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68024071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程简介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课程简介】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四)专题编排和教学依据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其源流发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

2、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思路第一步咏史怀古诗知识储备(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发展(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第二步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一)以教材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切入,初步认识其思想、艺术特征(二)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三)艺术手法(四)鉴赏方法(五)特点归纳第三步实战演练(一)高考试题回顾(二)错误类型归纳(三)巩固强化练习五教学建议【学习要求】1、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运用咏诗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进行鉴赏,理解其思想内容。2、能够结合具体实例,鉴赏咏诗怀古诗的艺术特色3、能够设计咏史怀古诗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很多高考诗歌鉴赏尤其是

3、2007年的各地高考很多就选取了同主题不同体裁的咏史怀古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教师应能够设计一些诗歌比较题,引导学生找好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是不同诗人对同一事件所写的同题怀古诗,也可以是不同体裁(诗、词、曲)的咏诗怀古诗的比较。4、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咏史怀古诗命题思路、方向,把握答题要领,提高教师问题诊断能力。咏史怀古诗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宠儿。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

4、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通过实例分析,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带领学生探讨诗歌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明问题之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答题规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对于提高老师的提炼、梳理、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专题讲座伤己、感时、刺世、论史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宋京艳(北京市丰台二中、语文高级教师)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考生文化底蕴薄弱,鉴赏水平偏低,导致高

5、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抓特征、明类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悼亡诗、讽谕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歌自有其特征和规律,都能帮助我们鉴赏。这里就谈谈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备考的实效性。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

6、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

7、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借咏史怀古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

8、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

9、,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基于此,很有必要重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除了1999、2000、2001三年的全国卷是现代诗歌鉴赏外,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都是选取古典诗词,具有鉴赏层级的1990年高考诗歌,始一亮相就是一首文天祥的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自此,咏史怀古诗不断进入到

10、高考语文试卷中。从1990年至今,考过的咏史怀古诗有:1990年元文天祥念奴娇1996年全国元代阿鲁威蟾宫曲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宋辛弃疾摸鱼儿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五代欧阳炯江城子2005年天津)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2007(全国卷I)宋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2007(浙江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不同体裁的咏史怀古诗作比较2007(湖北卷)唐朝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比较2007(江西卷)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比较2008(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9(重庆卷)清代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20

11、09(安徽卷)元代舒的小重山端午在历届高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四)专题编排和教学依据选材上,既要涉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又要看到咏史怀古诗伤己、感时、刺世、论史等各种类型,即源流发展的脉络和思想内容的类别兼顾;同时既要看到其

12、思想内容的类别,还要兼顾其艺术手法的多样。在以上基础上,编排体例上力图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咏史怀古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专题编排力争达到体系完整、线索清晰、环节分明,从而让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教学上,在思考领悟课内咏史怀古诗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让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源流发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并能运用到实践中,适当联系高考。总之,本专题教学要做到“承前(课内)启后(高考)”

13、,同时盘点历代咏史怀古诗的佳作,既瞄准高考,又提升素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其源流发展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步骤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思路第一步咏史怀古诗知识储备(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发展: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

14、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这首诗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咏史一体的先河,是后世咏史之作的滥觞;而且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

15、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贺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学习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手法,故其咏史诗中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贾生、马嵬诗中有充分体现,其咏史诗往往以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入历来备受推崇。另,章碣的焚书坑、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要了解历代咏诗怀古诗各个时期具体的源流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及其艺术特征。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相关资源”)。(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怀古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

16、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所以,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二者的共同特征:都以古人、古物、古事、古地等为描写对象,即都是以历史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自己内心产生共鸣,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等或发表评论,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这类诗由于

17、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总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怀古以伤己,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即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

18、以称做咏史怀古诗。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落笔。第二步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一)以教材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切入,初步认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1读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熟读成诵人教版、苏教版必修和选修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很多,前面已提到。略2复习归纳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感知其特征篇目主题形象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登幽州台歌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事为主直抒胸臆过华清宫二首批判奢侈淫逸(刺世)写事为主虚实相生、联想、

