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6270792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习题(6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景岳 B.王好古 C.洁古 D.完素 E.X肱1.D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河间。2.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2.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那么温。“心本热,虚那么寒。“肝本温,虚那么清。“脾本湿,虚那么燥。“肾本寒,虚那么热。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守真7.E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2、。8.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河间、X丹溪、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4.EX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5.A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完素

3、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3.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

4、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大枣、薄荷组成。6.ABCE白虎汤为仲景?伤寒论?方。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6.以下方剂属完素创立的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雍、镏洪、从正等医家组成。2

5、.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亢害承制论3.这是?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那么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4.六气皆从火化说4.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

6、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三、填空题1.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2.阳热郁遏于表,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3.表证兼有热的,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一凉膈半散、或、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1.D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9.对里证的治疗,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11.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12.完素

7、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13.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4.ACDE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四、判断题1.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1.对。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2.完素重视大运客气。2.错。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3.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对。4.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4.错。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5.风邪为病,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5.错。河间治表证兼有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7.养阴退阳,氏运用黄连

8、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7.对。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河间之常用方。8.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五、简答题1.简述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容。答: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容大致有如下几点:重视小运主气。(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3)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

9、凉药物。3.简述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当阳热郁遏于表,那么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表证兼有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一凉膈半,或用、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假设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

10、白虎汤合凉膈散。五、 问答题1.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那么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如肺本清,虚那么温;心本热,虚那么寒;肝本温,虚那么清;脾本湿,虚那么燥;肾本寒,虚那么热。可见,脏腑虚那么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2.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那么无以制之,那么造化息,这与?经?“害那么败乱的认识是一致

11、的。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那么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那么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3.试述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3.答: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

12、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

13、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2.杲提出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那么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杲继承?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那么一负。4.杲升阳益气治那么的代表方剂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

14、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6.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中梓B.献可C.杲D.X丹溪E.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X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3.杲论脾

15、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6.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杲论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那么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那么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杲认为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那么止,恶寒得温那么止,言语声音怯弱。2.杲提出脾胃虚弱,阴火上冲,郁于脾土,充斥于肌表而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A.四肢发困热B.肌热C.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D.筋骨间热E.表热如火燎于肌肤2.ABDE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

16、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3.以下哪几项是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ABC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EA.重视伤B.重视外感发病C.重视脾胃D.重视肾命E.认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是人体本气虚损5.杲治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在方中少加A.知母B.黄柏C.黄连D.生地黄E.X砂安神丸5.BD杲治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6.杲认为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A.气火失调B.气血不足C.脾肾亏损D

17、.升降失常E.阴阳失调二、 名词解释题1.阴火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热之文。“阴在?经?中是“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伤脾胃,中气不足。阴火是指由于伤脾胃,中气不足,中焦湿浊下流,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气化不行,郁而生热的伤发热。因为下焦是阴气所主,而肾间又有湿热邪气,故杲称之为阴火。他说:“阴气盛,并从其为害之所及,名之谓“阴火。2.伤热中证2.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伤脾胃,阴火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伤热中证。3.甘温除热3.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大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甘

18、温除热。三、填空题1.杲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论点是伤脾胃,百病由生。2.杲认为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3.杲论述伤热中证的主症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4.杲治疗伤热中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升阳益气对脾胃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即便也有间用苦寒降火的方法,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5.杲治疗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即甘温除热,升阳散火6.杲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是黄芪,作用是补脾益肺。7.杲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不过在掌握上,升发是主要的,潜降是权宜的8.杲强调补中益气汤中,除湿热烦热的三味圣药是人参、黄芪、

19、甘草。四、判断题1.补土派的先导者杲,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创制了“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对2.杲既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也强调脾胃之气的潜降。2.错。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阴火的潜降。3.杲论“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3.错。杲论气火失调,是指人体元气和阴火的关系失调。4.杲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4.错。杲认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5.杲认为脾胃伤,湿浊下流,致阴火上冲的发热表现为骨蒸潮热。5.错。骨蒸潮热为阴虚发热的特征。6.杲将头痛时作时止,手心热,手背不热作为伤热中证区别于外感

