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8071726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资源描述: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7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家庭教育联系电话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屈原:楚辞天问师问 学生为什么上课发呆?学生为什么不肯完成作业?学生为什么上自习说话、做小动作?学生为什么逃学?学生为什么对老师不肯讲真话?学生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学生为什么打架甚至打群架?学生为什么痴迷网络?学生为什么小小年纪谈恋爱?学生为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四对矛盾经常会出现冲突:1、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与需要缺失的矛 盾;2、人生发展关键期与关键期发展受阻的 矛盾;3、个体成长趋势与环境限制的矛

2、盾;4、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1、人的基本需要与“需要缺失”的矛盾图示图示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库伯尔斯密特,1990;莫尔森,1991)。美国心理学家希瑞尔指出:“在人类个体发展的阶段中,再没有比自我功能脆弱的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因公共羞辱和同伴诋毁而疯狂的了。导致羞

3、耻和侮辱感产生的原因,有可能因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有可能因为不断在家中重复体验因暴力和虐待所带来的耻辱,有可能因为被当作圈外人遭到同伴的排斥,因此,这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会为了逃避自己所属的亚文化伴发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而评估这一导致自杀的压力就成了格外重要的工作。”阿德勒和戴克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个自主的动物,人在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寻找归属感。在寻找的过程中,个体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他人或群体重视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行为方式 行为目

4、的 积极的 消极的主动建设被动建设主动破坏被动破坏 成就乖巧可爱 骚扰 懒惰 获得注意 叛逆 固执 获得权力不当行为 抗拒 报复 无助 自暴自弃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他的回答是“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呢?研究发现,表现出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觉得灰心、沮丧、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得到

5、“归属感”,但是又希望获得师长和同伴的关注、认同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他们只有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之感。因此,阿德勒反对家庭和学校中权力的操从与控制,强调民主合作的家庭氛围和团体氛围,因为这对青少年的人格模塑有着深刻的影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他缺乏自尊时,他就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弗兰克 戈布尔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

6、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人们甚至不屑于瞥上我们一眼,或者当我们告诉他们时,他们马上表现出不耐烦,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

7、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尊重 是 教育理念,更是 教育行为。教师必须 检点 与学生相处中 一言 一行,不可 恣意妄为。例:教师教育行为失检举例 美国奥伯林大学校长罗伯特福勒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风行全球的名著尊严的提升一书中,提出了“等级主义”这个概念。他说:“等级可以笼统地指一般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也可以指较小范围内的等级(如机构内或家庭内)。”“等级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问题不在于等级本身,而在于等级的滥用。”“由于大多数组织是等级制的,而等

8、级又关系到权力的大小,所以组织机构成为等级滥用的温床,这是毫不奇怪的。”我们主张“尊严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尊重等级但不要等级主义。而把高等级的尊严凌驾于低等级的尊严之上的行为才产生等级主义。“只有当人们滥用权力来贬低地位比他们低的人的时候,才拨下侮辱的种子。年长日久,侮辱转化为愤慨,倍感刺痛的受害者可能渴望报复。结果,相对温和的沉默抗议者有之,激烈的杀人报复者也有之。”罗伯特福勒博士深刻地指出:“教育改革,无论激进还是保守,都不能使青少年对学习感兴趣。其原因就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所有教育机构中弥漫着一种尚未被人认清的等级主义。在一种等级主义的学习环境中,保护尊严的需要转移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9、。对许多人而言,如果长期认可不当,6岁时就会丧失自信,12岁时心理损害就无法逆转。”“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可悲的是,避免屈辱压倒了个人的发展。孩子们为了拒绝体制,宁愿造成不幸的终身后果,也不愿承受班级里的耻辱。监狱里三分之二的囚犯存在这个问题。这些人在年轻时遭受的长期屈辱,是他们犯罪率高的一个因素。为什么呢?我们已经说过,屈辱积累起来就产生愤慨,一旦水壶冒汽了,就到了进监狱的时候了。”罗伯特福勒博士又说:“小孩也是人。听取并考虑年轻人的看法,并不等于纵容他们、放弃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很可能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历史转变,这个转变将在几十年里彻底消除因为不成熟就可以被欺负和支配的

