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1834811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中医诊断根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病症鉴别和病案撰写等。二、根本原那么望、闻、问、切四诊,是诊断人体疾病的主要方法。中医学认为,通过望人体外部的神色形体变化,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可以观察病变的所在和疾病的本质,原理就在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现象与体内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第二节四诊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

2、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无视其他诊法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一、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神是以精气为物质根底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响是否灵敏等

3、,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其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1.得神神既以精气为根底,故精气充盛那么神旺,而精气表现于两目比拟突出。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响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2.失神在疾病过程中,如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响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农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或“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4、。3.假神往往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4.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病人。假设表情冷淡,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那么精神发愣,哭笑无常者,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假设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者,多属痰火扰心的狂病;假设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病。

5、二望色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范围。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而泽那么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青、黄、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

6、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如?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自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属于前者;又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属于后者。古人这种认识,在临床实践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脾虚湿盛的病证,面色淡黄而晦暗;久病肾虚病人,面色多黑而无华等。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假设 白而虚浮,多属阳气缺乏;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假设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常属阳气暴脱的证候。里寒证剧烈腹痛,或虚寒战栗时,也可见面色苍白,那么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2.黄色主虚证、湿证。黄为脾

7、虚、湿蕴的征象,故脾失健运,而气血不充,或水湿不化者,面即常见黄色。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如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疽,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阻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3.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那么面色红赤,故面赤多见于热证。假设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两颧潮红,那么多属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假设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寒主收引,

8、寒盛而留于经脉,那么经脉拘急不舒,阻碍气血的运行,或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发青,甚至出现青紫色。如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而带青的面色;心气缺乏,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瘀所致。又有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往往是惊风的先兆。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痰血证。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寒水阴邪过盛,常常与肾阳的虚衰相关联。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那么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故面多见黑色。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假设面黑而千焦,那么多为肾精久耗。三望形1.望形体机体外形的

9、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内盛那么外强,内衰那么外弱,疾病过程中,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此属“形盛气虚,多为阳气缺乏之证;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千焦,那么又常见于阴血缺乏之证;假设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至如“鸡胸、“龟背等畸形,那么多属先天禀赋缺乏,往往是肺气耗散,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的病变。再如前人所谓“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等经验之谈,虽然不尽如此,但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2.望姿态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都是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从总的方面来看,“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如病人卧位,身轻

10、自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为阴、寒、虚证。假设病人卧时仰面仲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卧时躇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假设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多属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坐而不得卧,卧那么气逆,多是心阳缺乏,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冬的,多是内有伏饮。对于某些病人形体异常动作的观察,很能帮助诊断。如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抖,见于急性热病,那么为动风发痉的先兆;见于虚损久病,那么为气血缺乏,经脉失养。又如四肢抽搐,多见于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风病。手足拘挛,屈伸不利,属

11、于肝病的筋急,或为寒凝筋脉,或为血液损伤,筋膜失养。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属于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那么为痉病。四望头面1.望头形与头发主要望头的外形、动态及发的色泽变化。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髓为肾所主;发为肾之华、血之荣,所以望头与发,可以了解肾和气血的盛衰。望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如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亏损;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多为肾气缺乏,发育不良;无论大人小儿,头摇不能自主的,皆为

12、风证。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如发稀疏易落,或枯槁不荣,多为精血缺乏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年少落发,不属于肾虚,便属于血热。青年白发,无其它病象者不属病态。2.望目色主病目为肝之窍,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的异常变化,不仅关系于肝,而且也能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眼胞红肿,多为肝经风热;目窠浮肿,如卧蚕状,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耗;目眦赤烂,多属湿热;小儿睡跟露睛,多属脾虚;气血缺乏,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白睛黄染,常见于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缺乏;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证;闭

13、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多见于肝风,或为动风先兆等。3.望耳鼻望耳应注意耳的色泽及耳内的情况。耳为肾之窍,属少阳经,为宗脉所聚之处。耳轮枯槁焦黑,多是肾精亏耗,精不上荣所致,属危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耳内流脓水,病为脓耳或聍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总之,耳轮总以红润为佳,或黄或白或黑或青,都属病象。薄而白或黑,概为肾精亏损。4.望唇、齿龈、咽喉望唇应观察其颜色、润燥和形态的变化。唇为脾之外荣,假设唇色淡白,多属气血两虚;色青紫,常为寒凝血瘀;色深红,那么为热在营血。口唇枯槁皱裂,可见于外感燥邪,亦见于热炽律伤;口角流涎或睡时流,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

