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801560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教案精心.doc(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虚词教案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

2、、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 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叹词、象声词从略)虚词巧记诀: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何若乃(来)者(择)也与(野鱼)。因为而且所以(之)。1.而本义阐析: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

3、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动词用法 (4)复合虚词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修饰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城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辨析方法】 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 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

4、,有则表承接 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 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有则表递进 例句: 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鸿门宴)“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哙拜谢

5、,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关系。(2)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动词: 如同、像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

6、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小试牛刀1、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如果)2、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北救赵而西却秦(连词,表并列,不译)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承接,不译)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连词,表因果,因而)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连词,表目得,不译)8、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却)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代词,你的)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1)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哪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伶官传序子何恃而往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疑问副词。怎么、这么、多么。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步出夏门行(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8、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小试牛刀1、豫州今欲何至?(疑问代词,什么)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疑问代词,为什么

9、)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代词,哪里)4、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副词,多么)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多么)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3.乎本义阐析: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1)语气词 (2)介词 (3)形容词、副词词尾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反问。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 (3)形容词、副词词尾。恢恢乎其于

10、游刃必有余地也(庖丁解牛)小试牛刀1、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揣测语气)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表反问语气)3、技盖至此乎?(表疑问语气)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商量语气)5、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表反问语气)6、欲安所归乎?(表疑问语气)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感叹语气)8、吾尝疑乎是(介词,对)9、伤乎矢也(介词,被)10、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11、幽独处乎山中。(介词,在)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词尾,“然”、“地”)13、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词尾,“然”、“地”)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

11、”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 连词用法(4) 复合虚词(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副词。就、就是、正是。嬴乃夷门报关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却、竟、反而、只。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连词:于是、就、这才、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

12、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小试牛刀1、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称代词,你们的)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有、仅有)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反而)4、良乃入,具告沛公(连词,于是、便)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6、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7、今君乃亡赵走燕(副词,竟然)5.其本义阐析:“其”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簸箕,它的甲骨文就是簸箕的样子。后来,假借为第三人称已,先秦已有用例。后造“箕”,表簸箕的意思。(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 连词用法 (4) 助词用法 (5) 复合虚词(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

13、们,他(她、它)们的。 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 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其可怪也欤。 (师说)(3)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4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5 )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

14、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小试牛刀1、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个)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第一人称代词,我的)3、秦王恐其破璧(第三人称代词,他)4、品其名位(第一人称代词,我的)5、亦各言其志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6、今操得荆州,奄有其 地。(指示代词,那个)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第三人称代词,他的)8、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祈使)9、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揣测)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问2)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连词,表假设)13、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14、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连词,表选择)1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

15、副词,表祈使)15、霰雪纷其无垠兮(助词,补充音节,无义)6、且本义阐析:“其”析形不一,一说是“祖”的本字,一说是盛祭肉的器具,一说是草席。在古代主要是假借为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1)副词用法(2)连词用法(1)副词。 将、将要。 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表递进。而且,并且。表让步。尚且、还、况且。先生仓猝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中山狼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小试牛刀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并且)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3、示赵

16、弱且怯也(又)4、且秦强而赵弱。(况且、再说)5、且战且退(边边)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况且)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又)8、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7.若本义阐析:“若”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由此引申“像” “好像” 如促织“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假借作虚词,先秦已有用例。(1)代词用法(2)连词用法(3)复合虚词(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这、这样。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这样记着我,希望你不

17、久就来接我。)孔雀东南飞(2)连词:表假设。如果。 表选择。或、或者。表提起 至于 若以郑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小试牛刀1、若入前为寿。(你)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3、予我千金,吾生若(你们)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像)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象)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假如)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假如)8.所本义阐析:“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其形旁“斤”,甲骨文作“”像斧子一类工具,一般用于砍伐树木。“所”的本义是“伐木声”。假借为虚词。 (1)助词用法(2)名词用法(3)复合虚词(1)助词。 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2)名词。处所,地方。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招待所”“拘留所”|“厕所”(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

19、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本义阐析:“为”的构形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假借为“伪”。做,作,干,搞,动词。

20、假借为虚词。 (1) 介词用法(2) 助词用法(3) 动词用法(4) 复合虚词(1)介词。 替、给。 对、向。为了、因为。 被(wi)。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2)语气助词: (w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何辞为? (鸿门宴)(3)动词。 出。成为 。担任 。 是(wi)。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