19、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触景生情、用典、借古讽今扬州慢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感时伤乱、伤今怀古(感时)写事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拟人、抑扬咏怀古迹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对比、拟人、炼字蜀相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伤己)写人为主以乐景衬哀情炼字泊秦淮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吊古讽今(刺世)写事为主触景生情、用典桂枝香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刺世)写事为主触景生情、用典 石头城借古讽今,写兴亡之叹。(刺世)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伤时)写事为主触景生情、拟人虚实

20、相生、对比乌衣巷昔盛今衰、世态沧桑变化(伤时)写事为主对比、用典马嵬(警世)(论史)写人、论史对比、倒叙、用典观察表格,让学生初步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出现时期、体裁、主题、手法的规律,并能从表格中发现一些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如,思想感情上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感叹世态沧桑,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或是评论历史,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如,怀古诗也常常有一个核心意象,尤其是伤时类诗歌通常都有一个永恒的意象(“永恒物”),以“见证人”的自然物来对比映衬人事的变幻沧桑。如石头城中的月、乌衣巷中的燕子如,古今对接。读懂咏史怀古诗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际遇之间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

21、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物角度诸葛亮杜甫时代战争频仍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才情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理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付出鞠躬尽瘁,死

22、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结果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不同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无人比拟,胸怀壮志而未酬,死后墓地荒凉冷清、无人关怀与杜甫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的身世机遇对接,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其壮志未酬的叹惋,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可见,在咏史怀古诗中,抓住了对接点就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本质。(二)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无论是方若虚“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的理解,还是学生对教材

23、中咏史怀古诗的梳理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类别一般是临古地,忆古事,怀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下面具体看各类的特点。1伤己“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1)正比(同病相怜):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韩元吉霜天晓

24、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诗人为什么要以怀念李白作结呢?因为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却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吧。(2)反比(对比失落):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

25、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自己双鬓染霜却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

26、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2感时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

27、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感时”类总结:此类诗歌常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3刺世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

28、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当他们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时,便借剖析史实来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用“野草”触发联想,使六朝帝王亡国的往事与如今的景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奢糜荒淫亡国的讽刺和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如李商隐隋宫:“紫

29、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首诗写陈后主没有吸取隋帝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嘲讽因穷奢极欲、淫俗愚顽而自取灭亡的帝王。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和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对照,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情怀。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

30、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感时”类思想内容总结: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或忧国伤时伤己、感时、刺世融合:既有古人与今人对接,也有古事与今事对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有借古讽今的批判与警示。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是为了怀人伤己,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典故,是为了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对

31、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同时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杜甫蜀相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由颇有政绩、名传后世的羊祜联想到自身功业无成终将湮灭无闻,形

32、成古今对比,既表达了对人事更替变迁的感慨,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同样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谈治国之策而问神鬼长生之道,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怜贾生实亦自悯,同时刺汉文实是刺唐帝。总结前三类怀古诗思想内容:或通过古人与自己的对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或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

33、、国运衰微的感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抒发爱国情怀4论史:前面“伤己”、“感时”、“刺世”三类诗歌,都是古今对接,触发点在古,落脚点在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而“论史”类则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是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具有强烈个人意识。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论史,理性反思,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对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诗作由于作者的历

34、史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如同题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分别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项羽鬼雄精神的敬仰与肯定。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

35、,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如李商隐筹笔驿:“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全诗把抒情和咏史融为一体,很有韵味。(三)艺术手法:1对比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

36、这种思维和方法就特别的常见。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提问方式: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或与学过的课文诗句做对比。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如不同诗人同题材比较:汴河曲唐李益

37、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如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比较: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

38、鹄飞。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而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如在一

39、首诗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思想内容: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1)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第一个画面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第二个画面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出对汉文帝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2)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表现思想内容?请简要评析诗人这样写的好处。全诗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用秦始皇的“势人浮云亦是崩”与汉文帝的“路人唯拜汉文陵”两种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比,使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使全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姜

