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6944631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泉州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 颜福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 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泉 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狠抓 生产,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民持续增收,民生不断改 善。但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民增收不确定性因 素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全市上下仍需改革创新,迎难而上,挖 掘潜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分析 近五年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收 入由 2006 年的 6606 元提高到 2011

2、年的 10578 元,增加了3972 元,增长了60.1%,年平均增幅达 9.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 幅高出 3.1 个百分点,比“十一五”高出1.2 个百分点。具体而 言,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变化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工资性收入作 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 的重要来源,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所减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具体如下:指标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2006年2011年近五年来数额6606比重100.0数额 比重10578100.0平均

3、增幅比重增减9.9-3576252326624054.138.24.03.66370335841243860.231.73.94.112.25.99.112.76.1-6.5-0.10.51、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拉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务工收入保持 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 6370 元,比2006年的 3576元增加了 2794 元,增长 78.1%,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涨幅高出 18 个百分点。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 60.2% ,比重较2006 年(54.1%)提高了6.1个百分点。从贡献看,五年 来拉动农民增收 42

4、.3 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 70.3%。2、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比重下降。2011 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3358 元,占人均纯收入 31.7%。五年来比重下降了 6.5 个百分点。从增幅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五年平均增幅为5.9%,比人均纯收入低4 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农业经营收入增 长缓慢,五年平均增幅仅为 3.9%,增长后劲明显不足;非农经营收入平稳增长,年均增幅为 7.2%,仍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 来源。3、非生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减负增收成效明显。财产 性收入方面,2011 年人均 412 元,五年增加了54.8%,年均增长9.1%。其中租金收入 251 元,年均增长 1

5、6.6%,是财产性收入增 收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方面,2011 年人均 438 元,年均增 长 12.7% ,家庭成员寄带回和离退休养老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近五年来,泉州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011 年来自政府 的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补贴和其他社会保障收入人均 达 58.5 元,占转移性收入 13.4% ,对农民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 有较大贡献。(二)农民收入差异性特征明显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近五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从 2006 年的 15972 元提高到 2011 年的 28703 元,年平均增长 12.4%,比同期农民收入增幅高出 2.5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

6、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0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的 41.4%, 2011 年仅 36.9%。若考虑城镇居民部分隐 形收入和社会保障福利等情况,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更大。2、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收入存在差异。一是高低收入阶层 差异明显。2011 年10%最低收入家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1元, 仅为 10%最高收入家庭农民的 19.6%,差距十分明显。二是农业 户收入低于非农业户,2011 年农业户收入仅为非农业户的 77%。 三是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异。按收入高低排序分档(详见下表), 经济较发达的石狮、晋江为第一档;沿海地区惠安、南安和泉港 为第二档;而山区地区安溪、洛

7、江、永春及德化为第三档,与沿 海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增幅差距十分明显,收入最低的德化人 均纯收入 8223 元仅为石狮的 57.8%。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同期石狮市 晋江市 惠安县 南安市 泉港区 安溪县 洛江区 永春县 德化县(元)142281196510930增加(元)173714231379109231359108259542125511379221102488088223986866增长()13.913.514.414.213.113.512.512.611.83、农民收入增幅存在较大差距。五年来泉州农民人均纯收 入平均增幅 9.9%,但从全省来看位居倒数第一位,比同期全省 增幅(12.7

8、%)低了2.8 个百分点,比厦门(11.7%)低了1.8 个 百分点。可见,虽然近五年来泉州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与 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制约因素(一)家庭经营发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但与工资性收入相 比速度偏慢。在第一产业经营方面,农业规模小,基础较为薄弱, 经营收入增长困难。近年来虽增加了三农投入,但仍无法满足农 村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是泉州地少人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 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要素制约。二 是农业生产“看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如2011 年安溪 春茶上市期间,由于持续降雨,影响了茶

9、叶品质和产值的提高, 影响了安溪农民增收幅度。三是生产成本上涨影响农民持续增 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农民农业现金收入, 但同期雇工和生产资料价格也处高位运行,挤压了农业纯收入空 间;另一方面泉州农业收入比重较低,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的 收益甚微。在非农产业经营方面,农民二三产业经营层次偏低。 近年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非农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 入的比例有所提高,从2006年的 59.1%提高到2011 年的 62.8%, 但目前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单体规模较小,技术管理水平较为 低下,与发达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相比仍有差距。(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农村

10、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 生产率的提高,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查显示, 2011 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为初中及以下占80%,受过各 种职业教育或培训仅占 21.6%。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整体偏 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素质和技能的 制约,难以掌握新型实用技术,无法提高农业生产率。在非农就 业方面,基本上从事低层次的服务行业和制造业,而难以进入较 高层次的管理、技能智能型行业,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 速,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而低收入农户受资源禀赋、自身素质以 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收入增长相对较为缓慢。(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11、善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是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薄弱 环节。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保障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农 民支出预期大大增加;同时,农民收入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以及市场波动等风险,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农民把相当部 分资金作为预防性储蓄,阻碍了其对生产经营的投入。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是主要针对农民住院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障形 式,覆盖面仍然较窄。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 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费 用支出对于不少农村家庭而言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虽然开展了 农村住房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森林保 险、渔船保险、渔工责任

12、险和水稻种植保险等政策性险种工作, 但保障功能仍不明显。保障性支出增加,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积 极性,五年来农民再生产投入平均增幅为 8.1%,比同期收入增 幅低 1.8 个百分点,比生活消费支出增幅低 2.6 个百分点,农民 用于生产经营的费用相应减少,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 长。(四)体制性束缚仍然存在 尽管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面 临着不少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一是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缺失。农民 集体所有土地不同于国有土地,在土地产权、土地价格、土地用 途、土地市场和土地规划管制等权益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城 市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并不能同步共享城镇土地和房产增值的成 果

