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6282960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7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吕和融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纪念年,在这30年里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与变化也是及其深刻的。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虽然几度易主,改革曲折艰辛,但终究不断发展壮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历史回顾风雨30年,硕果累累 1951年至1959年,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组建,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1959年至1980年,农村信用社先后下

2、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1980年至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管理,合作制“三性”基本恢复,期间设立了县级联社,但实际上成了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由人民银行进行管理与监管。2021年银监会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划归其下属的银监局管理。直至2021年底,成立省级联社,农村信用社归省(自治区)级人民政府管理,省(自治区)联社受省政府委托对辖内农 1村信用社管理。近年来各地在组建统一法人信用联社的基础上纷纷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篇章。 业务发展迅速。农村信用社30年来的业务发展

3、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我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其存贷款规模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元发展至2021年存贷款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存贷款市场份额均排名县级金融机构首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狭窄,仅仅为社区社员提供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至今已开展诸如动产和不动产抵押、担保、质押、房地产按揭、汽车按揭、农户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的存贷款业务。 结算手段不断丰富,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至今,农村信用社不但开通了农信银全国同存通兑业务,发行了银行卡,参加了大小额支付系统,而且有的地区已安装自动取款机,实行单人临柜等。

4、加强与财政、税务、烟草、石油、电信等大户在款项代发代扣、上门收款等方面合作,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代理保险业务,与工行、农行、中行等金融同业加强合作,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极大地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服务手段将全方位向先进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2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以我县农合行为例,至2021年底,已实现营业利润万元,资本充足率达,不良贷款占比为 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员工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信用社并无自身的营业办公楼,自有的固定资产也非常少。由于身处农村,员工的工资待遇普遍比较低,社会地位低下。而改革发展至今,我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不但拥有自己的办公宿舍楼,而且大多数营业网

5、点已装修一新。而随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不断改善,员工待遇不断提高,现在“信合人”已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存在问题。尽管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业务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风险控制体制有待加强。在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金融企业的官办色彩浓重,如何转变管理方式,强化“三会”功能,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以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发展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另一重要课题。 未来展望挑战与机会并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机无限。临近桂林

6、市区的临桂农村合 3作银行更是迎来了桂林城市化进程发展所带来的历史重大机遇。在未来3年左右,临桂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规模可望再翻一番,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各种商业银行机构蜂拥抢占农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和县城不断增设网点、村镇银行开始在各地创建、农业银行的发展中心重新向县域经济转移、桂林市商业银行向县城增设网点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将使得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空前激烈。 (二)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结算渠道和理财产品等优势强挖农村合作银行中的高端客户。 浅谈发展对策 一、利用优势,摒弃不足

7、,多渠道融通资金。 一是要实行全员营销,全力塑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形象。根据目前县域存款业务发展的新特点,牢固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把存款业务市场做大、做强,要把组织各项存款作为增强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和提高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扩大储蓄存款总量,积极寻找客户,争取客户,巩固客户,对存款大户实行立体化攻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熟、地熟、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 4二是要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优质服务。农村合作银行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提高办更好质量和效率,经弥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结算体系上的不足,在提高常

8、规服务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业务,同时积极向一些垄断行业渗透,以求扩大一些新的高端客户群体,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循序渐进,稳步渐进,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开辟并占领市场。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增强干部职工吸收存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但是,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众多,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因此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吸收存款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利益激励人,以机制驱动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把存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广泛开展存款业务竞赛,建立一套以存款为目标的有效分配

9、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快捷、便利、全方位服务“三农”的优势,积极扩大存款客户群体。 二、找准市场定位,全力打造“信合品牌”。 明确信用社市场定位。信用社必须清楚地看到其发展趋势,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发展上要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形势。在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支持上,农村信用社要利用点多面 5广,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居民提供及时快捷、便利、灵活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群,全力打造“信合品牌”。 找准开展业务经营的切入点。在巩固提高原有业务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业务品种与服务领域。要加强调研,明确经营重点,不断拓展新的业务,认真全面地对所有制经济成份进行分析研究,建立

