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6787929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8.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ICS 13.020 CCS Z 05 DB2101/T沈阳市地方标准DB2101/T XXXX2020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in urban area(送审稿)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101/T XXXX2020目次前言II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11 总则12 术语和定义13 前期调查23.1 资料收集23.2 单元划分23.3 现场调查24 污染分析与问题诊断24.1 污染贡献分析34.

2、2 问题诊断34.3 治理目标确定35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45.1 点源污染治理45.2 面源污染治理45.3 内源污染治理55.4 活水保质75.5 季节性污染治理75.6 生态修复76 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建设87 智慧水务在黑臭水体整治中的应用9附录A 常用规范名录10附: 条文说明11前言本导则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导则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同时负责标准的宣贯、监督实施等工作。主编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大学。本导则起草人:彭帅,高红杰,袁

3、鹏,姜福波,孙坦,吴奇,李中楠,李洋,傲德姆,王志平,吕纯剑,刘月,靳方园,缪成群,柏杨巍,王思宇,袁苍霞,刘丹妮,彭云飞,李春林,刘淼,张宁,刘利,孟思,李斌,荣堃禹,刘瑞,孙菲,李晓洁。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本标准归口部门联系电话:024-22565100;联系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138号。本标准起草单位联系电话:024-23890456;联系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萃路37号。本导则2020年首次发布。2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1 总则1.0.1 本导则适用于沈阳市

4、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相关工作。主要用于指导城市黑臭水体问题诊断、治理技术选择及实施、长效机制建立等工作。面向各河道管理部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部门以及各级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相关单位。1.0.2 沈阳市建成区外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可参考本导则。1.0.3 黑臭水体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技术路线,运用综合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1.0.4 黑臭水体整治应结合整治水体现状和规划功能定位,统筹考虑水系行洪排涝、农田灌溉、水源涵养、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并在方案制定、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工程做好衔接与预留。1.0.5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应结合实践经验,进行

5、必要的科学调查分析,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1.0.6 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应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执行。1.0.7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除可参考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导则规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0.1 黑臭水体 black and odorous water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且水质指标未达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相关要求的水体的统称。2.0.2 建成区 built-up area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

6、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2.0.3 面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一种污染类型。2.0.4 点源污染 point source pollution任何由可识别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在数学模型中,该类污染源可被近似视为一点以简化计算。2.0.5 内源污染 endogenous pollution内源污染主要指通过城市径流、排污口、水生植物残骸以及大气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水体底质表

7、层,与泥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污染底泥,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污染现象。2.0.6 环保疏浚 ecological dredging一种重污染底泥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利用工程措施对水体中的污染底泥进行疏挖,消除水体内源污染,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释放,为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2.0.7 原位修复 in-itu remediation指在基本不破坏水体底泥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通过添加微生物试剂、营养元素以及改良剂等,提高底泥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对底泥、河流污染物的降解,从而使得底泥、河流得到修复的过程。2.0.8 初期雨水径流 first flush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2

8、.0.9 控制单元 control unit综合考虑水体、汇水范围和控制断面三要素而划定的空间管理单元。2.0.10 活水循环 running water cycle将城市河道、湖泊等水系进行联通,通过工程措施实施清水补给、增加水体流速或增加内部循环,以提高水体富氧能力和自净能力,改善水体水质。2.0.11 生态护岸 ecological revetment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岸坡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3 前期调查3.1 资料收集3.1.1 收集目标水体水文、水质和气象资料。3.1.2 收集目标水体相关功能区划与规划资料。3

9、.1.3 收集目标水体周边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相关资料。3.1.4 收集目标水体周边土地利用与下垫面资料。3.2 单元划分3.2.1 根据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目标,划定黑臭水体整治范围,细化黑臭水体控制单元。3.2.2 根据目标水体的汇水特征,确定整治范围和控制单元。3.3 现场调查3.3.1 开展目标水体水质水量监测与调查。3.3.2 开展目标水体汇水范围内点源污染调查,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水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的调查。3.3.3 开展面源污染调查,主要包括城市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农业种植、分散养殖污染的调查。3.

