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4615093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8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农业委员会(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苏农业20106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主要农作物20102011年“四主推”推介名录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委(农林局、农业局):为加强和规范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简称“四主推”)推介发布工作,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和投入品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中的作用,根据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推介发布工作的意见(苏农业200951号)要求,经过市、县(市、区)逐级推荐、省级集中评审、征求市级意见以及反馈意见会商等规定程序,形成了20102011年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四主推”推介名录。共确定主推品种110个,其中水稻35个、小麦

2、29个、玉米15个、棉花13个、油菜18个;主推技术22项,其中水稻5项、小麦6项、玉米2项、棉花4项、油菜5项;主推配方肥315个,其中水稻108个、小麦114个、玉米22个、棉花19个、油菜52个;主推农药品种52个,主要针对15种重大病虫害及其草害、鼠害。现将江苏省主要农作物20102011年“四主推”推介名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技术培训、媒体宣传、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四主推”宣传推介力度,让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真正熟悉和掌握“四主推”内容,充分发挥“四主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附件:1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推介名录2主要农作物主推技术推介名录3主要农作物主推配方肥推介

3、名录4主要农作物主推农药推介名录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主题词:四主推 推介名录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2月28日印发附件1: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推介名录推广使用主推品种须注意以下两点:1、主推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请查询江苏农业网品种推介栏目或农业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相关品种审定公告。2、国家审定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仅指江苏范围。一、水稻主推品种序号品种类型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备注1中熟中粳徐稻3号苏审稻200306淮北及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连粳6号苏审稻200905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3徐稻5号国审稻2006059江苏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4徐稻4号苏引

4、稻200601淮北及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5武运粳21号苏审稻200705淮北及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不适宜在黑条矮缩病重发区种植6淮稻8号苏审稻200410淮北及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7盐粳11号苏审稻200904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8泗稻12号国审稻2008029 江苏淮北地区种植9中熟中粳华粳5号苏审稻200505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0迟熟中粳淮稻9号苏审稻200607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1武陵粳1号苏审稻200918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2淮稻10号苏审稻200708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3淮稻7号苏审稻200412苏

5、中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4扬辐粳8号苏审稻200608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5淮稻13号苏审稻200907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6南粳45苏审稻200910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7盐稻10号苏审稻200909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8早熟晚粳宁粳3号苏审稻200809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19南粳44苏审稻200709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0武运粳19号苏审稻200811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1常农粳5号苏审稻200812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2早熟晚粳扬粳4038苏审稻200810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3镇稻10号苏审

6、稻200710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4扬粳4227苏审稻200912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5中熟晚粳南粳46苏审稻200814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种植26嘉33苏审稻200711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种植27杂交中籼优084苏审稻200103全省中籼稻区中上等肥力种植不适宜在黑条矮缩病重发区种植28优118苏审稻200305全省中籼稻区中上等肥力种植29两优0293国审稻2006045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30扬两优6号苏审稻200302全省中籼稻区中上等肥力种植31优航1号国审稻2005023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不适宜在黑条

7、矮缩病重发区种植32新两优6380苏审稻200703全省中籼稻区中上等肥力种植33协优728苏审稻200601全省中籼稻区中上等肥力种植34杂交晚粳甬优8号苏审稻200615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种植35常优3号国审稻2005036江苏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二、小麦主推品种序号品种类型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备注1弱筋小麦扬麦13苏引麦200501淮南麦区种植2宁麦13苏审麦200503淮南麦区种植3扬麦15苏审麦200502淮南麦区种植4中筋小麦扬麦16苏审麦200407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5扬麦14苏审麦200404,2007年扩区沿淮及淮南麦区种植6镇

8、麦5号苏审麦200406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7宁麦14苏审麦200601淮南麦区种植8扬麦11苏种审字第383号淮南麦区尤其是白粉病高发区种植9扬辐麦3号苏审麦200602淮南麦区种植10扬辐麦4号苏审麦200801淮南麦区种植11镇麦8号国审麦2008004淮南麦区种植12镇麦6号苏审麦200501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3中筋小麦郑麦9023苏审麦200203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作中晚茬种植14淮麦21苏审麦200603沿淮及淮北麦区的中晚茬种植15济麦22苏引麦200801淮北麦区种植16连麦1号苏审麦200403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7淮麦24苏审麦20070

9、3淮北麦区种植18淮麦23苏审麦200607淮北麦区种植19淮麦22国审麦2007005淮北中高肥力地块种植20淮麦25国审麦2007011淮北中高肥力地块种植21华麦1号苏审麦200402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2百农AK58国审麦2005008淮北中高肥力地块种植23连麦2号苏审麦200504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4徐麦30苏审麦200704淮北麦区种植25强筋小麦镇麦168苏审麦200701淮南麦区种植26烟农19苏审麦200102淮北麦区种植27淮麦20苏审麦200201淮北麦区种植28徐麦99苏审麦200805淮北麦区种植29徐麦31苏审麦200904淮北麦区种植三、玉

