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859739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9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 (2)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球科学概论 (2)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球科学概论 (2)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 (2)(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球科学概论绪 论主要内容26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 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科学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基础工作,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2. 仪器观测:可以获得地质活动的定量数据;可以确定人类不能直接感知的地质活动3. 大地测量:主要用于高程测量和地质体运动速率测定4.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 视域大、实时动态5. 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试验:重现并验证地质过程6.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7. 综合分析:地质学研究中经常会

2、出现“多解性”和“不确定问题”,需要综合分析8.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空间广阔,需要观测处理的资料量大,模拟形成演变过程复杂等三、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四、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思考题 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各自对应着哪些学科? 2. 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3. 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中有哪些主要的作用? 4. “水成论”与“火成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举出12个“将今论古”的实例。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主要内容一、宇宙 二、银河系与太阳系 三、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四、地球的形态本章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的形态一、宇宙 宇宙是无边无际

3、的空间与无始无终的时间的统一。1.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星际物质和星云: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星云。天体系统:按照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2. 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天球:以地球球心为圆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球体,用于反映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相对运动关系。星座:天球上具有自已独特形状并占据一定空间的恒星群落。二、银河系与太阳系1. 银河系:由包括太阳在内的大约1400亿颗

4、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螺旋状星系,侧面看呈中间厚边缘薄的扁饼形,正面看呈旋涡状。2.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主要由九大行星(从太阳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众多的小行星、卫星、慧星和陨星等组成。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和类木行星。三、地球、月球和地月系1. 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2.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3.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4. 月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地球旋转,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因而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四、地球的形状: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古希腊学者埃拉托

5、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6年-公元前195年)。他测得的地球的周长为39500km,这与近代的测定值40025km相当按近,换算成地球半径约为6370km。地球的表面形态 更详细1. 地球表面分别被陆地和海洋占据,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占70.8%;2. 地球表面起伏不平,陆地和海底均如此。3. 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和岛弧、海沟等组成。可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思考题1. 地球的形状有何特点?2.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什么面?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面?3. 陆地和海洋地形分别有哪些次级类型?各有何特点?第二章 地球

6、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次要1. 大气圈的结构:从下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或散逸层(1)对流层:大气圈最下面的一层,厚度随纬度而异,赤道附近厚1718km,两极仅89km。特点: 空气强烈对流;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等)水平分布不均匀,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 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该层的上部(3055km)存在多层臭氧层; 下部温度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升高,但升至3

7、0km以上时,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紫外线,温度升高。(3)中间层:自平流层顶至85km左右高空的大气层。 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至中间层顶界气温降至-83-113; 由于下热上冷,再次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 顶部出现弱电离现象。(4)暖层(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 空气很稀薄,质量占大气圈总质量的0.5%; 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升高,再次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到500km高空处温度高达1201;由于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氧、氦被分解成为原子,处于电离状态,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5)散逸层(外逸层):

8、位于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 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空气极为稀薄;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因离地球太远,地球引力作用弱,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快,气体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扩散。2. 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动力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由地球的自转和球面效应引起,它使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大气向东偏转,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的大气向西偏转。此外还有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等。(2) 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大气环流模式之一: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大气环流模式之二:地球旋转使大气运动方向偏转(水流也要偏转)。在北半

9、球,南北向运动的气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这就是科利奥力效应。注意:此模式的中纬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与前一个模式有所不同。 低纬环流赤道地表空气受热上升,在赤道地表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空形成高压带,分别向两极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东偏转,在纬度30附近的高空其运动方向与纬线基本平行,不能继续向两极运动,转而向地面运动,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 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两极大气冷却收缩,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南纬与北纬60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的“副极地低压带”;从极地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从副热带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与盛行行西风在

10、副极地低压带相遇时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3. 大气圈的演化:初始大气圈包括CO2、N2和其它气体,CO2可能高达20%;植物出现后,大气的成分开始变化,光合作用释放的O2开始在大气中聚集;现代大气圈主要由N2、O2和局部小量富集的H2O、CO2及其它气体组成。O2与CO2的比率由植物与动物维持恒定(0.03%)。二、水圈 背1. 水的类型:按天然水所处的环境可分为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1)海水: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水的运动:波浪、潮汐、海流(洋流)和浊流几种运动形式 波浪:水体呈波状起伏的运动方式。相当于一半波长的深度是波浪作用折下限深度。印度洋的海啸 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

