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爱** 文档编号:16763339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原子物理一、波粒二象性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 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 温度有关。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 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 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 空腔壁上的小孔。注意,黑体并不一定是黑色的。热辐射特

2、点吸收反射特点一般物体黑体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 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 素有关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 反射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 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叫做能量子 e=hn( h =6.63 10-34J s叫普

3、朗克常量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考试资料n n -5 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爱因斯坦指出: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h,其中 h=6.631034Js 叫普朗克常量,是光的频率;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 超过 10-9s)。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

4、,该过程需 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 W ,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0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由能量守恒可得光电效应方程:E =hkn-W0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只会影响 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 (极限频率)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 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若若cc,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

5、,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知识拓展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正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 流会随之变大,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该电流叫饱和电流。饱和电 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 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 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考试资料c k 0 c k c 0h n = l=-h WU = n- 0e e (由E =hn-W 和 -eU =0 -E 得出eU =hn-W )6. 康普顿效应:由于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光的传播方向发生

6、改变的现象,叫光 的散射。在光的散射中,除了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更长的光成分,这种 现象叫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 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 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由能量子公式 e=hn可知光的频率减小。再由c =ln知波长变长。总结: 1)由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知光子具有粒子性。能量 e=hn,动量 p = h (由 E =mc 2得 mc =E =hn = h )l c ln l2)光子既具有

7、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叫光的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概 率波),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波是一种概率波,对大量光子才有 意义。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粒子,是指其不连续性,是一份能量。l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ln高的光子容易表现出粒子性;n低的光子容易表现出波动性。ll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由光子的能量 e=hn,光子的动量 p = 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l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n率和波长l。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

8、=ln还可以得出:e= pc。7. 德布罗意提出: 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德布罗意波,又叫物质波。物质波对应的两个量: ehhp特点是波长短,不易观察。注: 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动性;2)德布罗意波是一种概率波;3)该假说是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在一切物质上的推广。8. 不确定性关系:Dx Dp=h4p此式反映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二、原子结构1、普吕克尔发现阴极射线。汤姆孙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阴极射线是一些带负电粒子。 称为电子。这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他通过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比荷。-考试资料-汤姆孙还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又叫汤姆孙模型(

9、错误)。后来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电子的电荷量 e。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均是 e的整数倍。即电荷是量子化的。2、卢瑟福通过 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用 a粒子轰击金箔现象:绝大多数 a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 a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 上。(注:实验需在真空中进行)卢瑟福由 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 运动。由 a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 10-15m。3、氢原子光

10、谱:连续光谱连在一起的光带,由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一切单色光) 组成。炽热的固体、液体,高压气体光谱为连续谱。不能用发射光谱于光谱分析。分立的亮线,是由游离状态的原子发射的,也叫原子光谱。明线光谱稀薄气体光谱或金属蒸气发射光谱均为明线状谱。连续谱中出现的暗线。是由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通过温度较光谱低的物质时,某些波长的光被该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如太阳吸收光谱光谱就是太阳内部发出的强光经温度较低的太阳大气层时 产生的吸收光谱(连续谱的背景下出现一些不连续的暗线)。实验表明:1)不同元素的原子产生的明线光谱是不同的。某种物质的原子可由其明线光谱 加以鉴别,因此称某种元素原子的明线光谱的谱线为这种元

11、素原子的特征谱 线。2)各种原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每一条暗线都跟该原子的明线光谱中的一条明线相 对应。即某种原子发出的光与吸收的光的频率是特定的,因此吸收光谱中的 暗线也是该元素原子的特征谱线。3)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均可用于鉴别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这叫光谱分析。 其优点是灵敏度高。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的谱线满足经验公式:1l1 1=R ( - ), n =3,4,5.其中R =1.10 10 7 m -1叫里德伯常量 2 2 n 2-考试资料r =n r , n =1,2,3.1 1 -玻尔原子模型:氢原子的明线光谱用经典物理无法得到解释,按经典理论,原子应是一个不 稳定系统,因为按经典理

12、论,绕核运转的电子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电子将逐渐接近原子核, 最后落入原子核内部,原子消失,而实际上原子是一个很稳定的系统。于是玻尔提出:电子轨道的量子化: 2 ,r =0.5310-10m.即原子中电子在库仑引力的作n 1用下,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电子运行轨道的半径不是任意的。电子在这些轨道的运行是稳 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能量量子化:E =nE1 ( n =1,2,3.), n 2注:基态能量 E =13.6eV。当电子在不同的轨道运行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原子中这些 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最稳定的状态),其他状态叫

13、激 发态。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叫跃迁。电子从某一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上时,原子也便从某一能级跃迁到另一能级,同时这个原子便吸收或放出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hn=E -Emn。n54321E/e V0-0.54-0.85-1.51-3.4-13.6注: 1) 原子能量包括原子核与电子具有的电势能和电子运动的动能。2) n=1对应于基态,n对应于原子的电离。3)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要吸收能量,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要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 量。需要注意的是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粒子可以是光子,也可以是实体粒子 (例如电子)。若是光子,则务必要满足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

