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306740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14.2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1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第五节第五节 脑的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脑的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第六节第六节 脑脑 的的 高高 级级 功功 能能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一、神经元熟悉: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作用与神经营养因子。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作

2、用。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掌握: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受体的概念。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的类型及意义。熟悉: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性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的分类;突触前受体。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易化。了解:突触传递的调节。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其他可能的递质。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

3、功能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牵涉痛。熟悉: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了解:体腔壁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掌握:脊休克;脊髓对姿态的调节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熟悉: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疾病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

4、病;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熟悉: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第六节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掌握: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熟悉: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皮层诱发电位。了解:觉醒状态的维持。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熟悉: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机制。人类的记忆过程和遗忘。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了解:记忆的过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两侧大脑皮层

5、功能的相关。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

6、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一)神经元神经元 1.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胞体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始段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产生可传导信息(APAP)部位部位N N纤维纤维:传导信息传导信息(APAP)部位部位末稍末稍(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递质释放部位递质释放部位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感受刺激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兴奋或抑制整合、分析、贮存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2.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 神经纤

7、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纤维的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轴索经纤维的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轴索直径与神经纤维直径之比为直径与神经纤维直径之比为0.60.6时,传导速时,传导速度最快。度最快。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完整性:绝缘性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构成回路 +各纤维间存在着

8、结缔组织。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双向性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局部电流可沿N 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回路。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比突触传递耗能少。不衰减性不衰减性:是以不断产生新的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AP的方式进行的方式进行的,而的,而APAP的产生是的产生是“全或无全或无”的。的。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快速轴浆运输(400mm/d)慢速轴浆运输(1-12mm/d)(205mm/d)4.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N

9、 N元通过传导元通过传导APAP递质释放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N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内在结构和代谢活动。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如如:切断运动切断运动N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

10、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蛋白质分解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肌肉逐渐萎缩;将N N缝合,经缝合,经N N再生再生所支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肌肉逐渐恢复。如如: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 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NGF)、脑、脑 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BD-NF)、神经营养

11、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4/5(NT-4/5)等。等。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N N末梢的特异受体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TrKA、TrKBTrKB、TrKCTrKC受体受体)N N末梢摄入末梢摄入轴浆运输轴浆运输(逆流方逆流方式式)胞体胞体促进促进N N元生长发育。元生长发育。(二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1.1.分类分类: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施万细胞、卫星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12、。质细胞。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 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维持细胞外维持细胞外K+K+离子浓度离子浓度 (7)(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二、兴奋传递的方式二、兴奋传递的方式(一一)经典突触传递经典突触传递(二二)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传递传递(三三)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一一)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 1.1.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分类分类:功能结构功能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递质、受体递质、受体 突触

13、间隙突触间隙:水解酶水解酶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轴轴-胞突触胞突触、轴轴-树突触树突触、轴轴-轴突触轴突触、树树-树突触。树突触。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2.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化学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IPSPEPSPEPSP兴奋性递质

14、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EPSPEPSPNaNa+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去极化去极化慢、迟慢EPSP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

15、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IPSPIPSPClCl-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超极化超极化慢慢IPSP(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 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和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进入末梢的 Ca2+量,某些影响囊泡着位的蛋白等。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递质重摄取和酶解代谢因素 影响受体的因素: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及受体数量的影响(7)(7)

16、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2.表现:表现: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强直刺激强直刺激突触前膜内突触前膜内CaCa2+2+积累积累持续释放递质持续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增强。突触后电位增强。习惯化习惯化=重复刺激时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弱或消失。敏感化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与习惯化相反。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TP)(LTP)=短时间内快速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重复刺激后,突触后触后N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

17、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长时程压抑长时程压抑(LTD)(LTD)=与与LTPLTP相反。相反。(二二)非定向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轴突末梢分支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传递过程传递过程: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曲张体与效应器间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递质扩散距离较远,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

18、递;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传递特征传递特征:递质释放后,递质释放后,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发挥生理作用。(三三)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二个缝隙连接是二个N N元紧密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离子通过,且电阻低。传递过程传递过程:电:电-电电(AP(AP以以

19、局部电流方式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一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1.1.神经递质的标准神经递质的标准:以往以往:一:一N 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DalesDales原则。原则。近来近来:一:一N 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共存。2.2.神经递质的共存现象神经递质的共存现象: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够合成该递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