11、性涨落的现象,是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流(洋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分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表层洋流主要由信风和海水密度差异引起,方向以水平为主,又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深层洋流主要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方向既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浊流: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一般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斜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等处。浊流向大陆坡下运动,剥蚀大陆边缘,扩大海底峡谷,形成海底扇和浊积岩,浊积岩中发育粒序层理(2)陆地水:主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沼泽与冰川等。 地面流水: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河流、洪流等)。地面流水的水质点运动方式:层流和紊流。 层流是

12、水质点相互平行而不相混合的水流,在地面流水中比较少见;紊流是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发生变化的水流,是地面流水主要的运动方式。自然界河流由于受到不平整河床的影响,往往呈紊流方式流动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往往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根据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种基本类型。包气带水:在岩石中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情况下,埋藏在包气带水中的地下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其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透水层内的地下水,又称层间水。 湖泊与沼泽湖泊:是陆地上较大的集水洼地。湖

13、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冰川融水和残留海水。湖水通过蒸发、下渗和流泄等方式不断消耗。有出口流泄的湖称为泄水湖,无出口的湖称为不泄水湖。湖水的化学成分主要与湖水的来源及自然地理条件有关。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冰川:是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集中在地球两极和高山地区。陆地表面的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又称冰盾或冰盖。特点:雪线位置低,分布面积大,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如格陵兰岛的冰川。山岳冰川:分布于高山地带的冰川。特点:雪线位置高,规模小

14、,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3)大气水: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以气态的形式存在,绝大部分分布于大气圈的平流层中。大气水主要来源于海水和陆地水的蒸发、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火山活动。常用湿度来表示大气中水的含量。相对湿度是空气实际水汽压与当时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绝对湿度是指一定量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该定量空气的体积之比。2. 水圈的循环: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之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三、生物圈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活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按其性状可分为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思考题1. 海水有哪些运动

15、方式?各有何特点?2. 陆地水有哪些存在形式?3. 片流与洪流、层流与紊流各是什么含义?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内容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本章重点)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四、地壳(本章重点)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主要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1. 密度: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g/c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2. 压力:地球内部压力总是随着深度而增加,地下深处的压力称静压力或围压,可表示为r=hrhgh,即静压力r等于某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地球物

16、质平均密度r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积。3. 重力:地球吸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主要取决于地球的引力。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重力加速度也简称重力。重力随纬度升高而增加。4. 温度 外热层:由于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温度可变的地球表层,平均深度约15m。 常温层:外热层的下界处温度常年保持不变,这一深度带称常温层。 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每向下100m所升高和温度。5. 磁场:地球周围的磁场也称地磁场。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的地磁要素。6.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2)固体地

17、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在快速受力的情况下易于显示弹性,在缓慢受力的情况下易于显示塑性;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易于显示塑性。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 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两个重要的波速不连续界面: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一个低速带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1. 地核:古登堡面(2885km)至地心部分。 (1) 主要由铁、镍和少量硅、硫等元素组成; (2) 密度高; (

18、3) 进一步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过渡层呈液体-固体过渡状态。2. 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质量大,是地球的主体部分; 70km至250km之间存在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1%10%),具较强塑性或流动性,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地幔岩由相当于超基性岩的物质组成,主要矿物成分可能是橄榄石和一部分辉石与石榴子石。3. 地壳:莫霍面以上至地表部分。 (1) 地壳中元素的组成与分布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地壳中最丰富的10种元素:O、Si、Al、Fe、Ca、Na、K、Mg、Ti、H,占地壳总质量的99.96%。其中O、 Si、Al、Fe四种元素即占

19、88.13%。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2) 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的形态: 柱状或针状:石英、辉锑矿、角闪石等; 片状或板状:云母、长石等; 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石榴子石、磁铁矿等 矿物的物理性质:指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等)、力学性质(硬度、解理与断口等)和相对密度、磁性、压电性等。 矿物的分类: 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分为五大类: 自然元素矿物:如自然金、银、硫等; 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 卤化物矿物:如石盐、钾盐、光卤石、萤石等。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如石英、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铝土矿、刚玉

20、、软锰矿等。 含氧酸盐矿物:可进一步分为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硼酸盐等,最主要的是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如长石、普通辉石、方解石等。(3)岩石: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如 等粒结构、碎屑结构等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岩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地壳中的岩石类型:根据成因,地壳中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根据形成环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喷出岩和侵入岩