14、差;若是实体粒子, 则只要满足该粒子的能量大于等于两能级差即可。另外使原子电离的光子或实体粒子 的能量只要大于或等于该能级差即可。4)对于一个原子和一群原子而言,一个处于量子数为 n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出(n-1)条光谱线。一群处于量子数为 n的氢原子可能辐射出的光谱条数为C2n=n(n -1) 2。-考试资料Hee -5) 玻尔理论的成功与局限性。成功:引进了量子理论(不连续性)成功解释氢光谱的规 律。是对卢瑟福原子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局限: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在解释 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1)对巴耳末公式的解释,经过推导证明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

15、是电子从 n=3,4,5 等能级跃迁到 n=2能级时辐射出来的。2)对稀薄气体导电时辉光现象的解释,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气体导电管中的原子受 到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有可能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会自发 的向低能级跃迁,最终回到基态,放出光子,形成辉光现象。3)对特征谱线的解释,由于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光子能 量也是分立的,故原子的发射光谱只有一些分立的亮线。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元素自发的发出射线的现象。由贝克勒尔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 核也有复杂结构。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注: 1)原子序数 83 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8

16、3 的某些元素也有放射性。2)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射线有三种:a, b,g种 类粒子本质质量(u)速度电离性贯穿性a射线高速氦核40.1c最强最弱,一张厚纸能挡住( 4 )2b射线高速电子流( 0 )-11184099%c较强较强,穿几毫米铝板g射线高频电磁波 0 (光子不带电)c最弱最强,穿几厘米铅板3)三种射线经过磁场时的偏转2、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 a粒子或粒子后变成新原子核的过程叫原子核的衰变。衰变包括 a衰变和 b衰变。a衰变是指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整体从原子核中射出的过程。-考试资料t tm =m ( )N =N ( )0 0 -( 238 U 234 Th +4He92

17、90 2,核内21 H +2 1 n 4 He 1 0 2)b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后,该电子被射出核外的过程。( 23490Th 234 Pa + 0 91 -1e,核内 1 n 1 H + 0 0 1 -1e)+b衰变: 30 P 30 Si 15 14+01e(核内 1 H 1 n +0e 1 0 1)g射线是原子核经 a 或 b衰变后产生了处于激发态的新核,这些新核(原子核的能量也不连续)在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即 g射线是伴随着 a、 b衰变产生的。3、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注: 1)半衰期只由核内部因素决定,与它所处

18、的物理状态(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 (单质,化合物)无关。2)1 , 1T T2 2。3)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无意义。4)在处理衰变题目列衰变方程式时要注意电荷守恒,质量数守恒。在处理衰变次数时,一般先由质量数的改变确定 a衰变的次数,因为 b衰变次数的多少对质量数没有影响,然后根据衰变规律确定 b衰变次数。4、探测射线的方法: 威尔逊云室、气泡室、盖革-米勒计数器5、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生成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实质是粒子打入原子核内部 使核发生转化,而不是原子核被撞开!注: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 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147

19、N +42He 1 78O +1H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也是人类第一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式转变)4 He +9Be 1 2 C +1n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2 4 6 0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性质的同位素。4 He +27 Al 30 P +1n 30 P 30 Si +0e 2 13 15 0 15 14 1粒子轰击后的铝片中含有放射性磷。)(小居里夫妇发现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注:经过a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不过只有 40 多种,而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到 1000 多种,每种元 素都有了自己的放射性同位素。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很多优点:品种多、半衰期短、 废料容易

20、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利用射线: a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消除有害静电。 g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 g射线高能量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射线可使 DNA 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 工程,基因工程。作为示踪原子。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 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6、核力1)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2)核力:组成原子核的相邻核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属于强相互作用,为短程 力,作用范围为 1.51015m 内,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的多。若核子间距-考试资料 -在0.8 10-15m 到 1

21、.5 10-15m内体现为引力,小于 0.81015m 体现为斥力。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质子与质子间、质子与中子间、中子与中子间都可以有核力作用。每 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的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3)弱相互作用 是引起衰变的原因,力程更短为 1018m。7、结合能: 克服核力束缚,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所需要的能量,或若干个核子在核 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例如,一个氘核被拆成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时,需要一个等于或大于 2.2MeV能量的 g光子照射。相反,当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会释放出同样的能量,这个能量以g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比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

22、之比。也叫平均结合能。它反映了原子核的稳定程度。 比 结合能越大,核越稳定。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比结合能最大,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最稳定。 8、质量亏损:原子核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的现象。9、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2注: 1)该方程告诉我们物体具有的能量和它的质量之间存在的简单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 增大了,其质量也增大,能量减少了,其质量也减少。2)该式反映的是质量亏损和释放出核能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不表示质量和能 量之间的转变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辐射出的 g光子静质量虽然为零,但 他有动质量,而且这个动质量刚好等于亏损质量,所以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仍然 成立。3) 核子在