10、米主推品种序号品种类型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区域备注1普通玉米郑单958国审玉000009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粗缩病易发生地区,春播掌握在4月初,夏播掌握在6月中旬播种。2苏玉20苏审玉200401春夏播地区作普通玉米种植3苏玉19苏审玉200303春夏播地区作普通玉米种植4登海11号国审玉001005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5苏玉18苏审玉200302春夏播地区作普通玉米种植6苏玉21苏审玉200501夏播地区种植7鲁单981国审玉003011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8蠡玉16苏审玉200902夏播地区种植9苏玉23苏审玉200702夏播地区种植10泰玉14苏审玉200803夏播地区种植11江玉501苏

11、审玉200903夏播地区种植12登海662国审玉009010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13苏玉25苏审玉200901春播地区种植14糯玉米苏玉(糯)5号苏审玉200405全省各地种植15苏科花糯2008苏审玉008028江苏南部作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四、棉花主推品种序号品种类型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备注1杂交棉科棉6号苏引棉200801全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区域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2科棉3号苏引棉200401全省黄萎病轻棉田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3苏杂3号国审棉005015淮南中高产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

12、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4苏棉23号苏审棉200401全省无黄萎病地区、枯萎病轻病田种植5宁杂棉3号苏审棉200704全省黄萎病轻病区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6盐抗杂1号苏审棉200506全省黄萎病轻病区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7泗抗3号苏引棉200402全省黄萎病轻棉田种植8南农6号国审棉005016淮南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9杂交棉泗杂3号苏审棉200505全省枯萎病轻病区、非黄萎病棉区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10苏抗棉1号苏审棉2

13、00901全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区域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11铜杂411国审棉009019 淮南棉区作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12常规棉苏棉22号苏审棉200204全省枯萎病棉区种植13科棉4号苏审棉200501全省各棉区种植五、油菜主推品种序号品种类型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备注1杂交油菜秦优10号国审油006003淮南油菜区种植2秦优7号国审油004014 全省油菜区种植3秦优11号苏审油200801全省油菜区种植4油研10号国审油004027淮南油菜区种植 5淮杂油5号苏审油200704全省油菜区种植6淮杂油3号苏审

14、油200402全省油菜区种植7江油1号苏审油200602全省油菜区种植8宁杂11号苏审油200803淮南油菜区种植9常规油菜史力佳苏审油200604全省油菜区种植10常规油菜宁油16号苏审油200404全省油菜区种植11红油3号苏审油200603淮南油菜区种植12苏油4号苏审油200705全省油菜区种植13宁油14号国审油004024淮南油菜区种植14宁油18号苏引油200801淮南油菜区种植15扬油6号国审油004026淮南油菜区种植16苏油211苏审油200805全省油菜区种植17镇油5号苏审油200804全省油菜区种植18扬油7号苏审油200503淮南油菜区种植附件2:主要农作物主推技术

15、推介名录主推技术共22项。其中水稻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5项;小麦有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械匀播技术、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技术、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6项;玉米有玉米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项;棉花有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杂交棉增密高产栽培技术、高品质棉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4项;油菜有移栽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直播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稻茬油菜垄栽覆草栽培技术、油菜“油蔬两用”高效栽培技

16、术、稻田套播油菜高效栽培技术5项。一、水稻主推技术(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定量化技术措施管理水稻,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栽培理论与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各稻区。3、技术要点(1)精确播种育壮秧。适期播种,采用肥床旱育、塑盘湿润、双膜育秧等方式,培育适宜不同栽插方式的标准化叶蘖同伸壮秧。(2)精确定量基本苗。根据秧苗素质、品种分蘖发

17、生与成穗特点等因素,按照基本苗公式精确计算大田移栽基本茎蘖苗,合理配置行、株距。(3)精确定量运筹肥料。根据稻田基础地力、目标产量、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指标,通过斯坦福方程计算总需氮量,合理运筹基蘖肥、穗肥,氮、磷、钾平衡施用。(4)精确定量水分管理。按照水稻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势变化,合理水分管理,全生育期浅湿交替节水灌溉。(5)精确防控病虫草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大田肥水调控等农艺措施及必要的化学防治措施,精确防控病虫草害。(二)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水稻壮秧,采用插秧机械将秧苗按一定规格要求栽插到大田,并采取相应肥水运筹措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项水稻机械

18、化种植技术。 2、适用范围:全省各稻区。3、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品种。根据当地温光资源条件及茬口布局,选择生育期适宜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2)培育适插壮秧。采用双膜湿润育秧或塑盘育秧等方式,根据移栽期及适宜秧龄(叶龄)精确计算播种期,根据基本苗、种子粒重等精确计算播种量,亩大田用种量33.5公斤。精确培育适宜机插的壮秧,一般叶龄3.5叶、秧龄1820天。(3)确定合理基本苗。根据秧苗素质、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特点等因素,按照基本苗公式计算栽插基本苗,合理配置行、株距,确定秧爪取秧面积,常规粳稻基本苗68万/亩,杂交稻34万/亩。(4)科学水浆管理。坚持薄水栽插、浅水护苗、夜露促根立苗、活水促蘖

19、、适时搁田、薄水孕穗、间歇灌溉等水浆管理方法,合理促控群体。(5)合理运筹肥料。根据精确定量栽培原理及机插小苗群体分蘖发生与生长特点、田间基础地力、产量目标用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因素,精确计算总用氮量及前后期运筹比例,注意氮、磷、钾平衡施用。(6)防控病虫草害。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三)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1、技术概述:收麦时,利用机械切碎麦秸,浅水泡田23天后,采用旋耕机将麦秸与泥土混合均匀,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合理氮肥运筹及水浆管理,促进大田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一项集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轻型高效于一体的稻作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稻麦两熟

