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2610476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化本土性的特点、呈现及其危机与生态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邵培仁 夏源(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

2、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关键词 媒介地理,地方,尺度,本土性,文化理论,媒介空间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本土性文化面对无差别的、同质性的全球性文化和压缩性的、爆炸性的、甚至是恶意生长的传播世界,正在陷入困境、遭遇危机。体现本土(国家)个性和地域特色的内容正逐渐被淡化和削弱,由中心挤至边缘;而全球性通过对本土性的侵蚀和消解,也由外围进入本土性的核心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快消除和打破全球性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如何坚守和继承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

3、优秀传统?如何保证本土性文化不被全球性“他者化”?如何通过激活本土性、地方性文化因子拯救中国的主体文化?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旷日持久,而且需要几代人都予以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不应成为人们推迟研究该问题的正当理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情况最终会证明,是我们所推迟解决或忽略不管的问题,而不是尽了力却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反过来使我们遭殃。”T.S.艾略特著: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页。本土既是幸福的家园,也是战斗的堡垒。它能生长出推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积极力量,也会成为滋生思想保守、政治混乱、社会不稳、文化倒退的一个

4、祸源;它能让我们在原来熟悉的情境和记忆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也会遮挡和模糊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清远方的风景和道路。媒介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的优秀本土性的坚守和弘扬中,在本土性的再生与重塑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媒介呈现出的无差别的全球性文化削弱了本土性文化的影响力,淡化了文化本土性;另一方面,媒介也能够通过对本土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记忆与阐释强化和突显文化的本土性。一、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文化本土性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第一产业里就有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还有基于本土性的金矿、铜矿、铁矿、煤矿、油田、汽田等第二产业,更

5、有基于本土性和地方性的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关东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两淮文化、江西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新疆文化等特定区域文化,人类传播史上的秧歌、渔歌、牧歌、山歌和石刻、木简、竹简、“泥版书”、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纸草书卷、羊皮书卷等传播形态和传播媒介,也是源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本土特色和地域差异。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何群:人与地

6、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5卷2010年第1辑,第5页。因此,本土不仅是人类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生产基地、供给基地,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基地、维护基地和塑造基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要打上本土的烙印,人的生活经历总会通过某一个地点而延伸开来,并成为本土记忆和文化记忆。但是,本土对于人们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经验和生存的范围,而是超出本土和地点的物质含义,成为一种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和身份意识的依据,成为人类由此出发甚至于叶落归根的原点。北京、纽约、伦敦、巴黎,并不仅仅是指某一具体的地点,或者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实体,还是代表与其相关的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

7、系与价值标准。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既吸收本土的水分和营养,也接受外来的阳光和雨露。可以说,它是本土性与异域性、地方性与全国性(全球性)的有机化合物,但本土性和地方性无疑是其主干和根基。本土性的意义不仅仅表明人生活的地点、处所的风格与特色,更多的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文化的认知、情感和定位。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本土性是确认自己身份和位置不可忽视的存在,每个人的成长都与一系列特定的地方(如家庭、家乡、学校、城市、国家等)相联系。本土犹如系物桩,拴住同一本土的人与时间连续体、历史共同体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情感、身份和主体文化。本土性是决定中国文化主体性及其发展命运的最根本性问题。如果人类与本土

8、的关系受到威胁和破坏,那么多年来甚至于几千年来人类与本土之间所形成的本土性文化以及人的地方特征也将遭到威胁和破坏。如果我们不注重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放弃了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个性特点,我们就会成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地和传媒殖民地。了解、认同和记忆本土的历史、特性与文化,使其同全球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个地域或地方文化有所区别和差异,一个重要的捷径就是找出并突出和强化它的文化本土性的特点与表达,并予以坚守和传承。文化本土性的特点既是特定地域或民族对文化本土性的自我指涉,二是全球性文化或其它地域、民族对某一地域与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性认知与指认;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历史与

