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682346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16.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pdf(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教学论 主编: 李秉德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第四节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内容结构概貌 第二章 过程论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问题 1: 教学过程的 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问题 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问题 3: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有哪几个方面? 第三章 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 课堂教 学中教学目标 的设立 问题 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2、 问题 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问题 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问题 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问题 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 第四章 原则论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上) ;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下) 问题 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 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 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 主体论 第一节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教师 问题 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 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

3、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 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 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 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 课程论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我国中 小学课程和教材 问题 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 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 3:课程的 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 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 第七章 方法论(一)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四节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4、 问题 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 及其分类 。 问题 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问题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问题 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八章 方法论(二)一一教学组织形式 笫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 笫 二 节 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笫 三 节 国内外教学组 织形式改革 的趋势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问题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问题 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问题 5: 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问题 6: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第九章 方法论(

5、三) 教学媒体 笫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 笫 二 节 现代教学媒体 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问题 2: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第十章 教学环境论 笫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笫 二 节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笫 三 节 评价 教学环境 的原理与方法 笫 四 节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问题 2: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问题 3:评价教学环境的原理与方法。 问题 4: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第十一章 反馈论(一) 教学评价 笫一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笫 二 节 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笫 三

6、 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 笫 四 节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问题 1: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主要过程和原则。 问题 2: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问题 3: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 问 题 4: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第十二章 反馈论(二) 教学管理 笫一节 教学管理的意义; 笫 二 节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笫 三 节 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笫 四 节 教学管理的措施 问题 1:教学管理的基本含义。 问题 2: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 问题 3: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问题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问题 5: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问题 6:教学管理的措施。 第十三章 余论 中外教

7、学论研究及实验的现状及展望 笫一节 当代国外教学发展的趋势; 笫 二 节 我国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验; 笫 三 节 现代教学 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问题 1: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背景。 问题 2: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问题 3: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目录 绪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 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教学是一 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 教学的概念 : 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

8、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 教学 的 地位 :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 教学的 任务 :包括思 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 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 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 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一、 教学活动诸要素:( 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1、 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

9、根本因素;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 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 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 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 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 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 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 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

10、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 二、 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 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 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 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 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 质和精 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 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

11、法表现 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测验、考试、教学评价等)。教 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 的主动性,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 第二章 过程论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 基本功能 问题 1: 教学过程的 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问题 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问题 3: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有哪几个方面? 问题 1: 教学过程的 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 :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

12、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 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1、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 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 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 式之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 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必须遵循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

13、践活动,具有人类认识活动的 一种特殊形式。同样表现在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方面来看,学生的认识对 象、认识条件、认识任务均具有特殊性;二是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交往实践交往的目的、 实践环境、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 特点 有四个 :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由一定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再次特定社会 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发展包括(身体、智 力、非认知心理因素)。教学受制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再次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3、 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

14、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 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4、教学的效果取 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要正确运用“教学 诸要素的合力”规律和“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靠教师全面了解实际情况,从客观条件出 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在各要素之间建立最佳联系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 教学效果。 问题 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论同许多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受到这些学科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教学过程就必 须了解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心理学与生理学、社会学以

15、及系统 科学。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教 学过程的方法论。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实 质、特点和规律,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泥坑。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 础。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研究和组织教学过程就必须认识 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特点和规律。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教学活动受制于特定 社会背景,表现为教学过程知识存在的特殊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社会学士教学过程研究的 重要的理论基础。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系统

16、 科学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运用系 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 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 还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此外,人类学、伦理学、美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也为教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 和方法。教学论要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问题 3: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有哪几个方面?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 。 这其中相互紧密联系,交互重叠和渗透的统一整体。 1、 知识传递功能 。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 培 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

17、基础,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 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 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 运用知识也就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扎实的巩固。 2、 技能形成功能 。形成技能的过程和 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技能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 能。在形成熟练的技能之后,可简化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 性的,是从不熟练到熟练,简单到复 杂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 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稳步前进的原则。

