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居住区规划概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9795832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12.7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014居住区规划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014居住区规划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014居住区规划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资源描述:

《014居住区规划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4居住区规划概论(17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列第十四讲 居住区规划概论主要内容提要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组成、类型及结构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组成、类型及结构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成果要求居住区规划的成果要求陇东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组成、类型及结构1.11.1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21.2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1.31.3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的规模 1.41.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21、1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

2、,即确定人口数量(或及户数)和用地的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1、2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居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住宅用地住宅用地 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

3、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3)道路用地道路用地 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41、3居住区的规模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居住组成单位,由于其本身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应具有适当的规模。这个适当的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决定: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

4、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对居住区的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51、3居住区的规模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的规模。这个合理的规模应符合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人口一般以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hm2左右。61、3、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配套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当然,对一些离市中心较远,且相对独立的居住区,有时虽然

5、暂时人口规模还不大,但也要适当配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可兼为附近农村服务。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1、3、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因而为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 100hm2左右。1、3、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居住区的规划与居民行

6、政管理体现相适应或相结合,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另一个因素。因为在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只是为了解决人们住的问题,而且还要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组织居民的生产(主要指居住区(街道)工业)以及居民的社会活动等。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1、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1.4.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1.4.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4、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1)居住小区(2)扩大小区(3)居

7、住综合区 居住小区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1)居住小区(2)扩大小区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图9210图9211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

8、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3)居住综合区 图9214纵观居住区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是从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质量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而且今后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1、4、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1)以

9、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如河流)划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

10、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根据我国各地的调查,通常,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50001000010000人人,用地为10102020hmhm2 2。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100030003000人。住宅组团内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

11、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或代销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场库等,这些项目和内容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的变化。(3)以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

12、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工程技术问题,还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以及美学等领域。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子孙几代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居住区是城市的主要组成内容,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2.12.1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2.22.2居住区道路用地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用地规划布置 2.32.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2.42.4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302、1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

13、地不仅量多面广(住宅的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左右),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2.1.1住宅类型的选择 2.1.2住宅的规划布置2、1、1住宅类型的选择住宅选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居民的使用、住宅建设的成本和城市用地的多少,同时也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因此,为了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就必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住宅的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等问题。2.1.1.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2.1.1.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2.1.1.3合理

14、选择住宅类型2.1.1.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现代住宅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如学校的学生、工矿企业的单身职工等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第一类以套为基本组成单位的住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编号编号住宅类型住宅类型 用用 地地 特特 点点123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每户一般都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占地较多456梯间式内廓式外廓式一般都用于多层和高层,特别是梯间式用的较多 7内天井式是第4、5类型住宅的变化形式,由于增加了内天井,住宅进深加大,对节约用地有利,

15、一般多见于层数较低的多层住宅8点式(塔式)是第4类型住宅独立式单元的变化形成,适用于多层和高层住宅,由于体形短而活泼,进深大,故具有布置灵活和能丰富群体空间组合的特点,但有些套型的日照条件可能较差9跃廓式是第5、6类型的变化形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34住宅类型住宅类型 (以套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套为基本组成单位)2.1.1.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而用地的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土地有偿使用的情况下,用地的经济起主导作用。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

16、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或楼面价)等。下面仅就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1)住宅层数(2)进深(3)长度(4)层高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低,而高层的造价更高,但低层占地大。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来看,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如住宅层数在35层时,每提高1层,每公顷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1000m2左右;而6层以上,效果将显著下降。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很多国家,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住

17、宅普遍向高空发展。毫无疑问,高层住宅的造价与5层相比肯定要高得多,且层数越高一般造价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结构形式的改变、电梯的增加以及供水加压设备、防火设施、建材费用和施工成本高等原因。(1)住宅层数(2)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在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加大进深也有利节约用地。(3)长度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根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长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2.53,采暖费省l0一2l。但住宅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就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4)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

