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55376670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与同质量的糖原相比,脂肪氧化分解产生的NADH更多B. 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有相同种类和功能的蛋白质C.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后,可得到4种核糖核苷酸D. 固醇在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中发挥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糖原是多糖中的一种,脂肪与同质量的糖原相比,脂肪分子中C、H的比例高于糖类,脂肪分子分解时产生的NADH更多,A项正确;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有相同种类和功能的蛋白质,例如呼吸酶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项正

2、确;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初步水解后,可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固醇中的性激素能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种类、组成和作用,明确糖类和脂质在组成上的特点、细胞分化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的造血干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会形成23个四分体B. 引起老年人与白化病患者出现白发的根本原因相同C.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减少,可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D. 同样是血细胞,白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得多【答案】D.3. 已知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马

3、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 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B. 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则栗色为显性C. 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D. 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答案】B【解析】由于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则A1/2,a1/2,则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后,后代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会明显多于隐性个体,A项正确;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随

4、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所产的小马只有6匹,由于后代数目少,例如Aa(白色)aa(栗色)aa,由于后代数目少,存在偶然性,6匹马可以全是栗色,所以仍不能确定栗色为显性,B项错误;由于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即Aa1/2,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项正确;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最可能为隐性,因为如果是显性,应该会出现性状分离,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对

5、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4. 同学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时,机体会发生的变化是A. 通过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加强使体内多余热量散失B. 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 在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会加快D.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A【解析】踢足球属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会大量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项正确;视神经末梢属于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只能沿着传入神经单向传导到神经中枢,故B项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发生在内

6、环境中,C项错误;剧烈运动时大量排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踢足球为载体,综合考查了体温调节、神经调节、水平衡调节及能源物质代谢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神经调节等过程,结合相应问题准确判断各选项。5. 请解读下列诗词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其中错误的是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实际上体现了两个种群间的捕食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7、D.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C【解析】蜾赢捕食螟蛉幼虫,所以体现了两个种群间的捕食关系,A项正确;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项正确;草原被火烧后,使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项错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项正确。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用斐林试剂可将生物组织中的无色还原糖染成砖红

8、色B. 用溴麝香草鼢蓝水溶液可鉴定人成熟红细胞的呼吸产物C. 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时,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低的地方D. 用随机取样法调查人群中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发病率【答案】D【解析】在5065温水浴的条件下,斐林试剂才可将生物组织中的无色还原糖染成砖红色,A项错误;溴麝香草鼢蓝水溶液可鉴定可鉴定CO2,而人成熟红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故B项错误;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时,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C项错误;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所以,可以用随机取样法调查人群中高度近视(

9、600度以上)的发病率,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课本上的几个常考的重要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二、非选择题7.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低氧时莱茵衣藻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已知CCCP(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生氢气,而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生氢气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现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莱茵衣藻、CCCP、完全培养液、缺硫培养液等实验材料。请完善如下实验步骤(提示:CCCP

10、的使用量不作要求,其可溶解在培养液中)。第一步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莱茵衣藻随机均分为_组,并进行编号;第二步对照组中加入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实验组分别加入_;第三步_。(2)莱茵衣藻在产生氢气时,会表现出生长不良的现象,请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生氢气的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四 (2). 等量的缺硫培养液、添加CCCP的完全培养液、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 (3). 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各组产生氢气的总量 (4). 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为H2,参与暗反应中C3还原的H不足,有机物的生成量减少 (5). 氧气浓度较高,抑制

11、了产氢酶的活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莱茵衣藻光合作用为背景,考查光反应阶段、化学物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能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题意运用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生氢气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探究CCCP对莱茵衣藻产生氢气的影响时,可将自变量设置为是否添加CCCP;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生氢气的影响时,可设置完全培养液和缺硫培养液进行对照;而既要研究CCC

