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5499669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概论参考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翻译中要达到完全等值是否可能?为什么?翻译中不能达到完全等值。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与“等值”之间具有逻辑的联系,翻译既然可以等值,就只是一种替换行为。苏联的费道罗夫明确提出“等值论”:翻译的等值,就是表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然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语际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因素多、范围广的复杂实践活动。其中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移植、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得不出令人

2、信服的答案,翻译历史上的众多现象也无法做出辩证的解释。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使其他学科理论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二.何为狭义的翻译过程?试结合本章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和理论性探索,谈谈你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看法。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翻译者选择了一个要翻译的文本之后,将该文本由出发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过程。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1 但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来说都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们的认识往往是对自身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例如: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翻译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

3、翻译程序”形成了独特的认识。他对“翻译程序”的理解和阐述从狭义的层面来说,狭义的“翻译程序”即他所说的“基本翻译过程”,包括:(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为译语;(3)重新调整原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奈达的论述具体实在,对译者的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2 旅美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的“总论”中,从如何翻译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就翻译的具体步骤及我们所关心的翻译程序提出了非常具体而又可资资借鉴的做法。看懂原文是基础,把原文的“文义”和“文气”译出来是关键。3 国内一些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对翻译过程也有着相当一致的认识,在具体做法上也一致。诗歌翻译家江枫先生认为:翻译是一个过程

4、,第一步当然是对原作的理解,而且必须力求甚解。谈到对原著的理解,许多翻译家都提到了对原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吕同六先生: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研究也需要翻译。研究是翻译的前提,是翻译的指导,并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中外翻译家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是翻译家们的切身体会,对我们理解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从理论层面来认识翻译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理论性探索除了经验性认识,也有不少翻译家或翻译研究者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

5、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

6、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在这两个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而无论是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语内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从理解层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

7、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现象。四. 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

8、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1. 传统语言意义观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的差异。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传

9、统的语言意义观及由此产生的翻译观显然是与现实不符的。索绪尔对这种传统的语言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把语言当做“名词术语表”并且把名称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做简单的单向联系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为了消除人们对“语言符号”所涉及的多重关系所产生的歧义,他首次提出“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影响。”在索绪尔看来,词语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抽象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中表达形音的部分。“所指”即是该符号表达的意义,两者的联系是任意的。3.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对翻译的影响指出价值和意义的区别,并揭示价值取决于系统这一深刻道理,索绪尔的目的旨在摧毁“词的任务是在表

10、现预先规定的概念”这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意义观。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对意义的传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首先,索绪尔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翻译观,不再把翻译当成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要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词的任务并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其次,要在系统中去识别差别、确定词或语言其他要素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树立语境和整体的观念,将语义的传达当做一个动态的行为,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别语义。再次,索绪尔将意义与价值作了区别。通过他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不同语言在表示同一个概念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不

11、同语言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为数不小的缺项情况。在理论上讲,索绪尔对意义与价值的区分,可以说是对语言意义理论的一大贡献。他的语言观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探索语言与意义打开了一扇大门。六. 试述让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1、去字梏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所以要想让翻译得到再生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况下,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全面把握上下文的关系。2、重组句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句。3、建空间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除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为目的

12、与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个新的文本时,原文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保持不变。七. 如何认识译者的传统身份?为何同样的“透明”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家那里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背道而驰的结果?1.受传统观念及翻译工作形式影响,中西方翻译学对译者的定位是服务于作者(或原作)及读者的“仆人”,这一角色定位历史地形成,并为译者本人及众多翻译家所接受。结合杨绛及杨武能的观点,译者要服务作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切听从主人,不能加入个人主张,就算是体现在文学翻译中有再创造,也是在原著给定的范围乃至线路中进行,只许尽可能地遵循和贴近,不得随意偏离、自由放任,要做到顺从、谦卑、忘我,对读者负责。

13、就译者而言,作为仆人面对作者时,他的基本任务是要正确理解并传达作者所言,而面对读者,则要让读者理解他所传达的作者之言。2.“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主观色彩及主张,让译文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透明”翻译策略之所以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不同结果是因为不同的翻译家对“透明”的理解不同。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云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这就有了“异化”说和“克己”论。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

14、于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创造性”,将原文“化为我有”,于是出现了“归化”。八. 论述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反逆者”在译者主体性确立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翻译者即反逆者”的观点与“翻译是仆人”的观念构成了译者身份的两极一极是仆人,一极是反逆者;仆人的品质为忠实,而反逆者的特点为背叛。以客观的目光去看待翻译活动,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则需承认翻译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而这种局限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所谓的“叛逆”。

15、第一,“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翻译活动在本质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第二,“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以其揭示的朴素真理,给人们提供了理论的思考空间。一方面。由于翻译固有的局限,说明要求译者像仆人一样绝对地忠实原文只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理想。另一方面,绝对地忠实原文,非但不能达到将原文的意义与神韵客观地传达给译文读者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原作的貌离神散,造成对原作本质的不忠,译作难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心理,引起读者不满。由此悖论,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根据这些局限提供给译者的活动空间,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在新的

