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251220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讲义(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第一章 当代农业科技展望 第一节 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第二节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第一节 农业科技发展历程一、原始农业科技发展(新石器时代)u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锄;木质工具;少量青铜农具u 种植制度:年年易地撂荒到定期轮荒u 耕作制度:施肥、中耕、除草、防虫、灌溉二、传统农业科技发展(古代农业)u 生产工具:铁制工具,以人力和畜力为主u 耕作技术: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u 保水保肥技术:耕耙耱的抗旱保墒耕作法、施用有机肥u 作物防治技术:深耕翻种、轮作倒茬、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三、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1)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18世纪中叶,以动力机

2、械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在李比希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的“植物杂交优势理论”及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植物遗传学理论”的推动下,以高产良种和化学肥料应用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的“绿色革命”三、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3)第三次农业科技革命(新农业科技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 20世纪中叶开始,以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等在农业中的应用为标志。 发展中国家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1990年开始)第二节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领域)v 农业生物技术v 农业信息技术v 农业装备设施技术v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1、农业生

3、物技术(1)农业生物技术含义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生物反应器、生物农药、生物除草剂、生物肥料等。 (2)农作物与微生物生物技术发展现状u 转基因作物 u 微生物制剂 u 人工种子 1、农业生物技术(4)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技术 u 动物克隆技术 u 动物转基因技术 u 动物基因组研究及分子育种技术 u 畜禽基因工程标记疫苗及诊断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5)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在“863”、;“973”计划的支持下,u 在农作物生物技术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

4、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u 在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 ,已逐步由单纯的模仿开始了自主创新 。2、农业信息技术(1)农业信息技术含义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 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确农业、生物信息学、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国家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等诸多领域。2、农业信息技术(2) 农业信息技术热点技术 2、农业信息技术(3)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u 总体情况:推出了5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开发出200

5、多个实用农业专家系统,以及政务管理、技术传播、物流配送等不同应用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十五”以来,开始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 。2、农业信息技术(3)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 u 农业专家系统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的重要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与种植业有关的各类专家系统。 u 精准农业建设 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与应用大部分局限于GIS、GPS、RS、ES、MS单项技术领域与农业领域的结合,没有形成精准农业完整的技术体系。适用于规模化经营的国营农场和较发达的地区。u 作物生长模拟系统

6、 虽起步较迟,但发展很快。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建立了一些应用系统。 江苏农科院“水稻栽培模拟系统”、中国农科院“棉花生产模拟系统”。2、农业信息技术u 管理信息系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晚于发达国家10余年,且多学科结合不够。u 决策支持系统 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多,影响了决策支持研究的工作效率。最早的中国农科院与人大1988年开发的第一个“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 u 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 研究应用起步较晚。90年代以来,在人工控制温室、畜禽饲养、水产养殖、食品仓储、饲料生产等领域进行试验和应用 。u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信息网络

7、的管理设施与人才建设薄弱,网上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1)设施农业概念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可控制的、适宜的生长环境,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的劳动力,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特点: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 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2)设施农业类型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3)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荷兰、以色列、美国和日本。u 温室日趋大型化 u 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开始普及 u 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u 无土栽培发展迅速u 植

8、物工厂 :蔬菜工厂、花卉工厂、苗木工厂 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4)国外设施农业科技问题的难点、突破点u 温室结构优化设计,以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和温室生产发展的需要;u 进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如无土栽培技术、水肥调配技术、营养液调配装置、灌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u 设施专用栽培品种和种质创造与品种选育 u 不同设施覆盖材料的研制 u 进行综合节能技术研究 u 进行适应温室环境条件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u 进行温室最佳环境控制研究 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5)我国设施农业取得成就u 温室环境控制和配套工程设施的优化与改进u 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生产专用蔬菜

9、、花卉、果树等品种(黄瓜、番茄、花卉专用品种)u 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成功地筛选出一批适宜的无土栽培基质及配方 、发展温室大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公害处理技术 、建立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和商品苗质量标准 u 多功能生态日光温室技术温室内建畜禽舍,畜禽舍下建沼气池3、农业装备设施技术(6)我国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 u 现代温室性能发挥不理想 u 覆盖材料性能差u 温室环境控制水平低 u 温室装备配套能力差 u 温室装备产业化程度低 u 缺乏系列化的温室栽培专用品种 u 缺乏产业布局上的宏观引导和技术指导 4、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1)资源节约型农业含义节约型农业是以提高资源利