21、。根据岩浆岩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以划分四大类:超基性岩:SiO245%,如橄榄岩、苦橄岩;基性岩:45%SiO252%,如玄武岩、辉长岩;中性岩:52%SiO266%,如花岗岩、流纹岩。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而形成的岩石。鉴别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层理、具有一定磨圆的砾屑(或晶屑)。常见沉积岩:砂岩、灰岩、泥岩变质岩: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鉴别变质岩的两个重要特征:片(麻)理和变质矿物。 地壳的类型:根据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的

22、特片,可把地壳分为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加内容特点:厚度较薄且较稳定,物质成分相当于基性岩,变形较弱,时代较新特点:厚度变化大,结构较复杂,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石,物质的平均密度比洋壳小,变形强烈,形成年代较老,演化时间长思考题1. 地壳、地幔、地核和岩石圈各自主要分布在多大深度内?2. 简述45种常见矿物的主要特征?3.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具有哪些明显的差别?在三种岩石类型中分别列举12种常见岩石类型。4.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各有何特点?第四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背主要内容一、地质年代 1.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本章重点) 2.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 3. 地质年代表(本章重点

23、)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2. 地质作用的类型(本章重点)一、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测定的,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也称绝对地质年龄。1.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1)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覆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就是地层层序律。(2)化石层序律生物演化律: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

24、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反之则越新。(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者老。2. 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测定3. 地质年代表(1)地质年代单位及地层单位划分把地质历史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为一些不同级别的时间段,分别以宙、代、纪和世为单位,这就是地质年代单位。与宙、代、纪和世对应的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分别以宇、界、系和统为单位,这就是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地层单位宙宇 代

25、界 纪系 世统在地层单位里还可进一步分为群、组、段三级。(2)地质年代表及其生物特征冥古宙(距今46-36亿年):目前所知不多太古宙(距今38-25亿年):有大量岩石记录,极原始的菌藻类元古宙(距今25-5.7亿年):岩石记录十分普遍,生物主要为各种原始的菌藻类及少量海绵动物、水母及蠕虫等。显生宙(距今5.7亿年以来):大量较高等生物大量出现,晚期出现人类,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距今5.7-2.5亿年):从老到新包括6个纪,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前3个纪归入早古生代,后3个纪归入晚古生代;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从老到新包括古近纪(老第三纪)

26、、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的下一级单位“世”的名称比较特殊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引起这种变化的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质。1.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包括来自地球外部的能源(外动力)和地球内部的能源(内动力)。 地球外部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 地球内部能源主要包括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和化学能、结晶能等。2. 地质作用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地质作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引起地质作用的能源类型分类表层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外部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

27、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2)根据传递地质营力的介质类型分类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对地表的改造过程;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对地壳表层的改造过程;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对地表的改造过程;湖泊的地质作用:湖泊对地表的改造过程;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对地表的改造过程;风的地质作用:风对地表的改造过程。(3)根据地质作用的具体方式分类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剥蚀作用: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

28、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过程。搬运作用: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过程。沉积作用: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过程。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思考题1. 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分别是根据什么方法得到的?2. 地质年代表中有哪些宙、代和纪?宙和代的同位素年龄范围是多少?各宙和代有哪些主要的生物特征?3. 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是怎样对应的?4. 地质作用有哪些次级类型?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背主要内容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

29、风化作用的类型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三、剥蚀作用的概念与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四、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1.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2. 风化作用的类型: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1)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特点: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碎裂

30、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物理风化又可分为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温差风化:由于温差变化,岩石在热胀冷缩过程中逐渐破碎的过程,常发生在温差较大的干旱气候地区。 冰劈作用: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岩石裂解的过程。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与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作用机制类似于冰劈作用。 层裂或卸载作用:岩石因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或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和裂解的过程。(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特点:不仅发生岩石破碎,而且岩

31、石的物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可分为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等次级方式。 溶解作用: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组分,使其松软、破碎的过程。 氧化作用: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常使多价态元素从低价向高价态转变。 水解和碳酸化作用:水解是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带OH-新矿物的过程。碳酸化作用是指当CO3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如钾长石转变成高岭石、铝土矿和蛋白石。(3)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岩石的破坏过程,分生物物理风化作

