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8261637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瓜种植资源的利用和发展1. 起源西瓜起源于非洲.西瓜作物的野生祖先,一是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二是非洲东部苏丹共和国的科尔多凡省。惠特克还进一步证 实:原产卡拉哈里的非洲野生西瓜包括二个生化类型,一种果实含有葫芦素,具 苦味;另一种无苦味,不含葫芦素。后一种野生西瓜是当地布须曼人 (Bushman) 的食物和水的供应者。这种野生西瓜的果肉坚硬,绿瓤,大籽。福尔萨证明,西 瓜植物的3个近缘种,全部产在非洲,药西瓜(Cirtullus colocynthis)产在北 非地中海沿岸,缺须西瓜( C.ec i r r h o s u s )产在西南非纳米比亚,诺丹西瓜( C 。

2、 naudianianus )产在南非安哥拉到莫桑比克.2. 分布与传播目前世界各地西瓜主产国的实际分布情况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国家均处在北 纬 23 度-45 度之间的北温带中南部范围,由此可见,这个地理气候带可能是世界 西瓜生产的最适宜地区,它包括有中国的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美国的南 部 6 个州,前苏联的中亚地区以及中东北非、南欧的西瓜主产国。1991 年中国北方地区的西瓜面积多余南方地区;若以西瓜的不同栽培区来 比较,则华北区的面积最大,长江中下游亦是中国的另一西瓜重要栽培区,东北 区与华南区的面积居中,西北区与西南区的面积较小。各省的西瓜面积相差十分悬殊,其中最突出的是河南、河北

3、二省。面积各栽培区内省的西瓜面积(万hm)万h m2(%)北方华北区4843.67河南河北 山东 山西陕西天津北京13.3313.3311.3353.670.730.6东北区10.4679.52黑龙江辽宁吉林5.86731.6西北区6.045.50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1.871.731.670.730.04南方长江中下游3330.03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9.336.674.674.3342.671.33华南区9.4678.61广东台湾广西福建海南2.67221.731.067西南区2.932.67四川贵州云南1.3310.6注:1.表中数字是1991 年全国瓜协秘书长会议上统计数字。

4、会后又进行核实补充。靠近原产地的一些古文化发达国家如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栽培西瓜历史均 很悠久。据考证在四千年前的埃及壁画上刻有西瓜茎蔓和果实图案,证实了当时 的埃及和利比亚等尼罗河下游两岸地区已经有了西瓜栽培,后来考古学家对在埃 及古墓中发掘出的西瓜种子和残存叶片进行推测,恩威可能早在五、六千年前古 埃及就已种植西瓜。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西瓜传入到希腊、罗马一带,随后在地 中海沿岸各国传播栽培;到了公元前 4 世纪,随着欧洲军队远征,西瓜由海陆从 欧洲转入到西亚;据推测,以后可能是由陆路从西亚经波斯(伊朗)、西域翻越 帕米尔的东西方陆上商业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而传入到现新疆地区,而具体传

5、入新疆的的年代,则至今尚无可靠文字记载;我国内地最早有西瓜文字记载的是 在10 世纪;到了13、14 世纪以后,西瓜就迅速传遍世界各地;欧洲中部和南部 从 16 世纪就有文字记载;传入美国的时间大概是在 1598 年;美洲在新大陆发现 后,通过从欧洲迁去的移民而传入,最初是法国人发现印第安人在密西西比谷地 种有西瓜,1629 年在马萨诸塞州、1664 年在佛罗里达州均有栽培西瓜的文字记 载;日本栽培西瓜的最早文字挤在是江户时代的文献上记有在宽税年 (1624-1643)引入长崎,宽文时期(1661-1672)已在京郊种植而食用。3. 形态特征3.1 西瓜植物的根,由主根、多级侧根和不定根组成。