10、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节种籽、节能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4、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2)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热点u 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u 节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u 节能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沼气、酒精、柴油)u 节地技术设施农业(温室)u 节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4、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3)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u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模式 u 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 u 荷兰的设施农业模式 u 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节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成就:u 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

11、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u 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展开。 u 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u 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 u 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技队伍得到加强,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 2、不足:u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发挥; u 二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u 三是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二)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战略需求u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u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1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u 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u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一)农业科技政策的内涵(二)农业科技政策的方针和目标1、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未来15年,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 (二)农业科技政策的方针和目标2、目标(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

13、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研开发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006年48%),推动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创新型农业建设。(2)分解目标参见: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全文) 三、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组织农业科研攻关重点: u 新一代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u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 u 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与农作制度 u 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u 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 u 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 u 节水农业与地力培育 u 科学施肥与科学用药 u 草原植被恢复重建与饲草利

14、用 u 生物质资源转化 u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 u 数字农业 四、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v “十一五”期间科技推广示范工程 u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u 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u 乡村清洁工程u 农村信息服务工程:“三电合一” u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技促进工程 u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推进工程 u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工程 u 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科技工程 u “一村一品”产业科技推进工程 案例1:农业综合开发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9年立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干旱区万亩滴灌项目”,首次将“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节水领域的重大突破,创造了三项世界第

15、一。2002年全兵团推广该技术达到170万亩,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共引进了动植物优良品种2528个,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854项,项目区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均达到95以上。v 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区在建设实施时,各项目区就积极制定了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并以项目为平台,扶持“龙头” 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重新组织链接“龙尾”-农户,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机制、产业化运作机制和企业化管理机制等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机制。v 同时,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各项目区均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年中共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293

16、处,完成各类技术培训108.2万人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3,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案例2: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v 由龙南县万特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15箱有机蔬菜经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南办事处检验检疫合格后,运往香港。这是江西省有机蔬菜首次供港,标志着江西省农产品供港逐步走上了一条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端路线。v 为确保有机蔬菜供港安全顺利,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南办事处主动提前介入,从去年开始就派员到万特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了解种植基地的土壤、空气、水质等情况,帮助该公司拟定了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了用药登记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指导公司加

17、强施药管理和田间管理,严格监控农药的使用,从而保证供港有机蔬菜安全可靠。据悉,该公司种植的芥蓝、上海青、西葫芦等有机蔬菜,在香港售价可达每公斤30至40港元。精准农业(1)含义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农业专家系统(ES)v 是把专家系统知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计算机技术。可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市场销

18、售管理等。v 举例:病虫草害防治专家系统是针对作物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不同环境条件,诊断可能出现的病虫草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v 世界上应用最早的农业专家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发成功的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虚拟农业(VA)v 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延伸而来,指在计算机上将土壤中物质吸附、排放、迁移过程、动植物生长过程、同化、异化过程等等变为计算机虚拟的显示,藉此研究各种胁迫条件、人工干预条件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v 在农业科研、教学、生产、资源配置、农机设计等应用广阔。v 目前主要应用成果有:虚拟动物、虚拟植物、虚拟仪器、农业机械产品虚拟设计开发、农业试验仿真研究等。管理信息系统(MIS

19、) MIS的概念是1958年在美国首次提出。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支持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 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职能子系统和技术支持子系统两个部分。管理职能子系统可划分为生产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专门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子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和通讯技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v 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v 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v 发达国家把该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全过程;畜禽水产

20、品饲养全过程;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全过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定义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的施肥技术。2、核心环节第二章 农业政策“总论”第二章 政策学概述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 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 第三节 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一、政策及政策三要素v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v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v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普遍地将各类政策作为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目标的 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1、政策:是

21、指政党、国家或政府领导集团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政府通过政策来规范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的行为,包括政府部门的行为。如:政策 早期的资本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除了维持社会秩序以外,反对政府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行动。 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都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缺乏活力的困境,因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进行市场导向的社会和经济改革。2、政策的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政策背景:是起点,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政策目标:是终点,是政策作用对象后希望其改变成的理想状况 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政府所采取的

22、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案例1 2009年我国经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减税、4万亿政府投资、降低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有效拉动了消费、投资、外贸三架马车,使我国经济呈V字型复苏,GDP增长达到8.7,超过保8预期。案例2v 东北大豆压榨企业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补贴管理办法政策背景: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豆市场遭遇剧烈波动,在全球大豆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迅猛增加的背景下,国产大豆出现了市场不认可、企业不收购、国储存不下、农民卖豆难、豆农种植热情受挫的局面。在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每吨多达七八百元的巨大价

