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495598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148 大小:80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资源描述: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讲稿(附录).ppt(1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附录C 计量标准考核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计量标准考核用表用证的填写与使用说明,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33-2008附录,2,附录C计量标准考核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3,C1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被测量,计量标准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通常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地表示,即用测量列结果的实验标准差s(yi)来表示。,4,重复性的试验方法,在重复性条件下,用计量标准对常规的被检定或被校准对象进行 n 次独立重复测量,若得到的测量结果为yi (i = 1,2, n ),则其重复性s(yi)为 (C-1) 式中n 为 重复测量次数,n 应尽可能大

2、,一般应不少于10次。 如果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在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中不是主要分量,允许适当减少重复测量的次数,但至少应满足n6。,5,被测对象对重复性测量的影响,由于被测对象也会对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有影响,特别是当被测对象是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时。因此,由式(C-1)计算得到的分散性通常比计量标准本身所引入的分散性稍大。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中,当测量结果由单次测量得到时,它直接就是由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当测量结果由N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得到时,由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6,分辨力对重复性测量的影响,被测仪器的分辨力也会对重复性测量有影响。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当重复性引入

3、的不确定度分量大于被测仪器的分辨力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时,可以不考虑分辨力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当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小于被测仪器的分辨力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时,应该用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代替重复性分量。若被测仪器的分辨力为dx,则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0.289dx。,7,合并样本标准差,对于常规的计量检定或校准,当无法满足n10时,为使得到的实验标准差更可靠,如果有可能,建议采用合并样本标准差sp,其计算公式为: (C-2) 式中,m 测量的组数; n 每组包含的测量次数; ykj 第 j 组中第k 次的测量结果; 第 j 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8,C2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计量

4、标准的稳定性是指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因此计量标准的稳定性与所考虑的时间段的长短有关。,9,稳定性测量的对象核查标准,计量标准通常由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所组成,因此一般说来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应包括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和配套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在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10,核查标准的选择,核查标准的选择大体上可以按下述几种情况分别处理: (1) 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是实物量具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一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11,核查标准的选择,(2)

5、计量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实物量具通常可以直接用来检定或校准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并且实物量具的稳定性通常远优于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必进行稳定性考核。但需画出计量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量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计量标准器稳定性曲线图。,12,核查标准的选择,(3) 计量标准器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均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如果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对应于该参数的实物量具,可以用它作为核查标准来进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如果对于该被测参数来说,不存在可以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可以不作稳定性考核。 一次性使用的标准物质可以不进行稳定性

6、考核。,13,稳定性的考核方法,对于新建计量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大于一个月),用该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 n 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测量结果。共观测 m 组(m4)。取 m 个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作为新建计量标准在该时间段内的稳定性。,14,稳定性的考核方法,对于已建计量标准,每年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 n 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相邻两年的测量结果之差作为该时间段内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即不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如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

7、该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即U,k=2或U95)。,15,C.3 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控制图,控制图(又称休哈特控制图)是对测量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图形记录。它能判断并提供测量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因素的信息,以便于查明产生异常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使测量过程重新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对于准确度较高且重要的计量标准,如有可能,建议尽量采用控制图对其测量过程进行连续和长期的统计控制。 在计量标准考核中控制图属于推荐采用,而不是强制采用的项目。,16,制作控制图的测量对象核查标准,测量结果除了会受到测量过程的影响外,还会受测量对象的影响,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核查标准并对其作连续的定期观测,则根

8、据由定期观测结果计算得到的统计控制量(例如平均值,标准偏差,极差等)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测量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因此采用控制图方法来对测量过程进行统计控制的前提是具有一个量值稳定的核查标准。,17,控制图的分类按统计控制量分类,根据控制对象的数据性质,即所采用的统计控制量来分类,在测量过程控制中常用的控制图有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 s图)和平均值极差控制图( R图)。 控制图通常均成对地使用,平均值控制图主要用于判断测量过程中是否受到不受控的系统效应的影响。标准偏差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主要用于判断测量过程是否受到不受控的随机效应的影响。,18,控制图的分类按统计控制量分类,标准偏差控制图比

9、极差控制图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由于标准偏差要求重复测量次数n10,对于某些计量标准可能难以实现。而极差控制图一般要求n5,因此在计量标准考核中推荐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也可以采用平均值极差控制图。,19,控制图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按其用途,可以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两类。 (1) 分析用控制图:用于对已经完成的测量过程或测量阶段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过程是否稳定或处于受控状态。 (2) 控制用控制图: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测量过程,可以在进行测量的同时进行过程控制,以确保测量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20,具体建立控制图时,应首先建立分析用控制图,确认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后,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时

