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17108251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4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表达连贯》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所谓 “ 连贯 ” ,是指语言的表达, 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 到 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 和 呼应 自然。 语言连贯 一 、 话题统一 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 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 持统一 。 连贯 话题统一 1、填入文中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可是现在有些人采取一种盲目的态度,不加分析, 不辨是非,把一切外来的文化都视为珍品 , 竟五体投地地顶礼膜拜。 A.其中的某些流派和创作方法被一些人看作海外奇珍 B.甚至把某些流派和创作方法看作海外奇珍 C.其中的某些流派和创作方法在他们的眼中成了海外 奇珍 D.甚至某些流派和创作方法被他们看作海外奇珍 B 连贯 话题统一

2、 二 “ 句间顺序合理 ” 类 型 根据上下文 ,确定句子间所存在 的 内在关系 ,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常见的顺序有三种 : 时间 、 空间 、 逻辑 连贯 句间顺序合理 句间顺序 时间 (先后 ) 空间 ( 高低 、 上下前后 、 左右 、 内外 、 远近 ) 逻辑 ( 由一般到特殊 、 由具体到抽象 、 由原因到结果 、 由主到次 、 由轻到重 、 从少到多 、 由实到虚 ) 。 另复句及语段关系: 递进 、 顺承 、 转折 、 因果 、 条件 、 总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 ( 1)雨停了,黑云铺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更厉害, _风、土、

3、雨混在一起,连成一 片,横着竖着灰茫茫的,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 ( 2)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然悟到: 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 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柳条横着飞,尘土四处走,雨道往下落;尘土四处走, 柳条横着飞,雨道往下落;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 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 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A B C D C 连贯 句间顺序合理 三 、 “ 语境氛围协调 ” 类型 情感基调 、 感情色彩及语言 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协调一 致 。 连贯 语境氛围协调 1、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 , 使上下文衔接 (

4、 ) 。 崖壁下有好几处坟地 , 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 碎 , 字迹模糊;枯水季节 , 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 , 周围一片寂静 。 A 一列青黛的石壁夹江高矗 , 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 障 。 B 没有太阳 , 天气相当冷 , 藤萝叶子多已萎落 , 显得这一带 崖壁十分削瘦 。 C 在夕阳的照射下 , 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 , 崖壁像一道 巨大的屏 , 矗立在江对岸 。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 , 从下游上来 , 山门半掩 , 一道 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 B 连贯 语境氛围协调 四 “ 词语照应 、 暗示 ” 类型 通过 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 的 分析 , 能准确地

5、找出与所提示或暗 示词句相呼应的选项 。 连贯 词语照应、暗示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 ,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 ) 学好文科的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 刘 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 , 。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 , 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 莉强 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 , 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 , 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 , 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 莉强 C 连贯 词语照应、暗示 五 、 “ 短语类型一致 ” 类 型 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 利用结构上的对称性,来选择所 填的语句。 连贯 短语类

6、型一致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 ,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 一项是 ( ) 在众多的杰出人物中 , , 使国 家面貌民族命运改变之巨大 、 形同乾坤再造的人 , 无疑是罕见的巨人 、 伟人 。 踣 (b)而屡起 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能集文 治武力于一身 扶大厦之将倾 挽狂澜于既倒 既继承又开拓 A. B. C. D. B 连贯 短语类型一致 六 “ 句式勾联 ” 类型 一是在语段的 开头 ,选填的语句 有概括、总结 和提示作用 ; 二是在语段的 中间 , 选填的语句 有 承上启下或 过渡照应; 三是在语 段的 末尾 , 选填的语句 有总括或呼应 。 连贯 句式前后是否勾联 例 1:填入下面横线处

7、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 荒草地不远,一条欢腾的小溪自上而下,汩流 淌。溪水那边是一大片开阔地, ,房顶 上的烟囱正飘着轻烟。 一片森林在开阔地上静静地站立, 开阔地上有一片森林, 数十棵树掩映着一座白色庭院, 一座白色的庭院掩映在数十棵树中, 几间白房子坐落在庭院中间, 院中有几间白房子, A、 B. C. D. c 连贯 句式前后是否勾联(顶针)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 “三个一致一个呼应” 语气语境一致 语法结构一致 陈述对象一致 语句前后呼应 语言连贯选择题有一个最突出的 特点 , 选项间 不是对与错 的差别 , 各 选项有可能全是正确的 , 只是有 优 有 劣 。