23、差挤压下,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曾全线停产、停收,造成产业链中断,大豆产业全面陷落,从而引发国产大豆产业的生存危机。 政策手段:国家相关部门近期联合下发的办法中称,按不低于1.87元/斤(国标三等)的价格公开挂牌收购2009年新产大豆,收购的大豆,中央财政按每斤0.08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的定额费用补贴。在国家临储大豆收购政策托市下,目前黑龙江省大豆价格保持坚挺,部分地区价格出现上涨。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702009年豆价遭遇滑铁卢,大豆种植收益明显低于玉米和水稻,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2009年黑龙江大豆减种面积近20%,加上受自然灾害影响,黑龙江大豆总产减少260万吨左右,与2008年相比大豆减

24、产接近30%。据美国农业部(USDA)2009年年中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7748.3万英亩,较2008年增加2%,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南美大豆丰产已成定局。 一边是减种、减收,一边是增种、丰产,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博弈远未结束。据海关总署2010年1月1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255万吨,同比增加13.7%。2009年进口大豆若按每吨3500元均价来计算,我国就花费超200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大豆已成为我国入世后面临冲击最大的农产品。现在看来,2009年的国储收购政策是失败的,为进口大豆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外资油企进一步打压产区国有及民营油企

25、创造了有利条件。产区农民大豆进粮库,国储大豆未能实现顺价释放,油厂无豆可收造成停产,而沿海企业乘机大量进口大豆。上述大型油脂企业负责人说。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目前,国内大豆市场进口依存度高达70%,国际大豆产业五大巨头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丰益对我国压榨行业的控制达到了空前水平,他们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旗下的企业压榨能力已占国内总能力的70%以上,并将触角向大豆全产业链延伸。二、政策科学政策科学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学科名称:政策学(中国)= 政策分析(国外)= 政策科学(国外) 政府的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要考虑成本注意:

26、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一、农业政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广义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方面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狭义 :主体部分从属于一般经济政策,农业部门政策 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v 农业是弱质产业,决定了农业政策与其他政策既有同质性,又有很大程度的异质性 v 农业政策不仅事关国计民生, 也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节 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一、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存在“

27、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个体的效率与利润最大化2、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国防、教育、基础设施、环保等。农业方面: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水库、堤坝、道路、防护林带、气象站等3、自然垄断的存在:降低社会总福利4、信息不对称5、市场机制调节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v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二、农业政策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市场机制始终是

28、第一位的,政府干预是第二位。v 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具体的人,人是会犯错误的 政策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也要尊重市场机制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 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农业信贷服务政策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 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 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 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举例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从2004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

29、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粮食直补)从2006起,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农资综合直补。(农资直补)中央财政从2003年开始安排良种补贴资金,支持全国17个省区的良种推广。(良种补贴)2005年起,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农业大省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农机补贴) 2006年起,中央财政还安排了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奶牛良种补贴)举例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 近年来,安徽省逐步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证券等门类齐全的金融体系。目前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

30、到18家。 农村银行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的23家,还有13家在筹建,组建进度仅次于浙江和江苏,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起步于2008年下半年的小额贷款公司全省已批准筹建124家,其中开业66家,批建数量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第三章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怎样确定农业政策问题?那些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大问题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问题。(农业土地、人口、农产品价格、科技、教育、医疗、环境、机械化、财政金融、贸易、社会发展等)问题:层出不穷,旧去新来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农业政策问题的特点 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社会客观现象 农业政策问题

31、能够为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农业政策问题是必须由政府解决的现实问题 (外部性)2、政府发现农业政策问题的途径 :v 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凭借其领导地位所掌握的信息,从大量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中发现和抓住主要问题作为政策问题v 统计、计划、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人员在执行农业政策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农业政策问题(农调队、固定观测点)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各省农业统计年鉴、农业经济统计年鉴等v 高等院校的教学人员、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科研人员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确认某些重要的农业政策问题v 某些突发的重大事情 3、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标准二、确立农业政策目标二、确

32、立农业政策目标二、确立农业政策目标(1)确定农业目标,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可行性和合理性相结合 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2)确定农业目标,我们可以有哪些基本思路? 固定目标法: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或更高目标为依据。 引申目标法:从实际可能来确定,如:措施的可能性引申出。三、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三、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发达国家的常用农业政策工具三、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1)如何设计农业政策方案 设计结果是一个政策方案的集合 这个政策集合的标准是:全部方案的完全备择方案之间的彼此互斥(2)可以采用的设计方法 渐进式方法:震动小、易平衡,稳步实现目标

