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

上传人:niu****ong 文档编号:168023332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急救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家庭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哽噎的处理及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术第一节 走在“120”之前现场心肺复苏术 在任何场合下,遇到危重病人,立即拨通“120”电话,向医疗急救中心呼救,这样做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是,对于心脏性猝死(即指心脏突然停跳)的病人,即使急救车火速赶到现场,往往也为时太晚了。因为资料分析,造成心脏猝死的病人,其中12.8%为急性心肌梗死,11.7%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8.8%为上述两种病因的综合,其余原因不明。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猝死,均以心室纤颤、心室骤停或心脏电、机械活动分离为基本病变,结果都会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受其影响最严重的有冠状动脉的灌注减少及大脑、肾脏等器官

2、,其中急需恢复血氧供应的是脑组织。因为经验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一旦大脑缺血缺氧达5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为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分秒必争。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具备初步急救常识,进行现场“心肺复苏”,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技术,它既是专业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从1956年Zoll首次报道应用体外电击除颤成功救治心脏骤停病人,至1958年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等人,通过研究助产士怎样运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到

3、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发表了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的文章,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相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形成了现代心肺复苏术。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1974年开始制定心肺复苏指南,分别于1980年、1986年、1992年多次修订再版,于2000年终于推出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2000,经过5年的科学循证和专家评价,2005年重新修订并颁布了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全球的急救人员提供了科学简单的救生方法和最领先的

4、复苏理论。一、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有以下病因:(一)心血管疾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首位。2.心肌病 心肌疾病在心脏骤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以肥厚型心肌病为主,其次还有继发性心肌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淀粉样变等。3.瓣膜性心脏病 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脱垂等。 4.其他 如主动脉瘤、心房粘液瘤、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二)非心血管疾病1.意外事件 如严重创伤、窒息、溺水、雷电击伤等。2.中毒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草乌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等。3.麻醉意外。4.迷走反射 如咽心反射、胆心反射等。

5、5.其他 如严重的酸碱与电解质失衡、过敏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等。病人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非专业急救人员触诊大动脉搏动有困难,可根据病人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发绀等作出心脏骤停的诊断。二、基础生命支持(一)评估与判断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必须快速判断现场是否安全,原则上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搬动创伤病人,判断病人是否有意识,采取“轻拍重喊”,轻拍或轻摇病人肩部,并大声喊叫:“喂!你怎么了?”。如果病人的头部或颈部有明确外伤或有可疑外伤,决不能摇头或轻易搬动病人,以免引起脊髓损伤而导致截瘫。儿童判断意识方法与成人相同。婴儿采用拍击足

6、跟法,若婴儿不能哭泣,可判断无意识。只有确保患儿的安全才可移动患儿。(二)呼叫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 发现病人失去知觉,通过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呼叫EMS。拨打电话时应尽量镇静地提供以下情况:发生地点(最好有明显标志);所发生的紧急事件;需要急救的人数;病人目前情况;报告人的联系电话与姓名。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EMS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三)体位 救护时,病人与急救人员应有正确体位,以利于救护。1.复苏体位 意识不清病人应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背靠坚硬地面或垫硬板),头躯干呈水平位,解开病人衣领、裤带、女性胸罩。如果病人呈俯卧或侧卧,则应立

7、即将其翻转成仰卧位。翻身方法:救护者位于病人一侧;将病人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将病人远离救护者侧的小腿放在近端小腿上,两腿交叉;救护者一只手托住病人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病人远离救护者侧的腋下或胯部,使病人头、颈、肩、躯干呈一整体翻转向救护者;最后将病人两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对疑有颈髓损伤病人的搬动一定要做好头颈部的固定,防止颈部扭曲。2.侧卧体位(复原体位) 病人无意识、但心跳呼吸仍存在时,为防止舌后坠或粘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将病人置于侧卧体位。方法:救护者位于病人一侧;将靠近救护者侧的病人的上肢上举置于头部侧方,另一上肢肘弯曲置于胸前;将病人远离救护者侧的小腿弯曲;救护者一只手扶住病