18、3、 智能培养功能。 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 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 相依存着的统一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自动的培养了智能,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 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 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运用已获得知识、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 4、 个性发展功能 。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也就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 个学生在原有经验背景和 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学生个性的发 展还取决于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

19、、态度、意志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 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对发展学生个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三章 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 的设立 问题 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 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问题 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 问题 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问题 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 问题 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

20、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 教学活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一般认 为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和劳动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 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需确定更为 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 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只有具体

21、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 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学目标总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的。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测量和评价教 学质 量的指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问题 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在“教学任务”下进行。包括三方面:第一,向学生传授文 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力;第二,培养学 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三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我国对教学目标 所作的初步分类。 苏联教育家提出

22、了三类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和技巧。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的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认知领域”(知 识、理解、运用、分析、综 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 体系、形成价值情绪)、“技能领域”(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问题 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教学目标的分类有多种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应当多角度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 完整和系统地认识我国学校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从以下三个维度 展开:第一,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第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 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智能(

23、智力、能力、创作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 情意(情感、动机、 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第三,是各部 分和要素的发展水平。着眼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可形成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教育 目的的各组成部分和作为教育教学结果的个性心理要素是统一的,“五育”中的每一育都包括 知识、智能、价值和行为等主要个性心理要素。 问题 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一是在中小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怎样的 规格要求,即培养目标;二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规定各门课 程的设置,提出课程目标。学校教学目 标

24、一般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或在国 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自行制定。 问题 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就要看该目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产生最大成效。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三种作用:指 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标准 作用(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要确保教学目标发挥三种作用,在确定 教学目标是要遵循以下要求:一般目标和具 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目 标难度要适中;目标要便于检测。 第四

25、章 原则论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上) ;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下) 问题 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 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 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问题 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教学原则的含义: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指定的对教学的基本 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第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 的概 括和总结(教学原则是前人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经验总结,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研究和制定教学原则必须认识和了

26、解教学规律,提出和 阐明教学原则才有科学的依据,对教学实践工作才有指导作用);第三,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 的的制约(人们在制定、解释、运用教学原则时,受到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因此,理论联 系实际、启发创造和因材施教等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 教育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问题 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教学原则的性质: 教学原则是一种 规范性知识,或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基本 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部、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方向、内 容、任务、方法、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 教学原则的特点: 主观性与客观性;继承性与发展性

27、;全面性与系统性;实用性与有效性。 教学原则的作用: 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对教学工作具 有指导性作用。教学原则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从教学规律的认识中 得出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结论,提出有效的行动要求。 问题 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 的体系(九个原则):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原 则;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 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

28、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 进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这一总的方向。实施要求:实现思想性欲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实 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启发创造原则 :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 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 人格。启发创造性原则,是教学与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规律的反映。还是当前实施素质 教育的时代要求。实施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 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理论联系实

29、际原则: 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 验证理论,是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 中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根据学 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有序原则: 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 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序性原则是科 学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实施要求:

30、把握好教学 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师生协同原则: 是指教 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它的实质就是 要处理好教学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反映。实 施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平等的对话, 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因材施教原则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 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

31、,是每个学 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实施要求:深 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针 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积累与熟练原则: 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 程度。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运用于各 科教学之中,更要渗透到学生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对 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抓好学生 对

32、知识的复习工作);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反馈调节原则: 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 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反馈调节原则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 相互作用于影响规律的反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实施要求:教师要善 于通过多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 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最 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 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依据

33、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因素 构成的合力这一规律提出来的。两个标准(效果和时间标准)。实施要求:综合地规划教学任 务;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总结: 综合以上九个教学原则得出结论:第一,教学原则之间相互联系。各项教学过程阶段 相对应教学原则:提出教学任务(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确定教学内容(理论联 系实际原则;有序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协同原则;因材 施教原则);取得教学效果(积 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第二,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第三, 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第五章 主体论 第一节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 ;第二节 学生 ;第三

34、节 教师 问题 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 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 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 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 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 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问题 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的。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第一,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 和组织作用。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活动也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 和实施;第二,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受过专门训练并有强 烈社会责任感的教

