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借的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81518427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借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借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借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借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借的(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1.我国旧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1)课程目标过于追求知识记忆和技能的训练;(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3)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功能;(6)课程管理过于强调集权管理。 2.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1)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 以试卷和教学参考书为准绳,用单一的目标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简单的评判抑制了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2)片面强调实用功能,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3)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 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削弱了语言的

2、积累和语感的培养。(4)语文教育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课程中来,不恰当地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许多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旧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从哪6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课程目标: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简称“三维目标”)。(2)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上的繁、难、偏、旧倾向,追求课程内容的简洁实用、难易适度、贴近生活、与时俱进。(3)改革课程结构:不再强调学科逻辑和知识构架,更注重课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使课程结构更加开放。(4)改革课程实施:课程从单一的讲授模式中解放

3、出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5)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注重成长过程、强调鼓励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6)改革课程管理:改革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办法,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4.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必须落实哪些要求?(1)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而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逐渐达成语文素养的提高;(2)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还要开发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3)语文教学更注重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实用功能,教学中尽量避免纠缠 语言学、文章学

4、方面的内容;(4)语文教学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语文学习中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能力自然生成的过程;(5)语文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更广阔、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各种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6)语文教学中,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树立“大语文”观,利用和创造一切学习和实践语文的机会,真正实现“生活即学习”的目标。 5.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5、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怎样理解语文“工具性”? (1)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2)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3)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 7.怎样理解 语文“人文性”? (1)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2)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3)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6、、口语交际能力,还应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最终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多元性:既要重视语文教学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b.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c.整体性: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是汉语言学习的关键。(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有主见地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在

7、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学习。 “探究学习”:从课程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其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合作与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就不可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当自主学习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在教师有效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

8、使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交流。同时通过交流和合作进一步解决在自主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便进入了探究学习的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来探究一些疑难的问题。(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a.学科开放意识。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沟通,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b.课程资源意识。不能视课本教材为圣经,应建立大语文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与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c.课程的现代意识。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即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探寻课程建设的新思

9、路,注重在课程中传达新的思想,进而增强语文课程的内在活力。语文课程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符号系统的教学与现代形象传媒结合起来,进行全新的、启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以达到语文课程充满活力的教学目的。9.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内容是什么? 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共10条:(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

10、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

11、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0.总目标所突出表现的思想是什么?(1)突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内涵。(2)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凸现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4)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11、.阶段目标有什么特点? 每个学段目标都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1)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如写作

12、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的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 学段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3)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12、 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怎么解读?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策略,我们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去解读。(1)在目标结构上,语文课程标准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层面,有层次地提出了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2)在教学内容上,识字与写字目标依据小学生的实际和汉

13、字识、写规律,呈现以下一些特点:a.重新确定了汉语拼音的功能地位。课标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音节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具体有:把“熟练地拼读音节”调整为“准确地拼读音节”;把“默写声母、韵母”调整为“正确书写”;把“默写字母表”调整为“熟记”,删去直呼音节的要求等。b.分层次提出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求。目标不仅把识字作为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明确提出了识字“量”和“质”的要求。“量”的方面,第一学段任务最重,第二学段任务次之,第三学段较少;“质”的方面,提出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另外,目标始终贯穿“认写分开”和“多认少写

14、”的指导思想,识字写字目标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c.更加重视写字教学,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13、汉语拼音教学应把握哪两个原则?一是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插图的表音、表形功能和儿童想象丰富、记忆力强以及好奇的特点,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拼音教学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汉语拼音。二是把教学的内容贯穿整个低年级学段以致更长一些时间,采取分散难点、分段要求、逐步完成的策略,并与识字相结合,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以熟字带拼音,用拼音促识字,学用结合互相促进,以便降低教学的难度,减轻儿童学习的压力。14、 汉语拼音教学应防止哪两个倾向?一要防止把拼音教学从识

15、字教学中游离出来,脱离母语环境单纯教学的倾向。二要防止随意拔高要求,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或达到的程度,如直呼音节、默写音节等,教师不要任意拔高,硬性要求。 15、语文课程设置综合性学习有什么意义?(1)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加强了校内外、课堂内外的教育整合,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使语文资源更加广泛。(2)不仅是听、说、读、写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字等多种内容。(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16、在课程结构