20、病的证候特征。6.对。杲认为伤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时作时止,发热以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为主。7.杲的著作有?脾胃论?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8.杲对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充实皮毛,阴火盛于表而不能发泄之证,治以升阳益胃汤。8.错。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用升阳益胃汤。五、 简答题1.简述杲所论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1.答:氏认为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疲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伤。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

21、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再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除此之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2.简述杲所论伤与外感发热的不同机理。2.答: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那么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那么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3.简述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答:氏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补土一派,氏主以补脾升

22、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实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明代薛立斋、中梓、景岳等,都在继承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使脾胃学说容更臻完善,从而形成中医治病,注重脾胃这一根本治疗思想,其他如丹溪虽为滋阴派,但他治杂病,亦善学东垣,极重胃气;汪石山也继承东垣学说,喜用参芪;叶天士为温病学家,亦在东垣基础上,创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备。六、 问答题1.试述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1.答:(1)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2)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

23、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人,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人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人的枢纽。(3)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人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2.杲认为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2.答: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元气不足时,阴火那么亢盛;假设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经?所

24、说的“壮火食气。因而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假设脾胃气虚,升降失常,那么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如常见的伤发热恶寒一证,正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那么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伤热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3.杲治疗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3.答:氏注重脾气升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于运用补脾升阳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热便不会产生

25、,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根等,补中升阳能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那么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氏治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4.杲?脾胃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4.答:氏以脾胃统论,这就忽略了脏腑各有特点。不能统以补气升阳一法来概括脾与胃的治疗,也不能以喜升、喜温、喜补包括脾与胃全部生理特性。实质上,氏所论的脾胃,仅指脾的生理、病理、证治而言,脾与胃在生理上一升一降,一纳一运,一燥一润,在病理上那么阳道多实,阴道多虚。氏关于胃腑宜降、宜通、宜润的生理病

26、理证治还不够明确。其次,就补益脾胃一法而言,胃腑的虚损,除胃气不足外,尚多见胃阴损伤一证,治疗宜凉、润、清、通,补益胃津。这一点经过叶天士的补充才完整,因此,“脾胃论应包括东垣的补脾升阳论及叶天士的养胃益阴论在,始得完备。一、选择题一A型题1.以下哪一著作非王好古所著A.?阴证略例?B.?医垒元戎?C.?本草述?D.?此事难知?E.?汤液本草?2.王好古认为导致“阴证的关键因素是A.外感寒湿B.伤饮冷C.误服凉药D.房室伤肾E.已伏阴3.王好古指出“阴证出现身热、面赤等症状时,其脉象为A.脉细而弱B.脉大而中空C.脉沉而微D.脉沉而数E.脉细无力4.王好古治疗“阴证,主A.温养脾胃B.温养脾肾

27、C.温养肾命D.温养心肾E.温补心肾5.王好古在继承元素、杲两家学说的基础上,重视A.三阴证B.三阳证C.三焦辨证D.卫气营血辨证E.脏腑辨证6.王好古治疗发热恶寒,腰背强硬,头项不舒等症的代表方剂是A.调中丸B.黄芪汤C.白术汤D.补中益气汤E.神术汤7.王好古认为判断疾病的真假和病理的转归,须明辨A.口渴之有无B脉象C.舌象D.汗出与否E.神气8.王好古认为阴证服温热药后烦躁极甚、发渴欲饮的病机是A.阳从外脱B.阳气外达C.阴津复伤D.阴阳离决F_.阴阳交争?二B型题A.少阴肾经B.少阴心经C.厥阴肝经D.太阴脾经E.太阴肺经1.王好古认为假设面青或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2.王好古

28、认为假设面红或赤或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弱者,伤在3.王好古认为假设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A.脾胃虚寒B.阳从消或阳从外走C.服四逆汤后,烦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D.脾肾两虚E.外感寒湿雾露之表证4.王氏创制的神术汤,治疗5.王氏创制的调中丸,治疗6.王氏创制的已寒丸,治疗A.附子B.肉桂C.干D.附子、于E.附子、白术7.王氏认为中焦虚或中焦寒盛,逼阳外走,宜用8.王氏认为少阴阳虚阴盛,宜用9.王氏认为脾肾两虚,宜用三D型题I.王氏治疗阴证,最喜用的药物是A.肉桂B.附子C.干D.乌药E.硫黄2.王氏创制调中丸,主治A.脾胃不和B.阳从外走C.中焦胀满D.土虚木横E.

