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8232557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 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

2、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 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一一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2) 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 等。(3)地形因子,指地

3、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4)生物因子,指 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 环境的影响。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11. 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12. 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 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 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

4、律。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 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生态因子的整体作用、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

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 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15.最小因子定律:作物的生长取决于最不足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 一一最小因子定律。16耐性定律: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 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可用一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种群生殖(生长)没有生物生物不分布屮心最多度应区生理紧不能忍受带低死亡限-最适*1适宜区一高死亡限环境梯度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17生态幅:每个种对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例如,鮭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C, 最适温为4C。例: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

6、的(C )。A.生物量B.生长速度C.分布范围D.发育程度18限制因子: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些生态因子不足和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 子。19.胁迫(stress):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 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20生物体对环境胁迫适应能力的调节与生态适应(生物通过哪些方式可改变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1) 驯化(Acclimation):人工的定向诱导可以导致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变化的过程。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 以稍微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2) 休眠(dormancy

7、):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 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时,它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生物休 眠的意义体现在(胁迫或逆境适应)。(3) 随昼夜、季节变化:在昼夜及不同季节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女廿 许多昆虫。(4)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 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21.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22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

8、现的一整套适应。如仙人掌 23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 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态和生理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 单位。2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 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生态型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25.植物生态型类型:(1)气候生态型: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不同气候生态型在形 态、生理、生化上都表现出差异。温度生态型籼稻和粳稻。光照生态型早、中、晚稻。(

9、2)土壤生态型: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土壤 水分生态型水稻和陆稻。(3)生物生态型:植物在生物因子如病、虫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如生物生态型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 种。2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的特性。即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特 定位置。也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27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互利原理2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29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有利于细胞伸长,不利于细胞分化(植株细长,顶端弯曲,叶小不

10、展,茎 叶呈黄白色黄化现象)30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红外线促进茎的伸长、种子萌发、体温提高;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 的合成;蓝光则对蛋白质合成有利,蓝紫青光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紫外线照射对果实成熟起良好作用(促花青素形成),并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31高山、高原上的作物,接受青、蓝、紫等短波光和紫外线较多,一般植株矮,茎叶富含花青素,色泽较 深。32. 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鸢尾,百合,作 物中有冬小麦、冬大麦、燕麦、油菜、苜蓿、甜菜、甘蓝、萝卜、菠菜、芹菜等。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

11、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菊花等,作物中 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花等。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如黄瓜、番茄、辣椒、四季豆、蒲公英 等。定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特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日照长度约12小时45 分的条件下才能开花。33.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效应称为春化作用。需要春化的农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白菜、 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生产上应用:如对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解除春化, 抑制开花。34. ( C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A.光照强度B.

12、光周期 C.低温D.昼夜变温35. 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整个生育期或某一阶段过程, 而且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36. 积温:某地或某作物生长阶段内大于或等于某一界限温度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37黑龙江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D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表现。A.日照长度 B.日照强度 C.常年温度 D.有效积温38.冷害:0C以上低温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哑巴灾)39冻害:0C以下低温使植物体内(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结冰造成的伤害。40温周期现象:生物对温度有节律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4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

13、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42下面的哪项内容不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应该具有的特点(B)A.根系发达B.叶表面积较大C.叶表面凹陷 D.茎可进行光合作用43. 在大棚生产中,施放(C )可以提高光合作用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汽44. 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农田土壤结构类型:块状(土坷拉、蒜瓣土)、片状(犁底层)、 团粒结构(蚂蚁蛋,直径0.25-10mm)。壤土是农业中最理想的质地类型,团粒结构是农业中最理想的结构 类型,因为其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有利于根系下扎。45. 种群: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46. 种群特征:空间特征:

14、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数量特征:种群有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遗传下去,不断发展下去。47. 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B )。A.个体 B.种群 C.种 D.基因库48生物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但必须强调(A )。A.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B.种群就是个体的简单相加C.个体都是同龄的D.个体之间没有生物学的差异49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这里的出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任 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包括分裂、出芽(低等植物、微生物)、结籽、孵化、产仔等多种方式。 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

15、,生理上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特点:常数,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生态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特点:可变,实际值,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50. 生态出生率是指(C )A.生理出生率 B.最大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是指(B )A.生态出生率 B.最大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51. 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52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或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rm,固定参数。53.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中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种群

16、的环境容 纳量(饱和密度),K。54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曲线):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N)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度越快。与种群密度无关。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S型曲线)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 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dNm/K - N、方程描述:几二rN)dtN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纳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为渐进线;r为内禀增长 率;(K-N)/N为环境

17、阻力。以鱼类捕获量的确定为例,要使鱼类捕获量达到最大,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等于K/2,此时人们所得到 的鱼类捕获量最大,而且种群数量不会下降(不会影响其持续产量)。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大, 相应的种群数量就是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大小。(&二环境阴 力55.海洋强光带硅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主要由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可56.种群非周期波动(不规则波动):东亚飞蝗1913-1961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岩钦5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如欧洲的穴兔,