6、其根系为主根系,入 土范围广而浅,呈广圆锥形。垂直主根的长度一般为l-1.5m,水平生长的侧根 有时可长达2-3m。西瓜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面20-30cm的耕作层中,在此 范围内的一条主根长可达 20 多条一级侧根,并于垂直生长的主根呈 40-70 度的 夹角延伸。3.2 西瓜是蔓性草本植物,其茎蔓在苗期呈直立状, 5 片真叶后伸蔓匍匐地 面生长。西瓜的茎包括子叶一下的下胚轴和以上的地上茎。下胚轴呈圆或椭圆形, 长度不超过5-10cm;地上茎具棱,有分枝。西瓜分枝性强,在自然生长时,通 常可形成3-4级分枝。在主蔓基部2-5节形成3-4个侧蔓,其长势接近主蔓,可 保留1-3个侧蔓,形成不同

7、的整枝方式。3.3 西瓜子叶肥厚,椭圆形,大小与品种的种子大小有关,所含的营养物质 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足够的养料。子叶出土后,随着胚芽的生长展开,叶肉细胞中 形成叶绿体,营光合作用,为瓜苗的生长发育制造业有机养料。西瓜的叶为单叶, 互生,叶序为 2/5,有叶柄和叶片构成,无托叶。成长叶常呈灰绿或深绿色,大 小常因种类、品种不同而差别很大,长约8-22cm,宽约5-24cm。3.4 西瓜花腋生,单花;花单性,有雄花,间有少数两性花。性型为雌雄异 花同株,具有两性花植株为雄花与两性花同株。雄花在主蔓 4-5 节叶腋着生,当 雄花形成后,连续数节与雌花相间着生。早熟品种从主蔓 5-7 片真叶叶腋,中晚

8、 熟品种从 7-9 片真叶叶腋着生第一雌花,以后间隔 3-6 节再着生一朵雌花,子蔓 上雌花着生节位较主蔓低。4. 种类与品种4.1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西瓜已实现了至少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了 10091 的西瓜种子“一代杂种化”和良种化。建国初期至60年代,我国西瓜生产以地方 农家晶种为主。如核桃纹、黑油皮、手巾条、花狸虎、马铃瓜、喇嘛瓜、三自、 滨瓜等。进入7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优良品种,主要是引自曰、美等国,如新 大和、旭大和系统。蜜宝(SugarBaby)、久比利(Jubilee)、查里斯顿(Charles ton Gray)、克伦生(Crimson Swee t)等。70年代后期,

9、我国开展了自己的西瓜育种工 作,初期以常规育种为主。主要亲本材料是地方品种、日本品种和美国品种。至 80年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成为我国西瓜育种的重点,先后育成了许多不同类 型、不同成熟期的一代杂种西瓜新品种,并逐步将海外品种挤出了中国大陆。基 本实现了我国西瓜主栽品种的国产化、一代杂种化及良种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 步和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结果。由于传统的地方品种退出了生产, 许多古老的宝贵的农家品种散失,即使在科研、教学单位有幸被保存的农家品种 也由于多代的繁殖而发生“遗传漂变”(genelicdrit=【)从而失去了固有性状, 导致了西瓜种质多样性(diversityr)的一定损

10、失,这是应记取的教训。42 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或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西瓜新品种,创造了 极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其中有些品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将有代表性的主要品种举例如下:421 常规品种:中育系列品种、早花、兴城红、郑州3号、苏蜜1号等。4. 22 杂种一代品种:早熟品种:郑杂系列品种、京欣一号及“京欣一号类型”、早佳、金兰、爱 耶一号及爱耶系列品种。中晚熟品种:新澄一代、丰收2号、红优2号、浙蜜1号、湘蜜、蜜桂、齐红、 汴杂等及台湾引入的新红宝、舍钟冠龙等,聚宝一号等新红宝类型,西农8号及 各种“西农8号类型”,郑杭系列、京杭系列、苏抗系列等。423 无籽西瓜品种:黑蜜2号、