20、地区。3、技术要点(1)机械切碎分散麦秸。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子,同时开动切碎机械,按510厘米长度切断或轧碎麦秸,均匀分散于田面。(2)浅水旋耕埋草。切碎麦秸分散于田面后灌浅水层,均匀撒施基肥后,实施麦草带水浅旋耕还田。水层以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保证泥草充分混合,提高田面平整度。(3)轻简播栽水稻。旋耕整平后,采取抛秧、机插或机直播等轻简播栽方式,并根据不同种植方式特点,合理密植。(4)合理肥水管理。针对麦秸还田前期耗氮、后期释氮和土体松软的特点,前期及时露田增氧、排毒,中期及早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防止根倒,后期间歇灌溉保水透气。根据还草量科学调节碳氮比,一般为2025:1。

21、氮肥适当前移,增加前期肥料施用量。(5)防治病虫草害。做好病虫草害防除工作,大田直播方式的宜采用“一封、二杀、三挑”的方法防除杂草,抛秧、机插稻移植后3天撒施除草剂,保持水层57天。(四)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在肥沃苗床上,通过旱育旱管,培育苗体健壮、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的标准化壮秧,配套大田合理株行距、肥水调控等措施,构建高产优质群体,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一项稻作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各稻区。3、技术要点(1)苗床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爽水透气的菜园地或旱田,尽量集中连片。根据苗龄大小确定秧大田比例,一般中大苗移栽的为1:15左右。(2)苗床培肥。提倡应用壮秧营

22、养剂等专用肥料,提高苗床培肥效果,苗床土壤达到肥、松、细、软、厚等要求。(3)种子处理。采用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剂等,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4)精细播种。播前35天耖田耕地高标准开沟做板,播种时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播种,轻度镇压后覆盖1厘米薄层细土,喷湿表面后喷洒旱育秧专用除草剂。(5)覆盖管理。播后气温正常可不盖地膜,在苗床表面撒一层12厘米厚的麦壳或其他作物碎屑,播后气温较低可加盖地膜,57天齐苗后及时揭膜。(6)旱育旱管。3叶前保持床土湿润,3叶后严格控水,做到看苗补水。1叶1心期控制秧苗徒长,苗床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断奶肥,移栽前施好送嫁肥,防控好病虫害。(7)大田管理。根据精确定量栽培

23、技术要求,做好大田技术管理。(五)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1、技术概述:在塑料育秧盘内采用旱育旱管方式培育适合抛栽的健壮秧苗,大田抛栽后进行科学配套栽培管理的一项稻作技术。该技术具有高产稳产、省工省力等突出优势。尤其是在淮北、沿淮地区,既能有效克服直播稻、晚播机插秧因播种育秧迟、生育期缩短、栽插季节紧张等方面存在的限制因素,又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2、适用范围:全省各稻区。3、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品种。选择抗病性和抗倒性强、中大穗型的水稻品种。(2)培育适抛壮秧。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田块作苗床,用壮秧营养剂等苗床专用肥制作营养土。按照秧大田比例1:3540标准,每亩大田用塑料软

24、盘(434孔)5560张。根据当地水稻安全齐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常规粳稻大田亩用种量3公斤左右、杂交中籼稻1公斤左右,浸种后用专用包衣剂包衣并均匀播种,盖好营养土、浇(窨)足底墒水、化除、盖草覆膜,适时揭膜浇水。一般秧龄2030天,叶龄45叶左右时抛栽。(3)提高抛栽质量。精细耕整大田,要求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看天、看苗适期抛秧,提倡定向点抛,抛足基本苗,提高均匀度。常规粳稻亩抛2.02.2万穴,每穴23苗,杂交中籼稻亩抛1.82.0万穴,每穴12苗,抛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活棵分蘖。(4)科学运筹肥水。根据抛栽后缓苗期短、活棵早、出叶快、分蘖早等特点,采取前氮后移平衡施肥技术,一般基蘖肥与穗

25、肥的比例在6:45:5为宜。采取湿润活棵、浅水分蘖、提早晒田控蘖、孕穗至抽穗间歇灌溉。(5)防控病虫草害。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二、小麦主推技术(一)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该技术是适期早播、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与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和技术在小麦上的集成应用。依据小麦叶龄模式理论和分蘖成穗规律,用较少的基本苗获得最佳穗数;根据高产小麦需肥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精确定量施肥,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实现淮北麦区亩产600公斤以上、淮南麦区亩产500公斤以上。2、适用范围:土壤肥力较高、可适期早播的高产区域。3、技术要

26、点(1)适期早播。淮北半冬性小麦品种10月115日、偏春性品种10月1020日、淮南的苏中为10月2511月5日、苏南11月上旬,为适期播种范围。(2)精量半精量播种。适期范围内早播的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612万/亩;适期范围内迟播的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18万/亩。根据预定基本苗、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和千粒重等因素,确定播种量,实行精确定量播种。(3)机械匀播,提高播种质量。根据茬口、土壤、墒情和秸秆还田量等情况,主动创造适宜的耕作播种条件,大力推广机条播和机械均匀撒播,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确保及时齐苗、匀苗和壮苗。(4)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根据