13、,这是制约着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城乡二元结 构体制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既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 间的交流,导致农村经济长期落后,又形成城乡不平等的公共服 务体系,导致农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持续落后。三是农村金融 服务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创新缓慢,金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农户 需求。四是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民平等就业制度等市场 机制仍不健全。三、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分析(一)工资性收入仍可保持较快增长 五年来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全市经济的持续 发展。2011 年人均县内务工收入 4489 元,占工资性收入 70.1%, 五年来平均增长13.6%,比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高

14、出3.7 个百分 点。受物价上涨和企业“招工难”等因素影响,泉州企业基本建 立了工资增长机制,农民在企业务工工资收入未来可保持较快增 长趋势。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本地用工需求增加的双重 作用,零星打工报酬也随之逐步提高。如安溪等地茶产业发展较 快,吸收了大量本地农民工参与采茶、拣茶,且短工工价逐年提 高,农民提供其他劳务收入的增长仍有一定的空间。外出务工方 面,主要受国际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在中国经济预期看好的 情况下,今后几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仍可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二)现代农业发展仍是增收动力源近年来泉州坚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了“安溪铁观音”、 “永春芦柑”、“永春佛手”、“南安

15、龙眼”和“德化乌鸡”等特色 农业板块,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安溪茶叶 为例,2011年全县茶园总面积 60 万亩,年产茶6.5 万吨,涉茶 总产值 92 亿元,五年来平均增长分别为 5.9%、7.6%和 13.0%; 茶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十分明显,经测算 2011 年农民从茶 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 5340 元,占人均纯收入 56%,是该县农民 持续增收的主要动力。而芦柑、佛手、龙眼和花卉等产业的发展 对部分县(市、区)的农民收入同样起到了显著作用。近年来泉 州加大三农投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进三农服务中心建设, 扶持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破解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科技

16、应用、信息服务和市场拓展等难题,今后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仍 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源。(三)城镇化建设拓宽了增收渠道 近年来,泉州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 提高,由2006年的48%提高到2011 年的 59.3%,提高了11.3 个 百分点,总体呈现逐年加速的趋势;与之对应,就业人员不断向 二、三产业转移,2011 年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 75.7%,比 2006 年增加了近 7 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农 村生产要素将加快集聚,农村二、三产业将持续发展,促进了农 民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统筹发展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 虽然全市农民收入持

17、续增长,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存在较大 差异。一方面高收入地区和阶层造血功能较强,仍可推动整体农 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阶层的扶持和保 障力度,增强创业创收能力,也是未来几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 潜力所在。从地区来看,以 2011 年为例,若洛江、安溪、永春 和德化等县区农民增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可增加全市农民人均 纯收入 35 元,提高增幅近 0.4 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幅将达 14.2%。从收入阶层来看,加大扶贫力度是提高农民整体 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 2011 年 10%最低收入家庭农民收入 增幅( -22.3%)能达到全市平均增速,则可增加全市农民收入 22

18、5 元,增加 2.4 个百分点,全市农民收入增幅可达 16.2%。今 后,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平衡发 展对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特殊意义。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尽管近五年来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民的增收 受宏观政策、区域状况、发展环境、农民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的 影响,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面临着各种不稳定、不 确定因素,并且经济运行中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农 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要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农民收入增 长目标,仍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突破,消除制约因素,挖掘 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持续增收。(一)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夯实

19、三农发展基础 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发展思路,在 政策重点和工作机制上进行相应调整,切实把中央、省、市的系 列支农惠农政策贯彻好,运用好。财政补贴政策是政府财政对农 业的转移支付,也是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抓好农业各项补 贴落实到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要确保市县两级“三农”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多元化投入体 系,加大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民间、外资资本投资现代农 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确保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三农” 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各项技术服务,提供各种市 场信息、产

20、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资金贷款等服务。强化科技 服务,鼓励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 农村新经济组织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扶持农村专业合作 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 高农业的效益,从农业增效中增加农民收入。一要继续发挥政府 引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板块。建设一批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提高农产品质 量,创立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 附加值

21、,积极开拓市场,确保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真正获益,促进 农业增产增效增收。二要密切关注“两个价格”走势。农资、农 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本及农户受益情 况,同时也影响到农户种植、养殖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继续加 强农资、农产品价格的监测,尤其是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市场价 格,稳定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从近年农民收入走势分析来看,非农收入既是推动全市农民 增收的动力所在,更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推进 城镇化建设。要继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同时以省、市试点镇规 划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发挥各县(市)城关 和

22、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 更多的农村经济强镇,拓宽农民就地就业渠道。二要发展壮大农 村二三产业。以现有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整合农村工业小区, 完善投资环境和配套建设,优化服务管理,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市政府将 2012 年确定为首个“第三产 业发展年”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商贸、运输、餐饮、市场 等第三产业,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发展城镇物流业,引导 扶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 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探索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机制,盘 活土地资源,

23、破解政策难题,创新拆迁安置新形式;采取措施鼓 励和保护农民参与创业投资,让更多农民参与投资,切实增加财 产性收入。(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能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合理开发并 盘活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整体 素质。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在农村,对农村青年进行职 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强化就地 培训,帮助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 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引导 农民积极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强

24、对农民理财技能培 训,引导有一定财产积累的农民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增加农民 财产性收入。(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减负增收 健全社会保障,重点是适度加大政府保障投入,逐步完善由 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转变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社会救助 体系,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 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要进一步降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 门槛,不断扩大报销范围,提高对农民的医疗救助水平。大力发 展社会慈善事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募集更多资金,涵盖更多 困难群体,让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泉州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全市低收入农民实行托底式提高,促进农民 持续增收,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执笔:颜福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