32、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二、风化作用的产物1.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石块。在地势较陡的情况下可形成倒石锥。2.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和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3.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生物物理风化的产物和生物化学风化的产物。土壤主要是由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4.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剖面上风化壳在成分和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差异。5. 土壤: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一般是在风化壳和松散沉积层的基础上,经生物及其它风化作用的综合改造而形成的。一般地,自上而

33、下可分为表土层、淀积层或心土层、母质层。三、剥蚀作用的概念与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1. 剥蚀作用:各种运动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破坏地表岩石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 与风化作用的重要差别:使地表矿物或岩石剥离原地。根据作用方式,可把剥蚀作用分为机械剥蚀、化学剥蚀和生物剥蚀。根据运动介质的类型可把剥蚀作用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的剥作用。2.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由地面流水引起的剥蚀作用。(1)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进行改造,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根据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分为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和化学侵蚀作用;根据

34、侵蚀的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河流的下蚀作用水力活动:流水使基岩碎片松动并且移动碎屑和砾石磨蚀作用:松动的颗粒磨蚀河床,有时形成孔洞溶蚀作用:流水从碎屑和河床中溶解阳离子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它控制着河流下蚀作用的深度。 河流的侧蚀作用(旁蚀作用):河水以自身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过程。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河流中水流的流速分布:在河谷平直段,最大速度的水流基本位于河流中央;在河谷弯曲段,最大速度的水流总是位于凹岸一侧,这是引起凹岸侧向侵蚀的根本原因。河流弯曲处,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凸岸沉积四、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1. 地下

35、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兼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地形称为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形。2. 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挖掘作用(拔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过程,其强度取决于岩石性质和冰层厚度等因素。磨蚀作用(锉蚀作用):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其强度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岩屑的性质、冰层

36、的厚度及冰川的流速等。冰川擦痕磨蚀作用的产物3. 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动力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过程,可分为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吹扬作用(吹蚀作用):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过程,其强度取决于风速、地面植被和地面松散物质特性。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过程,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沙流、风速和地面性质。近地面风蚀作用强,吹蚀量大,最终形成上粗下细状。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海蚀作用: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坏过程。根据作用方式,海蚀作用可分为机械海蚀作用、化学海蚀作用和生物海蚀作用。机械海蚀作用:由海水运动的动能引起的

37、对海岸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程,按破坏方式可再分为冲蚀和磨蚀。化学海蚀作用: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过程。生物海蚀作用:生物对海岸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程。海蚀凹槽(向大陆方向楔入的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支撑力减小而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就是海蚀崖。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海蚀柱:海岸被剥蚀后残余的基岩柱。思考题1.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各有哪些类型?2. 气候、植被、地形和岩石特征是如何影响风化作用的?3. 剥蚀作用有哪些类型?4.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造成哪些地貌?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 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是通过哪些方

38、式实现的?6. 海蚀作用有哪些方式?各自形成什么样的海岸地貌?第六章 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背一、搬运作用的概念与搬运作用的方式 二、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本章重点)三、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 四、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本章重点)五、地下水、冰川和风的沉积作用 六、湖泊(及沼泽)的沉积作用七、海洋的沉积作用(本章重点) 八、成岩作用一、搬运作用的概念与搬运作用的方式1. 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就是搬运作用。 对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的搬运过程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2. 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 机械搬运:运动介质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主要

39、以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的方式搬运,搬运过程不改变碎屑的物质成分。化学搬运:运动介质对溶解物质的搬运过程,主要以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形式进行。(1)机械搬运作用 推移:碎屑颗粒沿介质底面滑动和滚动的搬运方式。特点:粗碎屑物质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搬运,搬运能力取决于流速、颗粒大小、颗粒成分、颗粒形状等。 跃移:碎屑物质沿地面呈跳跃方式向前移动的过程。特点:细砂、粉砂主要以这种方式搬运,搬运能力与受力状况、流体流速、颗粒大小、形状、性质和排列情况等因素有关。 悬移:细小的碎屑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的过程。特点:主要发生在紊流中,搬运能力与紊流作用、流体粘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性质等因素有关。 载移:碎屑物被