8、人远离救护者侧的肩部,另一只手扶住病人远离救护者侧的胯部或膝部,轻轻将病人侧卧向救护者;最后将病人上方的手放置于面颊下方,保持头后仰并防止面部朝下。3.救护者体位 救护者应双腿跪于(或立于)病人一侧。单人抢救时,救护者身体位于病人肩部位置,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盖分别位于病人的头部和胸部位置。双人抢救时,两人相对,一人跪于病人头部位置负责人工呼吸,另一人跪于病人胸部位置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四)去除病人假牙、清除病人口腔内看到的异物或呕吐物 采用头侧位擦拭,在医院内还可用负压吸引清除液体物质,或用舌下颌抬举法和手指掏除法清除固体物质。 (五)开放呼吸道(airway,A) 意识丧失后,下颌、

9、舌、颈部肌肉松弛,舌根后坠,造成呼吸道阻塞。开放呼吸道以保障呼吸道通畅是心肺脑复苏的关键。开放呼吸道有以下两种方法。 1.仰头抬颏法 方法是将一手小鱼际置于病人前额,向后用力,使头后仰,成人头后仰的程度为病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另一手的示、中两指置于病人的下颌近颏的骨体部分,向上抬起下颔。 注意:避免在颏下的软组织上深压,否则可能阻塞呼吸道;不要用拇指抬举下颏;取下病人假牙,以防脱落阻塞呼吸道。2.托颌法 对怀疑有颈椎损伤者,应采用托颌法。方法是急救人员将两手置于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所躺平面上,双手示、中、无名、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向上提起下颌,如果嘴唇紧闭,用拇指使其下唇缩回

10、。托颌法技术要求较高,当不能开放气道时,则用仰头抬颏法。(六)人工呼吸(breathing,B)1.评估 开放呼吸道后,采用“一看二听三感觉”来判断病人是否有呼吸。将耳朵贴近病人的口鼻附近,头部转向病人胸部,一看胸部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气的声音;三感觉面部有无气流。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并立即实施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评估。呼吸微弱呈叹息样或不能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2.方法 急救人员正常吸气后再吹气,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以确保病人胸廓起伏,先连续2次人工呼吸,潮气量67ml/kg(约 500600 ml)。如心跳存在只需人工呼吸,呼吸频率为1012次/分,或每56秒通气

11、一次。 (1)口对口人工呼吸:病人仰卧,迅速解开衣扣和裤带,急救人员首先开放病人呼吸道,以确保呼吸道通畅,使病人口微张,将嘴唇包住病人的口部,用在病人额头的那只手的大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孔,如用托颌法同时需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将面颊紧贴病人的鼻孔来封闭鼻孔,吹气完毕,松开病人鼻孔,让病人被动地呼出气体。(2)口对鼻人工呼吸:此法适用于无法经口进行人工呼吸的病人,如口腔紧闭、口腔严重损伤等。开放呼吸道,并使病人的口腔紧闭,将嘴唇包住病人的鼻孔,缓慢吹气进入病人鼻腔。吹气完毕,松开病人鼻孔,让病人被动地呼出气体。(七)建立人工循环(circulation,C)1.评估 对非专业急救人员不要求

12、检查脉搏,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病人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专业急救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秒钟,如果没有脉搏或不能确定,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触诊颈动脉搏动的方法为:急救人员一手在病人前额保持病人头后仰,另一手示指和中指并拢,以病人喉结为标志,沿甲状软骨向靠近急救人员一侧下方滑行至胸锁乳突肌凹陷处,检查有无动脉搏动。注意切不可两侧颈动脉同时触诊。2.胸外心脏按压(1)作用机制:胸外按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间的心脏被挤压,动静脉瓣关闭,防止血液回流到心脏,同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开放,心脏内血液向前流动;放松时心脏恢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血液回流充盈心脏,这为“心泵机制”。另一“胸泵机