10、间界限延长,于是分析用控制图就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21,常规控制图的设计原理,正态分布假设:假定所选择的统计控制量(也称为过程参数)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3s 准则: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性质,测量结果超出3s 范围的概率仅为0.27%。因此规定允许判断错误的概率a =0.0027。 a 也称为风险度或显著水平。 小概率原理:小概率事件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一旦发生,则应该怀疑测量过程失控。,22,警戒区,警戒区,控制范围,-4s,4s,-3s,3s,-2s,2s,-s,s,正态分布时的置信概率,23,3s,-3s,2s,s,-2s,-s,24,3s,-3s,2s,s,-2s,-s,m,中心线C

11、L,控制上限UCL,控制下限LCL,统计控制量,控制范围,时间,25,3s,-3s,2s,s,-2s,-s,m,中心线CL,控制上限UCL,控制下限LCL,统计控制量,控制范围,警戒区,警戒区,99.73%,95.45%,时间,26,3s,-3s,2s,s,-2s,-s,m,中心线CL,控制上限UCL,控制下限LCL,统计控制量,控制范围,警戒区,警戒区,99.73%,95.45%,时间,A,A,B,B,C,C,27,建立控制图的步骤,确定所采用的统计控制量,即所采用的控制图类型。通常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 s图)或平均值极差控制图( R图)。,28,建立控制图的步骤预备数据的取得,预备数

12、据是建立分析用控制图的基本取样数据,要求取样过程处于随机控制状态中。 (1)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选择好的核查标准作n次独立重复测量。当采用标准偏差控制图时,要求测量次数n10;当采用极差控制图时,测量次数5次。该n次测量结果称为一个子组。,29,建立控制图的步骤预备数据的取得,(2) 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规定的测量条件下,重复上面的过程,共测量k个子组。要求子组数k20,在实际工作中最好取25组。即使当个别子组数据出现可查明原因的异常而被剔除时,仍可保持多于20组的数据。,30,建立控制图的步骤计算统计控制量,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应计算的统计量为: 每个子组的平均值 ; 每个子组的实验标

13、准差s ; 各子组间的平均值 ; 各子组实验标准差的平均值 。 平均值极差控制图,应计算的统计量为: 每个子组的平均值 ; 每个子组的极差R ; 各子组间的平均值 ; 各子组的平均极差 。,31,计算各控制图的中心线CL,控制上限UCL,和控制下限LCL。 对于不同的控制图,控制界限应分别进行计算。,建立控制图的步骤计算控制界限,32,控制限计算公式汇总 中心线CL 控制上限UCL 控制下限LCL 平均值 极差 平均值 标准偏差,33,计算控制限的系数表,n A2 A3 B3 B4 D3 D4 2 1.880 2.659 0.000 3.267 0.000 3.267 3 1.023 1.95

14、4 0.000 2.568 0.000 2.574 4 0.729 1.628 0.000 2.266 0.000 2.282 5 0.577 1.427 0.000 2.089 0.000 2.114 6 0.483 1.287 0.030 1.970 0.000 2.004 7 0.419 1.182 0.118 1.882 0.076 1.924 8 0.373 1.099 0.185 1.815 0.136 1.864 9 0.337 1.032 0.239 1.761 0.184 1.816 10 0.308 0.975 0.284 1.716 0.223 1.777 11 0.28

15、5 0.927 0.321 1.679 0.256 1.744 12 0.266 0.886 0.354 1.646 0.283 1.717 (ISO 8258: 1991),34,建立控制图的步骤制作控制图并在图上标出测量点,控制图的纵坐标为计算得到的各统计控制量,横坐标为时间坐标。并在图上画出CL、UCL和LCL三条控制界限。在图上标出各子组相应统计控制量的位置(称为测量点)后,将相邻的测量点连成折线,即完成分析用的控制图(图C-1中的实线)。,35,控制图式样,36,建立控制图的步骤判断分析用控制图是否达到统计控制状态,按照控制图对异常判断的各项准则,对分析用控制图中各测量点的分布状况进

16、行判断。若测量点的分布状况没有任何违背判断准则的情况,即表明测量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37,建立控制图的步骤将分析用的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时间坐标延长,每隔一规定的时间间隔,再进行一组测量,在控制图上标出测量点位置后,将连接测量点的折线逐次延长(图C-1中的虚线),就成为可以对测量过程进行日常监控的控制用控制图。 一旦控制用控制图中测量点的分布出现异常,应立即分析原因,并将其减小或消除,直到控制图恢复正常。,38,建立控制图的步骤子组的测量组数,如果测量的工作量较大,一时无法完成20 组以上的预备数据测量,也可以在完成6-10组测量后就开始建立初步的分析用控制图。在测量

