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847456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推拿科 周东辉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较多,对颈椎和颈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各具临床意义。 现从一般检查、特殊试验检查、辅助设备(X线、CT、MRI、B超等)检查、名家特色诊 断法(龙氏三步定位诊断法)等方面作一概述。一、一般检查1 、颈部触诊( 1 )颈部肌肉触诊 主要通过对颈项两侧肌肉的张力对比来观察异常与否,可触摸到 肌痉挛、肌肉僵硬感等,对病变部位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判定有指导意义。( 2)压痛点触诊 压痛点往往是病灶最直接的反应,触诊时要注意辨别其位置、深浅 度、强度等指标。有些压痛点具有特别诊断价值,如枕神经压痛:枕大神经位于乳突

2、与枢椎 棘突之联线中点凹陷处,枕小神经则在乳突后下方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高位颈椎病特别是 寰枢病变最易出现枕神经压痛。( 3)棘突触诊 嘱患者取坐位,使颈部略前屈,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患者的前额部,用右手拇指先触到C2棘突作定位。因为C2棘突较大,容易触得清楚,且定位准确。然后 按顺序向下触摸,C3-5棘突比较小,不易触摸清楚。C6-7棘突和T1棘突比较大,则容易 触清。C24棘突常呈分叉状,当患有棘上韧带炎或棘突滑囊炎时,则棘突上有明显的浅压 痛。如患椎体结核、骨折及脱位时则有深压痛。对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例,触诊时不宜用力 过重。触摸时注意检查棘突是否偏斜,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

3、由轻而重测 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位于深部,一般浅压痛多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或皮下筋膜的疾患。(4)横突触诊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由锁骨上窝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触压横突尖前侧及 后侧,同时触压横突间,由横突前结节到横突后结节之间有很多肌肉附着,又为脊神经后支 的支配区,两者结合定位意义更大。如为关节突移位(棘突必伴随移位),则压痛点多在横突 尖及横突间后侧,临床表现为脊神经后支支配区颈项疼痛;如为椎体后外缘增生,椎间 盘侧后突出,则以前侧压痛明显,多发生于C6、C7,并多向肩臂腋部乃至手部放射。(5)椎动脉点触诊 椎动脉点位于乳突尖和枢椎棘突联线中外13处的下方及胸锁乳 突肌后缘的后方,在枕神经之外

4、。此点深处是寰椎与枢椎之间的一小段椎动脉,其前是寰枢 关节,其后是软组织,故能被触压。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动脉综合征,此处多有压痛或异常 感觉。2、颈活动度的检查 颈部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等活动。 颈部正常的活动度为前屈和后伸可达 35-45,左右侧屈各 45,左右侧旋各60-80。正常颈椎的运动,点头动作发生在寰枕关节;头部转动主要在寰枢关节。头颈大幅度的 伸展和屈曲主要在下颈椎,尤以C57节段;颈椎侧弯(屈)运动主要发生在中段颈椎,即 C3-5。肌肉痉挛、骨关节炎、退变性疾患,各种伤病所致的颈部疼痛均可使颈椎的活动范围 受限。3、颈脊神经的定位诊断(1)C1 脊神经 其自枕骨与寰椎两

5、者之间的裂隙中穿出椎骨,沿椎动脉沟下行,有前、 后支之分。前支支配头直前肌与头侧直肌两组肌肉;后支称枕下神经,属运动神经,支配头 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四块肌肉。前支与后支所支配的肌肉主要司头的仰屈及侧方倾 斜。受损后可致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2)C2 脊神经 发自寰椎与枢椎之间,分为升支、降支和枕大神经。前两者支配头下 斜肌、头夹肌与颈夹肌,司头部的后仰与旋转。枕大神经属感觉神经,主要支配枕部、项部 和头顶部皮肤感觉(止于冠状缝)。(3)C3 脊神经 内侧支支配颈部肌群,属运动神经。外侧支为感觉支,与颈2 脊神经 感觉支相吻合,构成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颈皮神经等,沿枕大神经内侧走行,分

