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8635045 上传时间:2021-01-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ppt(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力学测量和热学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轩植华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物质结构和性 质的科学,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自然科 学。 研究的主要途径就是实验,实验的主要 手段是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物 的某特性与被选作标准的某物的某个特 性做比较。 伽利略开创了物理学,是力 学测量的集大成者 1,用一个 V型木槽和木球做斜面运动 实验,用水桶漏水量计量时间,测量 加速度并推算重力加速度。 2,用外推法和逻辑法得到惯性定律。 3,注意到单摆的等时性。 4,改进望远镜并观察月亮。 5,发明和改进秤(杠杆法)。 细观察,巧实验,勤思考, 善推理,精演算 傅科在教堂中发现悬吊的灯摆动的面并非 严格的平面,这

2、个面缓慢但不断地旋转, 灯绳长短不同,旋转周期不同;纬度不同, 周期也不同,在北极旋转周期为 24小时。 望远镜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店学徒先发现, 伽利略解释并改进。 一 力学测量 确定物体的位置、长度、速度、加速度、 运动轨迹等属于运动学测量; 而了解物体运动与质量和力关系,属于动 力学范畴; 描述硬度、黏性、杨氏模量、表面张力系 数等物质特性,属物性研究。 这些测量又与质量、时间等物理量密切相关。 用仪器测量力学量的量限向两端延伸: 质量 跨 15个量级; 力值跨 16个量级; 压强跨 14个量级。 测量方式由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在 变化过程中实时测量,广泛使用各种 传感器。 在我们的实验课程

3、中也学习传感器测 量较小的物理量。 而对于天体位置、距离以及运动 的测量,则根据它们的运动规律 以及光谱进行间接测量。 对物质微观粒子力学性质的测 量,要用到光学、电磁学、原 子以及核物理等手段进行间接 测量。 力学测量中涉及到杠杆原理(如天平实验) 阿基米德定律(流体静力秤 测量密度) 胡克定律(弹簧 测量液体表面张力) 光线反射和折射定律(光杠杆 测量 杨氏模量) 干涉或衍射(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 测量细丝或狭缝宽度) 多普勒效应(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压电效应(应用传感器制作电子秤)等。 要确定速度等力学量,还必须测量时间。 从古代的日晷、沙漏, 到以摆动的等时性为基础的机械式钟表,

4、到晶体震荡为基础的石英钟, 一直到原子钟,时间测量的精度大大提 高了。 在我们的物理实验课中,涉及速度、 加速度的有气垫导轨、单摆或物理摆、 多普勒效应等实验,测量声速的实验; 还有测量密度、杨氏模量、粘滞性、 表面张力等涉及物质性质的实验; 应用传感器测量质量、微小形变等。 光速已经是长度单位米的定义 原始的米原器长度受温度影响,不易复制 1960年定义米的长度为氪 -86的 2p10和 5ds 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 1 650 763.73倍。 现在定义米的长度为光在真空中 ( 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 径 的长度。 强度调制光的干涉法测量光速 将发光二极

5、管的红光的强度调制为 50MHz 的微波信号; 然后用分束镜将光分为两束,一束光的强 度调制信号输入双踪示波器的 X端,另一束 出射到空气中并经过可移动反射镜反射回 仪器内,将它的强度调制信号输入到示波 器的 Y端。 两个互相垂直的同频率振动合成为 李萨如图(一般为椭圆、圆或直 线); 通过初始条件旋纽,使李萨如图形 为一直线; 改变反射镜位置,李萨如图形将逐 渐成椭圆,其椭圆度和方位角也不 断变化; 当图形再次成为直线(从一三象限变为二 四象限),光线在仪器外移动了调制信号 的半个波长,即反射镜移动了四分之一波 长。测量移动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的乘积为光速。 此法可得到四位有效数字。 用电阻

6、应变片制作电子秤 传感器的性质和应用 P 金属箔电阻应变片贴牢在悬臂梁上下表面, 悬臂梁远端加砝码使它弯曲,上表面受到 拉伸,下表面受到压缩。 所以上表面电阻阻值变大,下表面电阻阻 值变小。 1 敏感栅 2 引线 3 粘结剂 4 盖层 5 基底 分别将一个、两个或四个电阻应变片与固 定电阻组成电桥(所谓单臂、半桥或全 桥),以电压表为平衡检测器。 未加砝码时,调节电桥平衡,输出电压为 零。随着负载增加,电桥不平衡性加大, 电压表读数越大。 未加砝码时,调节电桥平衡,输出电压为 零。随着负载增加,电桥不平衡性加大, 电压表读数越大。做 M-U图,是线性关系。 测量未知质量,从非平衡电压值得到质量