17、点分布状况没有任何违背判断准则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按常规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控制测量。当累计的子组数(包括预备测量在内)达到 k =20时,重新计算中心线CL和控制界限UCL,LCL,并按新的计算结果建立新的满足 k 20 要求的分析用控制图。,39,控制图中测量点分布异常的判断准则,为方便起见,将常规控制图的控制范围均分为6个区,每个区的宽度均相当于所采用统计控制量的标准偏差s 。如图C-1所示,自上而下分别标记为A、B、C、C、B和A。 测量点出现在控制图A区中的概率为4.28%,因此偶尔有测量点出现在A区中是允许的,但此时至少应密切注意控制图此后的发展趋势,故A区常称为警戒

18、区。,40,测量过程异常的判断准则,测量过程异常可以分为两类: (1) 测量点超出控制界限 (2) 测量点分布不随机 现行的ISO标准(ISO 8258:1991)和国家标准(GB/T 4091-2001)总结了常见的测量过程异常的8种分布模式,从而给出了对应的8种异常判据。,41,控制图异常的判据1,一个测量点落在A区之外,42,控制图异常的判据1,当所计算的统计控制量接近于正态分布时,测量点出现在A区之外的概率为0.0027。并据此规定显著水平a = 0.0027,所以只要有任何测量点超出控制界限(图中X点),就表明测量过程出现异常。 测量点超出上界UCL,表明统计控制量的均值增大;而当测

19、量点超出下界LCL ,表明其均值减小。,43,控制图异常的判据2,连续9个点落在中心线的同一侧,44,控制图异常的判据2,测量点连续出现在控制图中心线的同一侧的现象称为“链”。链的出现表明统计控制量分布的均值向出现链的一侧偏移。 每个测量点出现在控制范围内的概率为0.9973,因此连续n个测量点出现在中心线同一侧的概率为 计算后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链所出现的概率为 n 3 4 5 6 7 8 9 10 p 0.2480 0.1237 0.0617 0.0307 0.0153 0.0076 0.0038 0.0019,45,控制图异常的判据2,旧标准规定的是7点链,即连续7个测量点出现在控制图中心

20、线的同一侧时,即可判为异常。 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别在于: (1) 对于测量点超出控制界限,两者均规定风险度或显 著水平a =0.0027。 (2) 而对于其他异常判据,新标准基本上仍采用a =0.0027,而旧标准通常采用a =0.01。 旧标准还将异常判据推广到了“间断链”: (1) 连续11个点中至少有10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 (2) 连续14个点中至少有12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 (3) 连续17个点中至少有14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 (4) 连续20个点中至少有16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46,间断链(旧标准),间断链:多数点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1点有10点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4点有

21、12点在中心线一侧,47,控制图异常的判据3,连续6个点单调递增或递减,48,控制图异常的判据3,测量点排列呈现单调递增或递减的状态称为“趋势”。趋势的出现表明统计控制量的均值随时间增大或减小。 n点趋势出现的概率为 n 3 4 5 6 7 p 0.3306 0.0824 0.0164 0.0027 0.0004,49,控制图异常的判据4,连续14个点出现上下交替排列,50,控制图异常的判据4,连续n个测量点出现上下交替排列的概率为 计算结果 n 9 10 11 12 13 14 15 p 0.0286 0.0190 0.0126 0.0084 0.0056 0.0037 0.0025,51,

22、控制图异常的判据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A区中,52,控制图异常的判据5,连续3个点中,至少有2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A区中的概率为 旧标准也有类似的异常判据,但并不要求落在“同一侧的A区中”,53,控制图异常的判据5,国标中的说法是“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之外”。 “B区之外”的意思是包括A区和A区之外。而根据判据一,只要有任何一个测量点出现在A区之外,即可判为异常。故在其他判据中可以将A区之外的情况排除。 连续N个测量点中,至少有n个测量点出现在中心线同一侧A区中,其出现的概率p的计算公式为:,54,控制图异常的判据6,连续5个测量点中有4点出现在中心线同一侧

23、的B区或A区中,55,控制图异常的判据6,国标中的说法是连续5个测量点中有4点出现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之外,现将“C区之外”改为“B区或A区中”。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包括A区之外的区域。 连续5个测量点中有4点出现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或A区中的概率为,56,控制图异常的判据7,连续15个测量点出现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中,57,控制图异常的判据7,连续n个测量点出现在中心线两侧C区中的概率为 计算结果 n 11 12 13 14 15 16 17 P 0.0150 0.0103 0.0070 0.0048 0.0033 0.0022 0.0015 旧标准规定连续12个测量点出现在C区中判为异常。,

