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药学生理复习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4443491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4药学生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4药学生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4药学生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14药学生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药学生理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人体可以依赖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通过负反馈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稳态。)2、人体功能活动的三大调节方式分别是什么?神经调节:特点:快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特点:幅度较小,不太灵敏,比较局限。反馈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送的规律性反应。3、功能调节中反馈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有哪些例子。1)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2)负反

2、馈是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例:体温调节、血液条件、血液ph、血糖水平 意义:负反馈在体内大量存在,它的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正反馈是反馈信息增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例:分娩、血液凝固、排便、排尿意义:是某些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第二章1、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的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2)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者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细胞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有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较高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3、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注:以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物质时物质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浓度差所含的势能,而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因而这两类转运又称为被动转运。3)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考“钠钾泵”即“钠泵”):钠泵: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两个K+移入膜内,保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状态。(eg:神经核肌细胞正常时,膜内K+的浓度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的Na+浓度约是膜内的12倍,这种明显的离子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就是钠泵作用的结果。)主动转运意义: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产生和维持细胞内

4、高K+、细胞外高Na+的状态,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建立一种离子势能储备,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利用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如何判断静息电位的变化。机制:1)细胞内外Na+和K+的不均衡分布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判断静息电位的变化:K+外流(细胞外K+浓度,静息电位)Na+内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钠泵活动的参与(钠泵活动,静息电位)3、阈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定义,钠泵的意义。1)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膜去极化到达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2)局部电位:在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3)钠泵的意义:保证细胞内外N

5、a+、K+不均匀分布建立Na+势能储备,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做准备防止细胞水肿防止高血钾细胞内高钾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维持胞内PH4、神经肌接头的兴奋过程,要知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类型,递质的类型。1)过程:神经冲动传到运动神经轴突末销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轴突末梢内囊泡前移、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上的Na+、K+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机膜,机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2)受体类型:N-型Ach受体 3)递质类型:乙酰胆碱Ach5、横管和纵管的作用。横管(T

6、管):使动作电位深入胞内纵管(L管):Ca2+储存、释放、再摄取三联管=1横管+2纵管纵池(有利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6、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定义。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2)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承受的负荷。 7、兴奋性的定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什么特点?1)兴奋性:是指一切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动作电位=兴奋性)2)特点: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兴奋性=0,Na+通道全部关闭相对不应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前半段):正常兴奋性0,Na+通道渐恢复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后半段):兴奋性正常 ,Na+通道恢复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

7、:兴奋性正常 ,Na+通道渐静息8、受体的化学本质是大分子复合蛋白质或酶系统。9、阈值是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强度。(阈值大兴奋性小。反比关系。)第三章1、什么是血型?什么是血量,比例是多少?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血量:机体中的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3)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血量=20%大脑供血不足,30%危及生命(考计算人体血量)2、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如萎缩性胃炎),可导致DNA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但红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3、血浆胶

8、体渗压的产生是由于?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1)血浆胶体渗压是指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其数值为1.3mmol/L,相当于25mmHg。2)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蛋白质多,组织液含蛋白质少。3)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4、输血的基本原则?如何判断血型。1)供血者红细胞不得与受血者血清发生反应。首选同型输血验血型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必要时可选择异型输血,即o型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血型接收其他三种血型的血液,但要注意一

9、少,二慢,三勤看。2)判断: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者称A型血,只有B凝集原者称B型血,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称AB型血,无AB凝集原者称O型血。3)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者称我Rh阳性,没有D抗原者称为Rh阴性。5、凝血途径的激活因子的区别?内源性凝血途径:XII因子(接触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III因子(组织凝血激酶)6、为什么血液会凝固,凝血因子的定义?1)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的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生成)2)凝血因子的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

