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句子结构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077793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巧用句子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巧用句子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巧用句子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巧用句子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句子结构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杰教育 文言文满分秘籍(一)虚词基础巧用句子结构分析 辨识虚词的用法之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

2、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

3、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

4、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子夏之晋。 吾欲之南海,何如? 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

5、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类似的文言现象,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总结出规律来,学生掌握运用起来就很容易。乎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天下事有难易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然,胡不己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若毒之乎?君将哀而生之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齐人固盗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孰为汝多知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非仁木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忽乎吾将行兮。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同“于”。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吾尝疑乎是。(乎: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

7、间。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

8、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无以,则王乎?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乎”与“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发展过程中,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有变化。它的语气,强烈果断,用在句尾,当作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者一、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

9、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客何为者?(者:指人)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三、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

10、判断。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六、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七、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八、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九、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十、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十

12、一、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 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

13、君窃符救赵)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

14、梅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15、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虚词“焉”的用法及答案一、规律:1.助词: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作语气词,主要表示直陈语气,相当于“了,啊,呢”, 可不译。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6、。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2.代词: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面,“哪里”; 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4.兼词:用在非及物动词后面,译为“于之”,兼有介词和代词两种词性二、详解: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7.姜氏欲之,焉能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17、)8.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9.众恶之,必察之;终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10.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2.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13.未知生,焉知死(论语)1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1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1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部分语句翻译:1.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2. 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7.姜氏想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8.他的儿子会往哪儿去呢? 9.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他;众人都喜欢他,也一要考察他。10.所以为这事写了这篇文章,等待那些观察民情风俗的人得到它。 15.大国是难以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哉1、 助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国魏曹操步行夏出门 龟虽寿;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2、 助表示疑问或询问,相当于“呢“或”吗”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宋苏轼石钟山记)3、助表示反问: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壹拾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