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774901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76.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讲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第一讲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增权理论概述 第三节 优势视角分析 第四节 两种视角的比较,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析框架,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类型学”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谓“类型学”就是依据某个或某几个维度,将社会现象进行分类,通过类型内部及类型之间的比较,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 “类型学”最关键也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分类维度。,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学,激进,宏观,温和,微观,人本倾向社会工作,发展倾向社会工作,矫正倾向社会工作,增权倾向社会工作,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学,(一)矫正倾向的社

2、会工作 1、行为主义治疗模式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3、精神分析治疗模式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学,(二)人本倾向社会工作 1、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2、功能学派 3、人格自我心理模式 4、优势视角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学,(三)赋权倾向社会工作 1、增权社会工作 2、社区行动模式 3、建构主义社会工作 4、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5、激进福利学派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学,(四)发展倾向社会工作 1、社会发展理论 2、发展型社会政策 3、社会策划模式 4、系统视角 ,第二节 增权理论概述,一、增权的概念 二、增权理论模式 三、增权模式的实践策略,一、增权的概念,(一)权力 (二)无权(去权)

3、(三)增权,(一)权力,1、权力的微观界定: (1)班德拉:权力是获得所需要的东西的能力 (2)梅(May, 1972):权力是影响、感化和改变其他人的能力 (3)平德休斯(Pinderhughes, 1983):权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影响自己生活空间的力量施加影响的能力。,(一)权力,2、从微观界定走向宏观界定: 古铁雷斯和刘易斯(Lewis)(1999): 权力赋予人们影响其生活过程的能力、和其他人共同控制公共生活的能力, 以及加入公共决策机制的能力; 另一方面权力也可以被用来阻碍被打上耻辱烙印( stigmatized) 群体的机会、把其他人及他们的关注排斥出决策, 以及控制其他人。,(

4、一)权力,权力的微观界定反映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心理学地位,在案主适应环境的能力层次上讨论权力问题。 权力的宏观界定回到了韦伯的经典学说:权力是一个人不顾他人意愿而实施自己意愿的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显然是社会结构赋予的,无论是有形结构(如科层制)还是无形结构(如非正式制度、习俗)。,(二)无权(去权),1、无权的界定 2、无权的原因 3、无权的内化,1、无权的界定,无权是指行动者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缺乏控制的现象。 海勒雅玛和塞廷戈克(1986)认为, 倘若没有充分的个人资源, 一个人就不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2、无权的原因,既然权力来自社会结构,那么无权也一定是社会结构安排的结果。 (1

5、)资源配置中的不平等地位 (2)社会身份赋予中的边缘地位 (3)社会政策的区隔与排斥,3、无权的内化,帕森斯( Parsons)、乔根森( Jorgensen) 和赫南德斯(Hern ndez) ( 1994) 指出, 当个人对侵害他们的社会系统感到无权时, 他们会把这种感觉内化并逐渐认为自己是无助的。 勒纳( Lerner, 1986) 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会由于承认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精神思想的形式妨碍他们实现实际上存在的可能性而造成他们真正的无权。,(三)增权,所罗门( Solomon, 1976) 认为, 增权是一个过程, 由此, 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一道参与一套活动 , , 目的在

6、于减少由于作为被耻辱烙印化之群体的成员而由负面评价造成的无权 拉帕波特(Rappaport, 1981、1984、1987)认为, 增权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人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务获得控制的机制。,(三)增权,增权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区等三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 增权包括参与行为、施加控制的动机、效能和控制感; 组织层面上的增权包括共同领导、发展技巧的机会、扩展有效的社区影响; 社区层面的增权由受到增权的组织构成, 包括公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容许在冲突期间公正地考虑等。,二、增权理论模式,增权的主旨在于通过减少社会和个人障碍对于行使现有权力的影响,增强运用权力的能力和自信,以及从某些群体和

7、个人身上转移权力,帮助案主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 增权往往与倡导联系在一起。倡导的目标在于代表无权案主的利益去面对强权者和社会结构。,二、增权理论模式,(一)增权理论的思想来源 1、增权模式与激进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存在思想渊源关系 2、但是它更现实地认识到激进模式在现有社会形态中的实施困难 3、某种意义上,增权理论与社会民主主义有着更直接的亲和关系,二、增权理论模式,(二)倡导的不同形式 1、保护脆弱人群 2、创造可以增强功能的支持 3、保护并提出主张或诉求 4、培育认同与控制,二、增权理论模式,(三)增权与参与的方式 1、增权,包含对压迫的挑战,并使人们可以控制那些影响他们的事件。

8、 2、控制,表现在人们可以界定自身的需要,以及在决策和计划中拥有发言权 3、资源,为人们提供个人资源,以获取权力 4、引导机构更加开放,方便人们参与,二、增权理论模式,(四)增权实务的三原则 1、背景脉络化 2、增权的过程性 3、增权的集体性,三、增权模式的实践策略,(一)问题分析与工作目标 (二)增权倾向的实施策略,(一)问题分析与工作目标,1、案主问题的来源分析 (1)案主问题来源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 (2)制度中资源流动方式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根源 (3)但是,并不绝对排斥个人层面的分析(女性主义和增权模式),(一)问题分析与工作目标,2、工作目标 (1)改造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 (2)重

9、建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 (3)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二)实施策略,(二)实施策略,(三)实施策略,第三节 优势视角分析,一、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 二、优势视角的分析方法 三、优势视角的实现方式,一、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一)问题视角的分析逻辑 (二)转向优势视角 (三)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一)问题视角的分析逻辑,陈述症状,专业诊断,关注病态,实施治疗,恢复健康,(二)转向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对问题视角的批判是从对“问题”界定的反思开始的。 问题视角认为,求助者生活中出现困境并向专业机构求助,这种状态就意味着案主出现了“问题”。但是关于“问题”一词的本身,以及“问题”如何被概念化的,并没有加

10、以反思。,(二)转向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将提问往前更推一步,进一步设问:一种状态或行为是如何被界定为“问题”的? 借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势视角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状态和行为也不构成问题,“问题”存在于语言和他人的视野中。 个体本身不构成问题,每一个个人都是完整的、具有潜能的人。,(三)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1、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2、创伤或困境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案主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着资源 5、案主优势发挥和环境资源改善更促进案主正常化和资本化,二、优势视角的分析方法,1、个人的优势 2、个人的缺失 3、环境的优势 4、环境的

11、缺失,三、优势视角的实现方式,(一)优势发挥的突破点:抗逆力 (二)抗逆力分析的方法 (三)抗逆力的发挥,(一)优势发挥的突破点:抗逆力,1、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之后可以反弹的能力。 2、人类生活不断遭遇各种困难或挫折,但是始终能够应对挑战并化解冲突。这就是抗逆力的普遍存在。 3、抗逆力的存在证明了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 4、抗逆力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展现在家庭和社区之间。,(二)抗逆力分析的方法,挑战性,技巧性,无聊象限,流动象限 (高抗逆力),冷漠象限,焦虑象限,(三)抗逆力的发挥,提供机会促进发展,建立和沟通高期望,提供关怀与支持,增加亲社会连结,建立清晰边界,教授生活技能,第四节 两种视角的比较,1、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2、增权理论主要是一种宏观视角,优势视角主要是一种微观视角。 3、增权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激进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温和理论。 4、增权理论的对话对象是社会工作的维护立场;优势视角的对话对象是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