11、蜜玫l号、无籽3号、郑抗无籽系列、广西无籽系列、雪峰无籽系 列、洞庭无籽系列、津蜜无籽系列、蜜都无籽、小红玉无籽、台湾农友新1号无 籽、蜜黄、惠宝无籽等。4. 2. 4 “迷你型” (mini type)礼品瓜及特色西瓜:我国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率先育成一批优良特色西瓜品种如:红玲、秀玲、宝 冠、小兰、金兰、新金兰、黑美人、新小风等。大陆近年来也先后育成若干具有 不同特色的“迷你型”礼品小西瓜,如红小玉、 黄小玉、金福、红小帅、黄小帅、小红铃、小金铃、秀丽及爱耶丽系列袖珍西瓜 等。5. 在我国和我省的分布主要栽培方式5.1 中国各地西瓜的生长季节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可分为春播夏收、夏播秋 收、秋播冬

12、收、冬播春收。5.2 春播夏收是中国栽培西瓜的主要生长季节,在这个生长季节内温度由低 到高,有利于商品过时的充分发育,产量较高且稳定。在中部地区栽培面积约占 80%,它的生长季节为3月至7月中旬,育苗一般3月份播种,直播的则需要推 迟到4月份,纬度偏北的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生长季节提前 至4-8 月,通常 5 月 1 前后播种;而温暖的华南地区生长季节提前至 2-6 月。 西瓜间套种方式5.3 以西瓜为主作物的间套种方式有以下几种:5.3.1 利用西瓜前期生长慢的特点,瓜苗套种在麦、油菜的行间,待前作物收获 后腾茬培育西瓜,前期与间作物有 1 个月的共生期。5.3.2 西瓜生长

13、后期套种玉米、大豆、向日葵等大田作物,与套种作物有约1 个 月的共生期,为后作争取了生长季节。5.3.3 西瓜与高杆的玉米、棉花等作物间作,因生育期基本同步,共生期长,可 通过品种及植株合理配置,克服共生期间矛盾。5.3.4 西瓜套种在耐阴的百合、生姜田中,由于二者的子叶,耐荫,中后期对西 瓜生育影响不大。5.4.1 华北平原主要茬口形式:1. 小麦-西瓜-小麦(大白菜等秋冬菜)2. 西瓜-棉花-玉米3. 西瓜-小 麦 -玉米4. 西瓜-花生-小麦5. 越冬早春蔬菜-西瓜-小麦5.4.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茬口形式1. 大(小)麦-西瓜-晚稻2. 油菜-西瓜-晚稻3. 大(小)麦-西瓜+玉米-

14、晚稻4. 大(小)麦-西瓜+大豆-晚稻5. 大麦-西瓜-晚秧田-晚稻6. 早春蔬菜-西瓜-晚稻5.4.3 丘陵地区主要茬口形式1.果树行间套种西瓜2.马铃薯-西瓜-秋冬菜或小麦6. 目前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对种质材料必须进行科学的妥善保存.需要强调指出:种质材料是活的生物, 因此它的保存与博物馆保存古物或化石标本有原则不同.种质材料保存得到基本 任务一方面是要防止丢失、错乱;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发生生物学混杂(自然杂交) 或其它变异,这对异花授粉植物的西瓜尤为重要。在保持其生活能力的前提下, 尽量维持其原有特性,使育种所需之性状不致消失。这便须要対收集的种质材料 按一定的制度进行播种保存。IBPGR

15、(国际植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十分重视自然生 态保护区的建设,即在种质资源的原产地种植进行“原位保存”。美国于1958 年采用大规模保存种质种子的“库存法”,建立了设于科罗拉多 州的现代化大型“国家种子储藏库”(简称NSSL)。对引进种质材料进行一次大 量种植采收后,将种子长期储藏在受到严格科学管理的低温种子库内,短期库的 储存期可达 10 年以上。日本又对此法加以改进,采用“二重储存法”,这种方法是先将收集到的种 子在防疫隔离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防治病虫害入侵。采种后将种子经干燥处理, 分装密封,在低温条件下储藏。干燥程度和贮藏期温度因作物种类而异。贮藏温 度分为两种:一种是TOC,可使种子保存