14、于虫积。口唇糜烂,多由脾胃蕴热上蒸,口嗡斜,那么为中风;撮口或抽掣不停,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口开不闭,常见于脱证。五望舌望舌,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1.舌与脏腑的关系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问接地与许多脏腑相连,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它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等等。所以,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亦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这就是望舌可以诊察内脏病理变化的依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前人还发现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并反

15、映着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把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个局部,分属于心肺、脾胃、肾、肝胆等有关脏腑。这种以舌的分部来诊察脏腑病变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望舌的内容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在疾病状态下舌象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1望舌质体望舌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望舌质,主要是察其颜色、形态的异常。望舌色主要观察舌

16、质颜色的异常变化。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称为淡白舌。主虚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缺乏之象。阳虚血少,气血不荣,故舌色淡白,常见于阳虚、血虚的病证。红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称为红舌,主热证。热盛那么气血涌甚,反映于舌质,故呈现红色。既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证。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内热深熏。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枯槁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液被伤,血气壅滞不畅之征;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征。望舌形主要是观察舌质

17、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首先应注意舌体的荣枯老嫩。舌体明润者为荣,说明津液充足;舌体干瘪者为枯,说明津液已伤。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者为老,多属实证、热证;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为嫩,多属虚证、寒证。同时还要观察舌体的胖瘦、大小,有无裂纹、齿痕及芒刺等。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称为胖大舌,有胖嫩与肿胀之分。假设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裂纹舌:舌面上有

18、明显的裂沟,称为裂纹舌,多由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假设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有时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敌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假设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假设芒刺枯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那么芒刺愈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望舌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运动的变化。强硬:舌体强硬,运

19、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致使语言謇涩,称为“舌强。假设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人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痿软: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是为舌痿。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假设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萎者,那么为热灼阴伤。颤抖: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称为舌体颤抖。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吐弄:舌伸长,吐露出口外者为吐舌。舌时时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两者都属心脾有热。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

20、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歪斜:舌体偏斜于一侧,称为歪斜。多属中风或中风之先兆。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多属危重证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2望舌苔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正常人仅有一层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是胃气正常的表现。病苔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及苔质两个内容:望苔色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故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质。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感受外邪,病犹在裘,尚未传瞩时,舌苔往往不起明显变

21、化,而仍见薄白苔。所以苔薄白,在临证时可作为病邪在表而未入里的旁证。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假设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为积粉苔,常是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多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一般来讲,苔色越黄,反映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又主里证,故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假设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那么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灰色即浅黑色,常可开展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时并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

22、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假设苔灰而润,那么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而苔灰枯燥,那么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开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假设苔黑而燥裂,甚那么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那么多属阳虚寒盛。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也就是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观察舌苔的厚薄,能帮助了解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一般说,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而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那么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

23、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而由厚变薄,那么表示邪气得以内消外达,病情由重变轻,多属病退。润燥: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象。察舌苔的润燥,主要是了解津液的变化。苔面枯燥,望之枯涸,扪之无津,称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觉的又称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但也有因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而苔反燥者。苔面有过多水分,扪之滑利而湿,称为滑苔,多是水湿内停之证。舌苔由燥转润,往往是热邪渐退或津液渐复之象,表示病情好转;假设由润变燥,那么说明津液已伤,热势加重,或邪从热化。腻腐:腻苔,是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

24、、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剥落: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假设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假设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假设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有根与无根:舌苔坚敛而着实,紧贴着舌面,刮之难去,苔与舌如同一体,犹如从舌里长出来的,即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而舌苔不着实,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

25、不象是从舌上生出来的,那么为无根苔,又叫假苔。察舌苔之有根、无根对辨邪正虚实,胃气的有无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有根的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无根的那么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望舌时,还应注意光线的亮暗,伸舌的姿势,以及是否染苔等。光线:望舌时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线,并且尽可能使光线直射于口内,如晚间望舌不太准,必要时还需白天复检。伸舌姿势:要求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外伸,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之为“染苔。如乌梅、橄榄等能使舌苔染黑,黄连、核黄素等药物可将舌苔染黄,吸烟可将舌苔染灰等。临