27、高产小麦需肥规律,为满足分蘖盛期和拔节孕穗期两个吸肥高峰对肥料的旺盛需求,亩产500600公斤小麦,一般每亩需施纯氮 1618公斤,同时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增磷补钾。肥料运筹采用“V”型两促施肥法,即施足基肥(占总施氮的50%60%、总施磷的50%、总施钾的50%70%,基肥不足时可适量补施苗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占总施氮的40%50%、总施磷的50%、总施钾的30%50%),促壮秆大穗。拔节肥掌握在倒3叶期,即叶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施用,一般淮南地区在3月上中旬、淮北地区在3月中下旬,施氮量占20%25%,以复合肥为宜;孕穗肥在剑叶露尖至破口期施用,

28、施氮量占15%20%。(5)配套沟系,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标准开好麦田一套沟,及时抗旱排涝降渍。重点抓好秋季、春季化除和中后期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控旺促壮,防止倒伏。遇“倒春寒”冻害,要及时增施恢复肥。(二)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械匀播技术1、技术概述:采用免(少)耕机条播精细播种或改用免(少)耕机械均匀撒播,实现“一个控制、两个提高”,即控制播种量,提高作业效率和出苗均匀度,解决稻田套播、板茬或浅旋撒播等普遍存在播种粗放、播量偏大、均匀度不高等问题。2、适用范围:全省稻茬麦地区。3、技术要点(1)腾茬及时且墒情好,采用免(少)耕机条播精细播种。水稻收获较早

29、,腾茬及时(收稻至播种有57天以上晴天),土质沙土至壤土,墒情适宜,适耕性好,采用免耕条播机,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6道工序。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应适当调整行距,改常规每幅6行为5行。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适宜时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时调节为35厘米。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2)腾茬较迟、土壤含水量较高,改用免(少)耕机械均匀撒播。对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免耕机条播作业时易出现堵塞排种管、缺苗断垄的田块,宜采用机械均匀撒播。可对免耕条播机进行简易改进,即:拆除免耕条播机的部分或全部旋切刀,拆除播种开沟(槽)器和排种管,

30、在播种箱下方增加一倾斜的前置式挡板,种子经挡板均匀摆播于地表,先播种后灭茬浅旋盖籽,改条播为均匀撒播,实现免(少)耕机械均匀撒播。使得机械对腾茬、墒情、土质和秸秆还田的适宜弹性更宽,效率更高,降低能耗,对沙土、壤土、粘土均可适用,即使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也能机械播种。(3)三沟配套,加强覆盖。播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做到内外三沟配套,同时均匀抛洒沟泥,增加覆盖,减少露籽,防冻保苗。也可每亩用土杂肥15002000公斤或稻草150公斤左右均匀覆盖。(4)播后化学除草。播种后至3叶期前,选用适宜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化除要避开寒流降温天气,以免造成药害,加重冻害。(三)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技术1、技术概述:我

31、省沿江、沿海等地区特别适合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根据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采取半精量播种、控氮前移等关键措施,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提高。2、适用范围:沿江、沿海等弱筋小麦优势区域。3、技术要点(1)集中连片布局弱筋品种。选用扬麦13、扬麦15、宁麦13等弱筋小麦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确保品质一致。(2)适期、半精量播种。适期早播有利于提高弱筋品质,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为弥补氮肥不足,宜采取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6万/亩左右。(3)控氮前移。总施氮量控制在1214公斤/亩,氮肥的基、追肥比例控制在7:3,追肥中壮蘖肥(或作平衡肥冬前施用)用量占一生总施

32、氮量的10%左右,拔节肥(倒3叶期施用)占20%左右,磷肥一般基追比为5:5,钾肥基追比7:3。(4)配套沟系,抗灾应变。高标准开好麦田一套沟,防止渍害,抓好秋季和春季化除;中后期重点抓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分蘖期和拔节期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控旺促壮,防止倒伏。拔节后遇“倒春寒”冻害,尽早适量追施恢复肥。(5)及时收获,专收专销。蜡熟期完熟期及时抢晴收获,防止连阴雨影响品质和烂麦场。分品种专收、专储、专销,以利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四)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1、技术概述: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同时给麦田整地、播种、出苗和

33、苗期生长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该技术主要通过秸秆切碎、深翻或旋耕埋草、适墒播种、播后镇压、合理增施基肥等措施实现全苗壮苗。2、适用范围:秸秆还田种麦地区。3、技术要点(1)秸秆切碎,深翻或旋耕埋草。通过机械切碎秸秆、适度耕翻或旋耕埋草,将秸秆翻入土壤1520厘米,提高整地质量和秸秆还田均匀度,满足播种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每亩可增施20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以加速秸秆腐熟。(2)适期早播,适当增加播种量。适期早播并适当增加播量,以确保基本苗,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3)适墒播种,播后镇压。遇到干旱造墒播种;墒情不足时可适当推迟播期,播后及时镇压,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确保