16、30年以上,每份存放3000粒足够; 一种是TC,可贮存10年以上,每份种子300粒作为育种交换材料,随用随取。目前全世界已建立的低温种质资源库共有481座,其中最重要的有设于英国 伦敦皇家植物园的Wakehurst Place的“种子库(Seed Bank)及设于Wellesboure 的英国国家种子基因库,均为世界著名的种子资源保存中心。韩国设有隶属于农 村振兴厅(RDA)的国家基因率(Gene Bank),也拥有十分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 技术管理。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俄罗斯的“国家世界植物资源收集种子库”,共 保存有 30 万中以上的世界各地栽培植物及其近亲种子;土耳其修建了濒危植物 资源保

17、存所,德国、墨西哥、菲律宾等也已建成这样的植物资源保存所。7. 目前我国西瓜育种进展71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研究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牵头,组织全国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协作,开 展了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研究工作。共收集西瓜种质资源1100 余份,经整理、鉴定,送入国家品种资源库保存的西瓜资源795份,为进一步开 展西瓜育种和遗传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王浩波、王鸣等(2002) 在对美国18702001年育成的235个西瓜品种选育方法及系谱分析的基础上,概 括了美国一百多年间的西瓜育种发展历程,计算了91个通过杂交选育的品种的直 接亲本和祖先亲本的核遗传贡献值,

18、评定出核心直接亲本和核心祖先亲本及核心 中间亲本,对我国今后西瓜育种工作如何重点引进和有效利用这些核心种质提供 了有价值的宝贵资料。7 2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策略 721采用辐射诱变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并结合创新的抗病育种鉴定方法育成 了丰产、优质、高抗、耐重茬、适应性特广的著名品种“西农8号”。成为我国 推广面积最大的中熟西瓜主导品种,获得国家科261科技进步二等奖。722采用化学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打破了早熟、优质与裂果 的不利连锁,育成了早熟、优质又极耐贮运的优异品种“爱耶1号”。723染色体工程(染色体易位)少籽西瓜的选育:原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朝井 小太郎

19、、炅进义等),原西北农业大学及甘肃农大瓜类研究室(王鸣、马克奇等) 先后开展了此项研究,并获得一定盼进展。7.24太空育种与等离子诱变育种也初见端倪。73抗病育种我国西瓜抗病育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成立了全国西瓜抗病育 种协作组,以抗枯萎病为主要对象开展抗病育种工作,先后育成了若干高抗西瓜 枯萎病的新品种,其中抗病性及耐重茬性最突出的是“西农8号”,在全国抗病 性联合鉴定试验中其抗病性名列第一,在生产实践中也表现了高抗和耐重茬。中 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原西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单位在 病原调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在病害种类方面,除枯萎病外,

20、对西瓜炭疽病及西瓜病毒病等也逐步开始进行研究。例如原西北农业大学西瓜甜 瓜研究室先后开展了西瓜枯萎病和西瓜炭疽病人工接种最佳技术规程的研究,并 首次提出两瓜炭疽病离体叶人工接种技术以及“AD(Average Diameter)评价法”, 用以取代传统的“DI(Disease Index)评价法”。并采用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对西瓜外植体进行抗枯萎病的抗性突变体筛选。此外,在理论和机制方面原西北 农业大学还对西瓜枯萎病、西瓜炭疽病的生理小种分化、复合抗病筛选程序以及 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74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我国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

21、代,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用Y射 线照射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其后1983年沈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了 G17AB雄 性不育两用系(AB系),它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只有50%为不 育株,上述雄性不育系迄今尚未在西瓜一代杂种的种子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解决此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创制隐性核不育双杂合体保持系的研 究,并获得良好的进展。75生物技术在西瓜育种上的应用751 分子标记在西瓜育种上的应用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勇(1998)等,利用分子标记获得了与西瓜耐冷 材料P1482322耐冷基因连锁标记OPGl2 / 1950,其遗传距离为6. 98cm。此外在国 内首