24、58,控制图异常的判据8,连续8个测量点出现在中心线两侧并且全部不在C区内,59,控制图异常的判据8,当被测统计控制量的分布,是两种不同分布的混合,且其中一个分布均值与另一个分布的均值有明显的差异,而在测量过程中两种分布交替地出现,就出现本判据所出现的情况。,60,C.4 在计量标准考核中与不确定度有关的问题,61,C.5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是指对给出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可信程度进行实验验证。由于验证的结论与测量不确定度有关,因此验证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说明了所给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否合理。,62,验证方法 1传递比较法,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测量一稳定的被测对象,

25、然后将该被测对象用另一更高级的计量标准进行测量。若用被考核计量标准和高一级计量标准进行测量时的扩展不确定度(U , k=2或U95,下同)分别为Ulab和Uref,它们的测量结果分别为ylab和yref,在两者的包含因子近似相等的前提下应满足 (C-15),63,当 成立时,可以忽略Uref的影响,此时上式成为 (C-16),64,验证方法 2比对法,如果不可能采用传递比较法,可采用多个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假定各实验室的计量标准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此时采用各实验室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若被考核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为ylab,其测量不确定度为Ulab,在被考核实验室测量结果

26、的方差比较接近于各实验室的平均方差,以及各实验室的包含因子均相同的条件下,应满足 (C-17),65,传递比较法是具有溯源性的,而比对法则并不具有溯源性,因此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原则上应采用传递比较法,只有在不可能采用传递比较法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比对法进行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并且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应尽可能多。,66,C-6 计量标准的溯源和量值传递框图,根据与所建计量标准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画出该计量标准溯源到上一级计量器具和量传到下一级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67,计量标准考核用表用证的填写与使用说明,68,计量标准考核原则上应当采用本规范统一规定的格式,并按规定的要求填写。

27、本规范附录给出的计量标准考核用表用证有两类,一类是正式格式,另一类是参考格式。 参考格式,包括附录D计量标准履历书,附录E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以及附录F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这些用表用证属于推荐采用的格式。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表格的格式不适合于所建计量标准的话,建标单位可以另行设计适用的格式,但其内容不得少于推荐格式所规定的内容。 其他所有的用表用证均属于正式格式,这些用表用证的格式属于必须采用的统一格式,也就是说,是强制采用的格式。,69,由于不同领域、不同计量标准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本规范附录中规定的计量标准考核用表用证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所有的计量标准,对于不适用的栏目可以按照各自专

28、业项目的特殊性约定填写方法,但不应与本规范的基本要求相矛盾,并应在本专业内统一。,70, 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申请计量标准考核的单位应按要求填写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无论申请新建计量标准,或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均应提供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原件和电子版各一份。 各栏目的填写要点和具体要求如下:,71,一、封面,1 “ 量标 证字第 号” 填写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编号。新建计量标准申请考核时不必填写,待考核合格后,根据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签发的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填写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编号。 2 “计量标准名称”和“计量标准代码” 按计量标准命名规范JJG1022-1991的规定

29、查取计量标准名称和代码。计量标准命名技术规范中没有的,可按该规范规定的命名原则进行命名。 3 “申请考核单位”和“组织机构代码” 分别填写申请计量标准考核(或复查)单位的全称和该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 申请考核单位的全称应与本申请书 “申请考核单位意见”栏内所盖公章中的单位名称完全一致。,72,4 “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 分别填写申请计量标准考核(或复查)单位的具体地址,以及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5 “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联系人可以是该单位分管计量标准的负责人,也可以是所建计量标准的具体负责人。联系电话应是联系人的办公电话号码(同时注明所在地区的长途区位号码),或手机号码。 6 “ 年

30、月 日” 填写申请计量标准考核(或复查)单位提出计量标准考核(或复查)申请的日期。该日期应与本申请书 “申请考核单位意见”一栏内的日期相一致。,73,二、申请书内容,1 “计量标准名称” 与本申请书封面的“计量标准名称”栏填法一致。 2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 申请新建计量标准时不必填写,申请计量标准复查时应填写原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编号,并与本申请书封面的相关栏目填法一致。 3 “存放地点” 填写该计量标准存放部门的名称,存放地点所在的地址、楼号和房间号。,74,4 “计量标准总价值(万元)” 填写该计量标准的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原值的总和,单位为万元,数字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该总价应当和