29、阳从消,王氏治疗阳从消或阳从外走的代表方剂有A.神术丸B.调中汤C.黄芪汤D.附子散E.白术散4.王好古自制方剂的特点有A.善用成方B.味少量轻C.注重健脾温阳D.注重补肾温阳E.注重脾肾双补5.王好古使用外治法治疗阴盛格阳证的方法有A.热醋炒麸注布袋中,熏蒸脐下B.灸关元、中极C.灸神阙、气海D.干、石决明为末,津唾调敷手心E.针刺人中四X型题1.以下哪些不是王好古的著作A.?此事难知?B.?癍论萃英?C.?医学启源?D.?阴证略例?E.?证治要诀?2.王好古指出“阴证的常见症状有A.身表凉B.四肢冷C.脉浮大D.脉沉细E.烦躁,面赤3.王好古治疗“阴证的常用方剂有A.回阳丹B.火焰散C.返

30、阴丹D.散E.肾气丸4.王好古自制的调中解表的方剂有A.神术汤B.白术汤C.神术加篙本汤D.神术加木香汤E.人参败毒散5.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形成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寒湿雾露之邪外侵B.饮食生冷C.禀赋素弱D.过服凉药E.劳倦6.王好古把以下哪些症状作为临证辨识阴证、阳证的客观指标A.头痛B.下血C.烦躁D.口渴E.小便色赤7.王好古认为阴证“阳从消可见A.头痛不甚B.自利不渴C.手足自温D.肢体振摇E.倦卧欲寐8.王好古认为“阴证,“阳从外走可见A.心下满闷B.腰腿沉重C.头面壮热D.语言错乱E.自利不渴二、填空题1.王好古,字,号代州人。2.王好古的“伤之阴实指虚损、虚损、虚损而言。3.王好

31、古在治疗上,主温养4.王好古指出阴证尺脉不至者,可加。5.王好古认为阴证发病虽在,但三阴病变的核心是。6.王好古认为阴证治疗的第一要义是。7.王好古认为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8.王好古认为阴证的传变不同于伤寒,主要是自向传变9.王好古提出阴证的症状表现形式有与两种。三、判断题1.王好古认为人身本气虚损,是形成“阴证的主要原因。2.王好古提出假设面红赤,脉浮沉不一,脉细而微者,伤在少阳。3.王好古创制神术汤,用以治疗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之证。4.王好古提出假设面黄洁,脉缓而迟,乃脾胃虚损,津气不营肌肤所致。5.王好古认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外感寒湿,伤饮冷都是外在的条件。6.王好古认为阴证尺脉不

32、至者当加人参。7.王好古指出风温体重多汗者,宜白术汤加黄芪。8.王好古认为阴盛格阳于外,用药宜在大剂热药中佐以人溺、胆汁之类,使同气相从。9.王好古认为药物虽服用时间不同,其功效相同。四、问答题1.王好古为什么特别重视“阴证?2.王好古关于感阴证的发病论点有哪些?3.试述感阴证的主要病理变化。4.王好古对阴证的鉴别诊断有哪些阐发?5.王好古在治疗阴证方面的主有哪些?其治疗阴证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一、选择题一A型题1C2.E3C4.B5A6.E7.B8.B二B型题C2.A3D4.E5B6C7.C8.A9.D三D型题1BE3.BC4.BC5AD四X型题1CE2ABE3ABCD4.ABCD5ABCDE

33、6.BCDE7ABE8.BCD二、填空题1.进之海藏元2.肝阳肾阳脾阳3.脾肾4.黄芪5.三阴太阴6.治本7.已伏阴8.三阴;三阳9.阳从消;阳从外走三、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对6.错7.对8.对9.错四、问答题1.答:王氏认为仲景?伤寒论?既可治外感,又可治伤,但一般研究?伤寒论?的书,都详于三阳证,而略于三阴证。同时结合临床,他认为阴毒证尤惨,阳证易辨而易治,阴证难辨而难治。其次他在学术上虽师从元素及杲,但他认为元素多言脏腑病机;杲虽专题研究脾胃学说,但只阐发了脾胃损伤造成的热中证,而对于伤寒!邪冷物造成的“阴证论述不够深入。因此王氏著?阴证略例?一书,对阴证的发病原因、诊断、治