10、信息库,并围绕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开发新的业务品种。目前金融市场上有着不同层次的客户群,农信社要细分市场,按照一地一策,一社一策,一客户群一策的原则,在存贷、中间业务等方面争取主动及早切入,占领市场制高点。 培养优质客户群。客户是信用社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在经营上应尊重实际,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居民经济发展的特色路线。同时,在资金充足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可全力争取大型高端客户。针对贷款市场黄金客户争夺激烈的现状,信用社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对保证方式的贷款实行高利率,抵、质押方式的贷款实行低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低利率等。并在以上措施下,坚持以信贷

11、支持为基础,通过攻关和服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对于大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信用社要充分用足信贷规模,争取最大效益。 (三)加快基础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6针对目前农信社人员的工作特点,全员要统一思想,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组建集合“航母”。同时,要以“实现形象工程”为突破口,抓好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树立老字号“信合”品牌形象。另外,要注重建设基础设施的“硬件”载体。一是要继续扩大电子化建设的覆盖面,完善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软硬件体系,二是要开展丰富的员工文体生活,抓好阵地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另一方面,信用社要正视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加强员工培训,进一步提高

12、员工素质,改善信合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增强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活力源泉。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思维活跃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用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 中国的发展前途决定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前途,在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大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地市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在将来数年将不断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上市融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成为中国银行业中一支有着重要地位的生力军。 第二篇: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范文)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2021-09-2021:45字体:大中小 湛江是个年轻的城市,自1900年开始大规模开埠建设至今仅10

13、8年。湛江是我国最早输入西方现代经济及经历过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早在世纪初湛江就已成为与香港、澳门齐名的国际市场。在抗战期间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后,湛江曾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是我国沿海最活跃、最繁忙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湛江的对外经济发展盛极一时。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湛江人久违了的对外开放意识又被重新唤醒。1984年,湛江被确定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决定大大激发了湛江人改革开放的热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湛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已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

14、市完成生产总值892.56亿元,比1984年增长898.8%,年均增速10.5%。近3年每年连续净增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3217元,比1984年增长547%,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49.3: 27.9: 22.8变为2021年的19.847.332.9。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湛江工业已建成石油、电力、制糖、纸浆、家电、饲料、水产品加工、纺织八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比1984年增长2141.3%,年均增长14.7%。农业开展了以发展水果、水产、畜牧为主的商品化规模生产,结束了延续2021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进入现代农业

15、产业化时代。目前,湛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糖蔗、对虾、珍珠、红橙、菠箩、剑麻、富贵竹等特色产业基地。外经贸发展很快,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5.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64.42倍,年均增长20.1%。198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20.1亿美元,去年1.5亿美元,年均增长12.1%。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比1984年的2.09亿元增长80.77倍,年均增长21.1%。目前,湛江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2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仅202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77亿元,比1984年增长3807.7%,年均增长16.5%。

16、近年来,已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的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陆岸油码头、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等重大港口工程,2021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150万吨,比1984年增长581.4%。建成了粤海铁路、黎湛铁路复线,粤湛、渝湛高速公路,扩建了湛江机场。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的33.7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73.4平方公里.市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5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5.7%,居全国重点城市第4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连续四年居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等称号。 (三)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

17、02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是1984年767.7元的14.8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是1984年368元的13.5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人民实际收入仍有很大增长。 二、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我市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己同自己比,取得许多成绩与进步。但同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同首批开放的13个沿海城市相比,则存在不少差距。自1984年至2021年,全省经济的年均增速达13.6%,而我市仅1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第14位。实

18、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进出口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排在第13位。2021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86元,分别排第14位、第12位和第13位。我市几乎所有经济指标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排位中都相当靠后。湛江经济发展不够快有下面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是与我省经济发展中心广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香港距离较远,接受到的经济辐射较弱。湛江虽然也有港口,但国际集装箱航线和班轮都很少,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交货远不如珠三角便捷和省钱。在湛江办外向型企业的地缘优势比珠三角要差得多。 二是对国家给予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没有很好地

19、学习、研究和运用,错过了利用优惠政策发展湛江经济的大好机遇。90年代后期个别主要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卷入了全国特大走私案,给湛江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注重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工业发展的滞后减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港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效果和进程。 五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滞后,致使90年代初曾闻名全国的“三星”、“半球”等大型国有、集体企业及一批规模较大的国企因体制上的缺陷而最终垮掉。 六是县域特别是乡镇财力严重不足,缺乏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经济发展