31、计量标准履历书中“总价值(万元)”相一致。 5“计量标准类别” 需要考核的计量标准,分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三类。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属于计量授权。此处应当根据该计量标准的类别和是否属于计量授权在对应的“”内打“”。,75,6 “前两次复查时间和方式” 填写该计量标准前两次复查时间和方式。如果是新建计量标准则不填;如果是新建后的第一次复查,则仅填新建计量标准考核时的时间和方式;如果是第二次复查,则填新建计量标准考核时和第一次复查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考核仅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仅在书面审查的“”内打“”,如果采用现场考核方式,则在书面审查和现场考评两者的

32、“”内均打“”。,76,7 “测量范围” 填写该计量标准装置的测量范围,根据计量标准装置具体情况的不同,它可以与计量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量值的范围相同,也可能与计量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量值范围不同。本栏应该根据计量标准装置的具体情况填写。对无法填写测量范围的计量标准装置,可以填写该计量标准所复现的标准量值或量值范围。 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该分别给出每一个参数的测量范围或量值。,77,8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对于不同的计量标准,可以填写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具体采用何种参数表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或遵从本行业的规定或约定俗成。填写时必须用符号明确注明

33、所给参数的含义。,78,最大允许误差用符号MPE表示,其数值一般应带“”号。例如可以写为“MPE:0.05 mm”,“MPE:0.01mg”。 准确度等级一般以该计量标准所符合的等别或级别表示,可以按各专业的规定填写,例如:可以写为“2等”,“0.5级”。,79,本栏中的不确定度,是指用该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被测对象时,该计量标准在测量结果中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不应包括由被测对象、测量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由环境效应导致的被测对象的不稳定,或由于被测对象和计量标准之间的失配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80,当填写不确定度时,可以根据该领域的习惯和方便的原则,用标准不确定度或

34、扩展不确定度来表示。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扩展不确定度有两种表示方式,分别用U和Up表示,与之对应的包含因子分别用 k 和 kp 表示。当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时,应同时注明所取包含因子的数值。不确定度数值前不带“”号,也不得用小于符号表示。,81,当包含因子的数值是根据被测量 y 的分布,并由规定的置信水准 p 计算得到时,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Up表示,与之对应的包含因子用kp表示。具体地说,当规定的置信水准p分别为0.95或0.99时,分别用符号U95或U99以及k95和k99表示。当包含因子的数值是直接取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取2),而不是根据被测量 y 的分布计算得到时,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

35、U表示,与之对应的包含因子用 k 表示。,82,本栏目应根据计量标准的具体情况填写不同的参数 (1) 若计量标准简单地由单台仪表或量具组成 a) 若在检定或校准中直接采用该仪表或量具的示值或标称值,即不加修正值使用,则填写该仪表或量具的最大允许误差; b) 若在检定或校准中,该仪表或量具需要加修正值使用,即采用其实际值,则填写该修正值的不确定度; c) 若该仪表或量具有准确度等别和(或)级别的规定,则也可以填写该仪表或量具的等别和(或)级别。使用等别,相当于用不确定度来表示;使用级别,相当于用最大允许误差表示。,83,(2) 若计量标准由多台仪表或测量设备组成的一套系统,则在原则上可以将计量标

36、准分成计量标准器和比较器两部分。 a) 若可以分辨这两部分各自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则按上面的原则分别 填写这两部分的有关参数(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当比较器是由多种设备构成时,则填写这些设备的合成不确定度。 b) 若无法分辨这两部分各自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则直接填写上述两部分的合成不确定度。,84,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表示,均应明确用符号表明所提供数据的含义。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对于不同测量点或不同测量范围,计量标准具有不同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则应该分段给出其不确定度,以每一分段中的最大不确定度表示。如有可能

37、,最好能给出测量不确定度随测量点变化的公式。 若对于不同的分度值,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不同时,应给分别给出对应于每一分度值的不确定度。,85,9 “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 计量标准器是指计量标准在量值传递中对量值有主要贡献的那些计量设备。主要配套设备是指除计量标准器以外的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明显影响的其它设备。 本栏目中各子栏目的填法如下: “名称”和“型号”两栏分别填写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名称和型号。 “测量范围” 栏填写相应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测量范围或量值。,86,“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栏填写相应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

38、允许误差。填写要求与本申请书的同名栏目相同。 “制造厂及出厂编号”栏填写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制造厂及出厂编号。,87,“检定周期或复校间隔”栏填写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周期或复校间隔,例如:1年,半年。 “末次检定或校准日期”栏填写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最近一次的检定或校准日期。 “检定或校准机构及证书号”栏填写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溯源单位的名称及检定或校准证书编号。,88,10 “环境条件及设施” (1) 应填写的环境条件项目可以分为三类: 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中提出具体要求,并且对检定或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环境项目; 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39、中未提具体要求,但对检定或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环境项目; 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中提出具体要求,但对检定或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不大的环境项目。,89,对第一类项目,“要求”栏填写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对该环境项目规定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实际情况”栏填写实际使用该计量标准时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实际情况。“结论”栏是指是否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对该项目所提的要求。视情况分别填写“合格”或“不合格”,90,对第二类项目,“要求”栏按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栏目中对该项目的要求填写。“实际情况”栏填写实际使用该计量标准时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实际情