34、疗等,都作了详细的分析。2.答:王氏认为感阴证的形成有夕两个方面,外因与不知预防、外感寒湿雾露之邪有关。寒湿雾露之邪,因其性为阴重浊,故“雾露人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可伤人阳气,导致阴证形成。那么与纵欲、劳倦饮食生冷、平素体弱有关。如指出:“阴证乃嗜欲之人,耗散精气,真水涸竭,元阳中脱等。虽然王氏认为外感、伤皆可导致阴证但他特别强调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的“已伏阴才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以其“阴已伏,或空腹晨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其中,王氏尤重饮食生冷、过服凉药,认为此为“已伏阴的主要因素,在阴证发病中尤为重要。?阴证略例?所载治验8例,其中7例都有嗜食生冷、

35、过服凉药而致“伏阴的病史。由此可见,王氏对阴证发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以饮食生冷等为主的“已伏阴的基础之上,“已伏阴是致病关键。其对阴证病邪及发病的认识,实有与众不同的观点。3.答:王好古认为阴证发病虽“先三阴而无定,但中焦太阴虚寒那么为病变的核心。感阴证的主要病理变化,一为“阳从消,可见头痛不甚、腰腿沉重、心下满闷、腹中疼痛、自利不渴、不欲饮水、呕哕间作、倦卧欲寐等阴证;一为中焦虚寒,阴寒盛,逼阳外走的“阴外阳证,症见手足自汗、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嗜眠、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或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

36、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语言错乱,或恐或悸,脉沉、弦、弱无力等。前者为阴证之常,其证易于明辨,后者为阴证之变,其症状甚为复杂。4.答:王氏认为辨识阴阳主要是在疑似之间,“阳证发热而厥,不为难辨;阴证寒盛,外热反多,非如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为了使医生临证“阴阳寒热如辨黑白,他广采诸家之说,参以己见,列举发热、口渴、烦躁、咳逆、便秘、下血、小便不利、小便色赤、手足自汗、全身有汗、谵言妄语、厥证12个常见症状进行阴、阳证鉴别。并对阴证在某种情况下表现的变证和假象,阐明其原因,便于临床理解和掌握。5.答:在治疗方面,王氏强调阴证治疗应从治本人手,假设“治标不治本,那么标本俱

37、失,而“治本不治标,那么标本俱得。因此,治本是阴证治疗的关键。在具体治那么上,他认为“伤寒大汗之后尚有真武汤之温,矧阴证当可不温补哉?所以,温补的治疗原那么贯穿于阴证治疗的始终。其治疗阴证主要根据阴证证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如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症见发热、汗出、腰背强硬、头项不舒、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脘闷、脉浮紧或缓者,自制神术汤、神术加篙本汤、神术加木香汤或白术汤以健脾燥湿,调中解表;假设伤生冷,过服凉药,导致中焦阴寒盛,症见心下满闷,腹中疼痛,自利不渴,倦卧欲寐等阴证;或阴寒盛,逼阳外走,症见自汗,面赤目红,头面壮热,自利不渴等“阴外阳证,那么强调以“调中为主。认为“身冷脉沉,

38、服调中药,阴自之外,身体温和而愈或使“阳从生,唤人外热。自制黄芪汤、调中丸等代表方剂。假设病人少阴、厥阴,那么在调中药加用附子;假设病情重者,那么选用四逆、真武、通脉四逆等方治疗。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以下何人为代表人物A.景岳B.叶桂C.从正D.许叔微E.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元素B.志聪C.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

39、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从正认为?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以下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

40、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A.叶桂B.杲C.从正D.薛己E.喻昌11.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以下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完素B.子和C.一奎D.喻昌E.叶桂13.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其中“虚是指A.正虚B.邪虚C.气虚D.血虚E.脏虚15.重视治疗失当造成“药邪的医家是A.景岳B.叶桂C.