20、长期停滞不前。 七是在县域,由于办公经费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各部门利用职权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几点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省内、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与自己过去相比,则已有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下面一些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后无论是把握机遇还是应对挑战,都要靠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工业立市”。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

21、产业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港口兴市”。要通过港口的发展推动临港大工业、对外经济、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生态建市”。要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要通过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去加速经济发展,并顺利解决三农问题。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要关注民生,设法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并注意搞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在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湛江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注意确立下面一些发展思路

22、: (一)实施钢铁带动战略,构建重化工业产业链。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3月发文确定宝钢将在湛江建设大型钢铁厂。湛江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要以建设东海岛现代化钢铁新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抓好湛江钢铁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派出160多人的强大工作组,开展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并保证在项目立项后三个月内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我市已计划在上海和珠三角召开钢铁配套项目大型招商会,重点引进与钢铁基地形成循环发展产业链的项目和为钢铁生产服务的港口物流等配套产业。要大力发展与钢铁业关联度大的机械制造、船舶制造、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推进大唐国际雷州火电等项目建设

23、,积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加快推进70万吨木浆项目,建设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尽快把湛江建设成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造船基地、石化基地、能源基地和林浆纸基地,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二)大力加强港口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围绕构建区域性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湛江湾港口为核心的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宝满集装箱码头、东海岛等大型港区建设,继续引进宝钢等战略投资者加盟港口建设经营,大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加快构建以湛江港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华南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油品、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交割地。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到20

24、21年达1.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2021年达3亿吨、200万标箱。 (三)全力推进“双转移”,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广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抓好这个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要大力抓好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目前我市经省认定的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园已投入运行,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园正在抓紧建设。我市将力争在2年内,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有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要充分利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多的优势,结合宝钢湛江钢铁厂上马的用工需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

25、力争到2021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万人,转移劳动力12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目前我市已制定了湛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完善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建设。我市应通过加强领导,运用政策、落实制度去做好“双转移”工作。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致力壮大城市实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也是资本投入最容易增值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对于象湛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着力点是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特别注重做

26、大做强城市经济,才有可能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将重点推进海东新区的建设,近期将设法筹集资金购买海湾大桥的股权,降低城市东、西两岸的通行费用,提升海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价值。要超前预测钢铁项目上马后的住房需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要着力构建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一批高档的酒店、写字楼和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把湛江建成繁荣的粤西中心城市。 (五)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目前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是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县域财力十分薄弱,难以筹集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建议采取省、

27、市财政组织担保,县域财政负责偿还的方式,成立融资公司,引导银行资金投资于县(市、区)的工业园、城镇地产等收益有保证的建设项目,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做好外经贸工作,促进对外经济加快发展。要树立服务好现有客商就是最好的招商措施的理念,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政策,建立现代化招商网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建立熟悉政策、熟悉自身条件和客商情况的专业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大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扩大出口。要注重做好促进进口的工作,尽量简

28、化手续,便捷通关。要通过促进进口去促进我市工业特别是炼油、制油工业的发展,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城乡宜居环境。加快制定湛江市项目落户准入标准,合理设置环境准入条件,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加强鹤地水库、湖光岩、九州江、鉴江、南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到二类水质以上。继续加强城市的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市区每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绿地。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控制工业和汽车废气排放,确保城市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五名。今后几年,我市将着手

29、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在实行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保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的城乡环境,让老百姓过上能保持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市永远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政研室)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21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辉煌的30年,有数

30、不清的丰功伟绩,有数不清的沧海桑田。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1978年1月1日,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980年,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

31、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 1992年,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21年奥运会

32、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21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21年奥运会举办权。 2021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 2021年,中部崛起在两会期间被高调提出。同年,浦东获批首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是在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下,中国

33、为全面开放及深化改革谋划的下一步。 2021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试点改革试验区获批。 2021年在百年不遇的南方罕见雪灾和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面前,中华儿女们众志成城,击败了种种困难。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自从许海峰摘得奥运首枚金牌之后,中华体育健儿自告奋勇,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是靠着这股力量,中国荣幸地成为了二零零八年奥运会的举办国家,中华人民也成为了奥运的主人。同时,也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神 七、神八在世界人民的欢呼声中,带着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心愿升上了天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