33、以共同价值取向为基础,一般对原有方案修改,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修改。 延伸式方法:立足以往政策,类推、引申、借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创新式方法:激进、突破3、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3)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轮廓构思:确定目标、方案列举 精心设计:具体途径、措施选择、手段选择 比较论证:政策主张的内容、理由、依据、可行性 方案抉择:价值标准、目标偏差、措施匹配性、利弊权衡 修正完善:集思广益、跟踪反馈、动态调整、补充完善 采纳贯彻:农业政策的合法化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执行意义、模型与具体实施v 农业政策执行:一个简单介绍 v 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分析模型 v 影响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力量

34、 v 农业政策执行的具体实施2、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分析模型u 模型分析从理论上描述了执行过程中各种相关重要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帮助我们简化现实,判断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u 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农业政策的执行也可以借助公共政策执行分析模型进行探讨。常见的模型有: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浴盆模型 互动模型 循环模型第四章 政策的评估与调整第一节 政策的评估1、作用 政策发展变化和改进的重要基础; 确定政策问题,制定新政策的必要前提; 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形式。但在下列情况中,进行政策评估的意义就不大: 政策和执行政策计划实施非常顺利,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政策经常变

35、动,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评估的标准; 人们对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认识不一致 没有合适人员评估条件。 2、政策评估的标准 (1)生产力标准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GDP、农民收入等指标衡量(2)农业政策效率标准农业政策效率是指农业政策效益与其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政府成本)(3)社会福利标准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等经济指标和营养状况、健康、文化程度等社会指标衡量。第一节 政策的评估3、政策评估的类型 (1)政策方案评估v 不同方案的比较与评价,或特定方案的可行性论证(2)政策执行评估 作用 政策执行过程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解释和说明某一特定政策效果和影响 的重要依据。 分析政策失败原因的重要途径

36、(政策方案?执行力度?) 政策执行评估的方法 分析人员直接观察; 分析各种专门汇报、图表等资料; 对执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对政策各种参与者进行调查政策执行的评估内容3、政策评估的类型 (3)政策效果评估第一,政策影响评估 因政策的产出,对个人、团体、国家、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所引起的变化 ,包括: 新政策的制定和公布; 执行机关开始执行政策; 执行机关开始与政策对象接触; 政策对象最初感受到政策影响; 政策对象以外的团体受到影响; 政策产出形成后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 前一项政策的影响政策影响评估的三种常用公式。 IE2E1含义:政策影响等于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之后可衡量出的变化值减去

37、政策对象未接受政策之前可以衡量的值 IE2C2含义:政策影响等于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之后可以衡量出的变化值,减去未接受政策的控制,团体可以衡量出的变化值。 I(E2E1)(C2C1)含义:政策影响等于政策对象接受政策之前和之后可以衡量出的变化值之差,减去未接受政策的控制团体前后两个阶段时间在变化值上的差。理想的政策影响评估能尽量排除政策本身以外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政策的影响,政策对象也会产生的自身变化; 能够左右政策本身的大规模社会变动; 偶发事件的干扰; 政策执行的偏差。 政策影响评估的方法 政策对象自我评定法; 专家判定法(德尔菲法); 政策执行人员的评估。第一节

38、 政策的评估3、政策评估的类型第二,政策效率评估 成本利益分析 要确定政策所获得的利益,包括具体和象征性的(经济收益、生态收益、政治收益) 要确定政策执行的成本花费,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制定费用、操作费用、摩擦费用)成本效能分析 常用于非经济性社会政策。 成本可以量化为货币,但效能不必用货币表示第一节 政策的评估4、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政策资源难以离析 评价信息的短缺 评价资源的短缺 评价结果易受忽视 政策评价受到主观的人为抵制 第二节 政策的调整一、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目标调整 政策方案调整 政策执行措施调整 政策主体和政策对象调整二、政策调整的形式 增加

39、、删减、更新、终止THE END浴盆模型及其启示 互动模型及启示 第五章 农业结构政策第一节 农业结构政策目标一、目标概述1、农业结构: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u 狭义: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比例,种植业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中品质构成及比例。u 广义: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业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2、农业结构政策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 加入

40、WTO ,农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二、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 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u 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 u 全面发展、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u 产量更高、品种更优、效益更好; u 使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2、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u 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加工程度) u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u 面向市场,依靠科技 u 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 二、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四个重点:u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u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u 优化农业生