21、词【何为】介词“为”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代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询问或反问,一般做状语,可译为“为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人或问之:“何为泣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为什么匆匆忙忙地与各种工匠作交易呢【以为】动词“为”与动词“以”,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可译为“任用为(做)”,“认为是”。卒以为将 终于任命他为将军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亡在外。小试牛刀1、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是)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动词,演奏)4、余既为此志 (动词,写)5、为国

22、以礼(动词,治理)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动词,成为)7、轩东故尝为厨(动词,作为,是)8、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动词,是)9、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介词,被)10、为一击缶(介词,给)11、公为我献之(介词,替)12、持其踵为之泣(介词,向,对)1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介词,因为)1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16、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语气词,呢)1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为,为了)10.焉本义阐析 :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说文:“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段注:“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矣。”假借为虚词

23、,先秦已有用例。 (1) 代词用法 (2) 助词用法 (3) 兼词用法(1)代词。 他(它),他(它)们。 表疑问。什么、怎么、哪里。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2)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了”、“啊”、“呢”。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

24、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辨析方法】 1、看位置。疑问句首是疑问代词(焉辟害?)疑问句末则是疑问语气(君何患焉?)句末动宾短语或不及物动词后是表陈述语气(余有叹焉)句末不及物动词后也可能是兼词(虢叔死焉)句末及物动词后是代词(犹且从师而问焉)2、看呼应。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3、看留删。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例句: 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

25、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青麻头伏焉。(促织)三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用法是否相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吴之民方痛心焉。”句译为“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焉是 “痛恨”的宾语,因此“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如果作语气助词讲, “痛恨”就少了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如果作兼词讲,更讲不通。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句“缺”的内容应该是“六艺”,“缺”不需要带宾语,因此,“焉”是陈述语气词。 “青麻头伏焉。”句译为“青麻头伏在那里”,“焉”用在动词“伏”的后面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焉”相当于“于此”,是兼词,如果不作兼词讲,那么句子结

26、构就不完整。 小试牛刀1、复驾言兮焉求(什么)2、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他们)3、割鸡焉用牛刀(怎么)4、则牛羊何择焉 (句末语气词) 5、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兼词,于之,对此)6、于我心有戚戚焉(词尾,相当于“然”)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句中,表停顿)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11.也本义阐析:象形。邨cn同“村”。的本字。本义:羹魁柄) 像蛇形,本义早已消失,假借作语气词,用法灵活多样。(1)助词用法(2)复合虚词(1)语气助词: 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廉颇者,

27、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小

28、试牛刀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表判断)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表停顿)3、余固笑而不信也(表陈述)4、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表感叹)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表停顿)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8、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表反问) 10、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表祈使)12. 以本义阐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1)介词用法 (2)连词用法 (3)副词用法 (4)复合虚词(1)介词: 把、拿

29、。用。凭借、靠。凭身份。 因、由于。按照、依据。在、从。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谭嗣同 )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

30、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2)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而且、不译。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关系。因为。“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的关系,也较难辨别。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表示目的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以”译为“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是并列关系。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立”是“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得鱼腹中书,

32、固以怪矣。(陈涉世家)(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劝学) 小试牛刀1、忽魂悸以魄动(连词,表并列)2、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承接)3、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4、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承接)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6、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者丧(连词,表结果,以致)8、不赂者以赂,良有

33、以也(连词,表原因)9、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10、而吾以捕蛇独存(介词,因为)1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介词,用、拿、把)13、今以实校之 (介词,依据、按照)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1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16、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介词,因为,由于)17、贵以近知远 (介词,根据)18、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19、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13.因本义阐析: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

34、,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1) 名词用法 (2) 动词用法 (3) 连词用法 (4) 副词用法 (5) 介词用法(1)名词: 原因。无因而至前也。 狱中上梁王(2)动词: 顺着。沿袭。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周因于殷礼。 论语 为政(3)连词: 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便”。因果关系可以为“因而”、由于。因出己虫,

35、纳比笼中。 促织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4)副词: 于是、就、便。秦军解,因大破之。 (高祖本纪)(5)介词: 依照、根据。趁着、趁机。凭借。通过、经由。 由于、因为。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小试牛刀1、于今会无因(名词: 原因、机会)2、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施加)3、我欲因之梦吴越(介词:依靠、凭借)4、因屏人曰(副词:于是、就)5、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着、趁机)6、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就)7

36、、王者必因前王之礼 (动词:沿袭、继续)8、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介词:由于、因为)14.于本义阐析: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可引申为“去”、“往”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丈夫。于役:去服役。)假借为虚词,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是最古老的虚词之一。(1)介词用法 (2)复合虚词(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在。向、跟、同。对、对于。到、自、从。给、由于。比。被。 拜送书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五人墓碑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青,取之于蓝 (师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伶官传序) 冰,