41、喻昌D.缪仲淳E.子和16.子和认为影响人体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是A.气虚B.血虚C.邪气D.气滞E.血瘀17.子和认为,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A.吐法B.下法C.消法D.汗法E.和法18子和认为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的最正确方法是A.汗法B.吐法C.下法D.和法E.温法19.子和认为,?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飨泄的病证,病根在风,治本之法是A.散风健脾B.温中散风C.散风固涩D.取汗散风E.涌吐散风20.子和认为使用汗法后汗出的程度当是A.汗出淋漓B.周身然C.反复令其汗出D.以口渴为度E.以上都不是21.子和用汗法解表,假设少壮气实之人,宜用A.辛凉B.辛温C

42、.辛热D.辛甘E.辛平22.子和用汗法解表,假设病人禀性和缓者,宜用A.辛平B.辛甘C.辛凉D.辛温E.辛热23.子和认为以下药物皆有催吐的作用,其中有小毒的药物是A.藜芦B.常山C.芫花D.轻粉E.乌附尖24.提出:“治病当论药攻,养生当论食补的医家是A.叶桂B.景岳C.子和D.X丹溪E.绮石25.子和治疗中满痞气、大便不通等症的调中汤,是在以下哪一方中另人枣而组成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三一承气汤E.增液承气汤26.以下哪一项不属子和汗法的畴A.针刺B.砭射C.按摩D.导引E.追泪27.以下哪一项不属子和下法的畴一A.催生B.引涎C.下乳D.磨积E.逐水28.以下哪一首方

43、剂不是子和常用的解表方A.麻黄汤B.桂枝汤C.瓜蒂散D.通圣散E.败毒散29.以下哪一项不是子和出血疗法的适应证A.喉痹B.头风疼痛C.少年白发D.腹满拒按E.腰脊牵强30.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运用吐法的适应证A.风痰宿食B.伤寒头痛C.牙关紧闭D.眩晕恶心E.雷头风31.以下哪一方剂不属从正常用的吐法方剂A.大柴胡汤B.瓜蒂散C.葱根白豆豉汤D.稀涎散E.单瓜蒂加全蝎梢32.以下哪一证不是从正吐法的禁忌证A.性情刚暴B.好怒喜淫C.病情重危D.老弱气衰E.伤寒脉浮33.以下哪一方不是子和常用的泻下方A.八正散B.双解散C.万病无忧散D.十枣汤E.缠金丸34.以下哪一项不是子和下法的禁忌证A.洞

44、泄寒中B.表里俱虚C.自吐不止D.小儿慢惊E.十二经败证35.以下哪一项不符合从正病邪理论的有关观点A.因邪致病B.论病重邪C.祛邪安正D.血气流通E.正安邪去36.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汗吐下三法的主要作用A.固其元气B.令其条达C.推致新D.调和营卫E.疏通气血37.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汗法的适应围A.外感邪气B.腰脊牵强C.飨泄D.疼痛走注E.麻痹不仁38.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下法的适应围A.胃脘宿食B.腹中疼痛C.目黄九疽D.打仆损折E.神志不清39.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议投补剂的适应证A.平人B.脉脱C.下虚D.无积E.无邪40.以下哪一项不是从正攻邪学说的学术容A.邪气致病B.三邪理论C.血

45、气流通D.祛邪三法E.务滋化源二B型题A.桂枝汤B.麻黄汤C.白虎汤D.大承气汤E.柴胡饮子1.子和治疗外感风寒之邪,如寒邪郁闭肌表可用2.子和治疗外感风寒之邪,如热盛可用A.大柴胡汤B.无忧散C.大承气汤D.神芎丸E.调胃承气汤3.子和用寒药泻下首选4.子和用温热药泻下的方剂是A.吐法B.发汗解表法C.出血疗法D.下法E.情志疗法5.子和认为病邪袭表人络,由风而致泄泻等症,治疗可用6.子和认为邪积下焦,火热炽以及外伤肿痛等症,治疗可用A.灸、蒸、谍、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B.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C.引涎、漉涎、嚏气、追泪D.艾灸、蒸、谍、洗、熨、放血、推拿磨积、逐水

46、、破经、泄气7.子和的汗法容,包括8.子和的吐法容,包括OJ.子和的下法容,包括A.元素X丹溪C.完素D.子和E.东垣10.提出“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医家是11.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论药攻的医家是三X型题1.从正的病邪理论包括A.因邪致病B.三邪理论C.血气流通D.祛邪安正论病重邪2.从正汗法包括A.辛散解表B.灸、蒸、谍C.洗、熨、烙D.针刺、砭射E.导引、按摩3.从正汗法的适应的围有A.邪气犯表B.下利飧泄C.疼痛走注D.痰厥失语E.四肢肿痒拘挛4.从正的出血疗法所适应的病证有A.喉痹13.腰脊牵强C.雀目障D.头风疼痛E.阴囊燥痒从正认为目疾刺血,宜何经太阳I3.少阳C.阳明D