8、所以不能用区分正误的思路来考 虑问题 , 而应该细心比较 , 找出表达 效果 最好 的那一项 。 【 规律总结 】 在高考中,语言表达连 贯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语句 排序、语句复位、语境填 空,有时也与语言表达简 明等结合在一起考查拟写 语段。 1.( 2012新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 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是( 3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 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 _。 _。 _, _。 _。 最早的记载见于 诗经 ,如 公刘 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 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9、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 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 非常悠久 A. B. C. D. 【 审题推断 】 细审本题,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 此推断出的结论。 【 信息 1】 “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推论: 下文应该直接介绍葫芦,所以先排。 【 信息 2】 “最早的记载”“历史非常悠久”。 推论: 是说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应衔接在 一起。 【 解题指导 】 第一步:审题,抓住答题关键,紧 扣文段中的“葫芦”,明确选句的主 要内容。 第二步:将选句内容划分成三个方 面:葫芦的科类和果实形状,加工制 作过程,使用葫芦的历史。 第三步:反复排

10、序,并将排好序的 文字默读几遍。准确无误后填选项。 【 答案 】 D 得失反思: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将 选句内容分段 ,然后 合并同类项 。题干中尾句的 重点字词 很重要 ,它引领下文。答题前一定静下 心来细读选句,直到读懂为止。 千万不要为赶时间,不等读透彻 就 凭主观印象猜测答案 。 高考专家如是说: 语言表达连贯这 类考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条理性、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它往往借助具体 的内容,以文段内部组织的逻辑关系 来检测考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判 断能力 。本题主要讲述葫芦作为一种 容器的相关内容,文段按逻辑顺序组 织材料, 引入话题 简介葫芦 讲述 葫芦作为容器的历史。 题目本身难度

11、 不大, B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高考状元如是说: 看到此题,我首先细 读,仔细揣摩后,我发现是对整个语段 进行总结,应该放在最后。于是我按照“ 三抓”的方法回答此题:( 1) 抓中心 。本 段的中心语是“葫芦”。( 2) 抓思路 。此 题中选句内容是分三个方面介绍葫芦的。 ( 3) 抓标志性词语。 在这里标志性词语是 “葫芦”,由语段前一句“葫芦”可以判 断出紧跟下句的是,介绍“葫芦”的情 况,句“它”指代句葫芦较为顺畅, 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介绍葫芦的 历史。 阅卷老师如是说: 在阅卷时我发现以下 几点问题比较普遍:( 1)两句放在前 面,介绍葫芦的使用历史,与上文的语境 基本相符, 但与句

12、中的“葫芦成熟后” 不能衔接,顺序不当。 ( 2)句放在最前 面,先介绍葫芦的形状,再总说葫芦是一 种果实,与前后文都不衔接,结构混乱。 这提醒我们注意两点: 2.( 2012安徽卷)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 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 居、可望。其中, _。一切美术 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 “望”的作用, _,也同样要“ 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 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 建筑艺术中, _,有了窗子,内外 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 的框框望去,就是

13、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 从不同的角度望 出去, _,于是引 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 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 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 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 _。 【 审题推断 】 细审本题,写出你读取的有效 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 信息 1】 “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一切美术都是望”。 推论: “望”最重要。 【 信息 2】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 ”“也同样要望”。 推论: “居”也同样要“望”。 【 信息 3】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 去”。 推论: 景色都不会完全相同。 【 解题指导 】 第