10、做法。”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艾里克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2、“人生发展关键期”与“阶段发展受阻”的矛盾 埃里克森有两个独到的观点:其一,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其顺利与否,均与前一(或前各)时期的发展有关;前一(或前各)时期发展顺利者,将发挥良好基础作用,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其二,他将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意思是指人生

11、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继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地继续发展。由此观之,“危机系因发展而产生,是正常现象,故而又称发展危机,也称常性危机。有些人之所以行为异常,那是由于发展危机不能适时化解,相继累积,结果阻碍甚至丧失了个人的适应能力所致。期别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岁 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1-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青年期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角色混乱 6/成年期 7/中年期 8/老年期小学阶段(6岁青春期)小学低段:1、入学

12、适应性问题;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3、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对策: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小学中段 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小学高段:1、个性发展的关键期;2、中小衔接的关键期(编码记忆能力)。埃里克森在谈到小学阶段学生个体面临的发展危机时,还特别指出了三个问题:1、“家庭生活可能没有为他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学校生活也可能不支持先前几个阶段所做出的允诺,因为直到目前他所学会的一切,在他的同伴和教师看来似乎毫无可取之处。此时他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潜力可挖而脱颖而出,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诱发,也可能发展很晚或者根本得不到发展。”2、“教师的选择和训练,对于防

13、止本阶段儿童可能发生的危险是至关紧要的。教师可以把自卑感的发展、一个人自觉毫不足取的感情这种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他知道强调儿童能做些什么,他能看出精神病问题的征兆。”换句话说,埃里克森想要暗示的是,教师的选配不当或训练不足,可能成为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重大障碍,因为由此可以引发许多“师源性”的心理问题。3、“还有一种或许是最普遍的危险,即儿童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从来没有获得过工作的快乐或者至少因某件成功的事情而感到过自豪。”埃里克森 从小学开始,儿童们发现了一个比家更加漠然、更加功利、更加可以操纵的社会空间。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诡计”,如拖延时间不去学习、装作忘记了某些练习题、丢失学习用具

14、、找出千万个借口来逃避遵守共同规则。珀恩德(1984)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内心积极体验极为重要。无数事实说明:青年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源于个体没有度过一个真正成熟的少年阶段。初一1、要关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入学适应性问题。目的:主动构建具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1)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女生应对“传闲话”的技巧 男生的化解矛盾的技巧(2)要预防打群架、“单挑”等引发的校园危事件。初二 1、学业分化问题(带来三个逃避)(1)要给学习困难生以具体的帮助 (2)要关注后进生对安全感和归属

15、感的需要 (3)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内心感受。2、青春期恋情问题(略)基本策略:青春期教育课 不反对,不支持,先理解,后引导 3。初三 1、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 (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引导学生讲效率,不要拼时间。(2)要保证学生倾诉渠道的畅通 例:一个泪如雨下的女生 2、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 (1)如何帮学生合理定位?(2)要注意对焦虑情绪和抑郁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例:他从抑郁到精神分裂 初中发展性心理辅导课课题高一年级 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案例1 案例2 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高二年级 1、由文理分科带来的实质上的学习两极分化的危机(三个逃避);2、情绪和情感发

16、展的敏感期。爱情观 例1:高二女生抑郁一例 例2:重点高中生失恋情绪一例高三年级 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赵大伟案)。整个中小学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当今被使用和接受的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个体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埃里克森对个体发展前五个时期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关观点,具有重大的教育心理学意义,对于我

17、们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成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1)发展危机是现代社会中小学生人格成长阶段的普遍现象。在个体成长的前五个时期的发展危机中,无一不与认知学习(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所以,当前社会、学校、家庭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造成不少学生失败经验过多的事实,可以说是现行教育体制中最大的败笔,也是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防不胜防的主要成因。(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发展的阻力。适当的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他们化解其面对的危机;而不适当的教育环境则可

18、能因未能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甚至养成了不良习惯,而造成其更多的发展危机。因此,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成因时,要特别注意他们曾经直接接触过的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给他们心理发展留下的印迹。(3)对于青少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我们绝不可以做孤立的、割断成长线索的分析和处理,而应该全面了解和考察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生活事件,细心发掘当事人成长经历中曲折的生命故事,由此方可把握当事人认知、情感、行为中发生变异的奥秘所在。3、“成长趋势”与“环境限制”的矛盾 个体自出生后即生长在成人的社会里,其生活由成人照顾,其行为受成人约束。所以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包括进