47、.太阴F.厥阴6.从正的吐法包括A.催吐B.引涎C.漉涎D.嚏气F.追泪7.从正认为吐法适应于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证,其中包括A.风痰B.宿食C.伤寒头痛D.自吐不止E.酒积8.以下哪些是从正常用的催吐方药A.瓜蒂散B.稀涎散C.葱根白豆豉汤D.吐风散E.常山散9.以下哪些是从正运用吐法的禁忌证A.好怒喜淫B.病势危重C.自吐不止D.亡阳血虚E.落马坠井10.从正的下法包括A.通便B.磨积C.逐水D.催生E.下孚11.从正下法的适应证有A.厥而唇青B.滞结脘下C;.伤寒汗后劳复D.杂病腹痛拒按E.黄疽食劳12.以下哪些是从正选用的下法方剂A.调胃承气汤B.煮黄丸C;.神芎丸D.八正散十枣汤13.

48、以下哪些是从正提出的下法的禁忌证A.洞泄寒中B.伤寒脉浮C.表里俱虚D.打仆损折E.九疽14.从正根据?经?“惊者平之的原那么治疗惊恐证,是属A.逆治法B.抑制法C.镇静法D.治标法E.从治法15.从正主攻邪,但并不废弃补养正气。其特点是A.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H.邪积未去时,应“以攻药居其先C.对“脉脱下虚,无积无邪之虚证病人方可议补D.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E.正虚邪实之人,应以食补二、名词解释题1.攻邪学派2.三邪理论3.情志疗法4.从正汗法5.从正吐法6.从正下法三、填空题1.从正,字,著有一书。2.子和论病首重,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的结果。3.子和治病,力主,对于、三法的

49、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4.子和指出:“?经?一书,惟以为贵。他所谓的“莝去而肠胃洁,即是通过祛除病邪,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5.子和认为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法。6.子和认为除了辛散解表的服药物之外,其他如“灸、蒸、谍、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者皆汗法也。7.子和所说的吐法围较广,不仅限于服药物。“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者,皆吐法也。8.子和所谓的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者,皆下法也。下法具有,癥瘕尽而荣卫昌的功效。9.子和的情志疗法,在继承了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

50、了某些疾病。10.子和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的目的是为了使“邪去而自复,所谓“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故不补之中有存焉。四、判断题1.子和善以针刺出血作为攻下的方法之一。2.子和运用吐法推致新。3.子和用下法是为了令其条达。4.子和用汗法调和营卫。5.子和认为刺血当辨经络气血的多少,如太阳、阳明二经不宜刺,少阳一经当束J。五、问答题1.试述从正病邪理论的主要学术容。2.试述从正汗吐下三法的含义。3.子和是不是“长于攻邪,细于补虚?4.从正补养正气的方法是什么?5.试述从正的三邪理论。6.从正为什么认为血气流通为贵?7.从正邪气致病的观点有哪些容?8.试述从正出血疗法的容及考前须知。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

51、题1C2.C3A4.B5C6.E7D8.B9C10.C11D12.B13.B14.A15E16.C从正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血气是流通的,一旦患病那么血气壅滞,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17.D18A19D20.B子和认为“凡发汗欲周身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21A22.D23B24.C25A26.E追泪属吐法畴,故应排除。27B28.C29D30.E吐法的适应证为风疾、宿食、酒积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故雷头风应当排除。31A32.E伤寒脉浮属下法的禁忌证。33.B34.C自吐不止属吐法的禁忌证。35.E从正的观点是祛邪正安而不是正安邪去。36

52、.A从正认为汗法调和营卫,吐之令其条达,下之推致新,且汗吐下三法都有疏通气血的作用。37.B腰脊牵强属出血疗法的适应证。38.E39.A从正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40.E务滋化源为薛立斋的学术容。二B型题1.B2.E3.E4.B5.B从正认为病邪袭表人络,由风而致泄泻等症,病根在风,当发汗解表散风,是谓治本。6.D从正认为邪滞宿食,蕴结在胃脘以下,火热炽以及外伤肿痛都可以用下法引邪下行,达到推出新的目的。7.A8.C9.B10.B11.D三X型题1ABCDE2.ABCDE3.ABCE痰厥失语属吐法的适应围,故排除。4.ABDE雀目障应补肝养肾,为放血疗法的禁忌证,故排除。5:AC从正认为循经