40、况。“结论”栏是指是否符合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栏中对该项目所提的要求。视情况分别填写“合格”或“不合格”,91,对第三类项目,“要求”和“结论”栏可以不填,“实际情况”栏填写实际使用该计量标准时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实际情况。,92,(2) 在本栏中还应填写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中提出具体要求,并对检定或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有影响的,同时又是独立隶属于该计量标准装置的设施和监控设备。在“项目” 栏内填写设施和监控设备名称,在“要求”栏内填写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对该设施和监控设备规定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实际情况”栏填写设施和监控设备的名称、型号和所能达到的实

41、际情况,并应与计量标准履历书中相关内容一致。“结论”栏是指是否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该项目所提的要求。视情况分别填写“合格”或“不合格”。,93,11 “检定或校准人员” 分别填写使用该计量标准进行检定或校准工作的持证计量检定或校准人员的有关信息。每项计量标准应有不少于两名的持证计量检定或校准人员。“姓名”、“性别”、“年龄”、“从事本项目年限”、“文化程度”等栏目按实际情况填写;“核准的检定或校准项目”应填写检定或校准人员所取得的相应的检定或校准项目。“资格证书名称及注册编号”可以填写计量检定员证的编号,或填写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的编号以及注册计量师注册证编号。“发证机关”填写颁

42、发这些证件的机构简称。,94,12 “文件集登记” 对表中所列18种文件是否具备,分别按情况填写“是”或“否”,若填写 “否”应在“备注”中说明原因。,95,13 “拟开展的检定及校准项目” 本栏目是指计量标准拟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各子栏目的填写要求如下: “名称” 栏填写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名称(如果只能开展校准,必须在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名称(或参数)后注明“校准”字样。 “测量范围”栏填写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或量值。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栏填写用该计量标准对被检计量器具或被校准对象进行测量时所能达到的测量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96,“不确定度或准确

43、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栏填写用该计量标准对被检计量器具或被校准对象进行测量时所能达到的测量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1) 如果被检定或被校准的计量器具不加修正值使用,则填写该计量器具的最大允许误差。如果被检定或被校准的计量器具有准确度级别的划分,也可以填写可以检定或校准的计量器具的级别。,97,(2) 如果被检定或被校准的计量器具需加修正值使用,则填写所出具的检定或校准证书上所提供的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并同时给出有关该扩展不确定度的足够多的信息。如果被检定或被校准的计量器具有准确度等别的划分,也可以填写可以检定或校准的计量器具的等别。,98,“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代

44、号及名称”栏填写开展计量检定或校准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代号及名称。填写时先写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代号,再写名称的全称。例:JJG240-1981一等标准液体压力计试行检定规程,JJG146-2003量块检定规程。若涉及多个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时,则应全部分别予以列出。此处应当填写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或参数)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而不是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99,14 “申请考核单位意见” 申请考核单位的负责人(即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签名和加盖公章。 15 “申请考核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申请考核单位的主管部门在本栏目签署意见。如申请建立部门最高

45、计量标准,则应在意见中明确写明“同意建立本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并加盖公章。如企业申请建立本单位最高计量标准,申请考核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在本栏目签署“同意建立该企业最高计量标准”意见。,100,16 “主持考核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意见” 主持考核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审阅申请资料并确认受理申请后,根据所申请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确定组织考核(复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将是否受理的明确意见如“同意受理,请局组织考核”写入本栏并加盖公章。 17 “组织考核(复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意见” 组织考核(复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确认受理申请后,确定考评单位或成立考评组,并将处理意见写入栏内并加

46、盖公章。,101,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申请计量标准考核的单位应按要求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无论申请新建计量标准,或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均应提供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原件一份。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一般由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考核单位存档。,10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申请计量标准考核的单位应按要求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无论申请新建计量标准,或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均应提供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原件一份。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一般由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考核单位存档。,103,1 封面和目录,1“计量标准名称” 本栏填写的名称应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的名称相一致。