20、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用受体激动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用受体激动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3.3.神经递质分类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分类 家家 族族 成成 员员胆碱类胆碱类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胺类胺类 多巴胺、多巴胺、NENE、5 5HTHT、组胺、组胺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GABA肽类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下

21、丘脑调节肽、ADHADH、催产素、阿片肽、催产素、阿片肽、脑脑-肠肽、肠肽、A A、心房钠尿肽等、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嘌呤类 腺苷、腺苷、ATPATP气体气体 NONO、COCO脂类脂类 PGPG类类4.4.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包括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降解、重摄取和再合成等步骤。(二二)神经递质受体神经递质受体 1.1.概念:概念: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N(N、M)M)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5-HT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与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与离子通道耦联受体激活激活G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注:各类受体有亚型注:各类受体有亚型激动

22、剂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配体配体2.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3.3.分类:分类:分布部位分: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生物效应分:生物效应分:结合递质分亚型:结合递质分亚型:4.4.受体的调节:上调,受体的调节:上调,下调下调(三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

23、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通道效应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AChACh外周外周:所有自主所有自主N N节前纤维、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维、少数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骨骼肌维、骨骼肌N N纤维;纤维;中枢中枢:脊髓前角运动脊髓前角运动N N元、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觉投射N N元、脑干网状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筒箭毒十烃季铵十烃季铵NaNa+和其和其他小他小离子离子阿阿托托品品筒箭毒筒箭毒六烃季铵六烃季铵M M2 2(心心)CaCa2+2+IP

24、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KK+N N2 2(肌肉型烟碱受体)(肌肉型烟碱受体)N N1 1(N N元型烟碱受体)元型烟碱受体)M M1 1M M4 4(腺体腺体)M M3 3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通道效应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NENE外周外周:多数副交感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中枢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侧角、前角的纤维。1 1多巴胺多巴胺1 1(心心)2

25、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cAMPcAMPK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育亨宾心得安心得安阿替洛尔阿替洛尔丁氧胺丁氧胺D D1 1,D D5 5D D2 2,D D3 3,D D4 4cAMPcAMPKK+CaCa2+2+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结节结节-漏斗、漏斗、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5-HT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髓背角、侧角、前角。5-HT5-HT1 15-HT5-HT2 2cAMPcAMPKK+KK+KK

26、+CaCa2+2+2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小肠)小肠)氨基酸氨基酸兴奋性兴奋性抑制性抑制性谷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氨基丁酸、甘氨酸氨基丁酸、甘氨酸气体类递质气体类递质三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一)反射及其分类反射及其分类 1.1.反射反射(reflex)(reflex):在在CNS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2.分类分类:感受器感受器传入传入N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N效应器效应器 反射弧反射弧(reflex arc)(reflex arc)是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和基本单位。

27、3.3.反射弧反射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4.4.反射的中枢控制反射的中枢控制: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效应器效应器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激素激素血液血液+APAP环式环式链锁式链锁式(三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后发放后发放传入通路传入通路传出通路传出通路(五五)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单向传递:突触前:突触前N N元元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元。中枢延搁中枢延搁:需时:需时0.30.30.5ms/0.5ms/个突触。个突触

28、。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6)(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 N元元与突触后与突触后N 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 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对缺氧、对缺氧、P PCOCO2 2、药物敏感药物敏感(如如pHNpH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士的宁;士的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咖啡因咖啡因递质释放递质释

29、放)。与递质的耗竭有关。与递质的耗竭有关。(5)(5)后发放后发放一、中枢的抑制一、中枢的抑制 1.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机制:机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六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兴奋冲动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突触后N N元产生元产生IPSPIPSP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发生抑制元发生抑制分类:分类: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

30、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 N元,以便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兴奋一N 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调控N N元本身,使其活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动及时终止。N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 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兴奋兴奋效应细胞效应细胞突突触触后后