10、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8、红细胞叠连:许多红细胞彼此的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成串钱状,称为红细胞叠连。第四章1、心动周期的定义?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或称一次心跳。(与心率有关,60正常心率100每分钟。每个心动周期平均约0.8秒)2、心脏活动各时期的压力变化和瓣膜的开放情况,心音产生的时间。1)心动周期的分期(压力-瓣膜-血流-心室容积)心室活动压力变化房室瓣半月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心动周期分 期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心室收缩前(房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最大心房收缩心室开始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关血存室不变等容收缩心室继续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开

11、血出室下降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开血存房下降缓慢射血期心室舒张开始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关血存房不变等容舒张期心室继续舒张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上升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上升缓慢充盈期2)第一心音:心室收缩开始(低长,房室瓣关闭)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期之初(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和后负荷。1)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增加搏出量增加)和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2)前负荷:心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而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去心室舒

12、张末期充盈量或充盈压。后负荷:心室收缩射血时所承受的后负荷是动脉血压。临床上可用舒血管药降低动脉血压(即降低后负荷)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动脉血压与搏出量成反比)4、如何区分心肌细胞类型,快/慢。根据O期去极化的速度的不一样,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1)快反应细胞:Na+快速内流: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2)慢反应细胞:Ca2+缓慢内流:窦房结P细胞、房室结细胞5、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现象。房室延搁的意义及为什么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宿的原因。1)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100次/min,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兴奋性(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至复极到 -

13、60mV这段时间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传导性收缩性2)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现象: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心房或心室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是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3)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房室不可能同时收缩,有利于心室充分充盈血液和射血。4)为什么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意义是保证心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不会接收刺

14、激产生第二次兴奋和收缩,即心脏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完成。6、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形成: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充足的血液充盈。根本因素:心脏收缩射血的动力、外周血管的阻力调节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起着缓冲作用2)因素:搏出量(搏出量收缩压脉压)心率(心率舒张压脉压)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舒张压脉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储器作用7、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1)组织液生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生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移动方向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这四种因素。2)有效滤过压

15、=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为正则生成组织液)8、心血管的活动调节(神经,体液)节后:Ach节前:Ach迷走神经节后:NE(去甲肾上腺素)节前:Ach心交感神经节后:Ach节前:Ach迷走神经节后:NE(去甲肾上腺素)节前:Ach心交感神经1)心脏心血管中枢:通常认为延髓心血管中枢是起关键作用的中枢部位。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存在心迷走中枢。受体:收缩血管受体:心脏兴奋、分解脂肪和糖原,升高脂肪酸和血糖、2:舒张冠脉、血管、支气管平滑肌M受体:抑制心血管、心脏收缩、瞳孔,腺体,支气管,内脏平滑肌2)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16、使心率下降9、微循环七个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第五章1、肺通气的动力问题。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2)呼气过程:肺内压先升后降吸气过程:肺内压先降后升3)胸膜腔内压是负压。2、几种呼吸形式的特点。1)平静呼吸的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2)用力呼吸:都是主动过程3)腹式呼吸:以膈肌的舒缩为主的呼吸。Eg:胸膜炎、胸腔积水4)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eg:腹腔肿瘤、腹腔积水、腹膜炎3、胸膜腔内压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胸膜腔内压是负值。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17、-肺回缩力=大气压-肺回缩力(若将大气压视为0,胸腔膜内压就是负值)2)意义:可使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陷,使肺能随胸廓的扩张而扩张。若干胸膜破裂,与大气相通,空气将立即进入胸腔而形成气胸。发生气胸时,将造成肺不张。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4、表面张力,表面活性物质的相关问题。1)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抗。向中心性。使液-气界面尽量缩小的一种力是呼气的动力,吸气的阻力2)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不张或肺水肿对抗表面张力5、通气功能评价指标有哪些,较好的是?1)指标:肺容量肺通气量2)较好: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更能反映肺的通气功

18、能。6、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健康成人:6.0-9.0L)2)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7、通气血流比值以及变化引起的问题。(考大题)1)肺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人:0.84)2)比值增大:如部分血管栓塞,使相对过多的肺泡气不能与血液充分交换,导致肺泡无效腔增大,尽管此时肺通气正常,气体交换比率也会下降。3)比值减小:如支气管痉挛时,使相对过多的血流量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不能进