40、冰川搬运的过程。特点:搬运介质呈固体状态,搬运能力巨大,可以搬运巨大的冰漂砾,也可以搬运细小的粉尘。(2)化学搬运作用 胶体溶液搬运: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常呈胶体溶液被搬运。特点:胶体溶液进入海洋或湖泊时,常发生胶体凝聚沉积。赤铁矿(Fe2O3)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沉淀的。Al、Mn和Si等常以这种方式搬运 真溶液搬运:易溶组分呈离子状态溶于水中,以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的过程。特点:搬运能力与被搬运物的溶解度、水介质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压力以及CO2含量等因素有关。石灰岩(CaCO3)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运的。二、不同营力的搬运特点1. 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 (1

41、)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 (2)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流速和流量,流速增加一倍,搬运能力增加64倍; (3)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都可能存在,在河流的不同段,搬运方式可能不同; (4)河床中砾石的扁平面一般倾向河流上游。2. 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1)以化学搬运作用为主; (2)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此外还与水温、压力、运移速度、酸碱度和CO2含量等因素有关。3. 冰川的搬运作用 (1)以载移方式为主,搬运能力巨大; (2)被搬运物被冻结在冰川内部不能自由移动,因而分选和磨圆都极差; (3)冰川的搬运能力取决于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

42、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等因素。4. 风的搬运作用 (1)以跃移和悬移方式为主,粉砂与粘土以悬浮方式可长距离搬运(如沙尘暴); (2)搬运能力取决于风速、被搬运物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等因素。 (3)风暴(风速大于20m/s)的搬运能力极大。5. 海洋(及湖泊)的搬运作用 (1)滨海主要由波浪搬运,峡湾或潮汐通道附近主要由潮流搬运,半深海与深海主要由海流搬运; (2)滨海地区推移搬运方式盛行,横向搬运导致良好的分选和碎屑物的带状分布; (3)滨海砾石的扁平面倾向海洋; (4)湖泊的搬运作用与海洋类似,但强度弱。三、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表现在碎屑物质的成分、粒度、分选性和外形方面

43、1. 成分的变化抗风化能力差的矿物(如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和岩石碎屑(如灰岩、泥岩、片岩等)随搬运距离增加而减少。稳定组分(如石英、燧石等)则随搬运距离增加而相对增加。成分成熟度: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被搬运物与物源的相对距离。2. 粒度和分选性的变化(1)一般地,对河流和风而言,随着搬运距离增加,被搬运物的粒度趋于变小,分选性趋于变好;(2)海洋搬运物的粒度一般向着海洋方向减小,分选性也较好;(3)冰川搬运物的粒度变化悬殊,分选性极差。3. 圆度和球度(总称磨圆度)的变化 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 圆形的程度。 破碎作用可降低圆度。 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形的程度。(

44、1)除冰川外,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磨圆度一般都变高。(2)冰川以载移方式搬运碎屑,颗粒之间的磨蚀作用差,冰碛物一般呈棱角状。四、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场所后,由于条件改变而沉淀、堆积的过程。沉积物: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机械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化学沉积作用: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因为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产生沉淀的过程。生物沉积作用: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相关的沉积过程。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化学沉积作用微弱。1. 河流的沉积作用:三个主要沉积场所 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

45、、入湖及支流入主流处; 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 河流弯曲处,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凸岸沉积三角洲:河流入海、入湖的河口地区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称为三角洲。一个小型的河流三角洲,剖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层结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河口沉积逐渐向海或湖推进,在河流侧蚀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河流三角洲通常处于游移状态。河流由洪水泛滥形成天然堤的过程:洪水期河水漫过河岸,流速骤减,河水携带的大量悬浮物质在岸边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堤。天然堤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泥互层。冲积物:河流沉积物统称冲积物。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 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呈叠瓦状排列; 碎屑物质的分选性一般较好; 碎屑颗粒的磨圆

46、度一般较好; 冲积物层理发育,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冲积物剖面上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板状; 具有下部河床沉积、上部河漫滩沉积的二元结构2. 洪流和片流的沉积作用洪流造成的典型沉积体之一洪积扇洪流出山时水流分散,搬运能力急剧下降,携带的碎屑物堆积在山口呈半圆锥形或扇形堆积,称洪积扇。河流在出山口时也可形成类似冲积扇。洪积物的特点: 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分选差,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 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到次棱角状之间; 层理不发育; 不具二元结构,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叠置,呈现多元结构。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