41、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u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讨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 压粮扩经” ? (1)处理好粮食问题(2)提高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 二、中国的农业区域划分 1.行政区域 从大区来看,习惯上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7个大区域 我国目前有33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2.经济区域 两分法:把全国以 600 mm等降雨线为标准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块。 三分法: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六分法:东北经济区、黄河流域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南方经济区、新疆区、西藏区。

42、七分法:东南黄金海岸区、长江大流域、陇海兰新大铁路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东北区、西南区。3.农业区城 20世纪80年代初划分为10个农业区及38个二级区。 10个一级农业区: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海洋水产区。举例:“十一五”期间我国粮油加工业发展重点 1玉米加工 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北方春播玉米区和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调整玉米加工区域布局,增强玉米主产区的加工转化能力; 在河北、吉林、山东等玉米淀粉加工主产省,建立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为产品加工

43、提供原料保障; 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山地玉米区,甘肃、陕西、新疆等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重点发展特色玉米食品、玉米深加工产品和饲料工业。 2大豆加工 在广州、深圳、东莞、北海、厦门等珠江三角洲,上海、张家港、宁波等长江三角洲和大连、青岛、烟台、日照等黄渤海等沿岸、沿海地区建设高级调合油、饲用蛋白、脂肪酸、甘油、维生素E、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在东北和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黄淮海地区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分离蛋白和大豆蛋白粉的生产,并丰富生产品种、开发其终端产品;加强非转基因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传统豆制品生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稻米加工 在东北三省和江苏

44、、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培育年处理30万吨的加工龙头企业,并形成相应规模的碎米、米糠、稻壳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建设企业规模为年产35万吨的营养大米、营养米粉生产基地。 4小麦加工 在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发展以优质强筋小麦为原料,生产面包、面条、馒头等专用小麦粉为主的加工企业; 在江苏、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和湖北发展以优质弱筋小麦为原料,生产饼干、蛋糕专用小麦粉为主的加工企业; 在黑龙江、内蒙古发展以强筋春小麦为主要原料,生产面条、馒头等专用小麦粉为主的加工企业;在小麦主产区培育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大型面粉加

45、工企业,并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京津沪、广东发展日处理面粉10万吨以上的传统面制品和日产20万包以上的方便面工业化生产。三、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u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u 抑制地区间无序竞争 ;u 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和农业整体竞争力 (二)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加速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实施生产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4.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 (1)运用财政、信贷政策和手段引导和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 (2)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案例1:农业部关

46、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 (2002年5月16日) 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沿海和经济发达区 u 一是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u 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u 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u 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粮棉主产区 u 一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商品粮基地、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基地建设,大力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和无公害产品生产。u 二是积

47、极发展畜牧业。u 三是推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三)大城市郊区u 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u 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u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u 四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 (四)生态脆弱区u 一是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步伐。 u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u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黄土高原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西南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区 案例2:黑龙江省粮牧“主辅换位” 2003年7月,省委工作会议通过了实施粮牧“主辅换位”、让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重要决定。 2

48、009年,全省牧业产值达846亿元,牧业产值比重已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40%。 近期政策实践,参见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第三节 农业部门结构政策一、农业部门结构概念1、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个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u 通常以农业总产值构成、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劳动力及资金占用构成等经济指标来反映 u 一般以农业总产值构成的相对数来表示。2、结构是否合理评判依据:u 是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u 是否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各生产部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u 是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

49、会效益。u 是否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二、农业部门结构调整的层次 第一,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 第二,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问题 第三,粮食作物内部与经济作物内部的结构问题 第四,作物的品种结构 三、农业部门结构政策手段 1.税收手段 :对生产过热的品种课以重税,如烟草等;对生产经济效益较差、新型的生产品种或政府拟扶持的品种给予减税或免税,以刺激发展,如饲料工业等。 2.信贷手段 :对重点扶持发展的生产部门给予信贷优惠;对拟限制的生产部门给予限制贷等;政府直接投资或补贴投资 3.行政措施 第四节 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一、农业经营规模内涵1、内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

50、境下,为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而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以获取经济效益。2、两个层次: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u 投入规模:土地规模、资金规模、劳动力规模 u 产出规模:产量规模、收入规模、利润规模 注意: 政府在考虑经营规模结构时,必须考虑生产力的水平、本国农业的基本环境、人口、耕地、自然条件、经济结构。一方面使规模达到最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它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稳定等,也就是说在追求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超过社会的承受力,不能造成较大的社会或环境问题。举例:法国“土地集中”政策 法律规定了土地“ 不可分割” 的原则 。 国家建立了“ 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 ,