40、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2联想咏诗怀古诗既然是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因怀古人古事古迹而抒发感情,触发点在古,就必然会运用到联想。而且此联想必然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而南

41、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引发诗人诗情的现实原因。如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这是其触发的媒介,作者由此想到了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想到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情景;想到了苏武归来人衰老的情景;想到了苏武归来哭武帝的情景。通过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3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

42、,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如画的艺术特点。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且这里的写景是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出苍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4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

43、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5从小的角度写有深广历史意义的思想、认识。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

44、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此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见解独到,写得具体可感。6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会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往往用讽喻的方式,比较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

45、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7衬托。指诗人从则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8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的,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

46、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四)鉴赏方法:1抓住特征明类型先是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然后抓住特征分清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四种咏诗怀古诗类型。2知史论诗懂背景抓住“古”,弄清史实,了解古人古事。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人物和用典。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要求学生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

47、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其实,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多是人们熟知的,不可能出生疏的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典故。对学生生疏的内容一般给出注释。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套诗歌赏析题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

48、取用第一册的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一是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

49、两眼抹黑。另外,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鉴赏方法等等,也都需要有些了解。3知人论诗懂作者抓住“今”,知人论世,领会创作意图。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者的简历,最好还要懂得诗人在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判明其情感时是伤已、感时、讽世还是咏史。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

50、,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4知事论诗懂对接即古今对接,领悟诗人情感。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必须紧紧扣住诗中“古”“今”对接这一本质,寻找古今相似点,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从而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知法论诗懂技巧即分析写法,体察作者诗心。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对汉元帝

51、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或是侧面烘托,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四周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不一而足。具体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再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5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如果了解这些史实典故就回答:“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

53、析时,也要留意。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总结:总之,欣赏咏诗怀古诗,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古事(弄清史实),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领会意图),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会情感),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分析技巧)。(五)特点归纳:(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即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结构/类别:临古地,怀古事,思古人,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A.前代的都城:咸阳、

54、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常见题材: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爱情等F.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3)内容:深重的忧患意识;借题写心,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古人(伤己):悲叹年华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古地(感时):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古事(刺世):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昏庸腐朽古史(论史):评价历史,启迪后人

55、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4)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台城柳、明月、鹧鸪、烟柳雾堤、山川草木(5)手法:对比(古今、正反)、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触情入景、寓情于景)、用典、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抑扬、拟人(6)语言:或讽刺,或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8)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

56、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小结】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一些让历代诗人竞相歌咏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其实不仅是诗歌,我们在高中阶段也学过许多古代散文借咏史抒发感慨。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议论性句子)。在解读这一类型的诗文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抓住其固有的特点来展开阅读,这样就相对容易了。第三步实战演练。(一)高考试题回顾明确这类试题的重要性及高考命题思路、方向,把握答题要领。(二)错误类型归纳可根据答题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不能结合诗句具体作答、答题点的遗漏、分析时没能结合主旨深入阐述、艺术技巧不能准确把握等进行归纳指导。若作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再碰到此类

57、试题,便能迅速读懂诗歌内容,快速、准确作答了。(三)巩固强化训练五教学建议:1让学生学会专题鉴赏专题鉴赏的好处,使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某一类诗或某位诗人的规律、特点及风格。如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如杜牧或李商隐,他们都是咏史怀古诗传承发展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他们的怀古诗,能够更鲜明地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时代发展中源流变化。2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

58、远,许多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于是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以课本中的例篇来示范引导。如我们可以把人教版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与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作比较,或者把杜甫的咏怀古迹与选修中杜甫的蜀相做对比阅读,使学生更加鲜明地体会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很多高考诗歌鉴赏也选取了同主题不同体裁的咏史怀古诗的比较阅读,如2007(湖北卷)唐朝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同题比较,2007(江西卷)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的同题比较。另外也有不同体裁(诗、词、曲)的咏诗怀古诗的比

59、较,如2007(浙江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的比较。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杜牧的

60、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措的笔法,以及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

61、,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远不如李诗。”3让学生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

62、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其间有霄壤之别。4让学生掌握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