14、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通过审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 补写句子 ,补写句子需要充分理解文段的含意,然 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测空白处所缺内容, 通过组织恰当的语言将文意表达出来,补 写出的内容 不仅语意连贯,同时语言风格 还要和原语段保持一致 。题干中还要求“ 表达明确,每处不 超过 12字 ”,这就暗示 我们补写出的内容表达要准确,表述要简 明。 第二步:阅读文段,整体感知内容,揣 测空白处内容。 仔细阅读文字材料,可发现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园 林艺术中“ 望”的重要性 以及“望”这一设计理念在古代园林 艺术中的体现。文段开篇点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是 可游、可居、可望” 。

15、后面集中论述这三种基本思想,“望” 是一切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第句应该是 突出“望”的 重要性 。由“不但游可以发生望 也同样要望” 可知第句应是表达“ 居也可以望 ”的意思。由“有了窗子” 可推断出第句要 引出窗子 。由“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可推 断出第句应该是描述窗外景色不同。由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 、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可 知第句填写 “望”的收获 。 第三步:根据 揣测 ,试 组织语言 ,然后 根据要求 压缩字数 。 第四步: 检查修改 ,反复润色填写的句 子,确保语 意连贯,表达明确 。 请你组织答案: _ 【 规范答案

16、 】 “ 望 ” 最重 要 即便是 “ 居 ” 窗子起着 “ 望 ” 的重要作用 景色都不相同 丰富 的审美感受 【 阅卷手札 】 现场答案 得失分评析 符合语境,得 3分。 与上下文语意不连贯, 失 1分。大而不当,没 有点出“望”的实质意 义,失 1分。实际得分: 3分 增分提示: 1.细读文段,抓住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很关键。 如文段中的 “望”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 2.填句必须与文段话题一致,与上下句内容一 致。 ( 2012新课标全国卷)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 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 每句不超过 20个字。( 6分) 材料:司

17、马迁 史记 记载:“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 拾遗记 中说“ 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 则我们祖先大约在 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 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_。从传世文献 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 时代,但是, _ 。上个世纪 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 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 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 500 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 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 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_。 【 审题推断

18、 】 细审本题,写出你读取的有效 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 信息 1】 “我们祖先大约在 5 000年前就开 始使用铜器了”。 推论: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 铜矿了。 【 信息 2】 “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 之前的铜器”。 推论: 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一直没有得到 考古发掘的证实。 【 信息 3】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 500多年”。 推论: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 【 解题指导 】 第一步:抓住答题关键,确定题型。本 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二步: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 :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

19、铸造 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证实。 再研读下面的 文段内容,可以发现这是一段表述更加严 谨的论述类文字,是上一段材料的扩展和 延伸。 第三步:填补句子,前两个空通过准确 概括所给材料而填写,注意不要机械抄写 上一段的语句。最后一个空根据前后文的 语意推测填写。 请你组织答案: _ _ _ _ 【 规范答案 】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 造铜器了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 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得失反思: 解答此题审题不细心,只把它确定为 一般语言表达连贯题是错误的。前两个空的信息 在所给材料中都有,应该先细读所给材料,然后 通过压缩语段、准确概括,整合成适合填写的句 子

20、。 一、“三抓”做好排列句序题 1抓中心 每个语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段中每个句子的安排必然 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 语段的中心,就抓住了 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如 【 真题体验 】 中的第 1题的文段中心是“葫芦”。分 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 、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 一个语段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 大多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 时间 、空间 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 观 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 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 或对照、或层进

21、;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 往往把 事理句或中心句放在前面,把材料 句放在后面 ,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 ,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 空间、逻辑)。 3抓标志 标志语通常有以下几种: 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表示 其所领辖的句子或并列、或转 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 、或因果 抓住关联词语很 容易判定句子的位置。 暗示性词语 作用 换句话说 表等同关系,位在后 同时 表并列,位在后 与此同时、与此相反、 反过来说 表相反、相对关系,中间 不可插入别的词语 首先、其次、再次 表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 置 先前、后来、过去、 现在、将来 表时间先后 暗示性词语: 暗示性词语 作用 总之、综上

22、所述、 由此看来 表要提出结论 诸如此类 表综合 所谓 表有所解释 例如 表举例 关键词语:有些语段中信息含量特别 高的词语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往往 体现出语言的顺序。 二、“五统一”解答择句归位题 择句归位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 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二是“定句选位”,即句 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做这类题的关键是做到“五统一”。 1话题统一 话题统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陈述对象一致。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 ,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 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