12、P和缺硫对莱茵衣藻产生氢气的影响,又要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时,需要设置4组实验。因此,第一步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莱茵衣藻随机均分为四组,并进行编号;第二步对照组中加入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缺硫培养液、添加CCCP的完全培养液、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各组产生氢气的总量。(2)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为H2,会导致参与暗反应中C3还原的H不足,有机物的生成量减少,因此,莱茵衣藻在产生氢气时,会表现出生长不良的现象;已知低氧时莱茵衣藻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由此可推知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生氢气的原因可能是氧气浓度

13、较高,抑制了产氢酶的活性。8.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做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处理,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请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_。(2)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分析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推测此时,_(填激素名称)含量会升高,共同调节促使叶柄与茎相互分离。(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请结合两种激素的作用关系,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尖向重力生长的原因_。【答案】 (1). 胚芽鞘无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14、 (2). (3). 乙烯、脱落酸 (4). 在重力作用下,根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的相关知识。正确识图并理解图解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生可结合题图和题意,梳理所学的基础植物,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掌握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各小题进行分析说明。(1)图甲中的胚芽鞘无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且生长素向下运输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做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处理,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2)

15、分析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推测此时,抑制生长类激素乙烯、脱落酸的含量会升高,共同调节促使叶柄与茎相互分离。(3)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是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合成,当乙烯含量的增加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据此可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尖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根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9.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养殖期间,可在塘鱼种群数量达到k/2与k之间捕捞

16、并把剩余量控制在k/2,这样做的目的是_。(2)鱼塘的塘边和塘中央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类型,体现了群落的_。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取样时宜采用_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3)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是_(答出两点)。(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桑基鱼塘”的实践意义是_。【答案】 (1). 不仅捕获量大而且k/2时鱼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2). 水平结构 (3). 五点取样 (4). 竞争光照和N、P等无机盐、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5).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解析】【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了水体富营养化出现的原因、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题能力。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据此答题。(1)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塘鱼种群数量达到k/2与k之间捕捞并把剩余量控制在k/2,不仅捕获量大而且k/2时鱼种群的增长率最大。(2)鱼塘的塘边和塘中央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类型,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

18、;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3)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由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N、P等无机盐、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所以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桑基鱼塘”的实践意义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10.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研究发现,花色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含两个A基因的植株开红花,含一个A基因的植株开粉红花,不含A基因的植株开白花,并且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引起花粉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株甲(AA)与植株乙(

19、aa)杂交,发现F1中某植株基因型为AAa,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2)科研人员在植株甲的花蕾期用射线照射后,让其自交,发现子代出现几株开粉红花的植株。请结合题干信息,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分析,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假设一_;假设二_。(3)现欲确定(2)中哪个假设成立,进行如下实验:将上述开粉红花的植株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一代,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请你预测可能的结果:如果_,则假设一成立。如果_,则假设二成立。【答案】 (1). 植株甲在M后期含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植株甲在M后期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 (2). 一条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

20、a基因 (3).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的片段缺失 (4). 红花:粉红花:白花=1:2:1 (5). 红花:粉红花=1:1【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二倍体植物花色的表现情况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植株甲(AA)与植株乙(aa)杂交,发现F1中某植株基因型为AAa,可推知甲产生的配子是AA,乙产生的配子是a,故该变异产生的原因是植株甲在M后期含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植株甲在M后期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2)根据题意可知,开粉红花的植株体细胞中含有1个A基因。在植株

21、甲的花蕾期用射线照射后,让其自交,发现子代出现几株开粉红花的植株。结合题干信息,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假设一:一条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基因;假设二: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的片段缺失。(3))本题可根据2个假设逆向解题。:将上述开粉红花的植株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一代,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假设一正确,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其发生了隐性突变,则其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因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 若假设二正确,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一个染色体上含有显性基因的片段丢失,则其基因型为AO,由