13、制”认为,胸外按压时,胸内压增高,胸腔内的心腔和血管床的压力也随之增高,由于静脉系压力较低而且有静脉瓣存在,而动脉系压力较高,因而在按压时,胸腔内静脉关闭,动脉保持开放,产生一个前向血流,放松时,胸内压下降,静脉管腔开放,血液可从静脉回流入心脏。两种机制均起一定作用。(2)胸外心脏按压操作:病人仰卧于硬板或平地上,头部不得高于心脏,若身下为软床则须在其背下放置一略宽于床的硬板;急救人员跪或立于病人一侧,把一只手手掌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上,另一只手手掌平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手指可以伸展或相扣,用掌根按压;急救人员的上半身前倾,两臂伸直,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腰部上下活动,以上

14、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但掌根不要离开胸壁,胸骨下压大约45厘米,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无论单人或双人复苏,心脏按压与通气比均为30:2,即先2次人工呼吸,再连续30次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气道后,胸外按压频率仍为100次分,呼吸频率810次分,呼吸与胸外按压不需同步,在人工呼吸时胸外按压不应停止。为了防止按压者疲劳和按压质量与频率下降,每5个CPR循环(指5个比例为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约2分钟)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秒钟内完成;每5个CPR循环后,检查一次脉搏,在10秒以内完成。(3)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与并发症:按压时

15、手指和手掌都紧贴胸壁使着力点不在胸骨上、定位不准确或虽定位准确但按压放松后掌根离开胸壁使按压点移位,可引起肋软骨断离、肋骨骨折、剑突受压和上腹部受压,既而引起内脏损伤,发生气胸、血胸、肺挫伤、心脏损伤、胃内容物返流、胃横结肠穿孔、肝脾撕裂伤等可能。按压时频率过快过慢、忽快忽慢、冲击式按压、揉面式按压、搓搓板式按压、或用力不垂直等,一方面影响按压效果,另一方面易造成损伤。 (八)有效指征及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1.有效指征(1)眼球活动,手脚抽搐开始呻吟等。(2)自主呼吸逐渐恢复。(3)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4)面色转为红润。(5)双侧瞳孔缩小。2.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1)伤病员已经恢复自主呼吸

16、和心跳。(2)医务人员确定被救者已经死亡。第二节 哽噎的处理造成呼吸道异物梗阻的常见原因有:食物、玩具、假牙、痰液等,儿童与有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发生的比率较高,如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及生命。(一)临床表现1特征性异物梗阻征象 成人与儿童(18岁)会以大拇指和食指(呈V字形)抓住自已的脖子,并呈痛苦状。 2呼吸道不完全阻塞 病人可用力咳嗽和喘息或咳嗽微弱无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吸气时有高调的喘鸣声、皮肤黏膜发绀。3呼吸道完全阻塞 病人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皮肤黏膜青紫、意识丧失、迅速呼吸停止。(二)评估与判断早期正确识别呼吸道异物梗阻是成功抢救的关键。目击病人进食或进异物后出现特征性

17、异物梗阻征象和呼吸道阻塞的表现,常易识别。如病因不明确时,需与心脏病、脑卒中、晕厥、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相鉴别。(三)方法与步骤遇到呼吸道异物梗阻病人,病人神志清楚,应询问病人“你是否梗住了?”,病人点头,如果病人能用力咳嗽,救护者不能干预病人主动排出异物,应鼓励病人继续咳嗽和呼吸,并待在身旁监护;如果病人咳嗽微弱无力或不能说话、或神志已丧失,必须立即现场救护,并尽快呼救。1.成人、儿童呼吸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Heimlich)腹部冲击手法是解除成人和18岁儿童呼吸道异物梗阻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机制是腹部冲击动作使横膈升高,增加气道内压力,迫使气体从肺部排出,从而使气道异物排出。Heim

18、lich手法主要并发症是腹部和胸部内脏的破裂、挫伤,胃内容物反流致误吸。(1)意识清楚病人:意识清楚病人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或病人意识丧失。1)自救Heimlich手法:用自已一只手握空心拳,拳头的拇指侧置于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和剑突下处,另一只手握住此拳,两手同时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还可将上腹部在椅背、桌边、栏杆等坚硬物上快速向内向上下压。 2)互救立位Heimlich手法:救护者站在病人背后,双臂环绕病人腰部,令病人弯腰低头张口,救护者一只手握空拳,拳头的拇指侧置于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和剑突下处,另一只手握住此拳,两手同时快速向内向上冲击病人腹部。3)互救胸部冲击法:

19、适用于妊娠后期或显著肥胖的病人。立位胸部冲击法:救护者站在病人背后,双臂从病人腋下环绕病人胸部,令病人低头张口,救护者一只手握空拳,拳头的拇指侧置于胸骨中部,注意避开剑突和肋骨缘,另一只手握住此拳,两手同时快速向后冲击。如果救护者不能环绕孕妇或肥胖病人,则采用仰卧位胸部冲击法。让病人仰卧,救护者骑跨在病人两大腿外侧,救护者手的定位和冲击技术与胸外心脏按压相同,手指朝向胸骨上凹。 (2)意识不清病人:按以下程序进行抢救: 1)放置病人于仰卧位。2)检查病人口腔,如有异物采用舌下颌抬举法和手指掏除法清除异物(图255)。方法:用一只手拇指和其他手指抓住病人的舌和下颌骨并上提,另一只手的食指沿病人面

20、颊内侧插入到舌根,将异物钩出。意识清楚和抽搐病人禁用。3)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如果病人胸廓不能起伏,甚至重新放置头部人工呼吸,病人胸廓仍不能起伏,采用仰卧位Heimlich手法,救护者骑跨在病人两大腿外侧,一手掌根部置于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和剑突下处,另一只手直接放在第一只手上,两手掌根重叠,两手同时快速向内向上冲击病人腹部连续5次。妊娠后期或显著肥胖的病人则使用仰卧位胸部冲击法。4)重复(2)(3)步骤,直到异物排出、胸廓随通气起伏。 在抢救过程中需注意病人的呼吸心跳,一旦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CPR。2婴儿呼吸道异物梗阻急救(1)对有反应婴儿:背部扣击和胸部冲击性挤压是两种基本方法,不推荐使

21、用Heimlich腹部冲击手法。1)背部扣击:救护者取坐位或蹲位,将婴儿俯卧在救护者的一只前臂上,使头部低于躯干,救护者前臂放在自身大腿上,并用同一只手托住婴儿的下颌角使头部轻度后仰,开放气道,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扣击婴儿背部肩胛区,连续5次,如异物仍未排出,就转为胸部冲击性挤压。2)胸部冲击性挤压:救护者用扣击婴儿背部的手掌托住婴儿的枕部,两前臂固定婴儿,将婴儿翻转,仰卧于救护者一前臂上,保持头部低于躯干,救护者前臂放在自身大腿上,另一只手的两指在婴儿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下一横指处快速向下冲击性按压5次。检查婴儿口腔,如异物排出,采用舌下颌抬举法和手钩异物小心取出,方法:用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婴儿

22、的舌和下颌骨使口张开,另一只手的小指将异物钩出,动作应轻柔,避免用手指盲取。如果异物仍未排出,则重复交替实施背部扣击和胸部冲击性挤压,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变成无反应。(2)对无反应婴儿:按以下程序进行抢救: 1)检查婴儿口腔,如有异物采用舌下颌抬举法开放气道,小指小心钩出异物。2)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如果婴儿胸廓不能起伏,甚至重新放置头部人工呼吸,婴儿胸廓仍不能起伏,采用5次背部扣击和5次胸部冲击性挤压。3)重复1)2)步骤,直到异物排出、胸廓随通气起伏。一旦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CPR。 第三节 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术一、止血外伤往往伴有出血,出血的种类可以按出血的部位或按损伤的血管进行分类:1

23、按出血部位 可分为外出血、内出血和皮下出血三种。(1)外出血: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或粘膜的创口,流至体外,易发现、好辨认,多由锐器及其他创伤引起。(2)内出血: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向体腔或组织间隙,不易发现,处理也较复杂,危险性大。(3)皮下出血: 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向皮下组织内,皮肤未破,如挫伤、瘀斑,由于皮肤颜色改变、肿胀、疼痛而易发现。2按损伤的血管 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l)动脉出血:血液为鲜红色,出血速度快,自断裂动脉的近心端,随心脏搏动而断续地向外喷射出,出血点易发现,一般失血量较大,遇大动脉断裂出血如不及时止血,短期内大量失血,会危及生命。(2)静脉出血:

24、血液为暗红色,流速缓慢,自断裂静脉的远心端流出,其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渗出或流出,看不清大的出血点,出血缓慢、危险性一般较小。(一)目的应用急救止血技术,根据不同的出血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使失血量降至最低程度,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常用的外伤止血有加压止血法、改变肢体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结扎止血法。(二)方法与步骤1加压止血法 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伤面大,渗血多的毛细血管出血,如皮肤撕脱伤,擦伤等;中小静脉出血,如锐器伤。(1)找出并暴露伤口,必要时可以剪开或撕开衣服;(2)迅速检查损伤部位末梢的脉搏和神经功能

25、;(3)用灭菌纱布,灭菌医用无纺布(也可用清洁毛巾、布料、手帕等代替),直接覆盖伤口上,再用手掌在上面直接压迫,或用绷带或布带加压包扎。注意:骨折或伤口有异物时不宜采用此法;为减轻出血,可抬高损伤部位(有禁忌时例外);如覆盖在伤口上的敷料及包扎绷带己被血渗透,不必移去敷料,可再加敷料于其上,再用绷带缠绕包扎。2填塞止血法 用无菌敷料或干净的布料填入较深较大的伤口内,外加大块敷料加压包扎。一般用于穿通伤、腋窝、肘窝、腘窝或腹股沟等处的伤口。3指压止血法 是用于动脉出血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依据动脉分布情况,操作时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用力将该动脉压在骨上,以切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26、。适用于头、面、颈部和四肢。具体指压点有:(1)颞动脉指压点:位于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用于眼睛以上部位、头顶部和额部出血,用拇指压向颞弓。(2)面动脉指压点:位于咬肌前缘下端,可压迫下颌角前约2.0cm处(有时需两侧同时压迫才能止血),用于眼睛以下,下颌骨以上部位出血。(3)颈总动脉指压点: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平环状软骨处,用中间的三个指头放在搏动的动脉上,拇指放在颈后,将动脉压向第6颈椎横突上,用于头面部、颈部出血。但需注意:不能两边同时压迫止血,压迫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有无晕厥表现,疑有脊髓损伤时,要保持颈部制动。 (4)锁骨下动脉指压点:位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引一弓形线,弓背最高点距

27、锁骨上1cm,用示指、中指在锁骨上窝向下压至第一肋骨上,操作时须保持上肢与身体平行。用于肩部、腋部、上臂出血。(5)肱动脉指压点:位于肱二头肌内侧沟,操作时上肢外展与身体成90。角,手掌向上,用一手支撑病人的上臂,另一手的拇指放上臂中段肱二头肌内侧沟处,触模到动脉搏动,其余四指放在肱骨的后边,捏紧肱骨压迫肱动脉。用于前臂出血。(6)桡、尺动脉指压点:桡、尺动脉分别位于桡骨茎突与桡侧屈腕腱之间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两手拇指同时按压手腕横纹稍上处的内、外侧搏动点,用于手部出血。 (7)指掌侧固有动脉指压点:位于指部两侧,用拇指、示指同时压向第一指骨,用于手指出血。(8)股动脉指压点:位于腹股沟

28、中点稍下方,摸到股动脉跳动后,双手掌重叠在其上,用力压向骨盆缘,用于下肢出血。(9)胫后动脉: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用于足底出血。(10)足背动脉:位于足背的内外踝连线的中点,用于足部出血。4.加垫屈肢止血法 可用于外伤出血量较大,肢体无骨折的伤病员。但使用不当会造成血管、神经损伤,故不宜首选。(1)腋窝加垫屈曲止血法:在腋窝处加垫(纱布垫或毛巾、衣物),使前臂屈曲于前胸,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前胸。用于上臂出血。(2)肘窝加垫屈曲止血法:在肘窝处加垫,肘关节屈曲,屈肘位固定。用于前臂出血。(3)腘窝加垫屈曲止血法:在腘窝处加垫,膝关节屈曲,屈膝位固定。用于小腿出血。 (4)大腿根部加垫屈曲