34、安全越冬。(4)增氮前移,合理肥水运筹。适当增加基肥中氮肥用量,满足秸秆腐解和麦苗生长的氮素需求,促进小麦苗期叶蘖同伸,实现壮苗越冬。秸秆还田麦田后期供肥能力增强,可适当减少拔节孕穗肥用量。(5)配套沟系,加强病虫草害防治。配套田间沟系,确保能灌能排,防止渍害。重点抓好秋季和春季化除,以及中后期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五)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在水稻收获前先种麦,后割稻,争得了季节主动,确保小麦适期早播,养老稻与早种麦两不误,稻麦双高产。2、适用范围:腾茬迟于小麦播种适期的水稻茬口,且有套播习惯的稻茬麦地区。3、技术要点(1)选择品种,药剂拌(浸)种。稻套麦根系分

35、布浅,要选用抗倒、抗冻能力强,株型紧凑的品种。播种前用化控制剂拌(浸)麦种,矮化增蘖、控旺促壮,每公斤麦种用1克15%多效唑粉剂拌种或100150毫克/公斤多效唑溶液浸种,拌种时要注意拌匀,防止局部药量过大,影响麦苗生长。(2)适期套播。掌握稻麦共生期710天并在小麦适期早播范围内,确保收稻时与小麦齐苗(1叶1心)基本吻合,利于形成壮苗;忌盲目早播,共生期过长,造成弱苗。(3)适量匀播。套播麦早播早发,但收获水稻时易损苗,因此要求适当增加播种量,适期播种量介于常量播种和精量播种之间,每亩810公斤,通过弥雾机喷种等方法确保播种均匀。(4)套肥套药争全苗。收稻前每亩套施配方肥15公斤左右、尿素1

36、0公斤左右,确保“胎里富”,实现早发壮苗。播种前12天或播种时用除草剂拌尿素或湿细土在稻叶无露水时均匀撒施,用药后保持田面湿润不积水。注意多效唑等拌种的田块要避开芽期用药,特别是浸种露白的麦种以播前用药为宜,以防药害。播种前后未化除的套播麦田,在割稻离田67天后、草龄23叶时化除。(5)及早覆盖促壮苗。一般宜在收稻后齐苗期进行有机肥覆盖,有条件的地方,每亩用土杂肥15002000公斤或稻草150公斤左右覆盖。3叶1心前结合三沟配套和机械开挖田内沟,适当加大开沟密度,均匀覆泥12厘米厚。(6)科学施肥防早衰。及早追施壮蘖肥,达到基(套)肥不足苗肥补,越冬和返青期对发苗不足或脱力落黄的田块应适量补

37、施平衡(接力)肥捉黄塘、促平衡,重施拔节孕穗肥,一般亩用尿素15公斤左右,以倒3叶和剑叶期两次施用为佳,对预防后期脱力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夺取小麦高产十分关键。(六)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针对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等生育特点,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争足穗、攻大穗,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由于主要依靠主茎成穗,因此形象地称之为“独秆栽培”,是适应腾茬过迟或遇旱涝灾害而不得不大幅推迟播种期情况下有效抗灾应变技术。2、适用范围:播种迟于适期10天以上的地区。3、技术要点(1)选用良种,以种补晚。选

38、用相对早熟、灌浆强度大,容易达到大穗、多粒、千粒重高的优良品种,淮北地区宜选用半冬偏春性大穗型品种,苏中沿淮地区宜选用偏春性大穗型品种,沿江、苏南地区宜选用春性大穗型品种。(2)提高耕播质量,以好补晚。在不影响秋熟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做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损失。同时做到精细整地、精细播种、足墒下种、适当浅播,确保全苗、齐苗、匀苗、壮苗,为足穗奠定基础,争取稳产高产主动权。(3)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淮北地区10月底以后播种,每亩基本苗应以3035万为宜,播种量应加大到20公斤/亩左右;淮南地区11月中旬以后播种基本苗应以2226万为宜,播种量应加大到15公斤/

39、亩左右。如采用机条播则相应缩小行距(15厘米左右)。(4)稳氮后移,以肥补晚。独秆麦由于基本苗较多,前期肥料要适当降低,防止群体过头,而在拔节后群体数量下降稳定后,则要适当加大氮肥比例攻大穗。由于后期氮肥用量较大,可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淮北地区目标亩产450公斤需施纯氮1516公斤,淮南地区目标亩产400公斤需施纯氮14公斤左右,N:P2O5:K2O一般为1:0.6:0.6;氮肥中基肥占30%,34叶期施分蘖平衡肥占10%15%,倒3叶期施拔节肥占25%30%,剑叶露尖施孕穗肥占30%。磷、钾肥的基:追比一般为5:5,宜在倒3叶期施用高浓度复合肥增加磷、钾。(5)科学管理,促壮苗成大穗。前

40、期加强沟系配套以提高防涝防渍水平和抗旱能力,中期须特别注意应用控高防倒剂有效防止倒伏等,后期加强病虫害防治,并注意施用增粒增重剂,养根保叶,防止高温逼熟,增粒增重。三、玉米主推技术(一)玉米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粗缩病是我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缺乏抗粗缩病玉米品种,黄淮玉米产区主要采用调整播期的方式进行避病栽培,充分利用高产耐密新品种,实施玉米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2、适宜范围:黄淮玉米区。3、技术要点(1)播期“春提早、夏推迟”。春玉米播期提前到3月下旬至4月5日,淮北夏玉米播期推迟至6月1520日,以避开麦后大量飞虱对早出苗玉米的危害而发生玉米粗缩病。(2)合理株行距配置。选

