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975043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5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业务学习教程课堂PPT(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2 2科科 兰洋兰洋12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四气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

2、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

3、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22023-1-2五味五味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

4、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五味也有阴阳的分属,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对五脏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

5、以补肾虚。32023-1-2四气五味四气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性味合参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

6、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42023-1-2养生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

7、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饮食营养的意义饮食营养的意义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

8、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预防与饮食营养的关系预防与饮食营养的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9、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52023-1-2膳食结构膳食结构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中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

10、南”,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消化生理消化生理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

11、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

12、分重视保护“胃气”。62023-1-2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食物性能食物性

13、能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

14、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72023-1-2 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15、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

16、(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综合运用综合运用 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的不同。由于性味组合的不同,功能也有不同。如治疗表证的药物,多为辛味,但有辛温,辛凉之分。如属风寒,宜用

17、辛温;如属风热,宜用辛凉。又如苦味,有苦寒,苦温之别,苦寒适用于里热证,苦温适用于里寒症。82023-1-2 还有一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味以上的,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苦温,生地黄甘苦微寒等。依此类推,则知药物的气味四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也正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的作用。同时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种药味的大小而分别其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例如桂枝辛温,主要能发散风寒,兼甘味,则辛甘温能温通经络,并有强壮作用,与补药同用则能补;当归甘温主要能补血,但味兼辛能散,苦能泄,故能活血。这说明药物的性能,在相同之中,亦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药物的气味不能孤立来看,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交全面的认识药物的性能。92023-1-2102023-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