22、次在西瓜上获得抗枯萎病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的RADD标记及SCAR标记,并成 功地建立了一整套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分予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系统,该技术在抗病 转育的F3代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郭军、许勇(2001)等还利用RAPD技术对国内外 32份西瓜主栽品种与其骨干亲本材料及野生类型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从 分子水平上验证了西瓜是遗传基础狭窄的作物,并在分子水平对西瓜传统分类与 地理生态型分类进行了分析。原西北农业大学及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先后开展 了用RAPD技术对西瓜杂交种遗传纯度进行快速鉴定的研究。DNA分子(DNAfinger prin ting)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为西瓜一代杂种的纯度

23、鉴定开辟了快速商效 的新途径,而且将对解决侵犯新品种知识产权的法律诉讼提供科学依据。7. 5. 2转基因在西瓜育种上的应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在90年代初进行了西瓜花叶病毒II号外壳蛋白基因 的导入,获得了再生植株。山西省黄河种业黄学森等已成功的将西瓜花叶病毒II 外壳蛋白基因与西葫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西瓜,获得导入两价基因苗 (2000年全国无籽西瓜协作组会上交流)。肖光辉等人利用瓠瓜DNA导入西瓜材料, 选育出了5个抗西瓜枯萎病的优良组合。王国萍等”利用西瓜生殖细胞原位转化 技术,成功将1. lkb抗枯萎病菌的几丁质酶基因转入西瓜中,已筛选出7份稳定 的抗枯萎病西瓜新种质材料。宋道军等

24、(2001)用离子束处理将外源基因导入西 瓜,研究结果表明,供体DNA与受体DNA在当代实现了超远缘分子杂交,而且SOD 在其中的表达比对照提高l倍以上的杂交亲和率为21% 西北农业大学马国斌、 王鸣等完成了双抗(抗菌和抗虫)植物表达载体的物建,将胰蛋白酶抑制(TI)基因 及抗菌肽B和抗菌肽D基因导入农杆菌(Agrobac terium t umefaeiens)LBA 4404菌 株,用盘培养法得到西瓜的Ka n抗性植株。此外,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王 浩波等(2001)采用子房注射法将南瓜总DNA导入西瓜,经病圃田间筛选和6代自交 纯化已获得5份稳定的西瓜抗病种质材料,对枯萎病的田间抗性

25、得到了显著提高, 有3个株系达到HR水平。7. 5. 3组织培养技术在西瓜育种上的应用西北农业大学马国斌、王鸣等(2000)对西瓜茎尖通过离体诱导四倍体进行的 研究认为,选用W2培养基,以8天苗龄的茎尖,用1%的秋水仙素处理24,-48小时 为宜。房超等(1996)利用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其抗病性发生了变化,这为抗 病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基础。张兴平(1996)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 研究实践,制定出了用两年时间利用离体培养育成可供商品种用的优良西瓜四倍 体。即用授粉后20-25天的未成熟种子,切取近胚轴端子叶作为外植体,接种到 MS+10 p mo扎BA+0. 05秋水仙碱培养基培

26、养l周,再转到MS+10 u mol / LBA新鲜 培养基培养5周,即可出现不定芽。然后将不定芽转接到MS+5 la mol / LBA的增 埴培养基上扩增再生芽,然后直接转到MS+5 u mol / LBA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 或者将再生芽直接嫁接在西瓜砧木上,最后移栽到温室中,可从叶、花的形状上 辨认四倍体。利用组织培养法生产三倍体无籽西瓜幼苗,以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 的“三低”问题,是我国西瓜科技工作者起步较早的课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市林果所等),在取得技术上的成功之后,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尚未能在生 产实践上广泛采用。近年由于转基因育种的兴起,西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再度