16、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达到另一层次的忠实。第三,对“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的重新认识为译者主体性的觉醒提供了可能。如果说翻译固有的局限和不可避免的“背叛”在理论上昭示了译者盲目忠实与绝对跟着原文走的负面后果,说明了纯语言层面转换的障碍,那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迫使译者去思考一个问题:译者的忠实与客观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对原作的忠实,而面对翻译活动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因素,译者不能不从被动的忠实中去设想自己到底应持何种立场,应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各种矛盾。于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便有可能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的服从走向积极的参与,由“照模照样”的“复制”,

17、走向赋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创造,并为翻译主体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九.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1)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在人类社会走出封闭、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处于不同的

18、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解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与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以追名逐利为特征的倾斜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今译坛之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翻译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命的延续与拓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1)一个国家

19、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翻译。历史研究表明,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的关系。一方面,翻译影响着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翻译。(2)文化立场影响翻译。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文化立场。而态度与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3)文化心理影响翻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而文化心理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十.试从“翻译什么”和“怎样翻译”两方面,举例说明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构成的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题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

20、影响作用。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创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他们提出的目的论,强调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的论强调的连贯原则,即语篇内部的连贯,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愿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备这样条件的翻译,就可以被视作成功的翻译。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

21、接的决定作用。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世纪末,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梁启超的翻译动机是强大而明确的。翻译观的确立不仅仅对拟译文本与翻译策略有着重大的影响,对译者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处理原则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从红与黑的各个译本中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翻译观的指导下,译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出现了不同的实践,产生了风格殊异的译文。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十一.请结合自己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举出翻译中的一些状况和矛盾。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

22、素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难题。同时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和障碍。无论在哪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对所有进行翻译活动的人来说,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徐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出并逐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

23、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A:Whatmakesaroadbroad?B:TheletterB. 异与同之矛盾“异”性对于“同”可理解为“不同”,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异”既指语言层面的差异,又指语言

24、差异之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异。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异”与“同”导致了“异化”与“归化”之争。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

25、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个句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大卫霍克斯译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outofflour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 形与神之矛盾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

26、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要达到“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十二.傅雷“神似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异”?请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一谈翻译时对待“异”与“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1.首先,“异”相对于“同”,可以理解为“不同”,这一释义强调“异”与“同”的对立性。对于翻译研究来说,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翻译的根本任务便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然而,这种对立性,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也存在于思维与文化层

27、面。因此,既要克服“差异”,又要表现“差异”成为翻译所面临的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其次,“异”与“同”也可以分别理解为“他者”与“自我”,这一释义强调两者的互存性。翻译研究所面临的“异”,从根本上说,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而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保存这些“异”的同时,让这些“异”直接不隔绝,而是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2.总的来说,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异”与“同”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首先,在观念和态度上,译者要要摒弃两种极端,既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独尊,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丧失自我。译者应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一部分,协调

28、好自己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承认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互通有无、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文化差异。其次,在语言上,对于目的语而言,既需要接受“异”,通过对语言的转换,对异性因素进行加工、改造,使其融入新的环境,也需要利用“异语”改造和丰富自己。“灭异为同”或“以同害异”都是不可行的。要用尽可能多的“同”来显示尽可能多的“异”,用两种语言相互重叠的部分来显示不重叠的部分。(P195-6傅雷“神似学说”的内容第187页from倒数第9行开始到本页最后)十三.在世界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关于维护“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你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应该或者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翻译有助

29、于发展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元化,而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化则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韦努蒂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是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是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主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爱国主义至上的尊重或蔑视。孟华认为,在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传递“相异性”的功能,即翻译“可在一国的文化传统中,亦即在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中植入相异性因素。”韦努蒂是从反面提醒翻译在对文化

30、身份塑造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孟华则是从正面论述翻译在维持文化多样性中的积极功能。此外,孟华认为,越是本土化的,就越容易被接受。在文化交流中只要翻译策略得当,相异性因素就可能转化为身份认同。只有本土化了的相异性,才有可能被植入接受者文化体系;同时,这一本土化的相异性也就以其携带的异国因素丰富了本土文化,为更新目的语文化作出贡献。以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性来激活相异性,达到更新目的语文化传统、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十四.翻译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哪些翻译标准?它们各自具有哪些特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指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行文通顺流畅。雅指译文典雅,有文采。2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

31、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3 罗新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傅雷明确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把神似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论应当理解为神与形的辩证统一,在重视形似,肯定形似基础上,突出神似对于文学翻译作品审美的重要性,所谓依形写神,以形出神,神形统一。化境说以化为核心,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人化的翻译对原作忠实的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读起来绝对不会像翻译出的东西。4 许渊冲提出优势竞赛论,其核心观点是文学翻译是艺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并明确指出在竞赛中取胜的方法是发挥译文优势,或者说再创造。十五.何为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32、有何意义?1.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关的逐步确立,将翻译理论与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2德国的弗美尔在对翻译活动的历史及内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之后指出:“总之,翻译是以中跨文化的转换。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文化,由于语言是文化内部不可分割的部分,译者也就相应的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其次,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根茨勒指出:“研究表明,翻译在全世界的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它表明了文化演变与其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

33、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也以醒的文化意识,在翻译史,翻译基本理论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王克非的翻译的文化史论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研究著作。他认为:“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明确的翻译文化关使王克非的研究以一种新的角度对中国的翻译史进行了有相当深度的考察与研究。 刘宓庆则的文化翻译论纲则从翻译学视角的文化、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文化翻译新概念、文化与意义、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翻译与文化心理、文化翻译的表现原则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对文化翻译理论构架的基本范畴、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