31、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实验实验A A:刺激轴突:刺激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10mV10mV的的EPSPEPSP;实验实验B B:先刺激轴突:先刺激轴突2 2,再刺激,再刺激轴突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5mV5mV的的EPSPEPSP。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轴2 2-轴轴1 1-胞胞3 3串联突触。串联突触。概念概念:机制机制:(见下页见下页)减少或排除干扰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更为精细。意义意义:通 过 改 变 突 触通 过 改 变 突 触前膜前膜(轴轴1 1)电位使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 N

32、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为突触前抑制。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2 2轴轴2 2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GABA)轴轴1 1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Cl-电导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1轴轴1 1产生产生APAP幅度幅度轴轴1 1 CaCa2+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1 1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3 3EPSPEPSP幅度幅度胞胞3 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胞胞3 3抑制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二二)中枢中枢的易化的易化 1.概念: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易化是指某些生

33、理过程变得容易。2.2.表现:表现: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EPSP=EPSP总和。总和。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1 1的的APAP时程延长,时程延长,CaCa2+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 3产生得产生得EPSPEPSP变大。变大。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2.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何谓兴奋性突触后

34、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3.什么叫神经递质及调质?中枢内有哪些主要的神经递质什么叫神经递质及调质?中枢内有哪些主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如何分类?它们分布在什么部位?其主要生理功能和调质?如何分类?它们分布在什么部位?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是什么?4.4.神经递质的受体起什么作用?递质受体可分为几类?它神经递质的受体起什么作用?递质受体可分为几类?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其所起的作用有何关系?们的分子结构与其所起的作用有何关系?5.5.一个反射弧有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一个体表受温度刺激一个反射弧有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一个体表受温度刺激引起体热产生或散失发生改变的例子加以说明。引起体热产

35、生或散失发生改变的例子加以说明。6.6.在一次腱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弧的各个部分发生什么在一次腱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弧的各个部分发生什么变化?其变化过程如何进行?变化?其变化过程如何进行?7.7.试举一实例说明腱反射是如何发生的?试举一实例说明腱反射是如何发生的?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变变化化感感受受器器换换能能作作用用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导路传导路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分分析析综综合合产产生生主主观观感感觉觉概概 述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感觉产生过程:深感觉脊髓深感觉脊髓 后索

36、后索上行上行 薄、薄、楔束核换元楔束核换元 交叉到对侧交叉到对侧 内内侧丘系侧丘系 丘脑感觉接替核丘脑感觉接替核脊髓后索脊髓后索(精细触觉、本体感(精细触觉、本体感觉和深感觉觉和深感觉)浅感觉浅感觉 脊髓换元脊髓换元 交叉到对交叉到对侧侧 脊髓前外侧部上行分成:脊髓前外侧部上行分成: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传导痛觉、温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少部分不(少部分不交叉)交叉):传导触觉、压觉。传导触觉、压觉。脊髓感觉传导功能脊髓感觉传导功能 丘脑是大量神经原组成的核团集群,是躯体感觉丘脑是大量神经原组成的核团集群,是躯体感觉 传导的传导的总换元站总换元站。二、丘脑及其感觉投

37、射系统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丘脑丘脑的主要核团的主要核团 1.1.第一类细胞群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内、外膝状体。外膝状体。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构成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构成非特异投射系

38、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3.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2.第二类细胞群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联络核:丘脑枕丘脑枕、丘脑前核丘脑前核、外侧腹核。外侧腹核。(三三)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 1.1

39、.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 3.3.两种投射系统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组成、功能、特点比较(见下页见下页)由丘脑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 N纤维。纤维。2.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 N纤维纤维。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组组 成成功功 能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40、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上行激醒作用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经丘脑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第一、二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多次换N N元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特 点点多次更多次更N N换元换元投射区广泛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非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

41、换三次更换N N元元投射区窄小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一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外侧面外侧面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 =3-1-2=3-1-2区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中央后回延伸至岛叶之间中央后回延伸至岛叶之间)本体感觉区本体感觉区 =4=4区区(又是运动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听觉

42、区听觉区 =41=41区区 +42+42区区 视觉区视觉区 =17=17区区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能单位-感觉柱感觉柱:对同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刺激起反应;是一个是一个传入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理单位;细胞柱细胞柱N N元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和抑制镶嵌模式。.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后回中央后回 功能功能:定位明确、感定