6、布于枕部 皮肤。(4)C4脊神经 受累椎节为C34椎节;感觉障碍在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运动障 碍在颈项肌及冈上肌;无反射改变。(5)C5脊神经 受累椎节为C45椎节;感觉障碍在上臂外侧(腋神经),具有定位意 义的是三角肌侧方一块3cmx3cm的范围,运动障碍主要累及三角肌(腋神经支配),其次为 肱二头肌(为来自 C5、 6 的肌皮神经支配),其他肌群如冈上肌、冈下肌、肱桡肌等均可波及, 但无定位意义;反射改变主要为肱二头肌反射(其同时受C5、6两个脊节平面支配),早期活 跃,后期减弱。(6)C6脊神经 受累椎节为C5、6椎节,感觉障碍为前臂外侧及拇指、示指(肌皮神经) 障碍;运动障碍为桡侧腕伸

7、肌(来自C6参与组成的桡神经支配,而尺侧腕伸肌为C7支配区), 次为肱二头肌(与 C5 共同支配)及前臂旋转肌群等;反射改变以桡骨膜反射(桡神经支配)为 主,次为肱二头肌反射(与 C5 共同支配),早期活跃,中、后期减弱或消失。(7)C7脊神经 受累椎节为C6、7椎节;感觉障碍主要为中指,但此区尚同时受C6 与 C8 影响;运动障碍主要为伸腕、伸指肌群及肱三头肌( 由 C7 参与组成的桡神经所支配), 次为桡侧腕屈肌(发自C7的正中神经支配,而尺侧腕屈肌则为C8的尺神经),反射改变为肱 三头肌反射(C7的桡神经支配)减弱或消失。(8)C8脊神经 受累椎节为C7 一 T1椎节;感觉改变主要为小指

8、及环指和前臂尺侧皮 肤;运动障碍主要是手部肌肉,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C8)所支配的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蚓 状肌;反射无影响。二、特殊试验检查法介绍1、深反射反射检查法反射表现肌肉神经节段定位肱二头 肌反射屈肘,检查者一手托 肘部,拇指按肱二头肌 腱部,叩击拇指前臂屈曲肱二头肌肌皮神经C5、6肱三头 肌反射肘略屈,叩击肱三头 肌腱始部前臂伸展肱三头肌桡神经C7、8桡骨膜 反射肘微屈,前臂旋后, 轻击桡骨茎突上方前臂旋前肱桡肌、肱 二头肌、肱 三头肌、旋 前圆肌正中、桡神经和肌皮神经C5、8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深反射亢进通常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如锥体束病损致脊髓反射弧的抑制释放

9、。深反射对称性改变不一定是神经系统病损所致,而 不对称性改变(如一侧增强、减弱或消失)则是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体征。2、病理反射Hoffmann 征:前臂旋前,掌面向下,检查者向掌侧弹拨中指指甲,若拇指和其他各指 迅速屈曲,则为阳性表现,可见于脊髓型颈椎病。3、椎间孔挤压试验 侧屈位椎间孔挤压试验:检查者位于患者的后面,患者坐位,头向患侧倾斜,并后伸,检查者用双手向下压按患者头顶部,如果颈部、上肢出现疼痛加重或放射痛,即为阳性。此 试验又称 spurling 试验,多见于颈椎病。后仰位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医生将手置于其头顶部并纵向施加压 力,若出现患肢疼痛加重、放射痛,即为阳性

10、,见于颈椎病.又叫Jackson压头试验。4、颈神经根牵拉试验 有以下三种不同试验方法,临床意义也不同,三者互相参照,对定位诊断很有价值。(1)Eaten 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稍低头,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扶患 侧头部,一手握患侧腕部,然后两手向相反方向推拉,若出现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即为阳性。 该试验对诊断上、中、下三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意义,即颈丛与臂丛病变均可表现阳 性,其中以臂丛神经受累的中下段颈椎病最易出现阳性,故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除神经根 型者可为阳性外,臂丛损伤、前斜角肌综合征者均可呈现阳性结果。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 肢作内旋动作,称为 Eaten 加强试验。

11、(2) 推头压肩试验:术者一手扶患侧头,另一手置患侧肩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做 推头压肩,出现疼痛及麻木为阳性,该试验主要用于诊断中、上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型颈 椎病,C5下的颈椎病此试验多不明显。(3) 直臂抬高试验:患者坐位或立位,手臂下垂,术者站在患者的背后,一手扶其息肩, 另一手握其腕部向外后方抬高手臂,若出现疼痛为阳性。此试验主要用于臂丛神经病变、 C5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而C5以上的颈椎病多为阴性。5、椎动脉扭曲试验术者一手扶患者头顶,另一手扶其后颈部,使头向后仰并向左(右)侧旋转 45 度,约停 15s,若出现头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者