41、用可调节株行距的条播机,通过调整株行距,按照高产要求,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等行距播种行距60厘米左右。若前茬小麦机械收获秸秆全量还田,麦茬过高,宜采取大小行种植,大行8090厘米,小行3040厘米。(3)带肥机条播。机条播带种肥一次完成。种肥一般亩施用配方肥3040公斤。肥料行与种子行最少间距10厘米以上,肥料行深度在15厘米以上,种子行播种深度35厘米。(4)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一般每亩密度50006000株。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5)重施穗肥。在玉米910片展开叶(大喇叭口期)时,每亩追施尿素3035公斤。(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苗期化除,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7)

42、机械晚收,秸秆全量还田。夏玉米9月底10月初机械化收获时秸秆粉碎全量还田。 (二)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江苏是全国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省,年种植面积近100万亩,通过分期播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延长上市时间,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适用范围:沿江沿海有市场或有加工转化能力区域。3、技术要点(1)品种选择。选择丰产性好,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加工品质佳,生育期适中,发芽率高,抗病抗倒性强的品种。(2)隔离种植。糯玉米、甜玉米均容易与普通玉米串粉杂交而影响品质,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隔离,周围300米以上不能有其他类型玉米。 (3)适期播种。早播春玉米安全播种出苗温度为日平均

43、温度10以上。为均衡应市,宜采取分期播种。(4)合理密植。一般纯作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的适宜密度在40005000株/亩。(5)精细播种。为保证苗足、苗匀、苗齐,提高群体整齐度,降低用种成本,宜采用塑盘育苗移栽方式。要精选种子,播前浸种以及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甜玉米须浸种催芽,控制播深35厘米。(6)肥料运筹。施足基肥,少施或不施拔节肥,重施穗肥。基(种)肥:穗肥(大喇叭口期施):粒肥(开花期施)的氮肥运筹比例为3:6:1。磷钾肥一次性基施,并适当增施锌、铁等微肥。鲜食玉米生育期较短,要重施基肥,有机肥和速效化肥配合施用,促进早发稳长。鲜食甜玉米需适当增施钾肥,提高含糖量。(7)科学防治病虫

44、害。应尽可能选择抗病品种或采取生物防治。如采用农药防治,应选用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注意把握安全间隔期。(8)适时采收。通常以吐丝始日计算确定最佳采收期,一般甜糯玉米在吐丝后2025天左右。四、棉花主推技术(一)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1、技术概述: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是指棉田不同作物构成的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我省根据各地的光温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不断调整棉田种植制度,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已逐步形成一年多熟的立体多熟种植方式,这些方式在保持棉花的主体产品生产基础上,通过棉田套种特种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等)而提高棉田综合经

45、济效益。2、适用范围:全省产棉区,尤其适用于以旱作为主的区域。土壤地力中等以上尤为适宜。3、技术要点(1)主要模式蔬菜(如马铃薯,大蒜、洋葱等)棉花;小麦蔬菜(如萝卜、大白菜、生菜、大蒜、花菜、辣椒等)/棉花;小麦/棉花西瓜;小麦/杂粮(如马铃薯、大豆、玉米)棉花;蔬菜/蔬菜棉花(如菠菜或小白菜/辣椒棉花);蔬菜/杂粮棉花(如马铃薯/辣椒棉花);小麦蔬菜/蔬菜棉花(如小麦大白菜/辣椒棉花)。(备注:“-”表示连作,“”表示间作,“/”表示套作。)(2)关键技术选好间套作物,合理品种搭配。选择经济效益高的豆类、葱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及瓜果类中的矮杆、早熟、浅根、能摘鲜的作物品种最为适宜。一般间

46、套作物在7月上旬收获,7月15日前收获完毕。扩行缩株,协调水肥和光照矛盾。抗虫杂交棉种植密度控制在15001800株/亩,大行距扩大到1.11.5米,小行距0.75米,在大行中进行间套种。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缩短共生期。对于能应用育苗移栽的间套种作物,尽可能进行塑膜营养钵育苗,也可采用地膜覆盖,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加快成熟和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合理施肥。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间套种作物的产量、生长量增加的要求,相应地提高施肥总量,特别要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量。选用高效低毒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对于间套瓜类、蔬菜的棉田,7月20日前、9月20日后尽量不使用农药,7月20日至9月20日,选用高效低毒

47、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高(剧)毒农药。及时整枝,调节生长。立体间套种的作物营养生长过旺,要及时整枝、整蔓、打顶、打边心等,协调作物间的生长。(二)杂交棉增密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根据杂交棉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针对大面积植棉密度严重偏低的现状,将种植密度提高到适宜范围内,合理株行距配置,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增强抗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优质。2、适用范围:全省育苗移栽棉区。3、技术要点(1)合理增密,扩行缩株。高肥力田块密度达到1700株/亩,行距达到1.1米以上。中等肥力田块1800株/亩,行距1米以上。低肥力田块2000株/亩,行距0.95米以上。(2)适时打顶,优化群体。在现蕾期进行