43、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觉分析不十分清晰(患者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常难以描述清晰)。投射特点投射特点:(3-1-2(3-1-2区区).精细正比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左右交叉左右交叉:(除头面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部是双侧性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除头面部是直立外部是直立外);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1.概念概念:皮层皮层N 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特性。的特性。2.2.现象现象: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

44、散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或频繁使用时增强。或频繁使用时增强。3.3.机制机制:当某外周感觉单位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频繁使用/或废用或废用时,感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的现象。占据的现象。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临床举例临床举例:废用时废用时: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来自失去手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

45、来自失去手臂的感觉。臂的感觉。(其他代表区占据其他代表区占据)频繁使用时频繁使用时:盲人盲人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聋者聋者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反应比正常人更迅速而准确。反应比正常人更迅速而准确。(代表区会扩大代表区会扩大)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位置位置:中央后中央后回延伸至岛叶之间。回延伸至岛叶之间。功能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糙(麻木感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可能与痛觉有关。投射特点投射特点:2.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

46、起,称为感觉运动区。重叠在一起,称为感觉运动区。3.3.内脏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第二感觉区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双侧性投射;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大的重叠区。(三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 1.1.躯体感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包括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浅感觉(触、压、痛、温觉)和深感觉和深感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运动觉运动觉 +位置觉等位置觉等)。感觉的感知取决于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取决于感觉的强度取决于: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

47、交叉。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传导路传导路脊髓交叉不同脊髓交叉不同:感觉感觉N N冲动传入的频率;冲动传入的频率;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触压觉:指触压觉:指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痛觉痛觉)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体体表表痛痛躯躯体体痛痛内内脏脏痛痛深部痛深部痛快痛快痛慢痛慢痛痛痛觉觉体腔壁痛体腔壁痛牵涉痛牵涉痛

48、刺激后刺激后0.5-1.0s0.5-1.0s出现烧灼痛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不伴有情绪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可伴有自主神经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可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痛觉分类:痛觉分类:(三)内脏痛及牵涉痛(三)内脏痛及牵涉痛 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其他感受器

49、较少。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其他感受器较少。内脏痛(内脏痛(visceral pain)visceral pain)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痛觉,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性刺激时产生的痛觉,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有显著特点: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有显著特点:定定位不准确;位不准确;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慢疼为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慢疼为主;主;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感;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

50、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改变。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改变。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 pain)referred pain)概念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远隔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内脏疾病引起远隔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痛觉过敏现象。机制机制:.会聚学说会聚学说(皮节法则)(皮节法则):患病内脏与某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角N N元元痛觉错觉。痛觉错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 阑尾阑尾体表疼痛体表疼痛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

51、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腹股 上腹部上腹部 部部 位位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沟区沟区 或脐区或脐区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易化学说: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 N元的兴奋性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患病内脏患病内脏(一一)视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位置位置:枕叶距状裂的: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上下缘(17(17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视网膜的视网膜的鼻侧交叉鼻侧交叉投射投射到对侧枕叶,到对侧枕

52、叶,颞侧不交叉颞侧不交叉投投射到同侧枕叶。射到同侧枕叶。视网膜的上视网膜的上(下下)半部投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射到距状裂的上(下下)缘缘;黄黄斑区斑区(周边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投射到距状裂的后的后(前前)部部。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5.5.听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位置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颞横回和颞上回(41(41区、区、4242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区下侧。区下侧。7.7.味觉代表区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6.6.嗅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边缘叶的前底部。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1.试述两种感觉

53、信息传入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功能。试述两种感觉信息传入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2.简述丘脑的核群及其功能。简述丘脑的核群及其功能。3.3.体表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的代表区在大脑体表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的什么部位?它们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各有何特点?皮层的什么部位?它们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各有何特点?4.4.中枢对特异感觉是如何进行传出控制的?中枢对特异感觉是如何进行传出控制的?5.5.躯体痛和内脏痛在传导径路和特点上有何不同?躯体痛和内脏痛在传导径路和特点上有何不同?6.6.什么叫牵涉痛?是怎样发生的?有何临床意义?什么叫牵涉痛?是怎样发生的?有何临床意义?7.7.腰部