35、师,是能够第三,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三方面:教师根据教育 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 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收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从而 推动教学活动发展; 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第一,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可教性 是人都根本特征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扮演的首要角色。第二,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 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

36、的。学生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 并推动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便构成了与教师的教并行且相互依存的另一个活动体系。 问题 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 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 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二者关系本质则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 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 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关于学生的基本观念:“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 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问题 3:影响

37、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1,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准备。认知发展一般指与知识技能和智力有关的 发展方向。认 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的一般认知能量或认知功能作用的方式,它随学生年龄和经验变化而不 同。在教学中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三种(记忆、理解、思考认知水平)。所谓学习的准 备性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材料的 适合性。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的和运动技能。 2,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变量。所谓认 知结构,广义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 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学生

38、的自学能 力及其培养。自 学是人类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 的综合学习能力,它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对自己认识过程本身的认知能力, 对各种反馈信息的识别和对学习方法的调节能力,还有良好的非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 管理技巧,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 问题 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非认知因素它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 孤立的认知活 动,心理是整体的发生作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知

39、过程和意志过程。有 认知的活动,也有动机、情感、意志及人格特征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非认知因素的核心是学习动机的培养。非认知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而动机是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在动机的培养中得到改善。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增加活力。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 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 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生 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明 确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第二,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

40、兴趣。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因素,内驱力是一种 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由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第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志向 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第四,教学内 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 吸引学生。第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避免频繁对学生进行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容 易产生焦虑 情绪,焦虑会抑制学业成就的提高,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问题 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 是群体发展到高级形式的

41、特殊形态。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依靠集体的舆论、规范、风气、 从众现象等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教学是如何通过集体而作用于个体的。集体对学生 个体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对学习的影响;第二,集体的 舆论与规范;第三,集体的凝聚力。 问题 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教师的职责有多方面:教师 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 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 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的素养

42、,主要包括: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学 研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领导方式中关于霍桑效应对教 师领导的启示;教师的领导方式与班级 气氛,班级气氛狭义指教师的领导方式造成的情绪气 氛,广义包括班级中师生相互作用和班级中学生关系所形成的情绪气氛。教师对班级的领导 方式有三种:权威式领导,放任式领导;民主式领导。 第六章 课程论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我国中 小学课程和教材 问题 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

43、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 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 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 问题 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 及自学活动内容的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 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各项 的服务的。而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 选择,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所提出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学活 动前提,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 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

44、动。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课 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问题 2:如 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 系统知识是直接经验中积淀和升华的调理性知识,是对人类的全部经 验的概况和总结。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都是辩证统一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真正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课程要以系统知识为主 线,加强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系统知识与直 接经验的真正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课程要以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为核心内容。发展智能最重要

45、的是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 能力。吸收、保持、加 工、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脱离开一定的知识,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 统一要求与多样化: 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全社会对整个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 课程教材的编订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为满足统一要求服务。由于我国幅员辽 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大。学校编制课程必须适应地区和民族差异。 学校课程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统一要求”和“多样化”都是多层次的。处理好对 全体学生的统一的教育要求和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课程论又一个关键问题。 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

46、教材去实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学校和 教师发挥创造性。 显课程与潜课程 :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 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 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等社会心理学)。潜课程与 显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是,潜课程与显课 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要处理好潜课程与显课程的关系,就应该在 设计和编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

47、, 充分考虑到潜课程的因素,尽可能把潜课程 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中,使显课程和潜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潜课程积极的教育 影响,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问题 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课程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 。 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 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学科课程: 也称分科课程,用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加工和改造学科课程,巩固和加强学科地位。关联课程: 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 学科被称为“关联课程”。融合课程:不仅是加强两门以上相邻学 科的联系

48、,而是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学科。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 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问题课程:即“核心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 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称为“问题中心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相对系统的学科 知识,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问题 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 美国学者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内容);组织教育内容; 评价教育效果。 美国课程学者塔巴提出课程编制的七个步骤:预测社会 和学生的需要;提出教育目标;选择 教育内容;组织教育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方法。 第七章 方法论(一) 教学方法 第