10、3.4 开展目标水体河道底泥内源污染调查。3.3.5 开展目标水体上游来水和汇入支流输入污染、冬春之交底泥污染爆发调查。3.3.6 开展目标水体河岸带生态调查。4 污染分析与问题诊断4.1 污染贡献分析4.1.1 开展点源污染负荷分析,包括排口污染负荷和雨天溢流污染分析。4.1.2 开展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包括城市面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分析。4.1.3 开展河道底泥内源污染负荷分析。4.1.4 开展目标水体上游来水和汇入支流输入污染负荷分析。4.1.5 污染来源综合分析1 按污染源类型对目标水体入河污染负荷进行汇总分析,核算不同污染源类型入河污染物总量及污染负荷贡献率,识别主要污染源。2 按控制

11、单元对入河污染负荷进行汇总分析,核算不同控制单元入河污染物总量及污染负荷贡献率,识别重点问题区域。4.2 问题诊断4.2.1 根据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全面分析导致黑臭水体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识别当前亟需解决的症结问题。4.2.2 基于黑臭水体污染源现状调查和水质污染特征,分析控制单元点源、面源、内源等污染负荷贡献率,识别主要污染来源和问题,确定重点问题区域。4.2.3 从控源截污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出发,分析现有管网混错接问题以及污水收集率、污水实际处理率等存在的差距。4.2.4 从生态角度,分析是否存在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岸线占用等问题。4.2.5 从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角度,分析黑臭水体治理

12、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3 治理目标确定4.3.1 目标水质的确定1 按照水体水环境功能与地表水水质要求,合理确定河流整治水质目标。统筹考虑河道现状,近远期结合,保证河流目标水质确定的科学性及经济性。2 对于河流下游存在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的,宜结合下游水质目标要求确定目标水质。无特殊要求的,整治目标水质达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即透明度大于25cm、溶解氧大于2mg/L、氨氮小于8mg/L,氧化还原电位大于50mV。3 需根据目标水质,对排入目标水体的上游来水、排口水质、补水水质提出要求。4.3.2 整治工程目标1 控源截污核心工程落实且实施运行,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工程措施及

13、时跟进,水质水量监测系统宜同步建设。2 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效能,消除管网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处理率。3 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削减雨天溢流和初期雨水污染。4 消除底泥内源污染并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处置。4.3.3 生态建设目标1 在满足河道防汛、排涝、行洪要求前提下,尽量保持或恢复河道的蜿蜒形态,避免人工截弯取直,河流渠道化。2 统筹河道及堤岸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材质,加强生态化断面、护岸设计改造,避免河岸及河底硬化。河岸、河底硬化比例不增加。3 应考虑经济适用性,合理开展生态补水,保证河道生态流量,注重河流水系环境构建与生态修复。5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5.1 点源污染治理5.1.1 城市

14、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1 完善目标水体整治范围内管网空白或薄弱区域管网体系,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2 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送)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3 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宜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4 严禁将城区截流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5 摘除雨污混接错接点,增强雨污分流效果,实现“清水入河,污水入厂”。6 依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加强对雨水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的清理。7 加强现有排水管网系统清掏维护,避免、减少排水管道内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污染河道水质。8 直接排入河道的

15、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必须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的要求。出水不能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应进行提标改造,达标后方可排入水体。9 加强污水泵站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水平,确保上述设施不中断正常运行。对因设备损坏、停电等故障造成设施停运,导致污水外溢至河体的突发事件,相关运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关应急抢修预案,及时恢复设施正常运行,减少污水外溢河总量。5.1.2 分散式污水点源的处理1 对近期污水不具备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分散式污水点源,宜在排水口附近采用就地处理技术。2 根据污水处理量,因地制宜的选择处理工艺,科学选择效率优先、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的分散污水

16、治理厌氧、兼氧、好氧等技术工艺和装置,注重冬季运行保温措施,切实加强分散治污设施维护管理。5.1.3 城市溢流污染控制1 新建地区严格按照雨污水分流制进行建设,合流地区因地制宜开展雨污分流工作,混流地区全面推进雨污混接排查及摘除工作。2 对于已建成的合流制管网,可以保留合流制排水系统,宜通过新建调蓄池、截留设施和增大截流倍数改造等多种措施,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的频次和污染物入河量。对于因截流倍数偏小或者河水地下水倒灌等原因,造成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频次超标的,宜设置合流制溢流污染调蓄池。3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开发地块、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雨水源头减排建设工作,控制减少合流制排水

17、管网雨水入流量。4 评估截流污水对应的相关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能力,能力不足的,要加快新、改、扩建。5 确保合流制溢流口不能低于河道常水位,减少河水倒灌进入合流制截流管。5.2 面源污染治理5.2.1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1 城市初期雨水控制1)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源头控制宜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宜采用初期雨水弃流、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渗透渠、截污调蓄池等设施,源头减少径流污染。2)有条件地区收集的初期雨水宜在排至新增雨水排口前宜建设面源控制措施,如截流井、调蓄池。3)定期对汇水区域(尤其是城市街道、停车场)进行清理,同时应加强对市政雨水管道的清扫维护。2 城市融雪污染

