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体会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8090219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跟师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跟师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跟师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跟师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师心得体会(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X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 2014年 月 日至 2014年 月 日继承人姓名指导老师姓名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眩晕、头痛等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跟师心得XXX治眩晕经验王老师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和中西医结 合诊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偏头痛等,在临床上辩证用药,疗效特出, 在随师学习中,受益匪浅,现将对治疗眩晕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 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与现代医学之

2、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王老师在眩晕的治疗上有三方面特点。1、益气与化痰并举王老师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出本地区眩晕患者多 气虚而兼痰浊阻络所致,正如丹溪心法头眩云“头眩,痰挟气并火。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治痰为先,药挟气药降火”针对上 述人群,选方用药上,则以补益肺脾之气的药方作基础,重用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 的药物。同时重视祛除痰浊,尤其是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 其性黏滞而重浊,可蒙蔽清窍、扰及心神,导致眩晕。针对无形之痰,王老师喜用竹 茹、瓜蒌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

3、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 正。对燥湿化痰药,如法夏、苍术等,则较为慎用。皆因眩晕发病又常与肝阴不足、 肝阳上亢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 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2、对肝肾阴虚、风阳内动者,贝V治以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对于眩晕的发病机理,中医经典中早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 为之旋转”。以此推之,肝阳亢盛,化火上炎;或阴血亏虚,阳气亢逆,皆可致眩晕。 肾为肝之母,“乙癸同源”,肾阴不足则肝

4、阴亦亏,肝阳亢逆,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针对此类患者,则常以白芍、 菊花、石决明等育阴柔肝,同时以熟地、女贞子、山茱萸等滋补肾阴,配合钩藤、天 麻等药物平肝潜阳。众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3、治疗血瘀眩晕者,则以补气为本,兼以活血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行血,致络脉瘀阻,瘀血停留,络脉不通,气血不能上荣 于头目,脑失所养,致眩晕时作;瘀血阻遏,脉不舍神,心神失养,故可兼见健忘, 失眠,心悸;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杨 士瀛谓“:瘀滞不行,皆能眩晕。”。针对此类患者,亦以补气为本,多用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

5、汤为基础,以补中益气,使气旺血行;同时随证加减川芎、桃仁、赤芍、红 花、丹参等药物以活血化瘀,使得瘀血得去,清气得升,而眩晕自止。签名:2014年 月 日 年月 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2014年 月 日至2014年 月 日继承人姓名|指导老师姓名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水肿、喘证等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跟师心得附子的应用心得附子大辛大热而有毒,在临床应用中尤需谨慎,但其既为辛热纯阳之品,上助心 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又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既能治疗命门火衰之畏 寒肢冷,阳痿等,对脾肾阳虚之水肿,

6、心阳虚衰之胸痹、喘证等也颇具疗效。因此在 临床上就必须充分掌握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王老师亦常以此药入方,自跟随王老师 学习以来,在其悉心指导下,对附子的临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有一定毒性的药在应用中除了看症状表现,还必须凭脉象来用药。四诊中,历代 名医莫不重视脉诊。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 者哉。”明代徐春书:“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 医唯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清代吴菊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也唯脉最可凭也。王老师在临床用药上亦非常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正 如其所谓证脉不同,凭脉用

7、药;证有假象,凭脉用药;怪病难辨,凭脉用药;无证可 辨,凭脉用药。使用附子者,其脉诊当属少阴脉证。少阴脉伤寒论第281条有详细记载:“少 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附子体会到使用附子,要符合如下症 状: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在脉诊中, 可扪及如下脉象:脉或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或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 或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脉、证之间,又以脉象为 准。伤寒蕴要云:“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 脉沉者必用之,或者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

8、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正云:“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 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 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另外附子尚须配伍用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医者根据 患者疾病的性质,以中药之偏性对其进行纠正的过程,中药的毒副作用是随着机体状 态或疾病状态而发生变化的。我们用附子就得根据患者病情配伍其它药处方使用,发 挥附子的独特疗效。如附子配黄连、甘草、人参、白术、干姜、蜂蜜等能减少其毒副 作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附

9、子配伍以减毒的论述:“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 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常与附子配伍的还有肉桂、细辛、桂枝、麻黄、知 母、竹沥、大黄等。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并以此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相伍被推为调 节阴阳的代表方剂。同时还应准确掌握附子适应证与禁忌证,凡现脉实数或洪大、大便热结、高热、 内热外寒、真热假寒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孕妇应禁用;年 老体弱、心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签名:2014年 月 日指导老师批阅意见(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和水平):签名:年 月

10、日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 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 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 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 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 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 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

11、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 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 、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 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 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 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内经包括素问81 篇和灵枢81 篇,各 9 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 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 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 人的形体病

12、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 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 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 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 本观点。“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 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 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

13、”,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 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 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天人相应”观 ,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 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 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 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

14、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 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 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贡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 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 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 “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少私寡

15、欲 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 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 不惧”,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 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 身体健康。皇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 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 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 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 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

16、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此 文仅是个人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加强对古典医学的学习来 提高我的认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 18 卷,162 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 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 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 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余

17、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 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 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 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 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 识的推广。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

18、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 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 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 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寒极生热

19、,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寒气生浊,本在下, 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 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飧泄。故上焦之病不可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清代医家黄元御 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 湿,冬生咳嗽。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 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飧泄; 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

20、阳”,故冬生咳嗽。此 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伤寒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在学 习中,认识到了许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 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温煦 机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腠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于正邪斗争剧 烈,恶风则因为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 其性和缓;属于阴,属于冷者,其性紧急。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 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中调气, 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注释,写了一点看法,还有许多,但因 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