27、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王浩波等(2001)对此开展 了研究,认为改良MS培养基附加BA及NAA等生长素是西瓜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 养基,再附加AgN03是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并首次报道离子束等物理因子 处理愈伤组织,对诱导分化不定芽具有刺激和促进作用。8. 目前主要病虫害8.1 在西瓜设施栽培中,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叶枯病、斑病、病毒病。8.2.1 枯萎病俗名蔓割病,萎蔫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 尤其在伸蔓至结瓜期发病最多。症状:发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萎蔫,白天萎蔫似缺水状,早晚可恢复, 几次反复后全株萎蔫枯死,叶片呈褐色,一般连在茎上不易

28、脱落,纵剖茎部,可 见茎基部维管束变黄褐色,茎蔓裂口处有胶质物溢出,潮湿时,病株茎和叶上可 长出粉红色霉状物。8.2.2 蔓枯病症状:主要危害茎、蔓,也为害叶片和果实。叶柄及蔓上染病,初为水浸装 小斑,后边褐色梭形坏死斑,并呈星状破裂。其上产生许多小黑点。叶片染病初为 褐色圆形或半圆形斑,后发展成边缘明显,中心灰褐色病斑,有轮纹并产生小黑 点,最后病斑波及全叶,使叶片变黑枯死。8.2.3 疫病症状:疫病在西瓜的叶、蔓、果实上都可以发生。子叶染病先呈暗绿色圆形斑, 中央逐渐变为红褐色,近地面处溢缩或枯死。成株期叶部染病产生暗绿色水渍状 不规则斑,湿度大时扩展很快,呈软腐状,干燥后为褐色,容易破裂

29、。蔓上染病 多靠近蔓的先端,初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梭形斑,后环绕溢缩,患部以上全部枯死, 果实染病先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斑,扩展很快,病部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8.2.4 白粉病 症状:白粉病多发生在西瓜生产中后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茎蔓和叶柄. 初发生为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 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枯萎蜷缩.后期发病,白色粉斑为灰色并长出许多黑色小 斑点.8.2.5 病毒病 症状:西瓜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花叶型初期顶部叶片上出现 黄绿相间花斑,进一步发展为全株叶片浓绿与淡绿相间的镶嵌花斑,以后皱缩畸 形,节间缩短,坐果困难.蕨叶型表

30、现为新叶狭长,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又是顶部表现簇生状.8.3 危害西瓜主要虫害有潜叶蝇、红蜘蛛、瓜蚜、黄守瓜及地下害虫等。8.3.1 瓜蚜 危害症状:瓜蚜的成虫和若虫喜在叶背和嫩稍,嫩茎吸食汁液.嫩叶及生长点受害 后,叶片皱缩,叶缘叶背翻卷,瓜苗生长停滞,直到整株萎蔫死亡.老叶受害,不卷 曲,但提前枯死.瓜蚜分泌物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株早衰死亡. 瓜蚜还能传播病毒病.染毒瓜苗出现花叶/畸形/矮化等症状,造成结瓜期缩短,产 量降低.8.3.2 潜叶蝇为害症状:潜叶蝇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肉,留下表皮.受害叶片表面可见弯弯曲曲 的小虫道.叶肉被食,被害处仅剩上下表皮,呈灰白色.潜道内留

31、有细小黑色虫粪. 严重的造成叶片枯萎,影响瓜的产量.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主编中国西瓜甜瓜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6【2】 王坚等西瓜栽培与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8【3】 华夏西甜瓜育种家联谊会等 西瓜甜瓜优良品种与良种繁育技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9【4】 陈世儒蔬菜种子原理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150【5】 陈世儒,王鸣蔬菜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 2-3【6】全国无子西瓜科研协作组.无子西瓜栽培与育种-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1.3【7】 万蜀渊园艺植物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92【8】马德伟 刘明锵蜜瓜西瓜设施栽培与制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9】 赵殿国,孙汉友黄瓜瓜长类型与熟性,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山东农 业科学, 1999(3): 272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