18、控制尽量控制或者减少除雪剂的使用,防止城市融雪对水体水质的影响。5.2.2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1 农村厕所改造厕所改造工程应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村民行为习惯相适应,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匹配合适的厕所类型,一般地区建议采用三格化粪池。厕所改造后应进行妥善合理的管理维护,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2 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可选择采取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方式,将各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或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2)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提倡垃圾分类,根据不同垃圾类型采用回收、堆肥、填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有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对于有毒有害垃圾,收集到一定数量后送

19、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3)有机垃圾宜用于堆肥。3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1)源头控制。对农田土地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布局,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土壤调理剂,对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进行优化,调高节水灌溉、农作物秸秆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化与残留控制等技术的使用,从源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2)过程阻断。在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之前,通过建立生态田埂、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渠,有效阻断径流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环境。3)末端强化治理。宜利用现有沟渠、塘池进行生态改造和功能强化,或建设生态治理工程,在农田面源污染物的汇流区域进行收集,采用植草沟、生态塘、人工湿地等对污染物进行

20、强化净化和处理。4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1)畜禽养殖场选址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远离河流湖泊等重要水源地,远离高下渗区域,尽量远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其他敏感地区等。2)养殖场废水处理设施和径流控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不受污染。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持有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应建设粪便等废弃物的传输系统、储存系统、处理系统。4)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鼓励还田等资源化利用。5.3 内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治理包括两方面:一是污染底泥的治理和处置,二是河岸河底垃圾、生物残体和漂浮物的清理处置。污染底泥的治理宜优先采用环保疏浚方式,原位治理作为辅助手段。河岸河底垃圾、生物残体和

21、漂浮物的清理应定期进行,并根据实际和突发情况及时组织清理。5.3.1 环保疏浚1 河道污染底泥的治理,应根据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估结果,并结合治理目标、生态保护、行洪安全、河槽稳定和工程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底泥清淤宜选择在枯水期4-5月、10-11月进行。2 根据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估结果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环保疏浚方案。方案应包括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环保疏浚范围确定、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环保疏浚施工方案、堆场选择与设计、堆场余水处理、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污泥最终处置方式与场所、清淤后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工程效益评估、工程成本等方面。底泥疏浚方案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作为河

22、流或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包含在总体方案中,应通过专家论证。3 疏浚工程实施宜参照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和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环保疏浚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环保绞吸挖泥船、气力泵、环保抓斗、挖掘机等。疏浚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恶臭、雨水淋洗等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 疏浚底泥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置,淤泥处置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应用尽用、集中堆置、安全管控的基本原则,避免淤泥二次污染,鼓励还田、还林和制造建筑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方式。5 对于符合资源化利用的底泥,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

23、准(GB36600)(试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25031)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置。6 对于存在底泥重金属超标风险的底泥,制定相应的处理和处置方案,避免重金属扩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7 依据危险废物鉴别相关标准与规范认定为危险废物的底泥,应按照危险废物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8 污染底泥处置过程中的余水经检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可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余水排入环境中,应符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相关规定。5.3.2 原位修复1 轻度污染或难以实施疏浚的底泥,可采用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或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营养盐污染、

24、重金属污染和有毒有害物污染底泥的辅助修复可采用植物修复技术。2 微生物或药剂修复技术可用于相对封闭水体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以及污染底泥存贮场所内的底泥修复。可使用生物促生技术或生物强化技术,不得使用基因工程菌修复技术。药剂应具有绿色环境友好相关认证或经过毒性试验测试不会对施用的水体产生不利影响。宜在小试、中试基础上确定修复药剂配方和给药方式,选择菌剂时宜优先选择土著微生物菌群制剂。底泥修复方案应通过专家论证。3 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时,优先选择土著植物品种,植物配置依据季节、基质进行合理搭配,底泥中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时,应对植物收割后进行妥善处理。4 重金属污染底泥也可采用原位或异位固化稳