26、床如见到舌苔突然变化或舌苔与病情不符时,应注意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以防染苔造成假象。另外,饮食的磨擦或是刮舌,可使苔由厚变薄,进热饮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质变红;鼻塞或张口呼吸的病人,舌面多枯燥等,应予鉴别。3.苔质的综合分析和舌诊的临床意义1舌质与舌苔的关系2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质与舌苔的异常,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病情的变化,因此察舌质与舌苔,在临床诊断上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一般说,察舌质,重在辨内脏的虚实;察舌苔,那么重在辨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判断正气的盛衰脏腑气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来。分辨病位的深浅在外感疾病中,舌苔的厚与薄,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

27、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是热,白苔多是寒,腐腻苔多属食积痰浊为病。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者,那么是瘀血的表现。推断病势的进退由于舌苔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深浅,所以察舌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六望体表望皮肤,应注意肤色及外形的变化。皮肤居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问,而为机体的屏障。如皮肤、面、目皆黄,是为黄疸;皮肤虚浮肿胀,多属水湿泛滥为病;皮肤干瘪枯槁,多由津伤液耗所致,等等。除此而外,更要注意斑疹、白痦及痈疽疔疖等病证变化。1.斑疹斑疹的形态,以分布均匀,疏密适中为顺。假设稀疏松浮,为病邪轻浅;稠密紧束,压之不褪色,那么为热毒深重;疹点疏密不匀,或先后

28、不齐,或见而即陷者,多为正气缺乏,病邪内陷的危候。2.白 又名白疹,是皮肤上出现的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高出皮肤,擦破流水,以胸部及颈项部为多见,亦偶见于四肢,惟不见于面部。多系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3.痈疽疔疖痈疽疔疖,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征可见的疮疡一类的外科病症。其中,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为痈,属阳证;假设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为疽,属阴证;假设范围较小,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为疔;假设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化脓即软者为疖。七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涕、泪、带下等。了解排出物的色、质、量及其有关变化情况,

29、是进行辨证分析的必要参考资料。一般来说,排出物清稀者,多为寒证;黄浊稠黏者,多属热证。因为寒凝那么阳气不运,机能衰退,水湿不化,致使水液澄澈清冷,排出物质清稀;而热邪熏灼,煎熬津液,所以排出物见黄浊而稠黏。1.痰涎2.呕吐物3.大便4.小便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上下、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呃逆、嗳气、喘哮、太息等音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异常气味,以鉴别疾病。一听声音1.语声1语声强弱病人说话声音的强与弱,一方面是反映正气的盛衰,同时也与邪气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

30、者,属实证、热证;语声卑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证、寒证。假设发不出音,称为“失音,亦有虚实之分,见于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又伤于饮食,或妊娠末期气道受阻者,多属实证;见于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者,多属虚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亦见于湿浊阻滞,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它如呻吟、惊呼等,常与痛、胀有关。2语言错乱“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假设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者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假设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者为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

31、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者是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语言謇涩,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证。2.呼吸1气微与气粗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缺乏,属于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2哮与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那么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成为喘。嗡气时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喘有虚实之分。假设喘息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假设喘声卑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3少气与叹息呼吸微弱,气少缺乏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古称太息

32、,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3.咳嗽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反映。闻诊时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卑微气怯,多属虚证。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咳嗽有痰,那么应分清痰色、痰量、痰质的变化,以区分病证的性质。4.呃逆、嗳气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但临床表现不同,主病亦略有差异。呃逆,俗称“打呃。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呃声消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日常的打呃,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然触犯风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属病态

33、。假设久病胃气衰败,出现呃逆,声低无力,那么属危证。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为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无酸腐气味的,那么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所致。二嗅气味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馁,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查询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主诉,是病人自觉最为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病症。抓住主诉之后,

34、就可围绕主诉的病症,根据中医的根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询问,以收集辨证资料。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也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那么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如果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病症、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其次问起病。起病,是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开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如起病的时间、原因及病症,病症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

35、病或起病缓慢,有何诱因等。其三要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曾患何病,往往可以帮助辨证并作为当前临床用药的参考。此外,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能影响病情,故与疾病有关的生活起居情况,也应询问。最后是问现在病症。现在病症,是病人就诊当时的全身痛苦,是病人所患疾病现状重要的方面。问现在病症,是问诊的主要组成局部,对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和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应予足够重视。主要有:一问寒热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恶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甚那么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假设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又称为畏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

36、常者外,还包括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烦热等。恶寒与发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邪气致病的时候,寒邪多致恶寒,热邪多致恶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那么发热,阴盛那么恶寒,阴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状况,就可以区分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的盛衰。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病症。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寒热的特点及寒热的兼症等。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映。由于外

