤语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可见“竭知尽忠”和“蔽障于谗”之间是转折关系,“蔽障于谗”和“心烦虑乱” “不知所从”间关系应该是一样的,承接性因果关系,只能填一处的话就排除乙丙,因为这两处填的话都填,不填的话都不填,没有连词也能看出逻辑关系来,不影响表达。据此推断只能填

38、在甲处用来突出强调转折对比性,表意更鲜明突出。故选甲。【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关注命题指向,本题要求找出“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可以反其意而作,从选项中找出与“所疑”有关的,然后借助排除法确定选项。所以此题翻译理解诗句大意是关键。A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掩涕”,是掩面哭泣;“哀”,哀伤;“民生”是人民的生活、命运。全句的意思为:我常常长声叹息,还掩面哭泣,哀伤人民生活和命运的艰难。可见这是屈原之所疑如何拯救人民于水火中。B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

39、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可见这里理想坚定,可见无所疑。 C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意思是: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这是表达誓死不改的心志,可见无所疑。D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就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可见屈原的不怕牺牲和任何惩戒,依然是为理想无所惧的壮志、魄力、胆识。可见无所疑。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

40、能力。解答此题首要的是分析出渔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借助对话领会内心及品格。然后再分析选项中相关篇目中“渔父”形象特征,找出性格品质等特征最接近的即可。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另外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屈原渔父中渔父形象是超脱世俗乐观旷达的隐者形象。A项,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思是“就剩下诗人这个孤独的老人,独自驾驶一条小船,在茫茫的大雪中垂钓”,这是多么寂静、寒冷的场面,这份寒冷和寂静不但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给人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脱俗,和纯洁无比的内心。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

41、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塑造了一个孤寂中坚守自我的形象,与屈原渔父形象不同。B项,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不同于屈原塑造的渔父形象。C项,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中“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表现诗人赞叹芙蓉花之美,是只可观赏,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能描画。因芙蓉朝开暮落,生命极其短暂,所以是“一段韶光画不成”,也有借以感叹人生之意。

42、显而易见不同于屈原笔下的“渔父”形象。D项,杨慎临江仙中“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描写白发苍苍的渔夫和樵夫相会在江中小洲,像往常一样欣赏美景,浊酒一壶,两人对酌,畅谈古今天下事。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这

43、里的渔父孤寂中乐观旷达洒脱自在,最接近屈原笔下的渔父形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把握原意,即浅层含义,然后再结合上下文揣摩句中意,看有无深层含义或者言外之意,解答此类题主要看该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本义靠平时积累,积累不够就凭借上下文推断。题干为“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短长优劣,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错误。原文表述是“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大意是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

44、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文中意并非解劝,而是推辞,意在引出“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解决不了屈原的困惑。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词语含义题注意该词的词性和语法位置,另外注意有无感情或者语体色彩,还要联系上下文解读出句中意思,尤其要注意有无修辞,相关联的标点也不可忽略。答题模式为由浅到深,由本义到象征比喻义。答题技巧和方法可以使用找对象法,一般是几个对象几层意思,总之需要多角度多侧面释义,不能满足于一点含义。题干

45、为:卜居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此题问得很明,按照题干要求逐个回答即可。因为涉及两个词千万要带着原词分别作答,否则会让判卷老师不明所指,导致白白丢分,要有总领性质的表述:比如 “清”有三层含义,“浊”有三层含义。答案(1)中“水清澈”“水浑浊”属于本义,字面意思,浅层意思。答案(2)中“人品高洁、清白”“人品行坏,卑劣”属于塑造形象方面,即人物性格特征,指向深层答案(3)中“社会政治清明”“社会黑暗,是非黑白颠倒,善恶忠奸不辨”属于更深入一层的内涵,指向社会背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补写能力。名句默写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

46、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虽然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但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6)要注意语句出处。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灵活地把握试卷中前后语境是否和所背诵的文句相契合。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赋”“骚”“发愤”等字形的书写。【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常见断句方法技巧: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三处不同,借助排除法;然

47、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1)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分析句子结构,然后正确停顿,在停顿处断句,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不可把词语断碎、句子读破,要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参考句意断句: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年纪轻轻地早夭,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班固

