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

上传人:伴*** 文档编号:154090303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导 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辨析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

2、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2,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创新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2)关于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3)关于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

3、问题;(4)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第一章商品与货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三、辨析题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四、简答题 1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4、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 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论述题 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 (1)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2)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

6、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重要意义 ? 同样的商品通常有许多生产者在同时进行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有好有坏,劳动熟练程度有高有低,劳动能力有强有弱,因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耗费在商品中的各自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7、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方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已经具有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第二章 资本与剩

8、余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 、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 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 G-W ,还是 W-G 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相对剩余价值

9、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3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要使自己的价值增殖,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

10、力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价值是由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才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4 、为什么说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里,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但是剩余价值的

11、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它们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而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先进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并由工人的劳动进行控制的。使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的企业,虽然在生产现场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大量减少,但在现场以外为自动化生产设计产品型号、规格及工艺过程,编制生产程序向计算机输送信号等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了,他们是 “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在“

12、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总体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共同创造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而这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工人的劳动。如果自动化装和体系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1 、为什

13、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劳动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过程这是任何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即资本家在得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以后、工人就在资本家监督下进行强制性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要用劳动二重性来加以说明。首先,它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过程,工人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其次,它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则凝结成新价值,并加入到新产品中去了

14、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因为:不变资本( C )是

15、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 V )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提高趋势、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的原因)三、简答题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

16、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的大小。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

17、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1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 I 部类生产比第 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18、,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 C )、可变资本价值( V )和剩余价值( M )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 I

19、 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 II 部类的不变资本。即 I ( V+M ) =IIC 。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I ( C+V+M ) =IC+IIC , II ( C+V+M ) =I ( V+M ) +II ( V+M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影响及意义;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分割;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及来源,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来源。)三、辨析题 1,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

20、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2,借贷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在经营银行活动中使用的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借贷资本不仅包括银行资本,还有其他为取得利息而贷放的货币资本四、简答题 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

21、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那一部分 M 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五、论述题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何在?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2、 竞争的前提:利润率有差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和不变资本都很节省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量资本的利润率则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从而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的竞争。 竞争的目的:追求更高的利润率。等量的预付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获得不等量的利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利润,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自己能获得利润量的多少。 竞争的方式:资本的转移。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而展开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来实的,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竞争的结果:利润率平均化。利

23、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流出,生产减少,产品供给随之减少,使需求超过供给,从而使产品价格上升,利润率提高;反之,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生产扩大,出现产品供给超过需求的状况,导致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转移,直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时才会趋于稳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一定量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在理论上,它阐明了平均

24、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揭示了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上,它揭示了: (1) 工人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是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2) 无产阶级要求得解放,就必须联合起来,去反对已经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优中劣的等级差别。土地的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等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租种较好的土地,劳动生

25、产率较高,产量较多,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从而使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存在。即土地经营权的垄断阻碍了农业内部的竞争。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可见,绝对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

26、有权的垄断。在农业部门中,由于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任何人要想把资本投资到农业中来,即使是投到最劣等的土地上,都必须缴纳地租。这就阻碍其他部门的资本向农业部门自由转移,因而农业部门的超额利润不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资源配置: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资源。计划经济:资源基本归国家所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政府依靠强制力、所有权及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以指令性计划指标控制一切经济活动。市场经济:资源基本归具有

27、明晰产权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组成的法人所有,各经济主体独立、平等,且受法律保护。在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经济主体独立决策,决策权高度分散。经济机制:又叫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经济制度: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2.试论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计划配置

28、的优缺点(1)计划配置的优点:统筹兼顾,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社会动员与财力集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下);控制收入差距 ,增进收入平等。(2)计划配置的缺陷: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相对有效性(信息不充分、决策能力有限、利益集团影响);决策成本过高(制定计划的成本、推行计划的成本);政府价格决策的失灵(臆断价格资源无效率使用);平均主义(缺乏激励)。 市场配置的优缺点(1)市场配置的优点: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自动实现产需衔接、供求平衡;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增进效率竞争的功能。(2)市场配置的缺点(市场失灵):调节滞后与资源浪费(迟来的价格信号);收入不均与两极分化(效率与

29、公平);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污染);难以保证宏观经济平衡(反映短期供求;长期靠经济危机);垄断(影响竞争);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3.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道路,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理论渊源;政治背景;赶超战略与国家工业化;历史传统与路径倚赖。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平均主义;行政配置与经济失衡;“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2)中国依然存在着商品经济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原因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30、的内在要求。(3)计划与市场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原因。(4)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原因。4.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从事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营。(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5.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1)规范的市

31、场主体 (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3)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6.试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意味着要把市场经济分为社会主义性质和资本主义性质,只不过由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本质都是社会化,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并且公有制也要通过市场契约的形式把各个经济单位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摆脱传统公有制经济条块分割的封闭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包括五个环节