23、换主语的现象。 第二,观点材料统一。观点必须统 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事例 、材料、语句表达必须与观点一致。 例如: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雁门关在晋北崇山峻岭中。它虽说 早已只剩下颓墙断垣,但雄风不减当 年。 _,如血的残阳给它涂 上了一抹无可言状的朦胧。 A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 寂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 B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 寂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 C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 寂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 D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 寂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 【 解析 】

24、选 B。本题陈述的中心是 雁门关, A项和 C项围绕晋王李克 用墓, D项前一句陈述对象是雁门 关,后一句陈述对象变成了龟裂 的古道,所以只有 B项是围绕雁门 关这一中心陈述的。 2语境统一 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语境, 而特定语境中往往含有特定的氛 围。它们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 或肃杀。这些特定的氛围常常是 连接和组合语句的重要因素。 例如: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 的北方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 下就是瓢泼大雨。 _ _。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 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忽晴忽雨 ,豪爽淋漓,一

25、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 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在北方, 永远不用带伞。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 阳光很快就晒干了。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 ,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 的魅力。 A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 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B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 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 C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 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 D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 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 淋湿了地,淋湿了心 【 解析 】 选 A。横线前面是 “ 瓢泼 大雨 ” ,后面是 “ 冲刷一切,荡 涤一切 ” ,可见这儿的语境是以 热烈、豪爽的感情写大雨、

26、急雨 。 B项是写 “ 蒙蒙细雨 ” , C项是 写 “ 细细的雨丝 ” ,这两项都是 以委婉柔情的语言写细雨。 D项是 写 “ 如烟如雾,无声 ” 的雨,情 感哀伤。只有 A项是以热烈、豪爽 的感情写大雨、急雨。 3结构统一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会 使语意显得连贯。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这 一特性,理清结构,快速做出判断。 例如:下列句子中与原文衔接最好的一 项是(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 是缺少美, _ _。 A就是缺少发现 B就是要去发现 C而是缺少发现 D但是要去发现 【 解析 】 选 C。习惯上, “ 不是 ” 不能跟 “ 但是 ” 搭配,由此排除 D 项。因

27、原句有 “ 美是到处都有的 ” ,故不存在选择关系, A、 B两 项 “ 就是 ” 与 “ 不是 ” 构成选择 关系,与句意不符,要排除。只 有 C项 “ 而是 ” 与 “ 不是 ” 构成并 列关系,符合句意,为正确答案 。 4句式统一 有些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句式保持一致,就保 证了连贯。另外,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 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也常会涉及连贯问 题。 例如:“他吃饭捡剩的,穿衣要旧的,擦油要不香的 ,看电影要不洋的。”整齐的句式结构,就保证了前后 的连贯。 5角度统一 通常,前后几个句子的陈述角度一致,会使一组句子 显得更连贯。要保持陈述角度一致,必然要求

28、几个句子 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因此,解题对策就是 :一要看几个句子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 句子是否从同一对象角度展开的。 三、主观表述题的技巧 1句尾和句首衔接一致 一般情况下,句尾留给读者的 印象更深,再加上句子表述往往 不断从已知信息推向未知信息, 因此前句句尾和后句句首有时很 讲究衔接。 2前后照应 这里的照应可能是词语上的, 也可能是句式上的、语意内容上 的。 3合乎逻辑 一段话,不论什么内容,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 ,后说哪一个,都有着一定的顺序或意义归类。常见的 顺序有三种:时间 (先后 )、空间 (高低、上下、前后、左 右、外内、远近 )、逻辑 (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 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 过来 )。 例如:在茫茫宇宙中偶然存在的人类,面临着的不仅 仅是地球资源可能枯竭及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的威胁 ,同 时还面临着地球本身遭受外来星体侵袭的威胁,人类探 索外太空的唯一目的,应该是为困守地球的自身寻找和 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地球上 的所有国家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应该同甘苦共命 运、相互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