29、止血法:大腿根部加垫,屈曲髋、膝关节将腿与躯干固定。用于大腿出血。 使用时,注意肢体远端的血运情况,一般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 每次1-3分钟。5.止血带止血法 一般只适用于四肢大、中动脉伤出血,采用其它止血方法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的大出血时才用,若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出血或肢体缺血坏死。伤肢远端明显缺血或有严重挤压伤时禁用此种方法止血。(1)勒紧止血法:在伤口上部用绷带或三角巾或现有的布条等勒紧止血,第一道绕扎为衬垫,第二道压在第一道上面,并适当勒紧(2)绞紧止血法:将三角巾或布料叠成带状,绕肢体一圈,两端向前拉紧打一活结,并在一头留出一小套。取小棒、笔杆、筷子等做绞棒,插在圈内,提起绞棒绞

30、紧,再将绞棒一头插入小套内,小套拉紧固定。(3)橡胶止血带止血法:将衬垫置于恰当部位;展开左手掌,用左手拇指、食指持止血带一端约cm处,头端朝向小指,手背放在衬垫上;将长的尾端绕肢体一圈,压住头端段;再绕一圈,并用左手食指、中指夹住止血带下拉引出小圈,系成活结。(4)充气止血带止血法:将袖带绑在伤口的近心端并充气,上肢压力为250300mmHg,下肢为300500mmHg。用止血带止血应注意:上止血带部位要准确,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尽量靠近伤口,上臂不可扎在下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止血带下应加衬垫,松紧度要适当,以刚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止血带的病人应有标记,注明开部位、始时间与放松时

31、间,便于转运时了解情况;使用止血带时应尽量缩短时间,以1小时内为宜,最长不超过5小时,其间一般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35分钟,再在该平面上但不在同一部位绑扎。放松前要改用加压或指压止血法止血,松解时要缓慢,以防发生大出血。要严密观察伤情及患肢情况,注意止血带有否脱落或绑扎过紧等现象,并予以及时调整。要注意肢体保暖。二、包扎(一)目的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药物、骨折位置,压迫止血,减轻疼痛等。(二)用物1.卷轴绷带或三角巾,(特殊部位可用多头带或丁字架)2.无菌纱布3.急救情况下,如无绷带和纱布,可用洁净的毛巾、衣服等替代。(三)方法与步骤1.卷轴绷带基本包扎法 (1)环行包扎法

32、:用于绷带开始与结束时;固定带端;包扎颈、腕、胸、腹等粗细相等部位的小伤口。操作步骤:将绷带做环行的重叠缠绕(不少于2周);下周将上周绷带完全遮盖;将绷带末端毛边反折,用用胶或安全别针固定,或将带尾中间剪开分成两头,避开伤区打结固定(以下包扎固定均按此法)。(2)蛇形包扎法(斜绷法):用于从一处迅速延伸到另一处作简单固定,可用于夹板的固定。操作步骤:将绷带环行缠绕二圈;以绷带宽度为间隔,斜行上绕互不遮盖;将绷带再次环行缠绕二圈;固定方法同环行包扎法。(3)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直径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手指、躯干、大腿等。操作步骤:将绷带环行缠绕二圈;稍微倾斜(30),螺旋向上缠绕;每周遮盖上

33、周的1/31/2;将绷带再次环行缠绕二圈,固定。(4)螺旋反折包扎法(折转法):用于直径大小不等的部位如前臂、小腿等。操作步骤:将绷带环行缠绕二圈;稍微倾斜(30),螺旋向上缠绕;每周均把绷带向下反折,遮盖其上周的1/3 1/2,反折部位应相同,使之成一直线;将绷带再次环行缠绕二圈,固定。注意不可在伤口上或骨隆突处反折。(5)“8”字形包扎法:用于直径不一的部位或屈曲的关节如肘、肩、髋、膝等。操作步骤:屈曲关节后在关节远心端环形包扎两周;右手将绷带从右下越过关节向左上绷扎,绕过后面,再从右上(近心端)越过关节向左下绷扎,使呈“8”字形,每周覆盖上周1/31/2;环形包扎2周固定。(6)回返包扎