25、定化技术,修复时应针对不同污染底泥针对性选择稳定化修复药剂,应控制好黏结剂的注射和混合过程,防止污染物扩散进入清洁区域。5 根据修复水体的功能或修复场地的用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等评价修复后底泥浸出液中污染物浓度是否达标。5.3.3 河岸河底垃圾、生物残体和漂浮物的清理处置1 河岸的临时或非法垃圾堆放点应一次清理到位。2 河岸河底垃圾、生物残体和漂浮物应定期清理打捞,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挖掘机、推土机、打捞船等机械设备或人工方式进行清理。3 水生植物、岸带植物和落叶等季节性污染物,应在干枯

26、腐烂前及时清理。4 大风及降雨过后,应及时清理河岸垃圾和水中漂浮物。5 收集的各种垃圾、生物残体和漂浮物应先分类再进行相应处理处置,根据不同类型采用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等技术处理,参照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和措施执行。5.4 活水保质5.4.1 清水补水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环境容量,适用于城市缺水水体的水量补充,或滞流、缓流水体的水动力改善。5.4.2 调水补水应符合当地水资源利用规划,水系连通应符合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和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的规定。5.4.3 补水量应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生态需水计算按照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SL/Z479和河湖生态环境

27、需水计算规范SL/Z712执行。5.4.4 补水形式可采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地表水等作为补充水源。河道补水优先采用城市再生水、雨洪水。输水线路宜充分利用现有河道及河渠构筑物。5.4.5 补水水质应优于目标水质。补水水源采用再生水及雨洪水时宜采取适宜的深度净化措施,以满足补水水质要求;采用城市雨洪水作为补水水源时,宜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加强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和净化;采用地表水作为补水水源时,应确保城市生活、生产等用水,并确保用水量的动态平衡,避免影响或破坏周边水体功能。5.5 季节性污染治理5.5.1 春汛污染物整治方案1 环卫部门冬季除雪时,应尽量控制或者减少除雪剂的使用。2

28、 冰封前,对水中植物进行集中收割,避免植物腐败影响水质。3 冰封期,利用“污水不冻”特点,排查隐藏污染源,逐项整改。4 融化前,提前对水体及岸线垃圾进行集中清理。5 融化后,结合灌溉,及时进行生态补水,尽早恢复水体流动性。5.5.2 夏季主汛期污染物整治方案1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联合调度,尽量确保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减少污水厂雨季污水溢流量。2 加强垃圾清理,避免大量垃圾随雨水入河。3 主汛期时应根据现有泵站排水运行情况,优化运行管理,减少降雨前泵站排入河道的污染物。4 针对主汛期排水管道溢流污染、合流泵站集中排放以及大量面源污染,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调蓄工程措施。5.6 生态

29、修复将河流生态修复纳入黑臭水体整治规划,在实施控源截污基础上,因地制宜划定河流生态缓冲带,开展生态修复,促进河流水质和水生态改善。5.6.1 生态缓冲带1 生态缓冲带划定因地制宜确定缓冲带的位置、宽度、植被类型、管理方式等。一般情况下,河流生态缓冲带宽度宜在15-120m,城市段河流缓冲带划定宽度宜与城市蓝线相结合。2 重点区域选择宜在暴雨、城市地表径流、农药化肥施用、畜禽养殖等非点源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优先设置河流生态缓冲带。其他河流岸线有条件的地方,宜在河道两侧具有高污染物和易于去除污染物的河段建立生态缓冲带。3 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宜分三个区域开展。邻水区域以水生植物和湿生灌

30、、乔植物配置为主。中间过渡区域以乔木和矮生灌木为主,考虑植物的多样性组合。近陆区域主要以草皮类植物为主,可穿插配置一些灌木。河流生态缓冲带植被种类配置宜采用沈阳土著优势物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草、灌、乔的合理搭配,采用根系发达、拦截能力强、对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草、灌植物。4 运行与维护河流生态缓冲带运行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控制、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健康程度、植物病虫害防治、人为侵占破坏、定期垃圾清理等内容。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清理沉积物,修剪、收割、优化植物等。5.6.2 生态净化生态净化工程措施宜采用人工湿地、养分拦截沟、曝气充氧等。生态净化措施选择应遵循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

31、综合考虑处理水量、原水水质、占地面积、建设投资、运行成本、排放标准、稳定性,以及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在综合比选各种生态处理措施基础上进行集成、组合,宜采取模块化组合方法和运行方案,以达到最佳净化效果。5.6.3 生态护岸1 生态护岸应满足岸坡稳定、正常行洪、材料自然、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造价经济等要求。2 河道护岸宜优选采用生态型护岸。对于硬质护岸的河床和河道,依据场地条件和水力条件,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宜修复为仿自然河岸的斜坡式或直立式生态护岸。3 有条件的河道,其岸线宜设计为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水生及湿生植物。4 驳岸设计应具有自然性与生态性;宜选用安