19、行充分的气体交换,形成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此时虽然肺血流量正常,但实际进行气体交换的血量减少,换气效率也降低。8、血氧饱和度的定义。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9、化学感受性反射。(考大题)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CO2、O2和H+浓度的变化.2)PaCO2、PaO2和H+变化所引起的影响当血液PaCO2增高是,血液H+浓度也会增多,两者共同作用使兴奋呼吸的作用大大增强。当血中H+浓度增加时,呼吸加强,肺通气量增大,CO2排出增多,血中PaCO2下降,从而抵消一部分H

20、+兴奋呼吸的作用。血液PaO2降低时,也可因肺通气量增加,使CO2排出过多,结果血中PaO2和H+浓度降低,使低O2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大为减弱。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肺通气/血流的比值(0.84)气体扩散速度第六章1、胃液的作用。(ph0.9-1.5)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杀菌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水解。3)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4)黏液: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系损伤2、胃排空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

21、二指肠的过程称为排空。3、胆汁的吸收特点(胆盐在其中的作用)。胆盐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被重吸收后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中和胃酸和促进胆汁自身的分泌)4、葡萄糖的吸收过程。(葡萄糖的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Na+的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葡萄糖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过程:钠泵运转造成细胞膜外即肠腔液中Na+的高势能,当Na+通过与转运体结合顺浓度差进入细胞时,由此释放的能量可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度差进入细胞。随后,葡萄糖再以易化扩散的方式扩散到细胞外,然后进入血液。5、胰液的作用,小肠的吸收功能1)胰液的作用:水和碳酸氢盐: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

22、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高最适的PH环境。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分解,效率高、速度快。胰脂肪酶: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的是无活性的酶原。2)小肠的吸收功能: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蠕动小肠:能力最强、吸收物质种类最多、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最全面、消化力最强)6、胰液:渗透压=血浆第八章1、肾单位。1)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2)肾单位按

23、所在部位的不同又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在外皮质上层和中皮层2、肾血流的特点。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差异大3、肾的自身调节。自身调节:当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2)意义:保证肾脏泌尿功能不受动脉血压波动的影响.4、影响肾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考大题)1)肾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及通透性的改变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入球端有效滤过压=10mmHg3)有效滤过

24、压的改变:当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以下时(如大出血),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如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量增多当某些原因使肾小管或输尿管阻塞(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原尿量减少。5、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重点是近端小管)。1)NaCl的重吸收:Na+主要以主动形式重吸收(细胞旁路顺浓度梯度进行),CL-主要以被动形式重吸收(逆浓度梯度)。(近端小管前半段对Cl-不吸收)近端

25、小管的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通过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将H+分泌到小管液中,而Na+则顺浓度差进入上皮细胞。2)水的重吸收:等渗重吸收(被动形式重吸收)3)K+的重吸收:主动转运重吸收4)HCO3-的重吸收:被动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重吸收。意义:保碱排酸,途径体内酸碱平衡。6、H+的分泌过程。1)H离子的分泌与Na离子的重吸收呈反向转运,称为Na-H交换。分泌一个H离子可重吸收一个Na和一个HCO3-,这一过程称为排酸保碱。对于体内的酸碱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机制 主动分泌。 Na+-H+交换 H+泵7、球管平衡现象。渗透性利尿现象,肾糖阈定义。1)球管平衡现象:即

26、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或减,近球小管是定比重吸收的,即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保持尿量和尿钠。(定比重吸收)渗透性利尿现象:当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时,其渗透压增大,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减少,由此引起的尿量增多称为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给病人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但又不被肾小管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溶度,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3)肾糖阈定义: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1.6-1.8g/L;8.96-10.08mmol/L)8、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分析为什么

27、喝水多了尿会多,剧烈运动过后尿会少。(大题)1)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有利于尿浓缩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尿的浓缩.2)喝水多了,血浆晶体渗透压就下降了,对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起到增加尿量的作用.同时血容量增多,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3)运动后尿会少:剧烈运动会通过排汗等多种形式消耗 水分,体内缺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水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产生抗利尿作用