7、。 大质量测量常常采用这类传感器。 二 热学测量 18世纪末到 19世纪的一百年左 右,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 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 促进了热(力)学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实验,特别是 精确地测量了热功当量,人们认识 到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和电磁能 (后来还有原子能和核能)之间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转换过程中总 量守恒。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人类认识到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其 中焦耳的贡献是最大的。 对热力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卡 诺、迈耶、亥姆霍兹、 W.汤姆孙(开 尔文勋爵)、克劳修斯、吉布斯、恩 斯特等人。 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 科学研究活动都证实了这是自然界 中最根本的规

8、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指出了宇宙中一 切宏观过程发展变化的方向,也即 时间只能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 的方向。 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这些定律的数据或现象, 一定是实验做错了或者是有待发现新的物 质形式或新的相互作用。这是无数实践证实 了的 ,也将指导人类今后的活动。 不消耗能量的第一类永动机或从单一 能源获取能量的第二类 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 在改进热机,提高热机效率的 实践中人们又逐渐认识到, 热机效率不可能到达百分之百。 这又导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 即一切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热力 学箭头和时间箭头是一致的。 但是在微观世界中,无论是经典力学 还是量子力学,运动方程都是时间对 称的,即所有

9、变化都可能反方向进行, 过程是可逆的。 如果摔碎的水杯恢复原貌,洒到地上的水 聚拢起来,水杯又升高回到桌上,不会违 反任何力学公式。 从实践中,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物理学和哲学的有意义和有趣的问题。 在蒸汽机时代,由于科学发展的 局限,人们认为有一种无质量的物质 热质 可以自由地从高温物体 迁移到低温物体,并在此 “ 热质说 ” 的基础上建立了量热学、传热学。 现代科学虽然否定了热质说, 然而由于量热学、传热学等 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能有效地描述宏观热现象。 后人仍然沿用 “ 热量 ” 、 “ 热流 ” 等术语 .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 物理量 ,它是物质微观粒子无 规则运动

10、动能大小的标志 . 热学测量的关键是对温度的 测量 . 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摄 氏温标 ,在物理学研究上使用 热力学温标。 热力学温标与压强趋于零时 的理想气体温标是一致的。 温度的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 接测量 .所谓直接测量 ,指测温 元件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 . 常用玻璃液体温度计 ,金属电阻 温度计 ,热电偶 ,气体温度计等 . 间接测量是根据被测物辐 射的亮度 ,颜色和光谱等特 性 ,非接触地测量温度 (如恒星 .温度的测量,炼 钢炉内温度的测量等) 热力学量是物体微观态的宏观表 征。 热学量(如汽化热、熔解热、沸点 、凝固点等的测量)与物态变化 (相变)密切相关。 所以热学测量对于研

11、究物体 的微观世界也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的实验课中,要测量比热容、汽化 热、熔解热、导热系数、气体的比热容比 等,还有测量电阻的温度系数并制作半导 体温度计等实验。 也有根据光谱特性测量黑体辐射温度的实 验。 测温元件有液体玻璃温度计、热电偶、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电阻温度计等。 实例: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 橡胶、木材、泡沫塑料等热的 不良导体,用于各种隔热装置 当物体内存在温度梯度时,就有热量从 高温出传递到低温处。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面积的热量正比于温度梯度 dS dx dT dt dQ 负号表示热量从高温流向低温,就是导热 系数。式中是传热速率, 是不容易测量的量。 dtdQ dt dQ

12、 我们把单侧表面积为 S、厚度为 h的圆形 薄板 B两面的温度维持在稳定的 T1和 T2 ( T1 T2)。薄板的上表面与传热筒的 底部( T1)密切接触,下表面与一个散 热黄铜盘 A( T2)密切接触(它们侧面各 有小孔,热电偶插入其中测量温度)。 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可认为薄板传热速 率与铜盘向环境的散热速率相等。 S h TT dt dQ 21 因此可通过铜盘在稳定的 T2附近 的散热速率求出薄板的传热速率。 装置如 图 。以下设法求出铜盘在 T2附近的散热速率。 将热电偶插入筒底部侧面的小孔以及通盘 侧面的小孔,另一端插入杜瓦瓶中的冰水 混合物中。 将样品夹在传热筒底与铜盘 A之间, 使两面接触良好 。 用调压器调节红外线灯加热器电 压,每 2分钟记录传热筒底部的 温度 T1和铜盘温度 T2。若 10分 钟内 T1和 T2基本不变,记录它 们。 移去样品,让 A盘直接与传热器筒 底接触,加热 A盘,使之温度比 T2高 10度左右,断开电源,移去 传热筒,让铜盘自然冷却,每隔 30秒记录一次温度 。 选择 T2附近前后的 10个数据,用作图法、 逐差法或回归法计算出 A盘的冷却速率 用公式计算散热速率从而得到导热系数 dt dT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