47、2“计量标准负责人” 填写所建计量标准负责人的姓名。 3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填写建立计量标准单位的全称并加盖公章。该单位名称应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申请考核单位的名称和公章中名称完全一致。,104,4 “填写日期” 填写编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日期。如果是重新修订,应注明第一次填写日期和本次修订日期。 5 “目录” 目录共12项内容,应在每项()内注明页码。,105,2 技术报告内容,1“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简要叙述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意义,简要分析建立计量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建立计量标准的传递对象及范围。 2“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用文字、框图或图表简要叙述该计量标

48、准的基本组成,以及开展量值传递时采用的检定或校准方法。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应符合所建计量标准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106,3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写内容和方法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的对应栏目完全相同。 4 “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明确给出整套计量标准的量值或量值范围,分辨力或最小分度值,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以及其它必要的技术指标。 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必须给出对应于每种参数的主要技术指标。 若对于不同测量点,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不同时,建议用公式表示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与测量点的关系

49、。如无法给出其公式,则分段给出其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对于每一个分段,以该段中最大的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表示。 若对于不同的分度值具有不同的测量不确定度时,也应当分别给出。,107,5 “环境条件” 本栏的填写内容应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的相应栏目一致。 6 “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根据与所建计量标准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画出该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要求画出该计量标准溯源到上一级计量标准和传递到下一级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108,7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用该计量标准测量一常规的被检定或被校准对象时,所得

50、到的测量结果的重复性。重复性条件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为保证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因此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重复性测量。计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用单次测量结果yi的实验标准差s(yi)来表示。 本栏应该列出重复性试验的全部数据,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反映重复性试验数据处理过程,并判断其重复性是否符合要求。,109,8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在计量标准考核中,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用该计量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测量稳定的被测对象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计量标准的稳定性除与计量标准中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有关外,与包括主要配套设备在内的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关。 在计量标准

51、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 新建计量标准一般应经过稳定性考核,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后方能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已建计量标准应有历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以证明其计量特性的持续稳定。 本栏应该列出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的全部数据,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反映稳定性考核的数据处理过程,并判断其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110,9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此处的“测量不确定度”是指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下,用该计量标准对常规的被检定(或校准)对象,进行检定(或校准)时所得结果的不

52、确定度。因此,在该不确定度中应包含被测对象和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本栏应详细给出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 当对于不同量程或不同测量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同时,如果各测量点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差别不大,允许仅给出典型测量点的不确定度评定过程。 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分别给出各主要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111,10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是指要求对用该计量标准得到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可信程度进行实验验证。也就是说通过将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相比较来验证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由于验证的结论与测量不确定度有关,因此验证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说明

53、了所给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否合理。 验证方法可以分为传递比较法和比对法两类。传递比较法是具有溯源性的,而比对法则并不具有溯源性,因此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原则上应采用传递比较法,只有在不可能采用传递比较法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比对法进行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并且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应尽可能多。,112,11 “结论” 经过分析和实验验证,对所建计量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是否具有相应的测量能力,是否能够开展相应的检定及校准项目,是否满足本规范要求等方面给出总的评价。 12 “附加说明” 填写认为有必要指出的其它附加说明。,113,计量标准考核报告,计量标准考核报告

54、包括计量标准考核报告正文和两个附件(即附录J-1计量标准考评表和附录J-2计量标准整改工作单)。所有计量标准考核必须填写计量标准考核报告。计量标准考核报告必须包括正文和附录J-1;只有需要整改时,才要求填写附录J-2。计量标准考核报告的主体内容由承担考评的计量标准考评员填写。考评单位或考评组、组织和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应签署意见。考评时,计量标准考评员根据考评情况在“计量标准考评表”的“考评结果”栏目下相应的位置打“”。其它有必要说明的事宜,请填写在“考评记事”中。,114,计量标准考核报告,本考核报告中许多栏目的填写内容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的相应栏目完全相同,考评员在

55、填写本考核报告前必须对申请书的内容进行确认。,115,1 封面,1 “ 量标 证字第 号” 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同名栏目填法相同。 2 “考评项目编号” 填写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下达给考评单位或考评组计划任务书上相应考评项目的编号。 3 “计量标准名称” 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同名栏目相同。,116,4 “申请考核单位” 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同名栏目相同。 5 “考评员姓名” 填写承担计量标准考评的考评员和技术专家的姓名。 6 “联系电话” 填写考评员和技术专家的办公电话或手机号码。 .7 “考评单位” 填写承担计量标准考评任务单位的全称。,117,8 “考评

56、方式” 考评方式分为书面审查和现场考评,在合适的“”内打“”。如果仅通过书面审查进行计量标准考评,则在书面审查前面的“”内打“”;如果还进行了现场考评,则在书面审查和现场考评前面的“”内均要打“”。,118,计量标准考核报告内容,1 “计量标准名称” 2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 3 “存放地点” 4 “计量标准总价值(万元)” 以上四个栏目的内容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同名栏目完全相同。 5 “计量标准类别” 需要考核的计量标准,分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三类。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属于计量授权。此处应当根据该计量标准的情况在对应的“”内打“”。