34、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上海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成果辉煌,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30年来,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此种进程的题中要义,即在于以真正的企业取代行政机构

35、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以真正的企业家取代行政官员成为经济发展的选择主体,这一转型的进程,推动着资源配置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持续演进。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发展进程,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近100倍。城乡居民储蓄则增长了700多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 我们也深知,30年并非完美无瑕。许多改革问题有待破题。腐败依然严重,贫富差距较大,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正

36、在恶化等等问题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面配套的新一轮改革来解决。深化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依然是改革的难题;此外,世界性金融危机给我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也许未来30年之路会走得更加艰辛,更加需要我们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力量、智慧和信心。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再有30年,繁荣昌盛,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大全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双击自动滚屏文章来源:成都

37、日报发布者:zhaojianguo发布时间:2021-4-910:12:36阅读:635次 戴宾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1978年以后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 1990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38.78% 2021年,成都市城市化率已达到53.48% 2021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2.58% 2021年之前,成都城市化率将超过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城市化推进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近五年来,成都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城市化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

38、,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功能增强,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进入持续稳步发展的时期。 1.非农人口比重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稳步上升。19762021年的31年里,成都非农人口比重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近五年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市非农人口比重一举提高了16.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2个百分点(见图1)。 按世界城市

39、化的一般规律,成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已经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2021年,成都市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成为全省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之一。2021-2021年间,成都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推进速度,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见图2)。2021年,成都市成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中心城区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980年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1990年达到74.4平方公里,1995年达到129平方公里,1999年超过200平方公里,2021年达到285平方公里,在全国660个城市位居第八。1990年,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非农人口仅

40、为161万人,2021年扩大到205万人,2021年已超过300万人(见图5)。2021年,成都中心城五城区常住人口已达到441万人(不含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大城市。 3.市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原温江专区与成都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成都的市制也由城市型行政区划体制转变为城乡合治的一般地域型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域由原来的5区2县扩大到5区12县,市域面积达到12390平方公里,与1976年的3861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2.2倍,市域范围空前扩大,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格局开始凸现。 19881994年间,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灌县、彭县、

41、崇庆、邛崃四县改为设市,市域范围内的设市数量达到5个。2021年,新都、温江两县改为市辖区。由此形成了9区、4市、6县的行政区划格局。在此期间,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建制镇数量不断增加。市域内形成了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乡镇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小城市为节点、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近五年来成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 近五年来,成都市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1.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和谐共荣 农民恩格尔系数由2021年的0.512下降到2021年0.451,城乡居民

42、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见图 6、图7);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基础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化,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走向和谐;工业化、城市化联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近38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城乡经济相融,三次产业互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 2.外来人口在总人口中已占相当比重 近年来,成都以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城市活力吸聚着全省乃至西部和全国的人口。2021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已达145.66万人(见图8)。如果不考虑极少量户籍人口异地居住的原因,则成都市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已达11.46%

43、,也即每10个常住居民中即有一个外来人口。2021年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已达29.61%,其中锦江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则高达40.37%。 3.郊区城市化的态势初显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增长速度郊区超过中心城区、工业外迁、零售业外迁是郊区城市化最为重要的表征。 目前,成都人口增长郊区快于城市中心区的征兆开始显现。从户籍人口变动看,自1999年以来中心城区人口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后,在2021年以后增长速率明显回落,二圈层人口增长速率则稳步上升(见图9)。2021年二圈层人口增长速率首次超过中心城区。从常住人口变动看,尽管总体上中心城区人口增长速率仍然快于郊区,

44、但二圈层一些区县常住人口增长速率已与中心城区相近。2021-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率为3.4%,而龙泉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率也达到3.18%。 进入新世纪后成都市开始启动东郊老工业企业的调迁。至2021年底,原位于中心城内成华、锦江两区的16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迁往二三圈层区域,同时也标志着成都市基本完成了工业企业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的迁移。二圈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1999年的37%上升到2021年的50%,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则由2021年的41%下降到2021年的33%,减少了9个百分点(见图10)。成都市大规模的工业外迁已经基本完成。