16、方面将进行哪些改革? 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突出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缺乏整合。这次课改,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综合化是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体现在:1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软化学科界限。如,澳大利亚及台湾地区用“学习领域”这一概念取代“学科”的概念。台湾在中小学暂行课程纲要(草案)中提出:课程应以个体发展、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三个面向,提供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等七大学习领域。其中语文学习领域包括国语和英语。英语从五年级开设。2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问题

17、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以有效地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日本设“综合学习时间”,只规定学习目标、课时,不统一规定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时,就学生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体验性学习,如,观察、实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讨论、报告、发表的方法,培养提出课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活动和交往能力。我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从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

18、,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总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减少分科课程,开设综合课程。儿童、少年构建知识、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必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俄国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小学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的,而教学则按学科分类传授知识,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开设综合课程,既可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又可纠正过度拥塞的分科课程造成的知识割裂和学生人格的分离,纠正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

19、的分离。在课程改革中,俄国准备在小学开设综合课“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历史初探、生态世界、生活安全知识等。此外,还有艺术综合课,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的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低年级的思品与生活、体育与健康、艺术,中高年级的思品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综合课程。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了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体现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做,既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健康

20、发展。 17、在课程内容改革上,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删繁就简,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删除脱离学生认知水平、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删除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删除多次重复的内容、练习,使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需要。当前,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是各国课程内容改革关注的热点。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拓宽课程内容。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自然界的、社会生活中的。

21、要改变只有课本是课程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一切课程资源皆可用的思想,加强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努力增加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义务教育是服务人人的教育。教学内容应难度适中,兼顾城乡,体现弹性,留有空间,使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18、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哪些课程理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这几个基本理念?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阐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倡导以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

22、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

23、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

24、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

25、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

26、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

27、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

28、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

29、,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30、,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

31、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

32、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19、广大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可以做些什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

33、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再有,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山东曲阜可围绕“三孔”与孔子,西安可围绕秦始皇与兵

34、马俑,湘西可围绕东巴文化,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创设地方课程。而在教学形式上,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的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

35、的语文课程体系。20、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

36、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自184

37、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21、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

38、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

39、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二、发展观自古

40、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

41、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三、知识观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

42、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

43、定基础。四、课程观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

44、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22、在课程实施上,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课程内容主要指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主要指怎么学的问题。以往,更

45、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的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高分数,忽视了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作为课程实施改革的重心。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他们不仅有

46、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要引起重视,要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47、中,能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今后语文考试在命题方面将如何体现新课标精神? 今后语文考试的命题将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性、教育性原则一方面,阅读材料将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闪烁人文火花的文段,如关注生命与环境、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向上屈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哲理一类文章。另一方面,在题型设计上,力争达到关注、检验学生人格的教育作用,如写感悟或读后看法,鼓励学生写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喜欢的语句”。 2、科学性、综合性原则 除了试题自身的正确性外,还将具有如下特点:(1)题目的设计符合语文本

48、身的特点,体现最实质的内容,同时不会使考生在解答时对题目所指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或岐义。(2)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梯度,难易适度,综合性强。(3)逐步减少客观题。(4)加强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3、开放性、创造性原则 试卷中将出现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这类题目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十分适合考生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发挥自己的特长。需要指出的是,老师们在阅卷时候要大胆地肯定学生的答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答案,不要死抠参考答案,不要吝惜分数,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的学校规定作文不能超过90分,有的因为没有将作文题补充

49、完整就扣10-15分,有的学生在解答仿写、默开放性默写和感悟类题时,因与参考答案稍有出入,就一分不给,这些作法,都是不恰当的,这不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而是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因为也许学生的答案比参考答案更精辟,更富诗意。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要给分、无原则、无标准的给分也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24、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国家课程

50、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25、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情况下制订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新体系。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

51、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26、“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4)

52、“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27、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53、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28、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学科性质定位的变化,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29、语文教育的

54、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30、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

55、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

56、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

57、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

58、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59、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

60、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61、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

62、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

63、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3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

64、思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2、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3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中,为什么将“语言文字”改为“语文”?以往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表述是这样说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在课程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