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08249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54.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点: 1、病毒的基本特征 2、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3、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4、细菌的致病机理与传染 5、寄生虫的寄生方式与感染途径 6、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病原病毒,一、病毒的形态与诊断 1、病毒的形态: a. 病毒颗粒极其微小(100nm以下), 可通过细菌滤器,电镜才能见到; b. 形状有球形、杆状、弹状、二十面体等。 2、病毒的基本特征: a. 没有细胞结构,只有Pr. 和核酸,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 b. 不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只能在活细胞内以核酸复制方式繁殖 c. 不具有核糖体,故无与能量有关的酶 d. 细胞内寄生,离开细胞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 态存

2、在。,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a. 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 包涵体: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出现的LM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b. 电镜检查; c. 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DNA探针、酶标抗体等,二、病毒的分类 按照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分类原则,主要是根据: a.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b. 核衣壳的对称性 c. 有无病毒包膜 d. 基因组 e. 理化特性 f. 抗原性,三、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步骤: 1、吸附、侵入和脱壳(如有胞膜,则分脱膜,脱衣壳两个过程) 2、增殖: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装配: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新合成的

3、毒粒结构组分以一定的方式结合,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裂解(释放) 二)、病毒的组成 蛋白质 核酸(RNA或DNA) 被膜前两个是核衣壳,四、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1、水平传播: 鱼类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通过口腔、消化道或皮肤粘液等途径进入机体 2、垂直传播: 通过母体传播即通过繁殖、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结果 1、毒性反应,裂解寄主细胞 2、将其DNA整合到细胞核酸中,且能随寄生细胞繁殖而传下去,最终导致变异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的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 1、顿挫感

4、染:缺乏病毒复制所需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 2、溶细胞感染:指病毒感染容纳细胞后,细胞提供病毒生物合成的酶、能量等必要条件,支持病毒复制。如急性病毒感染 3、非溶细胞感染:多为半容钠细胞,选择性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常表现为慢性病毒感染。 4、免疫病理作用:抗病毒免疫所致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四)、病毒的感染类型 病毒感染表现为显性或隐性感染,引起急性和慢性感染。 病毒的显性感染有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3、潜伏感染: 4、慢发病毒感染:,五、病毒病研究进展 自从Wolf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见

5、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鱼类病毒分类属于15个科,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 由于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高死亡率的特点,且病原个体微小,侵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就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第二节 病原细菌,一、细菌的形态 体积微小,形状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结构简单 细胞壁坚韧 繁殖以二分裂方式 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质粒等 1、细胞壁 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

6、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细胞膜 又称为胞质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双层膜结构,直接包裹细胞质,化学组成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不含固醇类物质。 细胞膜功能: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进出细胞;是合成细胞组分和胞膜磷脂的重要场所;参与呼吸过程,与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有关。,3、细胞质 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质体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的物质总称为细胞质。其组成中有水、蛋白质、脂质、核酸及少量糖类和无机盐。 细胞质功能:是细菌的内在环境,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也是许多酶系反应的场所。 4、核质体 核质体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

7、原始细胞核,又称核区、核基因组或拟核,是一个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核质体功能:是控制细菌的基本遗传性状。,三、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分类单元也是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基本进行分类。 2、细菌的命名 细菌的命名是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单词组成。前一单词为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单词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例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必要的生长因子。 酸碱度: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为7.27.6 温度: 气体:氧气和CO

8、2。 氧气:(1)专性需氧菌 (2)微需氧菌 (3)兼性厌氧菌 (4)专性厌氧菌,2、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4个时期: 迟缓期:为细菌适应环境和繁殖的准备阶段。此期中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不分裂,菌数不增加。 对数生长期:细菌生长迅速,以恒定的速率分裂繁殖,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进行细菌性状的研究或作药敏试验等多采用此期细菌。 定期:细菌生长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渐增,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趋于平衡,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 衰亡期:细菌死亡数大于增殖数,活菌急剧减少,细菌死亡自溶后总菌数也开始下降。,五、细菌的致病机理与传染 1、概念 侵入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病原 体

9、。传染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2、细菌的致病机理 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致 病性。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称为毒力。细菌的毒 力分侵袭力和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 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3、细菌的感染途径 接触感染:某些病原体通过与宿主接触,侵入宿主完整的皮肤或正常粘膜引起感染 创伤感染:某些病原体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消化道感染:宿主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4、细菌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宿主免疫力强,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强,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轻,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称为隐性感染。 潜

10、伏感染:宿主与病原菌相互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况,此时宿主免疫力下降,病原菌就开始大量繁殖,引起宿主发病。 带菌感染: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长期处于一种相持状态,病原菌无法大量繁殖,这种状态就称带菌状态。宿主即为带菌者。 显性感染:宿主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多,毒力强,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明显出现临床表现称为显性感染或传染病。,显性传染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显性传染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分为四种类型: 毒血症: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