45、目前,尽管成都零售业的大规模外迁尚未出现。但温江新城西商业中心、九龙仓双流国际品牌直销商城等大型零售项目的开工建设,已经预示着未来的趋势。人口增长速度郊区超过中心城区、工业大规模外迁以及零售业向郊区延伸,表明成都已经开始步入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4.城市形态向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大都市区演进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趋势,也是其城市化进程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判断大都市区形成的标准是:具有一个强大的城市人口核心;具有大都市区的典型空间结构特征;周边地区成为中/高密度的

46、郊区;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非农化特征。 2021年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常住人口已达441万人,完全具备了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条件。根据加拿大chreod公司对中国大都市区的研究结论,我国的大都市通常包含一个核心、核心区外圈层、大都市区主要次中心(中小城市)、较小的次中心(建制镇)、邻近核心区外圈层以及位于核心区外偏远的走廊组群内达到一定人口密度(500人/平方公里)的郊区。 eurostat在划分欧盟都市区时采用了密度分区法,以500人/平方公里作为判断一个城市地域是否具备都市区形态的标准。2021年成都市14个周边区(市)县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616人/平方公里。其中有4个区(市)

47、县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按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采用的15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域标准,这五个区(市)县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城市地域了。仅有3个区(市)县人口密度低于欧盟标准,但已非常接近。也即在成都中心城区的外围已经形成了具有中/高密度的郊区,成为半城市化地区。事实上,2021年成都二圈层城市化率已达44.85%,三圈层达到37.04%。 北京大学的周一星教授认为,我国的都市区外围区(市)县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全县(或县级市、市辖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75%以上。2021年成都市周边14个区(市)县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46%,其中有4个区(市)县非

48、农产业比重超过90%,仅有两个县略低于75%的标准,非农化特征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成都已经具备了大都市区的典型特征,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域成都”的理念正是对成都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这一变革历程的一种直观表述。 当前成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城市化进程经过快速、稳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五年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推进也还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与东中部同类城市相比,城市化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2021年成都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为61.5

49、%,比上海低27.2个百分点,比北京低22.8个百分点,比东部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南京分别低 17、14.9个百分点,比同为西部中心城区的西安低7.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城市化率比较 上述城市都是实行广域性的城乡合治体制,大城市带大郊区,其城市总人口、区(市)县数与成都相近。城市化水平方面的差距客观上反映了成都与我国主要城市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仍是成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从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来看,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城市化的初期和中前期阶段,工业化带来的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后,第三产业成

50、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吸聚人口、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因而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成都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作为成都推进城市化的新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2.中心城人口密度高,实际居住人口持续增大,基础设施负荷加重,人居环境改善压力增大 2021年,成都中心城五个城区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接近1万人,是市域平均人口密度的16倍。其中青羊区常住人口密度达到11667人/平方公里,锦江区为11312人/平方公里,金牛区为10145人/平方公里。一些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常住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2021年,全市145.62万外来人口中

51、有128.23万人集中在中心城五城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88.06%,也即中心城仍是外来人口的主要集中地。198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规划构想,但城市中心地价高昂以及拆迁成本不断增大的压力迫使开发商进一步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近年来,成都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但旧城改造并未有效地疏散中心城区内的人口,反而在容积率不断增加的同时,实际居住人口也持续增大,中心城区由居住人口密集型转为就业人口及外来人口密集型,人口总量不降反增,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过度密集给中心城的发展造成沉重压力,交通阻塞不断,基础设施负荷加重,保留绿地和开放空间不断被蚕食,热岛效应加剧。 成都需要考虑适时疏解中心城

52、区过密的人口,加快新城建设,以新城集聚工业、截留外 来人口,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 3.城市化的质量有待全面提高 成都中心城人口聚居城市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劳动者就业方式的城市化、城乡关系的城市化却不容乐观,城市化的质量有待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是目前成都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为缓慢,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接近40%的恩格尔系数和不到50%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都表明社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程度也都只达到了50%左右,与城市发展的硬件相比,还需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深