28、,使尿量减少。9、肾素-血管肾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保钠保水排钾10、为什么会有尿失禁,尿潴留和尿频现象的发生。1)尿失禁:骶髓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时,排尿不受意识的控制导致。2)尿潴留: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多半是骶髓初级中枢活动发生障碍或尿道受阻所致。3)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等刺激引起。11、球旁器:1)球旁细胞:释放肾素2)致密斑:调节肾素(感受小管液中的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到球旁细胞即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第十章1、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突触传递的过程:电-化学-电三个基本过程。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内流(去极

29、化)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l-内流(超级化)2、递质的定义。M、N、alpha,beta效应。M:与乙酰胆碱结合后,可引起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多,瞳孔缩小以及骨骼肌血管舒张等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统称为毒蕈碱样作用。N:使骨骼肌收缩。烟碱样作用。Alpha:血管和子宫平滑肌收缩,瞳孔开大肌收缩,小肠平滑肌舒张Beta:冠状血管舒张,支气管扩张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特点1)辐散式联系:扩大神经元的活动范围2)聚合式联系:主要是对信息的整合.3)链锁式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4)环式联系:通过环式联系引起正反馈或负反馈,可产生后发放或使兴奋及

30、时停止。4、突触传递的特征及与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对比。突触传递靠神经递质传导(单向传导),神经纤维靠电流传递(双向传导)5、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区别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性质抑制性兴奋性突触形式轴-体/树型轴-轴型抑制原理抑制性递质IPSP兴奋性递质EPSP突触后膜变化超级化抑制去极化抑制潜伏期短长时程短长突触后抑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抑制。6、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冲动来源外周感觉 网状结构传入途径特定感觉传导道感觉传导道侧支转接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非特异投射核皮层投射点对点、特定区域弥漫性投射意 义 产生感觉,激发冲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31、7、皮肤痛与内脏痛分别对什么刺激敏感。1)皮肤痛:皮肤;产生和消失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2)内脏痛: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特点:可引起牵涉痛;疼痛发起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不清晰8、牵涉痛定义。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9、alpha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作用。1)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2)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只接受高级中枢控制,其兴奋可提高肌梭对被动牵拉的敏感性 10运动单位的概念。运动单位: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11、牵张反射定义及脊休

32、克/去大脑僵直的定义。1)牵张反射定义:骨骼肌收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发射性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2)脊休克: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段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3)去大脑僵直:如果在动物中脑上、下丘直接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主要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紧张性支配、统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相互拮据、自主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生理意义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使机体保持安静时的生命活第十一章1、激素的定义及特点。下丘脑调

33、节肽的定义。1)定义: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内分泌系统实现调节功能的信息传递者。2)特点:高效能:甲亢的表现:代谢增加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表现(热,汗,心率快)。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甲低:一般表现:怕冷、皮肤干燥少汗、粗糙、泛黄、发凉、毛发稀疏、干枯、指甲脆、有裂纹、疲劳、瞌睡、记忆力差、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轻度贫血、体重增加。心率缓慢、心音低弱。无论对男女病人的生育都会产生影响,男性阳痿、女性月经过多。3)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 丘脑调节肽。2、什么是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什么是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1)下丘脑

34、-腺垂体系统: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主要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发生功能联系,构成下丘脑-腺垂体系统。2)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神经纤维组成垂体束直接下行到垂体后叶,构成了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3、腺垂体激素分别有哪七种。生长素、催乳素、促黑素细胞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 促性激素。4、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选择题)1)生长激素:促生长、调节代谢作用2)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糖代谢、脂肪代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调节GH、性激素等分泌3)胰岛素:促蛋白合成; 抑降血糖 (促糖原合成,糖利用, 抑糖原分解,糖异生)促蛋白分解促脂肪合成;抑脂肪分解 温珊珊整理,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