49、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四节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问题 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 及其分类 。 问题 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问题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问题 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问题 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 及其分类 。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方法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 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活动是双边性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 法相互联系与作用,教学方法有组织、逻辑和时空结构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

50、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关键。正确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按知识的来源 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实践的方法);依据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 (图 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 认识活动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问题 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 立与读

51、书面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 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 学的方法);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 己 见,获得知识并巩固知识);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读教科书的课外读物获得知识、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第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教师的语言 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第三,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 第四,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事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

52、参观等,是学 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基本要 求: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工作。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 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基本要求: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 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 术形式,是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兴趣、 理想和审美能力

53、。基本要求: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要注 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 ;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的知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基本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 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 探究发现良好情境。 问题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师必 须科学地、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第二,

54、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第三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第五,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第六,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运用: 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 思想;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问题 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合个性化。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第一,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 础和前提;第二,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 密结合;第三,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 教学方法理论

55、;第四,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 挥;第五,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八章 方法论(二)一一教学组织形式 笫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 笫 二 节 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笫 三 节 国内外教学组 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问题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问题 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问题 5: 当代 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问题 6: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

56、式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 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第一,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真正 具体的落脚点,带有综合性、集结性的性质,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意义(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 作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组织 形式对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内 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具有能动性,教学组织形式被活动内容所决定,但反 作用于活动内容,是活动内容有所改变并使教学活动发挥更大作用

57、);第四,研究教学组织形 式与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各种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能够在一定的时 空条件下实现最佳组合);第五,研究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创新教育(所有创新源于问题解决,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 造能力)。 问题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的萌芽。 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贝尔 兰喀斯特制(也称“导师制”);道尔顿制;设 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 问题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58、班级授课制: 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 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班级 授课制特点: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工 作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有利于发挥班集体 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局限性,这种教学 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 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还必 须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给予补充,被垃圾授

59、课制本身也要不断的改革和提高。 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种类。单一课(指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 和综合科(又称混合课或复杂课,指一节课内要完成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其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 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 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 查与评定。 问题 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教学的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

60、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事件发生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 种形式。现场教学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不是主要形式,是否要进行现场 教学,要根据 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组织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明确;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做好现场教学的 总结工作。 教学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是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的时间里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进 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适用于同级人数少,教师少,教学设备紧缺的农村、偏远山区。 复式教学保留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 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问题 5: 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 改革目标与基本策略: 改革

61、目标:第一,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为 基础的教学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第二,探索能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第三,寻求既不失集体影 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策略:有的坚持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新的组织 形式弥补班级授课不足;有的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的主张教学形式的改革不应只局限于学生如何分班,而应从教师组织结构方面考虑,从学校 全局的角度出发,发掘师资潜力,组成优化的教师集体,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 改革班级授 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

62、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革 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 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能力分组;不分级制(即按年龄分班与按能力分 组结合制);选科制;特朗普制称“灵活的课程表”;开放课堂;小队教学(协同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素质、个性、特长起到应有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向个别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促进教 学组织形式个别化的重要因素。 问题 6:国内外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

63、个 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的趋势: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 约性越来越小。 第九章 方法论(三) 教学媒体 笫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 笫 二 节 现代教学媒体 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问题 2: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现代教学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存储 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一 是硬件(现代教学设备)二是软件。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 扩充功能;虚拟功能。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提

64、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 问题 2: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要求: 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 上创新。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最小代价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抽象层次原 则。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卷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矩阵选择法; 第十章 教学环境论 笫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笫 二 节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笫 三 节 评价教学环境 的原理与方法 笫 四 节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问题 2: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问题 3:评价教

65、学环境的原理与方法。 问题 4: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问题 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 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从学校教学工作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 要是指 学校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教学环境的主要内 容: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 1、空气、温度、 光线、声音、颜色、气味; 2、各种教学设施; 3、社会信息; 4、座位编排方式; 5、班级规 模; 6、人际关系; 7、校风班风; 8、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特点:规范性;可控性;纯化性;教学性。功能:导向功能;凝聚 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问题 2:教学环境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