48、一次整枝,合理保留营养枝。在花铃期,当每亩群体果枝数达到3.6万台以上,群体果节达到18万个时适时打顶。(3)平衡施肥,防止早衰。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肥料施用上突出稳氮增钾补微,亩纯氮施用量2025公斤,氮磷钾配比1:0.30.5:0.50.8。运筹上强调均衡施肥和保证花铃期养分供应,移栽时氮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30%,磷、钾各占50%。7月10日左右第一次花铃肥,氮肥用量占总量的2025%,磷钾各占50%,7月底8月初第二次花铃肥,氮肥用量占总量的3540%,8月15日左右氮肥用量占总量的10%。(4)全程调控,塑造株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依据气候、长势和施肥情况适时适量化调,打

49、顶后及时封顶,防止后期赘芽丛生。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每亩缩节胺用量分别为1克、2克和3克,打顶后44.5克。(5)综合防治,科学应变。抓好立枯病、枯黄萎病、铃疫病等病害,盲蝽象、红蜘蛛、斜纹夜蛾等虫害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优化农药品种,适时防治。完善一套沟,深沟高畦,提高抗涝能力。灾后及时补救,及时扶理,抢摘黄铃,降低损失。(三)高品质棉高产保优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针对高品质棉品种前期结铃集中,后期需肥量大的特性,采取与常规棉不同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发挥高品质棉品种产量潜力,保证其纤维品质。2、适用范围:全省产棉区。3、技术要点(1)确定合理种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块不低于1

50、800株/亩,低肥力田块不低于2000株/亩。(2)合理肥料运筹。稳氮增钾,氮钾肥后移。亩施纯氮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1518公斤。减少移栽时氮肥施用比例,取消盖顶肥施用。移栽时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20%,磷占50%,钾占30%。6月底初花时施用第一次花铃肥,施氮量占20%,磷占50%,钾占40%。7月底8月初施用第二次花铃肥,施氮量占60%,钾占30%。(3)适时定量化控。视长势适时适量进行化控,以促进高品质棉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纤维品质优化。一般蕾期用缩节胺0.51.0克,初花期2克,盛花期2.53克,打顶后710天34克。(4)适时采摘,防止“三丝”。吐絮后710天用布袋采

51、摘,不抢摘“笑口桃”,及时分采、分晒、分存、分售,杜绝“三丝”。(四)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1、技术概述:通过无土育苗、基质育苗和水浮育苗等技术手段,解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实现植棉技术的轻简化。2、适用范围:全省产棉区。3、技术要点(1)简化育苗无土育苗。该技术应用要求具有大棚和必要的辅助育苗设施,移栽时保证移栽质量,并浇足活棵水,最好能覆膜移栽,无灌溉条件田块不宜应用该技术。育苗设施。育苗大棚、专用育苗盘、基质和精量穴播机械。优质播种。一般3月下旬后均可播种,具体适宜播期根据棉花移栽适期确定,最好分批播种。实行基质机械化装盘和机械化精量穴播、均匀装盘、均匀播种,一穴

52、一粒。育苗管理。根据棉苗生长需要调节大棚内温、湿度,及时喷水保持基质含水量,确保棉苗正常生长。遇晴天要及时通风降温,控制棚内湿度,防止苗病发生。棉苗达一叶一心,及时降低棚内温湿度,起苗前要揭棚炼苗3天。起苗规范。起苗时要做到从底部轻起,保持棉苗根系完整,起苗后,用促活剂沾根,移栽前放置阴凉保湿处,及时移栽。基质育苗。该技术应用要求保证移栽质量,浇足活棵水,最好能覆膜移栽,无灌溉条件田块不宜应用该技术。具有较大规模连片种植地区,适宜机械化移栽。设施准备。备足专用基质、河沙、促根剂和保叶剂等育苗配套产品。育苗池宽1.2米,深度0.1米,长度根据棚室长度而定,一般一亩大田需要苗床78米。建池播种。基

53、质与河沙拌匀备用,先铺约7厘米基质,浇足水,按行距78厘米划行,株距34厘米均匀播种。播种后再盖23厘米厚基质,刮平盖膜,搭好小弓棚。苗床管理。按照棉苗生长需要控制好苗床温度。落实好齐苗后及时灌施促根剂、基质水分管理和移栽炼苗等三项管理措施。规范起苗。起苗时要做到从底部轻起,保持棉苗根系完整,做到“棉苗整齐,扎把适中,及时浸根”,采取根部保湿包装,栽前放置阴凉保湿处,及时移栽。水浮育苗。该技术应用要求保证移栽质量,并浇足活棵水,无灌溉条件田块不宜用该技术。育苗准备。备足专用育苗盘、育苗基质和育苗专用肥。播种前要准备好育苗池,规格为:宽度1.11.2米,池深15厘米,池底和四周要铲平,长度按照每

54、亩大田12张育苗盘确定。播种前按该技术专用肥说明的要求配置适量营养液。播种要求。一般掌握在移栽前3040天播种育苗。育苗基质浇足水,以“手抓成团,挤压滴水”为宜。先将育苗盘装入2/3基质,将催好芽的种子芽向下整齐摆放于育苗盘穴内,一穴一粒。播齐种的育苗盘再用基质填满刮平。苗床管理。将育苗盘整齐摆放在育苗池内,抓好苗床温湿度调控,培育壮苗。育苗期间要注意育苗池营养液深度,发现缺水,及时加水补足。一般两叶一心移栽比较适宜。起苗移栽。移栽时连同育苗盘将棉苗运到田间,轻拿轻放,将棉苗带基质放入移栽穴(沟)内。(2)移栽要求土壤墒情要好。移栽前要及时整地作畦,抓适墒移栽,墒情不足栽后要及时浇足“活棵水”