47、形成的碎屑堆积物,其主要特点(与洪积物相比): 物质成分比洪积物更单一,砾石含量少; 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磨圆度更低,砾石的棱角分明; 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 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裙地形,而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沟口。五、地下水、冰川及风的沉积作用1.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常形成钟乳石和泉华沉积物。溶洞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溶洞内的沉积作用一般会形成钟乳石。石钟乳:溶洞顶形成的悬挂的锥状沉积物。石笋:从洞底向上生长的笋状沉积物。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在一起时称为石柱。钟乳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统称钟乳石。泉华:沉积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泉是地下水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48、。2. 冰川的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由冰川形成的沉积物称冰碛物。冰碛物的主要特征: 山岳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区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大陆冰川的冰碛物成分复杂; 冰碛物分选差,大型漂砾与粘土、泥混杂,形成“泥包砾”现象; 冰碛物磨圆度极差; 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无层理; 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 冰碛物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3. 风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作用属于纯机械的沉积作用。风力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1)堆积方式 沉降堆积:因风速减弱(其沉降速度大于紊流与涡流的上举分速)而发生。 遇阻堆积:碎屑物因遇到障碍物(如树林、砂丘、植被、石块、陡坎等)而发生堆

49、积。沉积作用可以发生障碍物的迎风坡上,也可以出现在障碍物的背风坡上。如果含砂气流遇到湿润或较冷的气流而被迫上升,部分较粗的砂粒也可堆积;如两股含砂气流相遇,尤其是在风向几乎平行的条件下,气流相互干扰,风速降低,部分砂粒也可以沉积。这都属于遇阻堆积。在含砂气流经常发生的地区,悬浮高度大于且粒度小于0.05mm的颗粒遇到冷湿气团时,砂粒便和雨滴凝结形成大量小团粒,发生降尘现象。(2)风成砂的特点 砂粒多为石英,少量长石、暗色矿物、碳酸盐岩等不稳定矿物; 分选良好; 磨圆度高,石英砂的表面呈毛玻璃状,并有小的碰撞坑; 较粗的砂粒表面常有氧化铁、氧化锰析出,形成具有油脂光泽的薄膜,称为沙漠岩漆; 发育

50、中小型交错层理,有时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风成砂中生物遗迹稀少,有时存在蒸发盐矿物。(3)风成黄土的特点一种灰黄或棕黄色有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其成因复杂,但以风成为主。 各地风成黄土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不受下伏基岩影响。黄土中石英和长石占90%以上; 分选良好,大部分颗粒局限在0.050.005mm的范围内; 由于颗粒细,又呈悬浮搬运,故磨圆度差; 层理不发育,发育垂直节理; 孔隙度高达44%55%,常含钙质结核。六、湖泊(及沼泽)的沉积作用淡水湖以机械沉积为主,咸水湖以化学沉积为主。1. 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 碎屑物主要来自河流和湖岸岩石的破碎物; 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

51、,湖心往往沉积湖泥,呈同心环带状分布; 山区湖泊碎屑沉积物的粒度偏粗,平原区湖泊的沉积物粒度较细。2.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1)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湖泊多为泄水湖和淡水湖。 Fe、Mn、Al等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是潮湿气候区化学沉积的主要物质; 钙质可以在湖泊中以化学沉积的方式沉淀,形成钙质泥。(2)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湖泊多为不泄水湖和咸水湖。 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根据化学沉淀物的沉淀顺序可以把盐湖沉积分为四个阶段: 碳酸盐阶段: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因饱和而沉淀; 硫酸盐阶段: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沉淀; 氯化物阶段:以NaCl为主的天然卤水; 沙下湖阶段:固体盐类被碎屑物覆盖成

52、为埋藏的盐矿床。3. 沼泽的沉积作用 以生物化学沉积作用为主; 沉积的产物是泥炭。七、海洋的沉积作用 重要根据沉积环境,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几个环境分区的沉积作用。1. 滨海的沉积作用:滨海是介于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海滩沉积:海滩是海岸地带由碎屑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坦地形,分砾滩和沙滩。沙滩表面具不对称波痕,内部具交错层理。 潮坪沉积:潮坪是高潮时海水能到达而平时海水不能到达的宽阔平缓地带。 沉积物以细砂、粉砂和粘土为主。 潮坪沉积具有双向斜层理; 沉积物表面发育波痕、泥裂、虫迹等。 沙坝及沙嘴:波浪破碎后,其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平行于海岸的长条形垅岗,就是沙坝。滨海区波浪