9、现实紧密联系,也是具体的、主观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同特定的集体记忆、媒介记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成果,故有多少个民族和地点就有多少种文化。文化本土性首要特点是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本土性是指寓于特定的“地方文化”之中的创造性和差异性,“具有各自独特的传统的有形和无形的表达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2009年,第8页。,也是指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文化就既是一种有异于其它文化的特色性文化,也是一种蕴含了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统合性文化,并且仍然在继续吸纳和融合全球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的优秀养分。文化本土性是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

10、现,也是在各民族、各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生态中养成的。优秀的本土文化还都具有遗传性和传承性。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有着巨大的行驶惯性。文化基因一旦生成,即具有强大的传承性和生命力,除非一个民族经受重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否则文化基因的变异是不容易发生的。文化殖民主义和全球性正是以硬性或软性的方式,来淡化甚至清除本土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等遗传性和传承性基因,从而达到消灭弱势文化、建立强势文化的统治地位的目的的。因此,一种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搞清文化基因密码,坚守文化基因的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

11、性和时代性反映文化本土性的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性代表着历史与个性,文化丧失民族性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时代性代表着现实与需求,文化偏离了时代性也就远离了当下特点和大众口味而失去与他族文化竞争的优势。因此,民族性和时代性不仅是优秀本土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基本要素,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重建必须确立的双重价值坐标。文化本土性的呈现与传播离不开符号和语言。符号和语言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文化的最佳载体,更是人类生命演化漫长进程中创造的可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特殊“武器”。“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是

12、祖国统一的混凝土。语言绝对不只是语言问题,它深入个体的意识、思想和情感,也涉及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更关系到国家的认同、形象和尊严。 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如果某种语言符号消失了,那么它所负载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二、作为文化本土性的载体与表达形式文化本土性和地方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文化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凡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都是这种文化载体。由于它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

13、广泛、突出的代表性,有许多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余也鲁教授说:“一块恐龙头骨的化石,经过人类学家的观察,能把埋藏在地里已一亿年的古老信息带给现代人。”余也鲁主编:从零开始回到历史,回到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同样,我们从历史文化遗产中,也许既能体察人类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精彩,又能探寻到现代文化孕育和形成的原始信息与历史线索。那些地方语言、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民族习俗、地方节庆、民间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都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化石与载体。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本土和地方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地方特色、民族个性、本土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代代相传

14、,不断创新,让出生和成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本土记忆,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也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文化本土性和地方性除了通过富有特色的物质实体或非物质手段呈现,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制造“文化标签”的形式展现。这不仅可以增强、弘扬地方性和本土性,也是提高自我显示度、区别性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中的地方性节目(包括方言节目)、报刊中的本土性内容、地方风俗和礼仪、民族语言与艺术,甚至也包括一些亚文化群体在建筑物上的“涂鸦”,这些既标明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也表明了自己的领地与身份。对一个地方和媒体来说,要为自己制造身份识别的标志,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发掘具有中国文

15、化特色、历史底蕴、时代风貌的特色内容和表现形式,用基于本土性和地方性的内容和形式来为自身制造“文化标签”。标志性建筑是本土性最为显著的文化标签,是地方文化的精髓与象征。标志性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它承载、凝聚的不仅是建筑师的风格,而且是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百宝箱。不同面貌的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地区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与天安门一起,成为城市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不仅作为纽约的标签,也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因此,那些历经了风雨的标志性老建筑,正是张显本土性的最佳载体。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建筑的保护和留存,依靠的是时间和历史的成本,是城市记忆和文化记忆。随