18、1859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西南部,如墨西哥紫茎泽兰,1949年前进入我国云南。58.种群调节: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数量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种群 调节。种群数量是由密度制约作用(与种群密度相关)和非密度制约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风、降 雨等非生物性的气候因素)协同调控的59下列对种群调节因素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C)A.捕食B.寄生C.降雨 D.竞争60生态对策: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针对不同环境的各种特有的对策。也即种群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 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61. 种群采用什么样策略来适应环境?适应对策:r-对策k-对策r-对策(r-st

19、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个体常把较 多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r-选择者(r-selection):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为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 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 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k-选择者(k-selection):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为k-选择者。通常是寿命长,种群数量稳定

20、,竞争能力强, 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成体体形大。(具体p119重点看!)60简述种群生态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p119图下两段话)61. 种群的分布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62. 种间相互作用类型相互作用对櫥的劇相互作用的一征甲种群乙种群00彼此不受影响竞争互相轴,励群均受伤害偏轴用0甲种受害,乙种无影响寄生+甲种受益,乙种受害捕食+甲种捕食受益,乙种被捕食受害+0甲种有利,乙种无影响原始合作+互相有利,但不是必然的互砂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i中性作用卜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63种间相互作用举例:偏

21、利共生:如地衣、苔藓等附在树皮上。互利合作(原始合作):蜜蜂与花、蚂蚁与蚜虫、农作物与农作物间作;作物与动物合作。在农业生产上的 应用:(1)作物间作:玉米马铃薯(减轻病害)、玉米豆类(合理利用土壤中营养物质);(2)特殊种间 关系: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互利共生:地衣、豆类作物根系(大豆)和固氮菌-根瘤、高等植物根系与真菌-菌根。在农业上的应用: (1)豆科作物施固氮菌肥;(2)作物施菌根肥64植物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产生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65.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农作物间作化感作物(芝麻、大麻、葱、韭菜、蒜等),可防治害虫。

22、 西瓜、早稻(早稻苗期化感作用最强)、大豆、黄瓜等不适合连作。66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利用病原菌防治害虫(以菌治虫):白僵菌(真菌):防治松毛虫、松褐天牛、 白蚁、玉米螟、蛴螬、茶小绿叶蝉、桃小食心虫。苏云金芽抱杆菌(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棉铃虫、 玉米螟等)和蚊子幼虫。67. 拟寄生:是指昆虫寄生昆虫者的现象。寄生昆虫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后 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这与真正的典型寄生不同,真寄生者并不一定杀死寄主。如寄 生蜂例: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

23、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种间的关系属于(D)。A.偏利B.原始合作C.偏害D.捕食68. 捕食: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捕 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虫治虫: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瓢虫-棉铃虫、蚜虫;益虫-森林害虫。利 用拟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寄生蜂-玉米螟、棉铃虫。有益动物防治害虫:青蛙-稻田害虫;鸟类-森林害虫 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最佳防治措施是(B)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B.保护天敌及其食物链C.彻底破坏其发生环境D.断绝一切事物和能量来源69. 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即群落

24、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生物复合 体。70群落成员型组成:(按各个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划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7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例: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一定是(C)A.灌木B.草本植物C.乔木D.哺乳动物72: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 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度 和生活力的现象。(群落交错区生物种类增加和某些种类密度加大的现象)。(注:群落的结构部分可能考选填题,最好浏览一下。)73.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推移,生

25、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74演替的类型:按起始基质性质厂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旱生原生演替水生原生演替:群落复生群落退化和逆行演替75.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那些阶段?地衣植物阶段f苔藓植物阶段f草本植物阶段f木本植物阶段76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二者的不

26、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 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77顶极群落:一个地区内,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 稳定群落,即顶级群落。78如何利用自然群落演替知识对农业生物群落进行调控?(演替与人工调控)建立混交人工林群落。农田设置一定比例农田林带(林是成熟阶段的生物群落,较少受到干扰,结构较复 杂多样,建立天敌群落可能性也较大),能形成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可以弥补农田群落结构单一所带来的 弊端,能改善

27、田间小气候,减少土壤侵蚀,有益于鸟、兽、昆虫等生长,以抑制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威胁。 模仿自然顶级建造人工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不仅增加经济效益, 而且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橡胶林乔西双版纳地区大叶茶灌黄花菜草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新开垦荒地和沙化地治理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后(土壤 熟化肥力提高)再安排农业生物。79.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所 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80.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81. 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

28、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湖泊C.草原D.荒漠8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8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方式和功能特征84. 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 D.真菌85. 消费者包括 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86. 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有的生物成分是(B)A植物、动物B生产者、分解者C动物、微生物87. 举例说明生态位原理在立