37、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又有恶寒重发热轻与恶寒轻发热重的不同。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因寒邪束表伤阳,所以表现为寒性反响为主的恶寒重。寒性收引凝滞,使卫阳郁闭不宣,所以发热,且常伴有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病症。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那么阳盛,故发热重。风热袭表,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所以微恶风寒,并常兼见口渴、自汗、脉浮数等症。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正气的盛衰亦有密切关系。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轻等。2.但寒不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阳气虚于内,阳虚那么寒,

38、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见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那么寒。3.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热势鸱张,此即所谓“阳盛那么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一般多在下午者,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枯

39、燥、舌红少津等症。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那么觉灼手。多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等症。阳明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哺阳明旺时而热甚,故又称“日哺潮热。常兼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甚那么生芒刺等症。3长期低热指发热日期较长,而热度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或仅病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者。长期低热的病机是复杂的。除上述阴虚潮热或暑夏季节的发热即所谓“疰夏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外,还有气虚引起的长期低热,称为“气虚发热。气虚发热,除表现为发热日久不止和热度

40、不高以外,还可见面色 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劳倦那么甚、舌淡、脉虚弱等症,多因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发无定时,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常兼见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属少阳证。为邪气虽不太盛,正气确也不强,邪气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气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争的表现。假设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那么为疟疾。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那么寒,出与阳争那么热,故其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并常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持续反复、经久不愈的特点。二问汗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

41、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病变,在外感证和内伤证中都可以见到。1.表证辨汗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又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假设卫阳素虚,肌表不固,那么更易汗出。2.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病症。3.盗汗入睡那么汗出,醒后那么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致

42、,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枯燥等症。4.绝汗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又称为“大汗和“脱汗,其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假设汗出蒸蒸,并见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那么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5.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开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假设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此外,有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汗出仅限于头部的头汗。假设见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那么多为虚证。假设为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

43、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含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还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的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还有阴经郁热熏蒸所致的手足心汗出,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的独见于心胸部多汗等。临床上除应区分以上各种汗症外,还应注意区分冷汗与热汗。冷汗多因阳虚卫气缺乏、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三问头身1.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大都与头部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

44、,致使脑海空虚,也可以发生头痛,那么属于虚证。凡头痛之在于经脉者,可根据经络的分布,以确定其病位之所在。如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2.头晕3.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疼痛独见于足跟,甚那么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四问疼痛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病症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其形成,有因实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虫积食积等;也有因虚致痛的,如气血缺乏,或阴精亏损。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特点也不同。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1胀痛 胀痛,即胀且痛者,

45、多属气滞。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多见于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多见于肝郁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2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为湿滞经脉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如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等。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胁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

46、、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缺乏,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7隐痛 疼痛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问较长,一般多是气血缺乏,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一般来说,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那么多见于虚证。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分辨疼痛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就有一定的意义

47、。1胸痛2胁痛3脘痛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又称“胃脘。 4腹痛腹局部大腹、小腹、少腹三局部。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属的不同脏腑。腹痛,有虚有实,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5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因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肾精气缺乏或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那么为虚证。五问饮食口味应注意询问口干渴与否、饮食多少、食欲食量、喜进冷热以及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等。1.口渴与饮水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

48、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假设口渴,那么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气化上承所致。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及有关兼症加以分析区分。一般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2.食欲与食量了解患者食欲状况、进食多少,对于判断病体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

49、现。假设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屑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那么多是脾湿不运。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响,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证。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缺乏,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胃强脾弱。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往往是虫积的征象,尤多见于小儿。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疾病过程中,食量

50、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假设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之一。3.口味异常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六问二便1.大便大便就其性状而言,除正常者外,不外干和稀两种情况。大便枯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称为便秘,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大便稀软不成形,甚那么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相对

51、缩短,称为溏泄或泄泻,常见于脾失健运,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湿直趋大肠的病证;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多是伤食积滞;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而只是排便困难的,多属气虚。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的,多是热迫直肠;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或脱肛的,多见于脾虚下陷的久泄;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大便溏泄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便色黑如柏油而大便反易,多属瘀血;腹痛那么泻,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泻后痛不减者多是肝郁脾虚。2.小便尿量过多,其病在肾,多属虚寒,也常

52、见于消渴证。小便缺少,既可由于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液,以致化源缺乏所致,也常见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假设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假设因肾阳缺乏,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者,多属虚证。小便次数增多,为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的,多属下焦湿热;量多而色清的,多属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涩少,常是阴虚内热。小便数而大便硬,多是脾约病。小便次数减少,除属津液亏耗,化源缺乏外,还常见于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小便时尿道疼痛,并常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