16、着那些著名老建筑和那些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甚至有些破旧的老厂房或名人故居的拆除,不仅城市的历史、文化消逝了,城市的多样性、本土性也荡然无存。没有从这些老建筑,文化的本土性就无法以一种实体的形式体现出来。正是借助这种作为地方文化见证的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老街区、老建筑,地区间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别性才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大众媒介在维护本土性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与追溯那些最能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痕迹,从中突显其鲜明的本土性。在本土性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而逐渐消退的今天,为了重塑本土性,一些城市兴起“复古风”。大量新建仿古建筑,在其极具现代感的高楼大厦之上加盖翘角屋顶,以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生硬地追求城

17、市历史的表面特征。这样并未真正体现出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而只是一堆表面的、没有个性的迷乱符号,反而导致本土性和多样性的沦丧。另一方面,媒介对于“异国情调”的过度渲染,使得许多城市刻意仿制、建造异国或异地的景观,表面看来是体现文化多样性,实际上会造成景观的同质化和单调化,这种拙劣的恶性模仿最终会使人们产生混乱,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用谢尔慈(R. Sheilds)的话来说,这些仿制的地方给人制造了一种“他乡别处”的感觉,它们使遥远的地区和时代魔幻般的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实际上,眼前的景象与那些遥远的地方没有一点瓜葛。英迈克克朗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

18、60页。其实,文化本土性并非都是回到历史,对他国文化的尊重并非要刻意模仿它,本土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设计和建造新建筑和新雕塑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新的文化标签。一定程度上,这些建筑景观蕴含着这个城市本身的面貌与品性,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芒福德就认为,青铜纪念碑“被毁灭的鹿特丹市”最能够表达鹿特丹市的内心与意志,是最好的城市象征之一。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30-31页。继承和创新都是发展和繁荣本土性文化的重要路径。当我们讨论文化本土性时,除了这些可视的地理要素,还包括那些超出物质和感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雕塑、

19、建筑只是地区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对于文化本土性的体现往往需要借助媒介的阐释。与地理外观标签不同的是,媒介为地方贴上的标签是基于地方文化的解读而制造的概念。除了在文字与影像空间中强化地理景观以及各种外在标签之外,媒介为地方打造了更为多样的地方体验,以此形成强烈的本土性。例如上海的“摩登”、北京的“皇城”、广州的“时尚”、杭州的“休闲”这些关于城市气质的形容词,经常作为大众媒介中简洁概念用于对城市精神的直接表述,为人们提供了间接的地方体验。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宜居”,往往不需要人们的亲身体验,因为媒介已经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深入的文化分析展示了城市的种种可能性。一些媒体总是想方设法制

20、造城市概念,将城市分门别类,绘制出不同的城市地形图。例如新周刊打造的“第四城”、城市“红蓝军”、“内心城市榜”等话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与印象。在这些多样的描述中,媒介的主观意识也毫无保留的显现。当然,人们也能从中感知地方与文化、经济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是如何被媒介塑造的。三、文化本土性面临危机及其产生的根源文化本土性正遭遇空前未有的传播全球性、传播科技化和内容同质化、无区别化的危机,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跨国媒介集团实施的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战略和伎俩。传播全球化和传播科技化无疑是文化本土性的最大杀手。在文化全球化以及跨国媒介的作

21、用之下,本土性正在受到损害。跨国传媒通过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传播系统,以强势面目甚至某种大众运动来宣扬和传播具有最大市场价值的文化,而这些全球性文化往往与本土性文化有所冲突,会对本土性文化施行某种空间压制和传播阻击。大众媒介的全球性内容的确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见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们的亲身体验,并削弱了地区特殊性。对此,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廊老板塞尼叶曾经在浙江大学黄河清教授做的电视访谈中说道:“在当今世界各国,存在一种文化侵略。我不知道经济全球化是好是坏,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邪恶,绝对是邪恶。” 河清著: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1页。新兴媒介

22、特别是网络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对语言的统揽、对传播微型化和普适化的追求,都是对文化本土性和多样化危害和消解。在语言符号方面,“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相当多的语言将在本世纪内陆续消失。人类现有语言中的一半(约6000至8000种)仅有不到一万人在讲。据调查,这些语言正在以每两周一种的速度消失。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交际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的确对世界语言的状况有着巨大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研报告也认为,“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同质化。不可否认,全球化的确会在某些方面弱化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模式变得标准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