12、即为阳性,为对侧椎动脉供血受 阻,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6、超外展试验此试验用于检查超外展综合征,即喙突胸小肌综合征。检查时嘱患者坐位或站位,检查 者将患者的患肢被动外展,并高举过肩过头,如果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即为阳性,因 锁骨下动脉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所致。7、深呼吸试验 患者取坐位,将两手放置于膝上,检查者双手分别触患者两侧桡动脉,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的力量,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仰头并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肩,若出现患侧桡动 脉搏动减弱或血压降低,即为阳性,提示锁骨下动脉受压。如果头转向前方,肩部抬高,则 脉搏血压恢复。临床上多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此试验又称Adson试验。8、挺胸

13、试验本试验用于检查肋锁综合征。检查时患者取立位,挺胸,并将两臂向后伸,如果发生臂 及手部麻木、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因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在第 1 肋骨和锁骨间隙受压所致。三、辅助设备的检查1、 X 线检查 不同的拍摄体位,对颈椎检查而言,观察的目的也不同。(1)正位片 阅片时应注意各椎体结构是否正常,有无骨质疏松、破坏等改变,有无 骨折及脱位情况,有无先天性融合、半椎体等畸形;双侧钩椎关节有无增生及其他异常;椎 间隙有无狭窄,是否对称;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小关节是否交锁;C7双 侧横突是否过长,有无颈肋形成。(2)张口位 注意齿状突是否居中,寰枢关节之咬合、对位

14、;边缘骨质有无增生及偏 斜;齿状突有无骨折、变位或缺如。(3)侧位片 主要观察颈椎生理弓有无改变;各椎体前缘连线、后缘连线及寰椎后结 节前缘与以下棘突前缘连线是否呈光滑平行弧线;椎间隙有无改变;如发生髓核退变,由于 韧带松动可显示椎间隙前宽后窄;骨赘,椎间隙前后缘处均可出现骨赘,以C5、6,C4、5 和 C6、 7 为多发;关节突关节结构是否正常,有无增生;韧带有无钙化,包括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及项韧带等;骨关节有无畸形。椎体有无先天性融合,有无特发性、弥 漫性骨质肥大症,并注意枕颈部,该处如有畸形,则易引起上颈椎不稳症;椎体有无滑脱; 椎体有无旋转;椎体前阴影。在侧位像上以下三种情

15、况具有特殊临床意义:其一,一个或两个颈椎椎间小关节突呈现 有双像,称为双凸现象;椎根切迹呈现双像,称为双凹现象;椎体后缘呈现有双影,称为双 边现象,而其上下颈椎却显影正常,表示该部颈椎有旋转现象。其二,上部颈椎显影正常, 而下部颈椎呈现双凸、双边、双凹现象;或下部正常而上部有类似的改变,这表示其交界部 有旋转现象。其三,颈椎的一个或两个显影正常,而其余部分有双凸、双凹、双边现象,表 示显影正常的颈椎有旋转现象。全部颈椎的后部呈现双凸、双凹、双边现象,则系投照位置 不正之故,无临床意义。(4)斜位片 主要观察椎间孔的形态是否正常;钩椎关节及椎间关节有无增生;必要 时可做椎间孔矢径及高度测量。(5

16、)动力性侧位片 用于颈椎病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颈椎不稳定的检查。2、CT 检查随着MRI设备的日益普及,CT检查在颈椎的诊断上逐渐成为非首选项目,但螺旋CT 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发展,采用最大密度重建技术(MIP)和薄层多层面重建技术相结合可有 效显示椎动脉变异、狭窄或梗塞等情况,对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具有重大 指导意义。3、MRI 检查MRI 兼有常规 X 线与 CT 的各项优点,能更全面的描述颈椎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尤其 适合椎间盘及椎动脉的检查,能较好的显示椎间盘及其病变如变性、突出、脱出、静脉丛及 其扩张纡曲,椎动脉本身及横突孔狭窄程度。4、TCD 检查TCD技术由挪威学

17、者Rune Aaslid于1982年创造。TCD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判断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四、龙氏三步定位诊断法介绍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 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 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1 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2 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 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 是否错位或压痛。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18、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 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 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 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1 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 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 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 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 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19、。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 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 畸形。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 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 (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1 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4 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