32、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城市湖泊、渠道设计流速小于3m/s,岸坡高度小于3m的岸坡,宜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5 已有硬化河岸(湖岸)的生态修复,可通过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6 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建设6.0.1 落实河长制。严格落实河长制,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切实履行河长责任,全面保障黑臭水体治理工作。6.0.2 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公开机制。落实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公开机制,做好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发布,加强黑臭水体信息公众举报与反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治理成果,监督

33、治理成效。6.0.3 管网排查及运维机制。建立健全管网定期排查与维护机制,定期排查污水、雨水及合流制管网等设施的功能状况,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措施,保障排水管网正常运转。6.0.4 排水管网接入管理与排水许可制度。执行沈阳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严格排水管网接入管理,解决排水管网混错接及管网私搭乱接等问题。落实城市排水许可证制度,对违规行为按照相关条例要求进行处罚。6.0.5 排污口入河许可管理及定期监测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口信息情况,建立入河排污口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制度,规范排污口管理。6.0.6 垃圾收集清运处

34、置体系。建立河道及河岸垃圾清理体系,完善垃圾转运体系,规范垃圾堆放点及垃圾中转站的管理。清运后垃圾根据自身特性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垃圾安全处理处置,同时推进垃圾的回收利用与资源化。6.0.7 水体及各类治污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机制。定期监测黑臭水体水质,提出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设施维护要求,规范治污设施日常监管行为。加强治污设施与水生态治理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明确治污设施主体责任,明确考核目标,建立严格、清晰的水体及治污设施维护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6.0.8 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排查河道及周边管网、设施等相关情况,对非法排污、倾倒垃圾、管网私搭乱接等破坏水体环境行为依法进行处置。

35、6.0.9 季节性污染防治机制。制定针对季节性污染的防治机制,通过雨季前加强现状雨水管道、检查井及雨水口的清掏、水生生物季节性养护与收割、雨污合流管道雨季溢流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等措施,控制季节性污染。6.0.10 活水保质机制。对整治的黑臭水体进行生态补水,能够持续改善水质,保障生态流量,维护水体生态功能。根据不同河流情况,建立和完善生态补水管理办法,修整或新建补水管线、渠道,建立长效的生态补水保障机制。7 智慧水务在黑臭水体整治中的应用7.0.1 监测体系。宜设置人工或自动地面雨量站、水文站、水质监测站,测量降实时监测水体水质水量状况。宜在各水体涉及的排污口设置水质、水量监测等智慧水务相关设备

36、,对排污口排污情况的实时监测,掌握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重点河段区域可开展无人机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环境违法问题。7.0.2 云计算平台。建立统一的云计算平台,通过云技术将全市黑臭水体水质、水量、排口信息以云平台的形式连接起来,进行汇集、存储、分析、计算。建立综合管理应用系统,解决各个层级的数据应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应用。7.0.3 “厂-网-河”综合调度网络。以通信技术为手段,将污水厂、排水管网、全市水系连接起来,建成覆盖全市的“厂-网-河”一体化全要素治理模式。合理划分网络结构,实现综合调度。7.0.4 可视化管理平台。综合业务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建立黑臭水体的GIS管理系统,可将各

37、类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通过可视化展示和综合分析,实时掌控黑臭水体水文水质动态。7.0.5 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管理黑臭水体对外发布信息,公布相关政策法规信息,以及涉水业务的响应、处理、查询等。7.0.6 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统一的云计算平台、综合调度网络,实现黑臭水体的智能诊断、预警,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_附录A 常用规范名录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25031

3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制砖用泥质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50513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T51051 水资源规划规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JTJ 319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SL/Z 479 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SL/Z 712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

39、算规范SL 431 城市水系规划导则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DB21/162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沈阳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附: 条文说明3.1 资料收集3.1.11 流域水文监测断面的日均(如无,可月均)的流量、水位数据,可通过水文部门收集获得。2 跨行政区常规监测断面水质数据、重要支流入河口水质数据等,至少包括COD、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等主要水质指标资料,可通过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收集获得。3 当地气象数据,主要包括流域的气温数据(日平均、最高和最低)、降水数据,可通过气