23、组织出版,2009年,第12、31页。外国媒介集团特别是大型跨国媒介集团在特定地区或国家所实施的文化本土化和经营本土化的策略(包括内容本土化、媒介本土化、营销本土化、关系本土化、传者本土化和受众本土化等),有的似乎也协助改造和推进了文化多样性或文化本土性,但在总体上它是侵蚀和消解文化本土性的。因为全球性媒介所实施的本土化策略,其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宣传和推广当地文化的本土性和多样性,而是着眼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文化输出的需要,始终如一地秉承西方文化的核心因子、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全球性和本土性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而是处于不断发展、演进和重塑过程中的精神文化。全球性媒介正是针对文化的这种特质,

24、将全球性和本土性文化中所有元素与形式混合在一起加以搅拌,形成既有分化又有融合的“全球本土性”,使得全球性的东西可以传播到和落脚在任何地方,并能茁壮成长。因此,对于这种包裹着本土性糖衣的全球性药丸,人们很容易采取一种无异议的、良善的甚至主动的亲近和接受立场,而这可能正好导致了本土性文化的弱化、“蜕变”和一种更坏的结果即全球性文化在本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彻底摧毁本土性文化。文化本土性不仅要防范跨国媒介集团所采取的文化本土化和经营本土化的策略与行动,还必须防范全球性文化主体的“他者化”思维与行动。文化“他者化”是指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主体通过把一些负面特点强加于他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群体或个

25、人)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他者化”几乎都是建立在“我们”、“他们”与“我们好”、“他们坏”两个截然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然后分别贴上好坏、优劣、美丑和等级的标签。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3页。意在告诉世人,“他者”不如“自己”复杂、深奥、微妙和时尚。所以,“他者化”的主体常常把“他者”视为更卑微、更负面的一方,从而在心理上让“自己”获得自尊的满足和优越感。 Holliday, A., Hyde M., and Kullman, J. (2004)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

26、k. London: Routledge,pp.191.同时,“他者化”的实施主体还让“自己”永远在“他者”“缺席”,即通过自己控制的全球性媒介不断地把其它文化“他者化”,而从不涉及自己,从而导致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作为一种“他者”“文化”的“永久缺席”,与“他者”“绝缘”。“他者化”的“强加”与“缺席”,都是实施主体为了彰显“自己”在传播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中的优越性和普适性,压制和打击本土文化和其它文化。但是,更可怕的是本土性中的文化主体在丧失文化自信和崇洋媚外心理的驱使下自己将自己的文化“他者化”,或者干脆与对方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当代性”也是全球性媒介集团实施的一种切除本土性历史纵剖面和地

27、理横断面的文化传播伎俩。它的特点是以时尚崇拜否定文化传统,以时代潮流拒绝历史积淀,以全球性反对本土性。它无意于历史事实和地域特色,不受限于甚至也不反映真实、客观的现实世界,尽情炫耀高科技的传播器物和超时尚的声色装饰,全身心地沉湎于当下声色犬马的享乐天地和梦幻般的未来世界。因为当下全球性的文化主体本身并没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然也没什么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荣誉感,他们深知只有对他者进行颠覆、解构和扭曲,才能推翻他者文化的历史重压,实现自我的再生和重建。正如美国概念艺术的祖师约瑟夫科苏斯(J.Kosuth)所言:“我们没有一种真正的国族个性,我们将现代主义本身作为我们的文化。我们以出口我们的地方主

28、义,改变变形了其他文化,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的外观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而不是定位于大地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族文化纷纷退让给我们地盘,它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有意义机制的控制,由此变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 引自河清著: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因此,人类历史上流传千百年的重大事件和文学名著,甚至于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和新闻,在全球性娱乐生产车间里,都只不过是回收性的已经被粉碎的等待再生产的原料