53、的运动特点,波浪破碎处形成沙坝,沿岸流的作用形成沙嘴 贝壳堤:动物死亡后,其骨骼被海浪冲到海滩堆积形成的贝壳富集体或介壳滩就是贝壳堤。2. 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是低潮线至水深200m之间的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大致与大陆架相当,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沉积区。(1)浅海的碎屑沉积,特点: 近岸带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 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 远岸带粒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分选好,成分较复杂。(2)浅海的化学沉积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场所,沉积物主要有碳酸盐岩、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 碳酸盐岩: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引起海

54、水中CO2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积。 硅质沉积:硅质胶体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燧石常呈结核状、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颜色多样。 Al、Fe、Mn及海绿石沉积:Al、Fe和Mn质胶体进入海洋后,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凝聚沉积,因海水动荡易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 海成铝土矿由铝的氢氧化物组成; 铁质沉积物主要为赤铁矿和褐铁矿; 锰质沉积物以水锰矿、硬锰矿为主; 海绿石由Si、Al和Fe的胶体吸附K离子而成 磷质沉积:海洋的深层由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

55、高,CO2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 胶磷石与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3)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 浅海带生活的底栖生物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堆积,形成介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 生物礁是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物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3. 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半深海是水深200m2000m之间的地带,在海底地形上相当于大陆坡的位置;深海是水深大于2000m的广阔海域。沉积物特点: 只有浊流、冰川、风暴和火山作用能把粗粒碎屑物质带到

56、半深海和深海地带; 除上述粗粒沉积外,一般都是一些胶状软泥,其成分大体相似,颜色有蓝色、绿色、红色等。 生物沉积主要是一些生物软泥,包括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等。 深海沉积速率较低,化学沉积作用形成锰结核、多金属软泥等。 由于大洋环流把氧气从海洋表面带到深海海底,深海海底可以处于氧化状态。八、成岩作用 :由松散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包括压实、胶结和重结晶作用。1. 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特点:导致沉积层的渗透率降低,颗粒间的连接力增大,抗侵蚀能力增强,但不能使沉积物转变成为岩石。2. 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

57、)将松散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特点: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参与其中,胶结物可以充填岩石的部分空隙,也可以填满全部空隙;主要有钙质、硅质和铁质胶结;碎屑岩主要通过胶结作用成岩,碳酸盐岩易于发生强烈的胶结作用。3. 重结晶作用: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矿物组分发生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特点:重结晶前后,矿物的晶形、大小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变;重结晶作用与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思考题1. 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分别有哪些次级方式?2. 河流(曲流河)在哪些部位易于发生沉积作用?各形成什么沉积物?3. 沉

58、积作用的三种基本方式是什么?4. 溶洞沉积物是如何形成的?可形成哪些主要的地质体?5. 冰碛物有什么特点?6. 为什么说黄土是风成的?7. 气候如何影响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8. 滨海和浅海地区主要形成哪些沉积体?9. 半深海和深海的沉积物有什么特点?10. 成岩作用有哪些方式?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一、岩浆作用 1. 喷出作用 2. 侵入作用二、变质作用 1. 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 2.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三、地壳中三大类岩石的演变一、岩浆作用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的、粘稠并富含挥发份的熔融体。岩浆作用:岩浆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直到

59、冷凝成为岩石的这一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岩浆作用的类型: 根据岩浆是否喷出地表,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根据SiO2含量,可分为四类详细1.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不再活动的火山。如山西大同火山群,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20米;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也是一座著名的死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活动而近百年来停止活动的火山。如黑龙江五大莲池(1720-1721年大量喷发)、日本富士山(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 )。活火山:现在正在活动或近百年来有过活动的火山。如美国圣海伦斯火

60、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最近一次喷发1994年)、新疆于田县南部克里雅河源头 的卡尔达西火山 (1951年5月27日喷发 )、台湾的大屯火山(火山口产自然硫)。(1)火山喷发的基本方式:据火山通道分类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并喷溢出地表。特点: 火山口呈线性或串珠状排列;地质历史早期这种喷发方式占主导;现今主要局限在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带;以粘性小、流动性大的基性岩浆为主。 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着火山喉管(岩浆通道)喷出地面,平面上呈点状喷发。特点: 火山口呈孤立点状,通常位于两组断裂的交叉点上;中生代以来以这种喷发方式占主导;据喷发时爆裂程度可分为猛烈式、宁静式和递变式三种次级类型。(2)喷出作用的产物 气态喷出物 特点:贯穿火山喷发始终;成分以水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