55、。移栽质量要好。要打穴或开沟移栽,栽后及时浇水,带肥移栽的要肥、苗分开,防止肥料伤苗,影响活棵和发苗。提倡覆膜移栽。栽后及时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温保湿,促苗早发。(3)大田管理适当增加密度。一般中高等肥力水平田块密度不低于1800株/亩,低肥力水平田块2200株/亩。适当增加苗期氮肥施用量。苗期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比重宜提高到30%左右。适当推迟打顶。采用上述育苗方式的棉花生长后劲较足,适当推迟打顶,可增加结铃,提高产量。其它管理技术可参照棉花育苗移栽管理技术执行。五、油菜主推技术(一)移栽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通过适期早播、培育大壮苗、合理肥水调控等措施,达到“秋发、冬壮、春稳

56、、活熟”的技术要求。秋发,指通过早播、早栽、增肥等措施,充分利用冬前光温资源,形成根颈粗壮、叶片繁茂的大个体。冬壮,指越冬前化控促壮,形成大壮苗安全越冬。春稳,指在抽苔前自然脱力落黄的基础上,重施苔肥,确保春发稳长。活熟,指花角期补施花肥、防病降渍,成熟后期植株清秀、老健、不倒、不衰。2、适用范围:全省各油菜产区早、中茬口。3、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一般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沿淮地区在9月上旬播种,苏中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苏南地区在9月中下旬播种。培肥苗床,精整畦面,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6。亩播种量0.50.6公斤,每亩苗床留苗8万株左右,均匀播种。适时间苗、定苗,防治病虫害。3叶期

57、前勤浇水施肥,3叶期后控制肥水。34叶期化控1次,培育矮壮苗。壮苗指标:株型矮壮,根系发达,根颈短,粗0.6厘米以上,最大叶柄长不超过叶长的1/2;苗龄3040天,叶龄79叶,具有68片绿叶,苗高1820厘米;叶色浓绿,老嫩适度;无病虫害。(2)适期早栽,合理密植。前作让茬后及时开沟、整地、作畦施肥。移栽苗龄3040天,移栽密度65007500株/亩,可大小行搭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便于后期田间行走操作管理。(3)平衡施肥,稳氮后移。一般亩总施肥量折纯氮(N)、磷(P2O5)、钾(K2O)肥分别为1822公斤、58公斤、79公斤,硼砂0.250.5公斤。氮肥运筹按基肥苗肥苔肥花肥为0.400.

58、45:0.100.15:0.300.35:0.100.15进行。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移栽活棵后早施苗肥促进平衡生长,苔肥在菜苗明显落黄时、苔高2530厘米施用。磷肥、硼肥一次性作基施,钾肥分基肥、苔肥两次使用。(4)抗逆应变,综合防治。在冬、春季节及时清沟理墒,提高排灌能力,降渍抗旱。越冬前每亩用15%多效唑6080克兑水化控1次促壮抗冻。在油菜初花至盛花期,采用菌核净等药剂喷施12次防治菌核病。(二)直播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利用中早熟水稻茬口和早旱茬口,不经过育苗移栽,直接进行机械或人工播种的轻简高效油作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10月中旬前让茬的水稻茬口和早旱茬口。3、技术要点

59、(1)适期早播。适宜播种期为苏南地区9月底至10月25日,苏中地区9月下旬至10月20日前。在适宜播种期内要尽早播种,培育壮苗,有助于提高产量水平。(2)适墒播种,一播全苗。水稻茬口要造墒备播。做好稻田后期的水浆管理,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天气干旱时在水稻让茬前1周左右灌一次跑马水,保持足墒。水稻留茬高度10厘米左右,并清除田内稻草,削高垫低,防止洼塘积水烂种。旱作茬口在播种适期前,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残茬,施入基肥,翻耕耙平。抓住有效降水和适宜墒情,及时抢墒播种。(3)精细播种。一般每亩播种量0.30.4公斤,早播、高肥田块适当减少播量。播种方式采取机械直播,可用油菜精量播种机或稻麦免耕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40厘米。事先做好机具调整工作,如用稻麦免耕条播机时,可用1012公斤高浓度复合肥与种子充分混合后播种。播种深度为1.02.0厘米。播种时要均匀一致,不漏播、重播。没有播种机械也可进行人工开沟条播。土质粘重、开沟不便时可采用穴播,播后及时浇盖籽粪或覆灰土。(4)化除化控。对杂草较多的田块,播前用草甘膦封杀,也可于播后2天内用乙草胺喷施。对禾本科杂草危害较重的田块,在杂草34叶期用高效氟吡禾草灵喷雾;对阔叶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后用草除灵喷雾。越冬前(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每亩用4050克的15%多效唑兑水均匀喷洒,进行化控12次。(5)间苗定苗。出苗后,及早间苗,主要去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