29、而已,而在等待出厂和已经出厂的同质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中,具有本土性的传统文化基因和地域文化特色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文化当代性是既不要时间也不要空间,既否定历史文化也否定地域特色。它营造的实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历史与地理的抽象的脱离现实的魔幻和时尚世界。四、如何重建和增强文化本土性?重建文化本土性,既可以增强文化的本土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文化全球性竞争,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重塑和增强中国文化本土性,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中国国情,联系中国实际,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

30、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重建和增强文化本土性,就要探寻和坚守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中国文化区别于它国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是它的本土DNA和文化核子。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不断延续,靠的就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遗传基因。发展繁荣中国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必须找到可以永远传承和坚守的中国文化因子。它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并同中国特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的基本元素。没有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本土性文化就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很难走出国门、走向

31、世界,同全球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建构文化本土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增强文化本土性的关键。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本土性文化的主体地位,是本土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通过建构具有本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术语界定、意义诠释、言说方式三个话语体系要素出发,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颠覆性解释、破坏性重构和创造性发展,从而不仅可以避免被同化的命运,而且还可以在改变、逆转和瓦解文化全球性敌意的基础上找到中国文化重现辉煌、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路径。要增加本土文化

32、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必须识别和破解世界范围内跨国媒介集团实施的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伎俩,尽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面对本土性文化遭遇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文化主体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要文化主体对本土性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本土性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对本土性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大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有希望。大力加强文化本土性必须放弃以往的那种僵硬、死板的传播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策略、手段和技巧,从而逐步消除和打破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防范与敌意,通过各种途径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全球文化的

33、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进而能够以本土性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异质性文化稀释同质性文化,不断扩大本土性文化的领地和空间,使中华文化成为与其地理版图、文化传统、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中心文化,最终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掌握和把度好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互动的合理张力是重建和增强文化本土性的重要尺度。以往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过分异质和背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认为文化本土性是柄双刃剑,对它的过度张扬可能赢得民族主义者的欢呼,但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和紧张,甚至会招致本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不稳。但是,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两者之间无节制的相互亲近、相互渗透却持有一种鼓励的

34、、没有异议的或视而不见的立场,殊不知这可能正好导致了文化的“和平演变”和一种更坏的结果即本土的全球化和本土的稀释化。就像河流与大海的相互接近,必然导致河流(本土文化)归于大海(全球文化),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无差别化,亦即文化的全球化和世界化。这种以牺牲本土性、民族性的文化异质性来换取全球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同质性,实际上是一种对传播领地和文化权利的巨大的过分让度。全球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本土性的消解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本土性或“本地化还可能有更深远的意义。例如,台湾的佛教运动采取了美国基督教的许多组织形式,来宣扬一种绝非美国、绝非西方的宗教信仰”;他们“神圣地追求自我特性,并采取世俗的道路发展一个集

35、体的良心”,“把他们的宗教活动扩大到其他国家”,从而导致了本地佛教文化的复兴。 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康敬怡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9、40页。因此,对抗和消解全球性的同质文化,必须站在文化平等的立场上,坚守本土性文化领地的固有疆界,诉求本土性文化的特殊权利,努力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异质文化和民族文化从不平等的现状中解放出来,使本土性与全球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着一种科学、合理的张力,争取做到本土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寓全球性于本土性之中,用本土特色来包容和含蕴全球性,又以全球性来会通与融合本土性, 邵培仁:当代传播学的生态转向与发展路径,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让本土性借助全球性的媒介走向世界,从而在传播全球化的竞争中共同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文化的共同繁荣。【作者简介】邵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管理和文化创意产业;夏源,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媒介管理和文化创意产业。课题项目此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的成果之一。邵培仁、夏源:文化本土性的特点、呈现及其危机与生态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当代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9-22页。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