29、体农业中的应用? 立体农业结构的生态学基础一一生态位原理:(一)竞争排斥生态位相似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地方永久共存,如果它们能够在同一地方生活,那么,其生态位 相似必定是有限的,即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也称为高 斯假说。(二)互利互利是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本质就在于生物生态位的功能之间的互补,通过本能的互补, 物种在不同程度获利,或者得到保护,以防御捕食者和竞争者,或者得以更好的繁殖,或者得到良好的生 存环境等。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空间、时间、营养等)。对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互补(抗灾,减少病虫害,改善生境,提高土壤肥力等)。88. 立体农业模式

30、:农林立体模式、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养殖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农林业指在统一土地单元或农业生产系统中既包含木本植物又包含农作物或动物的一 种土地利用系统。农:包括第一,性生产,如,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等;包括第 二性生产,如,饲养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和其他养殖业;林:包括乔木、灌木和竹类组成的用材林、薪 碳林、防护林、经济林和果树。农田立体模式:农作物间作套种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萍鱼农田种食用菌水体立体模式:鱼牧结构,鱼分层放养基塘系统养殖业立体模式: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89.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连结起来的链状结构。如杨树蝉-螳

31、螂-黄雀-老鹰。如 稀泥-虾米-小鱼-大鱼。90. 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产品加工环(例子和作用p254-255)91以食用菌为中心的食物链结构:秸秆多级利用(试用食物链加环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简述秸秆的 充分利用)秸秆-培养食用菌-菌渣作畜禽饲料-养鸡-鸡粪下沼气-沼气渣培养食用菌-废料施于农田(p255食 物链网结构设计2)92初级生产: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应包括光能 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93.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例: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A.草原B.森林C.海洋

32、D.农田94. 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 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 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 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

33、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95. 太阳能:占99%以上(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9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97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太阳能或其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转化效率。98.林德曼效率(十分之一定律):自然界中,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转化,大致十分之一能够到下 一营养级身上,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九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用于呼吸和排 泄等。99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原因是(A)。A.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

34、能量是守恒的C.消费者数量不足D.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00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 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101 气相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各有何特点,各循环类型的代表物质有哪些?主气相型循环溯型循环元素趣有气态化合物或分子(C、H、6 N等)无气态化合物或分子(P、Ca、K、Na、Mg等)主要贮存库大气圍、水圏岩石罠土壤圈循环磁快慢运式扩散(水和大气)沉降、抬升、分化、溶解抗倾能力强弱循环瓯完全循环(全球性循环、局 部短缺雋少)不完全循环(非全驸fi环,局 部短缺彩时有发生)根据

35、物质贮存库的特点,生物地化循环有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N、O等的循环为气相型,P、Fe等的 循环为典型的沉积型。既能按气相型循环,又能按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是S。102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 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 象。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下,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出 现各种颜色,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叫赤潮。103 地球上碳最大的贮存库是(C)A.大气层 B.海洋C.岩石圈 D.化石燃料104.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浓度升

36、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外罩一样,使地表温度上升,引起一系列 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105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和问题:含氮有机物(木材、秸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NOX污染大气。 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过度耕种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如:有机氮含量下降 工业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积和氮循环失调(氮肥施用)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地下水、农产品品质 变差、蔬菜硝酸盐中毒、土壤质量降低 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中氮的自然再循环受阻106. 农业生态系统中对氮循环的调控:充分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发展工业固氮、使动、植物残体及排泄 物尽量还田、控制土壤中N的非生产性消耗(淋溶、挥

37、发、反硝化等)107.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影响及环境问题磷矿开采与消耗:按目前速度,地球上磷矿可开采100年。 磷肥的施用与流失:施用磷肥补充了有效 磷,土壤中的磷又会因有机质分解及收获物移出农业生态系统而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 失又会导致土壤中磷的损失。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和农业径流使磷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108农业生态系统中对磷循环的调控:重视多条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尤其是有机途径;提高肥效,节 约磷肥,减少损失(易被固定);注意磷肥使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铅)、和放射性 物质以及磷循环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09人类活动对硫循环的影响及问题:SO2气体大量排放

38、,如:燃煤、燃油、矿冶、农业活动酸雨(空 中死神)及其危害110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111. 生物放大作用Bioaccumulation (食物链富集作用)定义:某些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当它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即分解), 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内,其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不断增加的现象。对动物和人类有何危害?人类与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首先污染初级生产者,然后顺着食物链 传递

39、,达到动物与人体内,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有毒物质在动物和人体的浓度比环境及初级生产者中高出 许多倍,造成严重污染,带来灾难。112. Hg、Cd、Pb、Cr、As (五毒)1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114.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 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良好状态。115 .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或稳态的重要机制116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稳态机制、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生态重建与恢复生态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