23、结合成原子核过程中出现质量亏损,所以要释放能量,也即结合能!由上式 可得结合能和质量亏损之间的关系式:=mc4) 应用质能方程解题的流程图书写核反 计算质量 利用Emc2应方程 亏损m 计算释放的核能(1)根据Emc2计算能量:计算时m 的单位是“kg”,c的单位是“m/s”,E的单位是“J”。(2)根据 Em931.5 MeV 计算能量。因 1 原子质量单位(u)相当于 931.5 MeV 的能量, 所以计算时 m 的单位是“u”,E 的单位是“MeV”5) 比结合能曲线: 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随质量数变化的曲线-考试资料重 核裂变的特点: 1)释放能量大-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等质量原子核的比结

24、合能最大,轻核和重核的比结合能都比中等质 量的原子核要小。说明中等核子数的原子核比较稳定。启发: 当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为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可能重新释放核 能。利用核能的两个途径:由于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比结合能最大,因此可将重核裂变或轻核 聚变。10、核裂变: 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原子核的裂变。德国物理学家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利用中子轰击铀核时发现了铀核裂变。向核能的利用迈出了 第一步。铀核的裂变只能发生在人为的核反应中,自然界中不会自发的产生裂变,而是发生 衰变。23592U+10n14456Ba+8936Kr+3 10n235 U +1n 141 Ba +92

25、 Kr +31 n92 0 56 36 0235 U +1n 136 Xe +90Sr +10 1 n92 0 54 38 0当一个中子引起一个铀核裂变后,裂变中放出的中子再引起其他铀核的裂变,且能不断地继 续下去,这种反应叫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原子内部空隙很大,如果铀块不够大,中子在铀块中通过时就有可能 碰不到铀核而跑到铀块外部,链式反应不能继续,只有铀块足够大时,裂变产生的中子才有 足够的概率打中某个铀核,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通常把核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 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链式反应的条件: 1)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大于等于临界体积。2)有足够浓度的铀 235。

26、3)有足够数目的慢中子(目的是为了让铀 235 吸收)。(一块铅笔大小的核燃料所产生的能量与 10 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当)2)裂变产物多样性。3)裂变产物有放射性。4)能产生多个中子。重核裂变的主要应用:原子弹 核电站-考试资料-核反应堆主要构造:核燃料。用浓缩铀(能吸收慢中子的铀 235)。慢化剂。用石墨、重水、轻水(使裂变 中产生的中子减速,以便被铀 235 吸收)。控制棒。用镉做成(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 导热剂。用水或液态钠(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使反应堆冷却)。 水泥防护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11、核聚变: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释

27、放出能量的过程。( 2 H +3H 4 He +1n )1 1 2 0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需使两核距离达到 1015m,即需使核具有很大的初动能。方法:加热到 高温(需要几百万度高温)。 故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轻核聚变(热核反应)主要应用:氢弹,太阳能量来源轻核聚变与重核裂变比较,其优点:产能效率高,核聚变比核裂变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 量大约要大 3-4 倍核燃料储量丰富,安全清洁,放射性污染小。但不如裂变容易控制。注: 1)人工转变核反应和衰变的比较:不同点是人工转变核反应的是其他粒子与原子核相撞 的结果,需要一定装置和条件才行。而衰变是原子核的自发变化,不受物理、化学条件影响。 相同点是电

28、荷守恒,质量数守恒。在无光子辐射的情况下,核反应释放的核能为新核的动能,可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求解。12、 粒子物理学到 19 世纪末,人们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 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人们认识了正电子、子、K 介子、介子等粒子。后来又发现 了各种粒子的反粒子(质量相同而电荷及其它一些物理量相反)。现在已经发现的粒子达 400 多种,形成了粒子物理学。按照粒子物理理论,可以将粒子 分成三大类:媒介子、轻子和强子,其中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从目前的观 点看,媒介子、轻子和夸克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状”粒子。用粒子物理

29、学可以较好地解释宇宙的演化。-考试资料-总结:原子物理各种重要的反应式汇总类型可控性核反应方程典例衰衰变自发23892U 234 Th +4He 90 2变衰变自发23490Th 23491Pa+0-1e147N +42He 178O +1H1(卢瑟福发现质子)42He +9Be 1 2 4 6C +1n0(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工转变人工控制42He +2713Al 3015P +1n0小居里夫妇发现3015P 3014Si +01e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重核裂变容易进行人工控制2359223592U +U +1010n 14 456n 1 3654Ba +89 Kr +31 36 0Xe +90 Sr +10 38n1 n0轻核聚变除氢弹外无法控制21H +31H 42He +10n+17.6Mev-考试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