32、: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7.名词解释:需求 供给 均衡产量 交易费用 社会信用体系 行政垄断 市场规则需求: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某一市场、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各种数量。均衡产量: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商品数量。交易费用:两个或更多的交易者之间为达成和实施市场交易,围绕交易合约所产生的成本。社会信用体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为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

33、由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形式、运作工具、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而构成的综合系统行政垄断: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的行为。市场规则: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8. 简述市场经济运行流程。家庭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相应的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如雇佣工人、租用土地等),并支付要素所有者报酬,然后,将要素转换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并通过产品市场出售

34、给消费者,进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政府一方面由家庭和厂商代表组成,制定市场规则、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市场失灵、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从厂商和家庭缴纳的税收中获得财政收入进行财政支出、购买私人要素、购买产品和服务、转移支付。9. 简述市场体系的特征和分类。市场体系的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市场体系的分类:(1)按客体结构划分,可按市场客体在社会在生产中的作用,分为一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可按市场客体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2)按主体结构划分,市场主体可按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分为生产、消费者、交换中介和市场调节者,也可按所有制性质及资本组

35、织形式不同,分为国有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合作经济单位、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外商以及股份企业等。(3)按空间结构划分,可分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4)按时间结构划分,可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10.简述垄断和竞争的效率比较。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生产的产量低,产品价格高,在生产中存在着效率损失。相同的需求状况和成本状况下,完全垄断市场限制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产量更低,从而是资源的使用缺乏效率。完全垄断市场存在进入障碍,导致其在长期中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产权界定、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1. 名

36、词解释: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产权制度 企业 法人治理结构 内部人控制问题 个人经济行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规模经济 2.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3.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4. 试分析个人消费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5.试分析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你认为应当如何改进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和构成 1,什么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参与市场交换的利益主体即市场经济的交换主体,称为微观经济主体,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成 企业、个人(家庭)、农户主要

37、的市场主体 政府特殊的市场主体 境外企业、个人、政府开放经济中的组成部分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平等性、自主性、逐利性、自发性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的属性:排他性、可分性、流通性、确定性。 2,什么是产权界定?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客体及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产权界定包括两方面内容:(1)产权主体的界定,即财产权利的归属;(2)产权权利范围的界定,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产权的功能:明晰的产权有两个基本功能: (1)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2)引导人们实现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一种激励。4,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

38、础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 (1)交换即产权的交换,没有明晰的产权交换难以进行。 (2)权利范围是市场主体逐利性和合理预期的前提。 (3)产权界定是市场主体平等性和自主性的前提。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1,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自主地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的经济组织,它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2,企业的一般特征: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2)企业能够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并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和义务。 (3)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企业具有统一、完整

39、的组织结构,在组织内实行统一计划、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统一性不容破坏。二,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法人产权制度(公司产权制度) (1)什么是企业法人?指法律为多个出资人合办规范的企业所构造的一种人格化的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经营组织。 (2)什么是法人产权制度?指以双重产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公司财产权利的一种构造。包括:权益关系的实现、调整和制衡的制度和形式。双重产权结构指出资人产权与法人产权相分离,法人产权具有了独立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其意义在于:a.法人产权的财产责任是完全的,公司必须以其全部资产抵偿其债务,独立经营,

40、自负盈亏; b.投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d.产权形式多元化。2,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 (1)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指为协调好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在他们之间形成的一套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组织机构和行为机制。 (2)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第一,基本原则和制度特征:委托代理、权责对称、分权制衡、激励约束 第二,内容:组织形式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安排明确各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协调好各机构间的关系和利益;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主要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关系;董事会与经理的关系;监事会与董事会和经理的关系

41、;投资者、经营者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就是指现代公司制度,主要内容就是建立法人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三,国有企业改革 1,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弊病 体制上的特征: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平均主义。表现在: (1)企业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没有经营自主权; (2)没有企业和职工的独立利益; (3)没有经营责任,不承担风险; (4)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效率低下。2,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放权让利(19781986) 承包经营(1987199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31998) 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2003) 深化改革(2003今) 3,当前国企面

42、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的布局与结构问题。 (2)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职工权益被侵犯等问题。 (3)经营体制未真正转变。表现在:a.行政性垄断和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大; b. 企业透明度低,效率低,委托代理问题多; c. 产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差。 (4)新建国有企业的资源性垄断问题。 4,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完善法人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3)推动和完善国有经济分类改革,国有经济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形式,有进有退; (4)治理和限制垄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一,农户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微观基础

43、1,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 原因是:第一,家庭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自然组织;第二,这种特点产生了历史的稳定性,可以长期延续。 以农户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有两种模式: (1)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2)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农户(农业)分工模式。二者的效率和性质是不一样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1)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化(土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包干)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针对原有体制的产权制度改革。表现在: a.承认农民对除土地外的农业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支配使用权和部分处置权; d.农民有了剩余索取权(除农业税和集体提