34、法:用于包扎没有顶端的部位如指端、头部、截肢残端。操作步骤:环形包扎两周;右手将绷带向上反折与环形包扎垂直,先覆盖残端中央,再交替覆盖左右两边,左手固定住反折部分,每周覆盖上周1/31/2;再将绷带反折环形包扎2周固定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的大小要符合规格。打结时应用外科结(方结),具有结牢靠且解开迅速的优点。 (1)头面部伤的包扎法1)头顶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向上反折约3cm;将其正中部放于伤员的前额,与眉平齐,顶角拉向头后;三角巾的两底角经两耳上方,拉到枕后交叉,再绕到前额,打结固定;将顶端上翻塞入。2)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即成风帽状;将顶角结放于额前,底边结放

35、于后脑勺下方;包住头部,两角往面部拉紧;两角边向外反折包绕下颌;拉到枕后,打结固定。3)面部面具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一结,放于下颌;将三角巾罩于面部(可在鼻孔、眼睛、口腔处各剪一小口);将左右两角拉到枕后交叉;再绕到前额打结。(2)眼部包扎法1)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将其斜放于眼部;将下侧较长的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后,再环绕头部到健侧颞部;与翻下的另一段打结。 2)双眼包扎法:将折叠成四指宽的带巾中央部先盖住一侧眼睛;下端从耳下绕枕后,经对侧耳上至眉间上方压住上端,继续绕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盖住另一只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打结。 (3

36、)肩、胸、背部伤的包扎法1)燕尾巾包扎单肩: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大角在上,小角在下;把燕尾巾夹角向颈,横放在伤侧肩上大角在后,小角在前;燕尾底边包绕上臂部打结;大角经背部小角经胸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2)燕尾巾包扎双肩: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两燕尾角等大;夹角朝上对准项部,燕尾披在双肩上;两燕尾角分别经过左、右肩,拉到腋下与燕尾底角打结。3)三角巾包扎胸部: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胸部,高度约在肘窝上3cm;顶角越过伤侧肩,垂向背部;三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的伤处,两端拉向背部打结;顶角也和该角一起打结。 4)燕尾巾包扎胸部:将三角巾折成燕尾状;在底部反折一道边;横放于胸部,两角向上,分放于两肩上并拉到

37、颈后打结;将底部顶角带子绕到对侧腋下与另一底角打结。(4)腹、臀部包扎法1)三角巾包扎腹部: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于脐部;拉紧底角至腰部打结;顶角经会阴拉至臀上方,同底角余头打结。(5)四肢伤包扎法1)三角巾包扎上肢: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侧手上,结之余头留长些备用;另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到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屈至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2)三角巾包扎手部:手指对着三角巾的顶角,将手平放于三角巾中央,底边位于腕部;将顶角提起放于手背上;拉两底角在手背部交叉,再绕回腕部;与掌侧或背侧打结。注:足的包扎与手相同3)三角巾包扎小腿和足部:将脚放在三角巾近一底边的一侧;提起较长一侧的巾腰包裹

38、小腿打结;在用另一边底角包足,绕脚腕打结与踝关节处。(四)注意事项1. 包扎伤口时,先简单清创再包扎。手及赃物不要触及伤口,不要用水冲洗伤口(除化学伤外),突出体腔外的内脏不要回纳,伤口内异物不要随意取出。2. 包扎时要牢靠、松紧要适宜。3. 包扎时要使病人舒适。用胸带要注意呼吸,包扎肢体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皮肤皱褶处骨隆突处应用棉垫或纱布等作衬垫,需要抬高肢体时,应给适当的扶托物。4. 包扎方向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要将指(趾)短外露,以便观察血运情况。绷带固定时结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忌在伤口上、骨隆突处或易于受压的部位打结。5. 解除绷带时,先解开固定结或取下胶布,然后以两手互相传递松解。紧急时或绷带已被伤口分泌物浸透干涸时,可用剪刀剪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