19、入青春期后出现“青春恋”,都不可能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顺其自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个体,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家庭的或是社会的需要,均不容许其顺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否则势必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的极大困境。因此,“就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两个层面合在一起看,个体在自我成长历程中,因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两方面调和不易,而使其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在于成人限制的方法、时机和分寸。卡本特说过:“学校用一扇铁门把两性这事情完全关闭起来了。门边是一种沉默,一种严酷的沉默,于是合法的好奇心立刻各为其状地变成不合法的好奇心了,学校既不能公然承认学生的要求,于是违禁品在他们中

20、间互相传授了,淫秽词典代替了聪明高雅的讲解了,损害卫生的行为跟着来了,性的神圣一去永不回来了,于是学校里充满了早熟在学校中充满病态的谈话和想象了。人工压抑了那高雅的方面而使卑鄙的方面加速早熟,结果不过是那高雅的方面完全受损罢了。”(2)逆反理论认为:“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实验表明,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常常会导致反从众和一种称作回飞镖的效应”。埃里克森也指出:“青年强烈地反对对自己的自我意象施加一切腐儒般的限制”,“如果年轻人觉得环境设法对他剥夺得太多,不许他有任何表达形式,从而不能使他发展到下一阶段并加

21、以整合,他就会像困兽般地被迫奋力反抗”。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如果“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愈接近,或是“理想自我”是由“真实自我”为基础发展而得者,则个人的适应将更为良好,生活也愈为幸福。如果“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自我价值定位过高,因而导致现实中“真实自我”的价值不能得到承认,这样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中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正在中学就读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如果这些“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过大,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成为焦虑的来源。如果一个

22、学生屡屡遭受现实生活的挫折和打击,又根本看不到自己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所在,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帮助,那么他就会出现自我的迷失(我是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清人生的方向,他就会放弃奋斗的意念,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心理。例:最后的沉沦 大草原的星空 例:强迫行为的背后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1987年提交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1、提高对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计划的支持;2、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小学和初中的心理咨询计划上面,防止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3、促使家长更多地卷入到学校心理咨询计划当中。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结论: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

23、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班主任的心育理念:怎么看待学生?(是无可药救的,还是本性向善的?是一碗清水看到底,还是动态地看发展、看变化、看过程?)怎么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中,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是厌恶、嫌弃、疏远、急躁、压制、体罚,还是尊重、理解、关爱、亲近、平等交流?)用什么态度对待家长?(是把家长当作出气筒、告状对象、变相体罚的工具,还是当作转变学生的工作对象和关键要素?)若要尊重与接纳

24、每一个学生,除非我们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和价值,否则,我们不可能做得到。当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信任,他不但能欣赏学生成就和优美的一面,同时,他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错失、困惑和混乱,因为他相信人的可塑性,可改变性。而教师的接纳、尊重、饶恕、忍耐,会引导学生的转变与成长。(香港)林孟平博士 2、3、“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

25、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4、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建议1: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

26、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建议2 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班主任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班主任应该与心理辅导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介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去接受辅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辅导需要严格为当事人保密,班主任对此应予以理解。2、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3、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不是简单的说教。例:朱SW 辅导记录 4、辅导不是越俎代庖,辅导需要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包括提供来访

27、学生的详细背景资料,及时与辅导教师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5、辅导不是万能的,辅导教师离不开当事人、班主任、家长的密切配合,四个要素中只要缺少一个要素的积极参与,辅导就会劳而无功。建议3: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有系统观念,不可就事论事就做出简单的结论:1、以静制动,以冷制热先做“战略停顿”;2、先作分析,延迟判断-不是反应越快越好;3、不究态度,不说气话;4、平和“询问”,切勿“审问”;5、控制第一反应,不说学生“又是你!”多问自己“为什么?”6、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7、不要

28、光从道德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提出多种假设;8、学会反驳自己,不匆忙给学生下结论;9、学生的问题根源可能出在家庭,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却可能在教师,因此要分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尽可能减少直接的触发性事件;10、学学中医看病的方法,每次“看病”都要搭搭脉,注意信息反馈,最好的药方是适合“这一个人”的药方(其实教育比看病要复杂得多)。建议4:教育必须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教育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而不能走在学生的后面。只有统观学生成长发展的大致规律,并努力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才可能打破恶性循环,从“救火队员”、“维持会长”的角色阴影下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