40、象部门收集获得。3.1.21 目标水体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等资料。2 对目标水体及其上下游规划条件、水利条件、水质水量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确定水体主要功能、规划起止点、规划过水流量及断面、水质水量变化特征等。3 目标水体周边排水管网规划信息以及规划污水处理设施,排水专项规划已经形成的,收集排水专项规划资料。4 目标水体流域内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信息、防洪排涝规划资料。3.1.31 目标水体周边汇水区域内的污、雨水管道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汇水范围、汇水面积、管道的排水能力、分流合流情况、管道高程情况、混错接点的分布及数量等。2 目标水体周边排水泵站信息,主要

41、包括流量、运行数据、进水水质指标等。3 目标水体周边污水处理设施近三年进出水量、水质等运行数据。3.1.41 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将土地划分为水田、旱地、林地、居民点、草地、灌木林地、水域共7类,分类精度要求达到85%以上。宜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监测土地利用类别变化。2 目标水体周边农业管理数据,调查流域内作物种植种类、不同作物种植面积、施肥量、施肥时间,及作物耕种管理方式。3 目标水体周边存在大中型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化工业、矿产冶金业以及畜牧养殖业企业的,收集其厂区内排水情况及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资料。3.2 单元划分3.2.11 黑臭水体整治范围和控制单元划分宜结合流域范围内的基础地理

42、信息数据(各级行政边界、水系分布、管网等)、关键控制节点(跨行政区交接断面、常规监测断面、重要支流入河口)、各类功能区划(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综合考虑。2 以黑臭水体所处汇水区为基础,将城市黑臭水体水域向陆域延伸,细化为若干个控制单元。对于城市建成区等人工改变的汇水区,宜按照实际管网分布特征划分控制单元。3.2.21 根据黑臭水体的汇水特征划定整治范围。根据水环境功能空间差异性、代表性控制节点、行政区界等因素细化黑臭水体整治控制单元。2 黑臭水体整治汇水区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汇水区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可采用利用数字高程图(DEM或等高线图)手动提取,或基于GIS平台和D

43、EM数据,采用ArcGIS软件自动提取水文响应单元。3 对应汇水区与行政单元。以各级行政区界对形成的水文响应单元进行切割,建立水文响应单元与各行政区的对应关系。4 结果修正。结合关键控制节点和汇水区内汇水特征,将行政区-水文响应单元融合,建立“关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水陆响应关系。对于树状河流的单个河段,根据地形图、汇水区、入河(湖)支流等因素,基于行政边界划分下一级控制单元的陆域范围,作为黑臭水体整治控制单元。3.3 现场调查3.3.11 针对无日常水质监测数据的目标水体,应对其水质进行监测,监测指标至少包括COD、氨氮、总磷、溶解氧等。2 原则上,目标水体上中下游至少各布一个监

44、测点位,在上游来水、汇入支流及沿河主要排水口处宜增设监测点位,全面掌握上游来水、汇入支流和排水口水质。3 监测取样点应设置在水面以下0.5m处,水深不足0.5m的,应设置在水深的1/2处。采样点位确定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4 原则上应每月开展一次水质监测,季节性污染明显的宜增加水质监测频次。5 未设置水文站的目标水体,宜补充开展流量监测,对于宽度和深度一定的水体,可采用浮标法,通过测定流速进一步计算确定流量。3.3.21 点源污染调查过程中,宜对所有入河污染源进行登记造册,逐一确定其性质及源头。2 工业污染源调查。以控制单元为单位,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和工业集聚区名称、位置

45、、所属行业、生产规模、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水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在线监测数据等。3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调查。调查养殖场规模、用水量、排水量以及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等数据。4 排水口调查。对排水口及周边管网的排查工作应参照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中的相关内容执行。在排水口排查中应调查污染来源,结合气候及季节差异对污染水质(COD、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水量进行监测分析。针对某些季节性特别强的污染,宜按季节性的不同,分别考虑。排水口现场踏勘宜安排在枯水期以及冬季。不得不安排在丰水期的,可利用水利设施降低水体水位。5 合流制管道雨季

46、溢流调查。调查溢流口位置、溢流水量、溢流去向,监测溢流水质(COD、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情况。6 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污染调查。调查汛期雨水管道、排水泵站初期雨水水量,污染主要包括排水管道溢流污染、合流泵站集中排放以及大量面源污染入河等,有条件的,宜于主汛期降雨前及降雨后分别对水体水质进行监测。7 其他。对非常规补水水源,如污水厂尾水等,进行补水水质调查分析。水体周边或上游存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或大型工业冷却水来源的,对其造成的热污染进行分析。3.3.31 农村生活污染调查。未建设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区域,生活源调查主要包括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人均生活污水量,排水