53、化改革和城市发展,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更成为影响中心城区城市化质量的焦点和难点: (1)城市低收入阶层不断增加,城市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迹象 成都市的基尼系数由上世纪90年代的0.2上升到2021年的0.35,虽然尚处于0.4的警戒线以下,但更能体现财产分配的“积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性支出)基尼系数”,则高达0.62,比1999年上升了1倍。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增大,低收入阶层的绝对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市低收入阶层的总体规模在1015万之间,占城市总人口的5%左右。自90年代中期之后,成都低收入阶层中失业下岗和收入增长缓慢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的比例不断增长,现在已经占到城市低收入阶

54、层的80%以上。 (2)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质量的提升难度加大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既是一种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保障与福利、劳动就业、教育、住房、人事等制度多种功能,因而户籍制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乡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转移到了流入地城市政府,但相应的社会资源却未同步转移到流入地政府。目前,成都中心城已成为外来人口最为重要的聚居地,常住外来人口达到128万人,形成了一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大军。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常态居民,但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在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尚难充分享

55、受到城市的物质文明。 4.新城分担中心城区功能及城市新增功能作用有限 中心城周边的新都、青白江、郫筒、柳城、东升、华阳以及龙泉驿7个小城镇作为新城来规划发展已有一定时日,在疏解中心城的人口与产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新城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新城建设缺乏全新的规划,政府介入不足;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由于新城距中心城过近,其商业、文化等功能处于中心城的阴影范围之内,从而抑制了其独立功能的发育,逐步向中心城区的功能片区转化;满足通勤的城郊快速交通体系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新城发展高度依赖中心城服务支撑,自身规模较小,功能不齐全,就业机会有限。 成都城市集聚功能的不断强化使得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

56、过度密集的问题日渐显露,客观上产生了人口与产业疏解的要求。从长远角度来看,成都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思考未来城市的发展,进一步规划建设完整意义上的达到2050万人口规模的新城,才能真正担负起吸纳中心城扩散转移出的人口与产业以及截留外来人口与产业的重任。 成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51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将呈现以下趋势: 1.城市化进程由中后期进入后期阶段 1990-2021年,成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47个百分点。2021-2021年,城市化率仍然保持了年均1.2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率。按此速率,到2021年之前成都城市化率将超过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城乡

57、发展进一步协调,城乡关系走向融合 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成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城乡关系走向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共生的局面基本形成。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成为城乡协调、一体发展的经济社会单元,成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大都市。 3.城市化的质量受到重视 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由中后期向后期过渡以及人口聚居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质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劳动者就业方式的城市化、城乡关系的城市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化进程将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58、逐渐过渡到数量与质量并重。 4.新城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 如果城市实体连绵式蔓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将基本保持现有规模。随着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城郊快速交通体系的形成,柳城、郫筒、龙泉驿、新都、东升等一批城镇将会迅速扩张,成为成都疏解中心城人口与产业、分担城市功能的新城。新城成为成都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 5.郊区城市化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随着制造业在二圈层完成新的一轮集聚以及新城的崛起,二圈层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超过中心城区,随之而来的是零售业向郊区的迁移,郊区城市化成为成都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6.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向更加成熟的大都市区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

59、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频繁和稳定,交通轴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对外活动的空间成本进一步降低,成都城市外部空间形态进一步向大都市区演变。 按照“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中心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成都现代服务业和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制造业进一步向中远郊区集聚,二圈层地域成为成都主要的生产功能区和新增城市人口及外来产业的主要吸纳区,承担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居住功能。三圈层地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成都制造业进一步扩展的后备区域,承担居住、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障功能。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地域和一个统一协调、共同管理的

60、行政区域,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和管理体制走向成熟。 第五篇。农村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回顾20年来改革的历程,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和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61、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头和难点都在农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80%的家庭已接近小康目标,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

62、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问题主要有:(1)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商品化率较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全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已经转化成果的普及率只有30%40%,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三率”已经从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了70%80%;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左右,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70%。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以及集约经营等等问题远没有解决。(2)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与农业现

63、代化要求不适应。全国4.6亿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亿多人,占22.7%,小学文化程度2亿多人,占45.5%。(3)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摊子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形,产业、产品结构布局不合理,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造成产品质量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使乡镇企业发展步入困境。(4)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如封建迷信、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适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则是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