22、于染色体缺失会引起花粉不育,则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O11,因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11。11. 在白酒发酵的窖池中,培养液的pH4.5后,酵母菌的代谢活动逐渐受到抑制,甚至停止发酵。耐酸性酵母菌能在pH3.5的环境下继续表现出较强发酵能力,适宜做为白酒发酵的菌种。为选育适合生产白酒的耐酸性强的酵母菌,研究者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下列问题:(1)在酿酒过程中,随着氧气的消耗,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化为无氧呼吸,其原因是_。(2)取适量窖底泥,溶于10mL无菌水中,再取1mL上清液接入10mL麦芽汁培养基中培养,2天后分别接种到不同酸碱度的麦芽汁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见下表(注:“+”

23、越多表示菌体长得越好)pHpH=5pH=4pH=3pH=2.5pH=2结果+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_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前者方法的操作中,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_(填“无色”或“蓝色)的菌体进行计数。根据培养结果分析,从pH为_的培养基中可以筛选出耐酸性强的菌种。(3)某同学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吸取106倍的稀释菌液各0.1mL,分别涂布在三个平板上,一段时间后形成的菌落数依次是18、16、14个,该同学以平均菌落数16为统计结果,最终求得原菌液中酵母菌浓度为1.6108个/mL。你认为该同学的计数方法是否科学?_(填“科学”或“不科学),说明理由_。(4)实验

24、最终筛选出两个耐酸性强的酵母菌菌株,特点如下表。菌株甲乙特点pH3.5时,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它常规菌种pH2.56时,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它常规菌种依据菌株特点,研究者认为乙更适合作为白酒发酵菌株,判断依据是_。【答案】 (1).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会被还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 显微镜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 (3). 无色 (4). 23 (5). 不科学 (6). 应该将不同稀释倍的菌液分组,分别涂布在多个平板上,以获得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7). 该菌株对pH的耐受范围更大。从发酵初期到后期pH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乙菌株一直能正常生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

25、选育适合生产白酒的耐酸性强的酵母菌,考查微生物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计数方法等相关知识,考生要能从题干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再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会被还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酿酒过程中,随着氧气的消耗,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化为无氧呼吸。(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操作中,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无色的菌体进行计数,以保证对活菌进行计数。耐酸性酵母菌能在pH3.5的环境下继续表现出较强发酵能力。根据培养结果分析,

26、从pH为23的培养基中可以筛选出耐酸性强的菌种。(3)根据题意可知,该同学的计数方法不科学。应该将不同稀释倍的菌液分组,分别涂布在多个平板上,以获得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4)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乙菌株对pH的耐受范围更大。从发酵初期到后期pH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乙菌株一直能正常生长,因此,乙更适合作为白酒发酵菌株。12. 下图1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图2表示质粒(巳知Pst、EcoR和Hind三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都不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供体生物细胞中粗提取DNA的操作过程中,可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的方法有_;若供体是植物,破碎细胞的方法是

27、_。(2)已知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利用PCR技术以图1中的DNA片段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引物有_(从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选择)。上述过程中,经过_次循环后会产生双链等长的目的基因片段。(3)要保证目的基因能与图2中的质粒连接,要将(2)中选出的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上_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在此基础上,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和质粒都用这两种限制酶处理,待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完成后,加入到含大肠杆菌的转化液中。要从中分离出含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请简述操作思路_。(4)从DNA分子结构分析,上述操作用到的工具酶作用的共同点是_。【答案】 (1). 加NaC

28、l溶液0.14mol/L (2). 加蒸馏水使盐溶液稀释到0.14mol/L、加95%的冷酒精溶液后静置加洗涤剂、研磨 (3). B、C (4). 3 (5). Pst、EcoR (6). 将转化液接种在加入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 (7). 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但不作用氢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PCR扩增技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的筛选等知识,需要考生能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氧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

29、浓度为 2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大,浓度为 014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此外,DNA不溶于冷酒精。因此,可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的方法有:加蒸馏水使盐溶液稀释到0.14mol/L、加95%的冷酒精溶液后静置;若供体是植物,破碎细胞的方法是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地搅拌和研磨。(2)已知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因此,利用PCR技术以图1中的DNA片段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引物有B、C;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由此可推知PCR中,经过3次循环后会产生双链等长的目的基因片段。(4)上述操作用到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这两种酶作用的共同点是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但不作用氢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