57、,119,6 “前两次复查时间和方式” 7 “测量范围” 8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9 “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 10 “可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 以上五个栏目的内容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相应栏目完全一致。 11 “考评结论及意见” 完成考评工作后,考评员应将考评意见填入本栏目。考评结论分为合格、需要整改和不合格。根据具体情况填写考评结论,并在相应的“”内打“”。 如果选择需要整改,考评员应填计量标准整改工作单。 考评员应在考评结论及意见栏签字,并注明签字日期。,120,12 关于有关考评员信息的项目按实际情况填写,参加考评的技术专家也同样填写有关信息,可在“

58、考评员级别”栏填“专家”,“考评员证号”和“核准考评项目”两栏可以不填。 13 “整改的验收及考评结论” 如果考评结论为“需要整改”时,填写本栏。 考评员审查计量标准整改工作单和申请考核单位提交的整改资料后,考评员应将整改的验收意见填入本栏目空白处。 考评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根据具体情况填写考核结论,并在相应的“”内打“”。 如有需要说明的情况,如实填写。 考评员应在考评结论及意见栏签字,并注明签字日期。,121,14 “考评单位或考评组意见” 如果是考评单位承担考评任务,考评单位有关负责人应对考评员的考评签署意见并签名和加盖考评单位的公章;如果是考评组承担考评任务,考评组组长应对考评员的考

59、评签署意见并签名。 15 “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意见” 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对考评单位或考评组的考评签署意见并签名和加盖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公章。 16 “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批意见” 由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批,审批人应签署意见并签名和加盖公章。,如果,122,计量标准考评表,计量标准考评表中考评内容共六方面30项。带“*”的项目为重点考评项目,共10项;带“”的项目为书面审查项目,共20项;带“”的项目为可以简化考评的项目,共3项。 考评员应在考评过程中对计量标准考评表中相关项目逐项进行考评。 考评员将每个项目的考评结论,分别在“考评结果”栏下四

60、个子栏目之一内打“”。每一个项目只能打一个“”。,123,考评结论规定为四种:“符合”,“不符合”,“有缺陷”和“不适合”。其判断原则如下: “符合”:所有指标均符合要求 “有缺陷”:全部主要指标符合要求,有个别次 要指标不符合要求。 “不符合”:有一项主要指标不符合要求。 “不适合”:该项目不适合被考评的计量标准 如果有重点考评项目不符合要求,则为考评不合格;重点考评项目有缺陷或其他项目不符合或有缺陷时,可以限期整改,整改时间一般不超过 15个工作日。超过整改期限仍未改正者,则为考评不合格。,124,对于构成简单、准确度等级低、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并列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简化考核的计量标准目录

61、的计量标准,其重复性、稳定性、以及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3个项目可以不作要求。 如果出现“有缺陷”、“不符合”或者“不适合”应当在“考评记事”栏内记录具体原因。 对于某些比较容易整改的问题,考评员可允许申请考核单位立即改正。“考评结果”按改正后的情况评定,但需在考评记事中予以记载。,125,计量标准考评表内容,1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配置应当科学合理,完整齐全,并能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根据有关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检查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所给的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是否科学合理,完整齐全,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如果达

62、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符合要求,只有次要的配套设备不符合要求,则判为“有缺陷”。,126,2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 检查所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计量特性是否符合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达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主要计量特性符合要求,只有次要的性能不符合要求,则判为“有缺陷”。,127,3计量标准的溯源性符合要求。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均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计量标准器的溯源性

63、,应当由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合格或校准来保证。对于主要配套设备,可以通过自检或其它符合法律规定允许进行量传的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或校准来保证。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达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溯源性符合要求,只有次要的配套设备的溯源性不符合要求,则判为“有缺陷”。,128,4 测量范围表述正确 审查申请资料中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表述是否正确,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达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本身的测量范围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只是表述不完整,则判为“有缺陷”。 不确定度

64、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表述正确 审查申请资料中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达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本身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只是表述不完整,判为“有缺陷”。,129,5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表述正确 审查申请资料中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表述是否正确,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 如果达到要求,判为“符合”;达不到要求,判为“不符合”。如果计量标准本身的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能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只是表述不完整,则判为“有缺陷”。,130,6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符合要求 从下述几方面审查申请资料中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方法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按本规范所规定的方法测量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若所得结果不大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采用的重复性数据,判为“符合”; 若所得结果大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采用的重复性数据,则应重新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如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