54、脊髓半离断后,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腰部脊髓半离断后,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8.8.局部脊髓空洞症的患者,有何感觉障碍?为什么?局部脊髓空洞症的患者,有何感觉障碍?为什么?9.9.左侧内囊出血的患者,在感觉和运动功能方面有哪左侧内囊出血的患者,在感觉和运动功能方面有哪些症状和体征?些症状和体征?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

55、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 反反 射射 刺刺 激激 感受器感受器 中中 枢枢 屈屈 反反 射射 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 痛觉痛觉 脊髓脊髓(和对侧伸反射和对侧伸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牵张刺激牵张刺激 肌梭肌梭 脊髓、延髓脊髓、延髓紧张迷路反射紧张迷路反射 重力刺激重力刺激 耳石器耳石器 延髓延髓迷路翻正反射迷路翻正反射 重力刺激重力刺激 耳石器耳石器 中脑中脑视翻正反射视翻正反射 视刺激视刺激 眼眼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跳跃反射跳跃反射 站立状态向一侧站立状态向一侧 肌梭肌梭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56、 放置反射放置反射 视刺激及本体刺激视刺激及本体刺激 各种来源各种来源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反射和肌紧张)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脊 髓髓 前前 角角 运运 动动 N N 元元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骨 骼骼 肌肌 纤纤 维维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不同肌群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不同肌群 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最后公路最后公路 1.1.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运动动N N元是躯体运动反

57、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射的最后公路最后公路。2.2.一个一个运动运动N N元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能单位称为运动单运动单位位。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脊休克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脊动物)时,横断面以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弱甚至消失,

58、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如对侧伸反射

59、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潴留变为失禁。特点特点:屈反射屈反射(flexion reflexflexion reflex)(二二)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1.1.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 概念概念:屈反射使肢体离开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性意义。意义意义:受到伤害刺激一侧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反射。反射。对侧伸反射对侧伸反射(crossedcrossedextensor reflexe

60、xtensor reflex)概念概念:对侧肢体的伸直,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体姿势的平衡。意义意义:受到伤害刺激一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反射活动。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概念概念:与神经中枢保持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感受装置感受装置肌梭肌梭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

6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用减弱。意义意义:腱反射是单突触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耗时约0.7ms。膝跳反射膝跳反射肌紧张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概念概念

62、: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反射。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体运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正常姿势。意义意义: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特点特点:感受装置感受装置肌梭肌梭梭外肌:梭外肌:肌肌 梭:内

63、有二种感受器:梭:内有二种感受器:梭内肌:梭内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与肌梭呈并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环旋末梢:环旋末梢:N元支配元支配,N元支配元支配,花枝末梢:花枝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是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兴奋由装置,兴奋由IaIa类类N N纤维传入。纤维传入。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关,兴奋由关,兴奋由类类N N纤纤维传入。维传入。结构特点结构特点:腱反射弧腱反射弧:叩击肌腱叩击肌腱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 Ia类和类和类类N纤维传入纤维传入 运动元兴奋运动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 肌紧张肌紧张机制机制: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

64、缩运动运动N N元兴奋元兴奋肌梭的肌梭的敏感性敏感性兴奋性兴奋性持续轻微持续轻微牵拉伸肌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运动运动N N元兴奋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环环的作用环的作用3.3.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概念概念: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引致腱器官传入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引致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导致支配被牵拉肌肉的冲动增多,导致支配被牵拉肌肉的运动运动NN元抑制,元抑制,使 牵 张 反 射 受 到 抑 制 的 反 射 称 为 反 牵 张 反 射使 牵 张 反 射 受 到 抑 制 的 反 射 称 为

65、反 牵 张 反 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inverse stretch reflex)。意义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原因原因: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外肌与腱梭外肌与腱器官呈串联关系器官呈串联关系;肌梭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肌梭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肌梭肌梭是长度感受器是长度感受器),腱器官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腱器官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腱器官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是张力感受器);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而对而对肌肉的主动收缩异常敏感肌肉的主动收缩异常敏感。当肌肉受到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

66、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肌肉收缩,导致腱器官兴奋而发动反射,引致受牵拉肌肉收缩,导致腱器官兴奋而发动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4.节间反射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节间反射节间反射:指指脊动物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在反射恢复的后期,脊髓某节段脊髓某节段N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的的N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N元的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称为搔爬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称为搔爬反射反射(scratching reflex)。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decerebrate rigidity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