47、渠道情况。2 农业种植污染调查。种植业调查内容包括各镇(农场)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种植模式、施肥量、农药使用量等,并结合季节特点对其进行分析。3 分散养殖污染调查。畜禽养殖调查内容可包括分散养殖地点(经纬度、行政村)、养殖种类、养殖数量、粪污清理方式等。水产养殖业调查内容可包括养殖场名称、位置、养殖种类、养殖投放量、养殖产量、饲料投放量、养殖换水量、换水频率、换水去向等。4 城市面源污染调查。城市面源污染宜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进行特征污染物识别,监测不同下垫面类型(路面、屋面、广场和绿地等)在不同降雨量情况下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浓度特征。调查道路清扫的频率和污染物清扫效率

48、。3.3.41 内源污染主要包括河道底泥污染以及水生植物腐烂后对水体释放的污染等,除遵循下列原则外,尚需遵守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中的相关规定执行。2 平面布点监测。内源污染调查的取样采取网格化取样,在网格划分前应对河道底部标高进行测量,绘制等高线,并根据河底标高变化划分取样网格。对河道底宽较小的河道,可采取断面取样,断面长度不宜大于100米,有条件的,根据水温以及河道水量的不同进行多次取样,并进行对比试验。针对有主要支流汇入及主要排污口的河段,应在汇入或排入的沉积范围内额外增设取样点。3 垂直取样监测。底泥化验应对上覆水、间隙水、柱状沉积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取样,全柱样采样深

49、度应至河床质以下20-50cm。对水生植物较为茂密的区域,应对腐败层及水生植物未腐败层进行单独取样化验。4 监测指标。内源污染应对取样底泥的物理力学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等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含水量、总氮、总磷、氨氮、总有机碳、重金属(汞、砷、铅、铜、锌、镍、铬、镉)及有毒有害有机物(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等。3.3.51 上游来水和汇入支流调查。开展上游来水、汇入支流水质调查。当上游水体为季节性河流时,宜着重监测其枯水期的水质水量。对冰封期仍然有不冻水的,应对上游水体进行排查,以确认不冻水来源。2 冬春之交污染调查。冬春之交的水体污染程度上升主要

50、为河道底泥污染爆发以及冰雪融水径流污染。底泥污染爆发主要指在每年河流进入冬季冰封期后,水体流动性差,河道底泥淤积,冰封期结束后,气温和水温升高,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性快速恢复,沉积到水体底部的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加速厌氧反应,导致部分城市水体春季出现非常严重的黑臭问题;水体厌氧黑臭的同时,所生成的恶臭类气体包裹携带河道底泥,使厌氧底泥上浮,在缓流水体表面形成大量黑色细小浮泥,污染水体。冰雪融水所带来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冬春之交,冰雪融化,冰雪融水混杂着冬季路面沉积的污染物以及雨水管道内的污染沉积物一同进入河道内,导致污染。上述污染由于其爆发的特殊性,宜在春季开展针对性水质调查,掌握河道底泥上浮与融雪

51、造成的水质影响。3.3.61 河岸带生态调查。以河流常水位线为边界,结合河流蓝线管理范围,调查水体两侧150米河岸带土地利用方式、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情况、植被覆盖类型与覆盖率。2 河流生境调查。河流生境调查包括陆生生境调查和水生生境调查,主要调查河流不同区段的陆生植物生境组成、水生植物生境组成,并包括物种的数量、分布、组成、多样性等信息。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参照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3-2011。4.1 污染贡献分析与评估4.1.11 排口污染负荷分析根据前期调查获取的排口每日排放污水量及污水的COD、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计算排口入河污染负荷。具体公式如下:W=i=1

52、nQiCiW-每日经排口汇入的某种污染物总污染负荷,kg/d;Qi-第i个排口废水排放量,m3/d;Ci-第i个排口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mg/L。2 雨天溢流污染分析雨天溢流污染包括管道溢流污染和合流泵站排污量两部分。管道溢流污染分析,一是分析该区域历年实测降雨资料,获取该区域典型年降雨量数据;二是根据排水管网截流倍数,估算管道溢流污水量;三是针对不同城市功能类型区域,通过监测某几个典型区域雨天管道溢流污水水质,得到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水水质数据;四是通过管道溢流污水量乘以溢流污水水质浓度进行管道溢流污染分析。合流泵站污染分析,根据泵站运行档案确定入河污水量,可通过监测获取合流泵站污水水质数据,通