48、真是善于写史啊,他用春秋笔法,但褒贬人物却不及春秋的万分之一。语法结构断句: “班固”作句子主语,谓语动词“讥”,宾语为“文帝之远贤”,“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见“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是独立完整的句子,应该在“贤”后停顿。“痛”,痛惜,作谓语;承前省略主语“班固”,“贾生之不用”作宾语,“痛贾生之不用”是独立完整的句子,“用”后需要停顿。“但”“且”标志性断句:“而”“岂”“则”都是领起下文的标志性词语,之前均需要停顿: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是判断句,独立完整,“志”后停顿。“逮”,比得上、达到;“万一”,万分之一;“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49、”,总结班固不如春秋的情况,意思和语法上都是独立完整的句子,“逮”前需要停顿。所以答案为: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

50、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卜居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他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被谗言谤语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问卜说:“我对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过您的占卜帮助我分析判断。”郑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问道:“您有什么赐教的啊?”屈原说:“我宁可诚恳朴实、忠心耿耿呢,还是迎来送往、巧于逢迎而摆脱困境?宁可垦荒锄草勤劳耕作呢,还是交游权贵而沽名钓誉?宁可毫无隐讳地直言为自己招祸呢,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而苟且偷生?宁可鹤立鸡群而保持正直操守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以侍奉那位妇人?宁可廉洁正直以保持

51、自己的清白呢,还是圆滑诡诈、油滑适俗、趋炎附势?宁可像志行高远的千里驹呢,还是像浮游的野鸭随波逐流而保全自身?宁可与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追随那劣马的足迹?宁可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同鸡鸭在地上争食?上述种种,哪个是吉哪个是凶,哪个该舍弃哪个该遵从?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千钧是轻的;黄钟大吕竟遭毁弃,瓦釜陶罐却响如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则默默无闻。唉,沉默吧,谁人能知我廉洁忠贞的心哪!”郑詹尹于是放下蓍草抱歉地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

52、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渔父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

53、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第7小题选段参考翻译: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这篇赋司马迁把它附于屈平列传之后,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年纪轻轻地早夭,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班固真是善于写史啊,他用春秋笔法,但褒贬人物却不及春秋的万分之一。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

54、面题目。哀 郢(其一)陆游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注释: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 灵均:屈原的字。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C颈联想象当

55、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景物的描写中抒发炽烈的情怀。17. 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C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18. 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

56、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答案】16. C 17. B 18. 示例一: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概括的抗击金兵的辉煌过去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眼前功业未就,却已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自己空有报国之志,但老而无成的悲愤。哀郢前三联以楚国昔日的兴盛与今天衰落败亡进行对比,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示例二:书愤以“塞上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立志捍卫国家,扬威边地;又以“出师一表真名世”用典明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追慕先贤的业绩,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和一腔郁愤的爱

57、国之情。哀郢的尾联以“灵均恨”典故,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忧国之心不老之情,诗人与屈原经历相似而产生强烈共鸣,怎不“志士千秋泪满裳”? 总之诗人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目考查内容、情感,关键词“不正确”C项中“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中“想象”不准确。颈联是实写今日遗址荒凉,与上文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形成对比。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今昔对比是对比的一种,分析它的妙处重点要把

58、握人或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历数往昔欢乐,今日悲凉,有的是感时自伤,是为了感叹世事无常,有的是感叹年华易逝,有的有表现作者的壮志难酬,还有的则表达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总之这样的对比往往带有一种历史和时空的沉重感,更能渲染出作者要表达的情绪,引人深思,发人喟叹。所以要就文论文,结合文章诗作点明其妙,但核心是不变的。题中颈联是实写今日遗址荒凉,与上文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形成对比。【1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鉴赏对比手法的能力,B项“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不是对比,而是以乐

59、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B项

6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1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对比和用典的手法,同时又是比较题。对比或用典两者选择其一,分析时结合诗句,从手法、表达效果角度答题。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

61、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

62、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对比手法是古诗文常用手法之一。诗经氓中的“_,_”,在婚后女子行为无偏差和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对比中让女子对男子非常失望。李煜虞美人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表达感慨“_,_。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安石在分析了“志、力、物”后,对人们的两种做法进行了对比:“然力足以至焉,_,_;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而窦娥冤中好人和坏人不同命运的对比:“_,_”让窦

63、娥对天地提出了控诉。【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于人为可讥 (6). 而在己为有悔 (7).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8).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