11、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 脓毒血症: 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第三节 病原真菌,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真菌的特点: 具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和不分根、茎、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 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陆生性较强。,2、真菌的形态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型。 单细胞真菌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称酵母菌。多 细胞真菌可生成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 或霉菌。

12、3、真菌的结构 菌丝按结构可分为无隔菌丝与有隔菌丝两类。大部分致病性真菌为有隔菌丝。 孢子分有性孢子与无性孢子两大类。病原性真菌的孢子绝大多数是无性孢子。,二、真菌的生长繁殖 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的能力很强,可通过断裂繁殖、无性孢子繁殖和有性孢子生长繁殖。菌丝如果断裂成断片,这些断片又可长成新的菌丝,称为断裂繁殖。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而形成两个新个体的过程。 有性繁殖是指经过两个不同性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丝状真菌的有性繁殖复杂而多种多样,但一般都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三、真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

13、 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等 致病真菌侵袭机体,遭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 而能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组织慢性肉芽肿炎症和坏 死。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第四节 寄生虫学基础,一、概念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其全部或部分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其营养物质、体液或其组织作为食物来源,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生活方式。 获得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虫) 遭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或寄主。如大中华鳋(Sinergsilusmgjor )寄生于草鱼 (grass cra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鳃上,称大中华鳋为寄生虫

14、,称草鱼为寄主。 寄生虫的活动及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相互影响的各种表现称为寄生现象。,第一节 寄生方式与寄主种类,一、寄生方式 1.按寄生虫的寄生性质分 (1)兼性寄生:在通常情况下过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营寄生生活。 (2)专性寄生: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宿主夺取营养,或以宿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 A 暂时性寄生:寄生虫仅在获取食物时,才寄生。如水蛭。 B 经常寄生:寄生虫的一个生活阶段或整个生活过程都必须寄生于宿主。,阶段性寄生:寄生虫仅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营寄生生活,而其他阶段营自由生活。 终身寄生:寄生虫的全部生活阶段都在宿主体内度过,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一旦离开宿主则发生死亡。 2、按

15、寄生部位分 (1)体外寄生: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性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 (2)体内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脏器、组织和腔道中者。 3、按寄生的时间分 (1)永久性寄生 (2)临时性寄生,二、寄主种类 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宿主(如血居吸虫的终末寄主鱼类) 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的宿主(如血居吸虫的中间寄主螺) 第一中间寄主:寄生虫最先寄生的中间宿主(双穴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寄主:其次的中间宿主(双穴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鱼类)。 保虫寄主: 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病的

16、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之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第二节 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 虫卵、幼体或胞囊等随污染的水和食物经口吞入而 造成的感染。如粘孢子虫(myxosporea )、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 )、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 )等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鱼体的。,、经皮感染 通过宿主的皮肤、粘膜、鳃、鳍及附肢等所引起 的感染。 a. 主动经皮感染:病原主动钻入鱼的皮肤引起的感染 。如:复口吸虫(Diplostomum )的尾蚴主动钻入皮肤进入肌体后发育成囊蚴 b. 被动经皮感染:通过某些媒介将病原体带入

17、宿主 。如:鱼蛭(Pisciola )吸血后对锥体虫(trypanosome )的传播 3、经鳃感染:感染期寄生虫通过鱼鳃感染的为经鳃感染。,第三节 寄生虫、寄主和外面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影响宿主的功能和 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夺取寄主体内的营养,使寄主身体消瘦,抗病力大为减弱,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如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由于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压迫器官,使器官萎缩;或大量寄生官腔时,引起阻塞

18、。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 5)消化、吞噬或破坏宿主的组织细胞: 6)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Pisciola )、桡足类(copepods )等,二、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组织反应:寄生虫刺激寄主引起组织反应,如寄生部位形成结缔组织胞囊、周围组织增生、发炎等。 2)体液反应:如发炎时渗出液稀释有毒物质、产生抗体 3)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 5)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同一寄主体内,可以同时许多同种或不同种的寄生虫。其关系分对抗性和协助性两种。如寄生在鱼鳃上的钩介幼虫和单殖吸虫、甲壳类三者之间互有对抗作用。寄生在鱼鳃上

19、的伸展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则具有协助性。,四、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 水化学因子:如静水富氧环境单殖吸虫寄生较多,蛭类在硬水一般较软水为多等 季节变化 : 人为因子: 密度因子: 散布因子: 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都或多或少地起着作用。 上述所有这些条件都是外界环境的一个因素、一个方面,它们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综合地起着影响。,作业习题: 1. 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 病毒的复制分为哪几个阶段? 3.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有哪些? 4. 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 5. 真菌有哪些基本特点? 6. 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 7、寄主可分为几种类型 ?其特征如何? 8、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 9、简述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