53、过泵站排水量乘以污水水质浓度确定入河污染负荷。4.1.2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包括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两部分,在进行面源污染分析时,宜充分考虑黑臭水体季节性污染特征,对冰雪融水、城市初期雨水、主汛期溢流污染等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面源污染对黑臭水体的污染负荷贡献率。1 农村面源污染分析与评估农村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包括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污染负荷可采用农药、肥料流失系数进行估算,依据地域分区、地型、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类型等条件确定不同模式下的农药和肥料的流失系数,基于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种植面积进一步确定该模式下的流失污染负荷。养殖业污染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水产养殖业污染,通过

54、调查区域内养殖方式、规模、数量、污水处理方式和产排污系数等确定养殖业污染负荷。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可根据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生活污水使用量和农村生活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以上农村面源污染负荷分析所使用的具体流失系数、产排污系数可通过实际采样调查或者参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农业污染源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确定。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如SWAT),模拟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2 城市面源污染分析与评估针对分流制区域,通过采样分析确定不同城市功能区、不同下垫面类型降雨径流的污染物分布情况,结合城市街道清扫特征,利用污染物累积冲刷模型或分布式水文模型(SWMM、MIKE等)估算城市面

55、源污染负荷。根据不同降雨量和雨型的降雨过程线,模拟分析城市区域的初期冲刷效应和污染负荷,评估不同降雨条件下城市面源污染情况。4.1.31 底泥污染特征分析根据调查获取的各点位黑臭水体底泥沉积物中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毒有害污染物浓度数据和上覆水中污染物含量,采用空间插值法确定底泥污染物含量的空间分布,采用分层释放速率法确定底泥污染物的垂向分布,得到各污染物的空间及垂向分布规律。2 总氮、总磷污染评估依据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开展水体底泥氮、磷吸附-解吸实验,结合测定的底泥中总氮、总磷、氨氮及易解吸无机磷含量,通过实验求出底泥的吸附-解吸平衡点;根据黑臭水体整治目标水质要求,计算

56、得到底泥中总氮、总磷污染物环保疏浚控制值。3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黑臭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单个重金属潜在风险指数:Cfi=CDi/CRiEri=TriCfi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i=1nEri式中:Cfi为单一污染物污染系数;CDi为底泥中重金属的实测含量,mg/kg;CRi为计算所需的参比值,mg/kg;Eri为单一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系数;Tri为单个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参数;RI为多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所需沉积物毒性参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参照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计算得到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生态风险

57、指数。4 底泥评估结果根据计算得到总氮、总磷污染物环保疏浚控制值,确定黑臭水体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大于等于总氮、总磷污染底泥疏浚氮控制值的范围及深度。根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底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超出重金属高风险标准值的范围及深度。结合安全性控制指标,去除水利工程设施、取水口以及重要渔业养殖场周围的安全规划保护区域。综合评估得到黑臭水体污染底泥疏浚范围及深度。4.1.41 目标水体存在上游水体或支流的,根据断面水质检测结果,计算上游水体及支流进入目标水体污染物负荷。计算公式如下:Vi污染物入河量=Ci下游断面Q下游水量-Ci上游断面Q上游水量式中:Vi污染物入河量为上游或支流排

58、入目标水体的污染物的量,mgs;Ci下游断面为上游或支流下游断面检测出的污染物浓度,mgm3;Ci上游断面为上游或支流上游断面检测出的污染物浓度,mgm3;Q水量为目标水体流量m3s。2 目标水体上游或支流输入污染物对目标水体水质影响较大的,对其进行专项分析。在目标水体整体整治评估完成后,评估结果为仍然无法消除黑臭水体的,宜将上游及支流水体纳入黑臭水体治理范围。5.6 生态修复5.6.21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可用于轻度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保持。依据水质目标要求选择工艺组合,依据场地条件选择就地净化或旁路净化。人工湿地设计可参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注重冬季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水生植物种植应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采用净化效果好的适应本地生长的物种,并应充分考虑植物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选择本地优势物种。2 养分拦截沟养分拦截沟可减少表土径流及氮磷污染物的流失,在农田排水集中的地区宜设置拦截沟,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设置透水坝、拦截坝等辅助性工程设施,对农田退水或径流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达到“三清除”(清除垃圾、淤泥、杂草)和“三拦截”(拦截污水、泥沙、漂浮物)作用。3 曝气充氧受气候条件限制,可采用移动式曝气充氧设备。也可利用小型闸门、跌水、急流槽、人工溪涧、瀑布水景等具有高差的水利设施进行曝气增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