53、取穴时当知经络气血多少之常数,如目疾刺血,“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6ABCDE7.ABCE自吐不止属吐法的禁忌证。8.ABC9ABCD10.ABCDE11BCDE12.ABCDE13.ABC14.DE15ABCD二、名词解释题1.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那么正伤,邪去那么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二法,以从正为代表人物。2.从正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天邪为风暑火湿燥寒,地邪为雾露雨雹冰泥,人邪为酸苦甘辛咸淡。3.在?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54、。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独特的经验。4.从正认为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服药之外,其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flC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5.从正所说的吐法围较广,不仅限于服药物,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6.从正的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而是认为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于下法,所以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三、填空题1.子和?儒门事亲?2.邪气;邪气侵犯3.祛邪;汗、吐、下4.血气流通;癥瘕尽而荣卫昌5.汗6.解表7.上行8.下行莝去而肠胃洁9.?经?以情胜情10.元气补不足真补四、判断题1

55、.错。子和认为“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善用针刺出血作为发汗的方法之一。2.错。从正运用吐法令其条达。3.错。子和用下法是为了推致新。4.对。5.错。子和认为循经取穴当知经络气血多少常数,如目疾刺血,“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五、问答题1.答:(1)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2)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3)血气流通:邪气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2.答:子和认为,凡能疏散外邪的方法都属于汗法。对于吐法,子和认为凡邪气在上,皆宜吐之。子和还认为,凡具有下行作用的

56、方法都属于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氏还以针刺出血作为汗法,扩充了三法的含义与治疗围。3.答:从正主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目的是使邪去而元气自复,损有余乃所以补不足,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他主攻邪不废弃补养正气,其特点是:一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二是对邪积未去的病人,“以攻药居其先。三是对脉脱下虚,无积无邪之人方可议投补剂。因此认为从正“长于攻邪,细于补虚,是不恰当的。4.答:从正重视食补,“养生当论食补,主以谷肉果菜补益养生。他尤其重视病人的胃气,认为善用药者,使病人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他还把药攻食养相结合以治病。5.答:对于邪气的由来,从正有相当的研究,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六气六味

57、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天之六气,为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为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为酸苦甘辛咸淡。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再根据上、中、下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的不同,采取汗、吐、下三法治之,为“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6.答:子和认为:“?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指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气本是流通的,一旦患病便血气壅滞,而邪气侵人是影响邪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在治疗时以祛邪为首要,病邪如得祛除,那么可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之目的。7.答:从正论病首重邪气,他认为病非人身所素有,都是邪气人侵所致。邪气侵犯人体有虚实两端,所谓实,

58、即指邪实,所谓虚,即指正虚,而正虚是邪留伤正的结果。假设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那么真气未胜,而邪气已交驰横鹜不可制服。氏治病,力主祛邪,强调邪留伤正,邪去正安之理,运用汗、吐、下三法祛邪。归纳从正的论病观点,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8.答:从正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都能起到发泄散邪的作用。符合?经?“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原那么。针刺出血的方法适宜于目暴赤肿、羞明隐涩、头风疼痛、少年发早白落或白屑以及腰脊牵强、阴囊燥痒、雷头风、面肿风等症,还可用于治疗喉痹急症,针刺肿处或有关穴位出血而愈。出血疗法的考前须知是:(1)当辨经络气血之多少。(2)凡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及头目疾患者,禁用出血疗法。(3)后项、强间、脑户、风府四穴,不可轻用针刺。(4)刺血之后,宜注意饮食宜忌及情志调摄。一、选择题一A型题1.X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A.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B.真阴之气不足,应加以滋养C.抑制相火,保护真阴D.阳动阴静,阳亢易治,阴虚难疗E.不见所欲,使心不乱2.X丹溪认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属A.食郁B.湿阻C.血郁D.痰证E.气滞3.对产后诸疾,X氏认为当A.大补气血B.滋阴降火C.调理脾胃D.调理肝肾E.调畅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