53、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不自主地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假设伴见神志昏迷,那么多是危重证候。睡中不自主排尿,是为遗尿,多属肾气缺乏的虚证。七问睡眠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常可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临床常见的睡眠异常主要有失眠与嗜睡两种。1.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睡而不安稳,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2.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困滞的病证。八问耳目1.耳鸣、耳聋的临床意义1耳鸣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两侧同时呜响,或时发时止,或持

54、续不停,称为耳鸣。2耳聋即病人听觉丧失的病症,可由耳呜开展而成。2.目眩的临床意义目眩,是指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前有黑花闪烁,小虫在飞行的感觉。九问经带1.月经应注意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证。必要时须询问末次月经的日期,以及初潮或停经的年龄。1经期2经量3色质4行经腹痛2.问带下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应有少量乳白色或透明状、无臭的分泌物,有濡润阴道壁的作用。假设分泌过多或缠绵不绝,即为带下。其中色白、量多淋漓者,为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清楚者,为赤白带;带下淡红黏稠,似血非血者,称为赤带;带下色淡黄、黏稠臭秽者,是为黄带。临床以白带、黄带较为多见。附:?十问歌?:

55、“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局部,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脉诊脉诊,又称“切脉或“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1.脉诊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关于脉诊的部位,历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即切按病人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

56、,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为六脉。关于三部脉分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现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表达了“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躯体下部的原那么,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临诊时需结合具体的病证综合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拟正确的诊断。此外,寸口脉搏亦最易切按,这也是诊脉独取寸口的原因之一。2.平脉的特点及变异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沉着有节、不快不慢。并随生理活

57、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脉学中认为,平脉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来去沉着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沉着不迫应指有力的气象。3.病脉与主病疾病反响于脉象的变化,即为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1浮脉【主病】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相似脉:散脉:浮大无根,浮取脉形很大,但无力,稍一用力那么按不着。散脉表示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多见于病证的危候。芤脉:浮大中空,有如按葱管。多见于大失血或大汗后。2沉脉【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相似脉;伏脉:较沉脉部

58、位更深,须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暂时伏而不显。常见于厥证、邪闭、痛极等。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均不应,推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癥瘕、痞块、疝气的阴塞内实证等。3迟脉【脉象】脉来迟慢,一息缺乏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相似脉:缓脉:仍一息四至,但脉势的来去却有缓慢之感。多见于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证。4数脉【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相似脉: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其特征是数而躁手。在热陛病极期,以及劳瘵病阴竭阳越时,都可见到疾脉。5虚脉6实脉7滑脉【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

59、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相似脉:动脉: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短小,主惊,主痛。8涩脉【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挟痰,挟食。9细脉又称小脉【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相似脉:襦脉:浮而细软,轻按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主虚证与湿证。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假设有假设无。主心肾阳衰或暴脱,阴阳气血诸虚。弱脉:沉细而应指无力。主气血两虚诸证。10洪脉【主病】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那么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相似脉:大脉:脉形虽大于常脉,却无汹涌之势。假设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多为虚损。11弦脉【

60、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缺乏,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假设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相似脉:紧脉: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其主病为寒、痛,宿食。寒邪在表,脉多见浮紧;寒邪在里,脉多见沉紧。痛证多因寒邪所致,故亦常见紧脉。革脉:脉来弦急而中空,好象按着鼓皮似的,即为革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崩漏等病证,也见于精血内虚。12代脉【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那么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相似脉:促脉:脉来急数而有不规那么的间歇。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积等病证。凡血气、痰食、肿痛诸实热证,均可见此脉,并有力。假设促而细小无力,多

61、是虚脱之象。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那么的问歇。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癥瘕积聚。总之,促、结、代脉都属于节律不整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共同之处。但结脉、促脉都是不规那么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那么是有规律的间歇,歇止的时间较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那么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那么数而歇止。4.相兼脉与主病相兼脉的主病,一般来说等于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相合。例如,浮脉主表证,紧脉主寒证,浮紧脉即主表寒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沉迟脉即主里寒证;沉脉主里证,细脉主虚证,数脉主热证,沉细数脉即主里虚热证。余可类推。兹将临床常见的相兼脉象所主病证举例如下: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痹疼痛。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浮数脉,主风热袭表之表热证。浮滑脉,主风痰,或表证挟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胃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弦紧脉,主寒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弦数脉,弦为肝脉,数为主热,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