37、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而君幸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小试牛刀1、寡人之于国也(对)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与、跟)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5、故内惑于郑袖,

38、外欺于张仪(被)6、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7、行成于思、毁于随(因为)8、良曰:“长于臣。”(比)9、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在)10、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表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15.与本义阐析: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如:“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助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1)名词用法 (2)通假字 (3)助词用法

39、 (4)动词用法(5)连词用法 (6)介词用法(7)复合虚词(1)名词。党羽、朋友。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韩愈 原毁)(2)通假字 通“举”。推举、进用。攻占、收复。皆、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礼运)于是乃以执珪而受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 (汉书)(3)语气助词。 Y,相当于“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呢、吗。子非三闾大夫与? (楚辞 渔父)(4)动词。y 给予。亲附、跟随。交往。对付、对斗。允许、赞许。帮助。等待。 y 参加、参与。干预。称誉。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 (兰

40、亭集序)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史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论语)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战国策)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 蹇叔之子与师。 (殽之战) 作诗惜春聊复尔,春亦何能与人事。 范成大次韵时叙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5)连词: y 相当于“和”、“同”。相当于“与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游褒禅山记)与人刃我,宁自刃。 (6)介词和、跟、同。为、替。被。相当于“以”。相当于“于”、“在”。怀王与诸将约曰 ( 鸿门宴)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陈涉世家) 夫差遂与勾践禽。 (战国策) 是故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 (史记) 今秦之

41、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 (史记 张仪列传)“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 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 2、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不能 对调的则是介词。 3、看“与”前是否可以插入其他内容,能插入的则是介词,不能 插入的则是连词, 例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 君王与沛公饮。 (鸿门宴) 1、句中“吾与子”都作主语,是连词。句中君王是主语,“与”介出“饮”的对象,“与”是介词,“与沛公”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2、 句能对调,句不能。

42、3、句可以改成“君王(今天)与沛公饮”而句不能插入。(7)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小试牛刀1、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跟、和)2、吾与汝俱幼(连词,和)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介词,和)4、君安与项伯有故(连词,和)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动词,给)6、合

43、从缔交,相与为一(动词,结交)7、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加)8、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通“欤”)16.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 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1)名词用法 (2)动词用法(3)副词用法 (4)连词用法(5)复合虚词(1)名词: 准则、法则。等级。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 (离骚) 坤作坠势,高下

44、九则。 (汉书) (2)动词: 效法学者至今则之 (汉书 司马迁传) (3)副词: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公孙丑下)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劝学) (4)连词: 表并列关系。“又”或不译。表承接、条件关系。就、便。表假设关系。假使、如果。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表让步关系。倒是。表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已经”、“原来”。既非挺出地面,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雁荡山)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五人墓碑记)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史记 项羽本纪)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庄子 天道

45、)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 小试牛刀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表转折,却、反而)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表并列,就就)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表承接,那么、就)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是、就是)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表顺承,就)6、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转折,原来)7、既来之,则安之(表承接,那么、就) 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表并列,就就)17.者本义阐析: “者”,象形,甘蔗。假借为虚词。(1) 代词用法 (2) 助词用法(1)代词。 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人、事、物)。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用在时间

46、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子,似的。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此数者,用兵之大患也 (赤壁之战)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他说这些话时,面容好像很悲伤的样子(2)助词。 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不译。 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译为“呢”。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亦雁荡山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小试牛刀1、陈胜者,阳城也。(表判断)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

47、有坚明约束者也(名词性结构,代词)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性结构,代词)4、近者,奉辞伐罪(表停顿,代词)5、客何为者? (表疑问,语气词)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引出原因,语气词)7、此三者,吾遗恨也。 (名词性结构,代词)18.之本义阐析: “之”, 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本义:出,生出,滋长。推出“之”有“往,朝某方向走,到去”的意思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至于其它义,是虚化而来的。(1) 动词用法 (2) 代词用法 (3) 助词用法(1)动词。到。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 (2)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自

48、己。指示代词。这、这种、这些。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的标志,“的”。补语的标志,“得”。音节助词,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小试牛刀1、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代词,它)2、均之二策(指示代词,这)3、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4、是谁之过与(结构助词,的)5、儿之成,则

49、可待也(取消句子独立性)6、吾见师之出(取消句子独立性)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9、顷之,持一象笏至(补充音节,无义)10、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11、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1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13、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的标志)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定语后置的标志)15、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 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范围副词则、犹 时间副词既、已、且 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