44、留外的剩余产品归自己)。 所以,农户具有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 (1)农户对土地的产权不完整,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完全。 (2)平分土地使用权导致农户小生产方式长期化,构成农业集约经营的障碍。 (3)小农经济未根本改变,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问二,农户的特征和农户的市场化 1,农户的主要特征 从农户的经济行为看,农户兼具企业和个人的特征。表现在: a.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合一; b.劳动者与经营者合一。2,农户的市场化 农户市场化依赖于农业生产的转型。农户需要有几方面的转化: (1)有农业技能和生产条件的向土地经营者转化; (2)有资

45、本的向工商业者转化; (3)农民身份向居民身份转化; (4)走新型集体化的路子,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剩余资本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中转变传统的农民身份。第十一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倒U假说,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名词解释:国民收入: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净产品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

46、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效率与公平: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的程度。公平是一个论理学上的概念,包括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1.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1)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是国民收入的原始创造者,非原

47、始创造者不存在是必要的,它们的收入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2)通过再分配来调节收入分配水平和状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3)对社会的福利、救济要通过再分配渠道执行,计划经济中,初级分配所占的比重较小,改革开放后,初级分配所占的比重增大。2.改革以来我国收入差距发生了那些变化?(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 (2)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 (3)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4)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5)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6)收入差距的总体变动分析3.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内涵?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的程度,它不是生产多少产品的

48、简单的物量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效用或社会福利概念。它通常包含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度效率三个方面。公平是一个论理学上的概念,包括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向一切人给予同样的对待,提供相同的机会。结果平等是指人们获得的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平等。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会不平等造成的。4.改革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坚持效率优先; (2)再分配注重公平,逐步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分配规则; (4)坚持共同富裕目标,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5.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什么?(1)提供社会安

49、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3)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4)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6.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2)保障性: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负有普遍的保障责任。(3)普遍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十分广泛。(4)互济性:社会保险是按照社会成员共担风险的原理组织实施的(5)福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率。7.马克思如何分析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1)生产创造出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对象、形式和结构。 (2)消费创造出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

50、成。生产以其产品为媒介,直接决定和创造出消费;消费不仅完成了生产行为,而且以劳动力再生产和需要为媒介,直接决定和创造出生产。8.分析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居民消费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2)居民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一、满足消费需要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二、居民消费是导向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第三、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3)居民消费的增长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9.影响消费与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居民收入;(2)价格;(3)生产结构因素;(4)影响消费需求的非经济因素:人口数量与人口结

51、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国家的消费政策。10.如何理解广义消费水平的内涵?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换句话说,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及其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也就是说,不仅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及其质量,而且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与消费对象、消费环境结合时产生的质的规定性。11.消费结构有何变化趋势或规律性? (1)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2)衣着品的比重表现为先升后稳,现已呈下降趋势,其实物构成明显高档化与个性化; (3)耐用品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比

52、重增长幅度最大,其内部结构的升级变化更为频繁; (4)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20世纪80年代偏低且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逐步提高,住房档次升级明显; (5)各类劳务性消费比重逐年增高。12.如何建立起文明、健康的、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1)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需求能力,改善市场供给,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 (2)在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上,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社会劳动,讲求消费物品和劳务的使用价值功能,尤其维护良好的消费的自然生态环境; (3)加强对消费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引导,普及生活消费的科学技术知识,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居民营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

53、、文化环境; (4)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注重通过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消费形式,启迪智慧,增长科学知识,练就强健的体魄,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5)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良好的道德规范,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微观规制)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

54、购买力总和。总需求不足:指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即生产总量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总量。失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非自愿失业:愿意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工作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通货膨胀:指一国经济中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通货紧缩:狭义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下跌;广义在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产出增长率下降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经济调节的主体运用一定的调节方式和手段,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符合宏观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状态,以引导一定的经济运行方向的行为和过程。财政政策: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

55、的原则及措施。货币政策: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1)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指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即生产总量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总量的情况; (2)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3.失业有什么类型?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失业产生的原因:(1)工资刚性,难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我国的特殊原因:由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农业失业人口现象;由体制转换所形成的失业现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的失业现象;由人口的自然增长

56、超过物质资料生产需要而形成的失业现象4.通货膨胀有什么类型? 根据生成的原因,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对经济的影响:(1)在高通货膨胀下,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紊乱;(2)在高通货膨胀下,货币的作用也被扭曲,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3)高通货膨胀改变了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社会矛盾。5.简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式与手段。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平衡: (1)总量平衡(避免总供求差距过大导致失衡) (2)结构平衡(防止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促进产业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目标: (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方式: (1)计划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方式直接调控 (2)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方式间接调控宏观调控手段: (1)计划手段(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那些结合方式?其运用目的是什么?(1)“双松”政策(针对需求严重不足,以加大政策力度的手段来拉动经济复苏) (2)“双紧”政策(针对严重的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 (3)松货币,紧财政(抑制总需求膨胀,防止通货膨胀,保持适度经济增长) (4)紧货币,松财政(防止通货膨胀,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的重点投资来进行结构调整以实现结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