51、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经过整治后以较低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 发达国家:价格补贴政策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主要农产品有价格支持政策。但具体操作时,不是对所有的农场都给予价格支持,只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场给予价格支持,这样就可以刺激农户扩大生产规模。 法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逐步向大型家庭农场集中,中型家庭农场每年可获取3万欧元的补贴,而大型家庭农场年可获5一10万欧元的补贴。 第六章 农业土地政策第一节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 一、农业土地 v 农业土地,是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而使用的土地。v 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2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

52、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v 农业土地的范围,具体包括 :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 、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等用地)、养殖水面、“四荒”(一般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但也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v 农业土地,不包括建设用地和“四荒”外的未利用地。 第一节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二、农业土地政策目标 u 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农业土地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u 纵观美、法、日三国的农业土地政策目标,其变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首先追求土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然后追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最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就是按照“公平效率 可持续发

53、展”的方向演进。 v 我国土地政策目标的演进 1950开始的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 20时机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土地公有制 20实际80年代初,家庭承包经营第二节 农业土地产权政策 一、农业土地产权(一)什么是土地产权 n 土地产权是指一组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和土地租赁权等多项权利。 n 在物权法中,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方面的主要物权,包括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四种基本物权,即“一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带“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二)发

54、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土地产权演进u 各国和地区通过资本主义初期的农地变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农田归农民私人所有。u 但农业土地的私人占有制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农地私有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v 各国对农地私有权的限制不尽相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拥有农地的数量限制。日本农地法中规定,都道府县的农户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为45亩,北海道地区为180亩,农户出租土地的最高限额为l5亩。中国台湾在实行耕者有其田条例中规定,每一地主只能保留中等水田3甲。 对农地拥有人资格限制。日本农地法中规定,“农地农有”是最适合的土地保有方式,应促进耕作者取得

55、农地、保护其权利,并在农地改革中强调征收不在村地主的土地。中国台湾规定,土地的购买数额不能超出能自耕的数量。 对农地进一步分割或分散限制。为防止土地细碎化,一些国家(地区)采取方法对土地分割加以限制,如改变农地遗产分割习惯、禁止农地分割出售或出租等。 第二节 农业土地产权政策 二、土地所有权 (一)我国土地所有政策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n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分为两类: n 一是国有土地所有权; n 二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v 农民集体所有:v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v 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v 全民所有:v 城市市区的

56、土地v 农村和城市郊区依法 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v 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v 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它土地v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v 农民城建制地集体迁移以后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第二节 农业土地产权政策二、土地所有权(二)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 u 2007年物权法第60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二)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即组农民集体),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

57、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三)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农村土地国有化论 ,农村土地私有化论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第二节 农业土地产权政策三、农业土地使用政策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村集体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有土地使用权 v 中国农业土地政策的演变 确立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巩固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1.确定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包产到户 (1982)1号文件:包产到户定性,“姓资姓社” (1983)1号文件:提出联产承包

58、责任制 (1984)1号文件: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1号文件:长期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制度 (1993)1号文件: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法律地位2.巩固和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v 1993年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v 1995年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v 1997年整顿两田制,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度v 1998年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v 1999年确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地位v 2001年强化农户主体地位,规范农户承包的使用权流转v 2002年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59、规则的法制化(二)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1、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v 权利义务的法定性v 权利义务确立的民主议定性:土地发包方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2/3以上成员同意才产生法律效力。v 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称性:农户的权利义务没有经济上的对称性。2、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内容:v 自益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直接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权利。v 共益权:成员直接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为目的、间接地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自益权包括:v 1.土地承包权v 2.土地使用权v 3.土地受益权v 4.土地转包权(未让渡土地承包资格)v 5.土地转让权(让渡土地承包资格)v 6.土地互换权v 7.土地入股权v 8.土地承包经营优先受让权v 9.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v 10.土地抵押权共益权包括:v 1.表决权v 2.请求权:纠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违背民主议定原则及损害成员利益等违法行为的请求权。四、对农业土地的拥有、分割、用途的限制1、对农业土地拥有的限制 n 对拥有农业土地的数量进行限制 n 对农业土地拥有人资格进行限制 2、对农业土地进一步分割的限制 3、农业土地用途的限制 n 设立农地转用许可制度n 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思考:世界各国为何都要从这些方面对土地利用加以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