18、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l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2.1.1.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住宅标准(2)套型和套型比(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1)住宅标准住宅标准包括面积标准与质量标准两个方面,住宅标准的确定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技术政策,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在每个时期都制订了住宅的建筑标准。此外,对于商品住宅的标准应根据不同的居住对象、市场的需求来确定。(2)套型和套型比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等。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在

19、确定套型比时,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及市场的需求。套型比的平衡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套型比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内进行平衡;二是选用单一套型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平衡;三是既采用单一套型,又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2、1、2住宅的规划布置住宅的规划布置应建立在建筑群体组合的基础上,与居住区总的规划结构相结合。2.1.2.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2.1.2.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2.1.2.3.住宅群体的空间

20、组合2.1.2.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行列布置2)周边布置3)混合布置4)自由式布置以上四种基本布置形式并不包括住宅布置的所有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列举所有的形式。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不同的布置形式。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了避免以上缺点,在规划布置时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

21、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是这种布置形式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因此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有的还采用转角建筑单元,使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也会增加。另外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3)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2.1.2.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3)

22、整体式组合方式住宅群体成组成团和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往往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使用;在考虑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时也要考虑成街的要求,而在考虑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时,也要注意成组的要求。住宅群体的组合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自然地形和现状等条件的影响而定。一般为10002000人,较大的可达3000人。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用

23、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分散建设,即使在一次建设量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并达到面貌比较统一的效果。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就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而成坊的组合方式就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特别在旧居住区改建时,不应只考虑沿街的建筑布置,而不考虑整个街坊的规划

24、设计。3)整体式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2.1.2.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住宅群体的组合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工程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美观的需要。评价一个建筑群体的好坏,建筑单体设计的水平固然重要,而群体的空间组合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采用定型标准设计的大量性住宅的群体组合尤为重要。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比2)韵律和节奏3)比例和尺度4)色彩1)对比

25、所谓对比就是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例如大与小、简单与复杂、高与低、长与短、横与竖、虚与实,色彩的冷与暖、明与暗等的对比。对比的手法是建筑群体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的和常用的手段,通过对比,可以达到突出主体建筑或使建筑群体空间富于变化,从而打破单调、沉闷和呆板的感觉。长短对比,高低对比,简单与复杂的对比2)韵律和节奏同一形体的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有如节奏、韵律。产生韵律和节奏的构图手法常用于沿街或沿河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运用简单的重复手段,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单调、呆板和枯燥的感觉。一般来说,简单重复的数量不宜太多。3)比例和尺度在建筑构图范畴内,比例比例的含义是指建筑

26、物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尺寸、体量的关系。尺度尺度的概念则与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对象密切相关。一个建筑应有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同样一组建筑相互之间也应有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关系。在组织居住院落的空间时,就要考虑住宅高度与院落大小的比例关系和院落本身的长宽比例。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 1:3 3左右为宜,而院落的长宽比则不宜悬殊太大,也应注意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道路的宽度为两侧建筑物高度的3倍左右为宜,这样的比例可以使人们在较好的视线角度内完整地观赏建筑群体。以上我们分别叙述了有关建筑群体空

27、间构图的一些主要的和基本的手段及其在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中的应用。实际上,一个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空间构图手段的结果,其中还包括色彩、绿化、道路、地形以及建筑小品等空间构图的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4)色彩色彩是每个建筑物不可分割的特性之一,也是建筑构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建筑起着表现形体生动美观的作用。住宅群体的色彩要整体考虑,色调应力求统一协调;对建筑的局部如阳台、栏杆等的色彩可作重点处理,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建筑物的色彩往往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固有色泽,使建筑的色彩(特别是外部色彩)保持持久稳定,同时减少经常性的维护费用,对于大量性住宅建筑十分重要

28、。2.2居住区道路用地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规划以交通需求为基础,以居民的日常交通行为和户外活动为目的。2.2.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2.2.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2.3居住区道路系统基本形式2.2.4居住区道路形式2.2.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功能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居民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我国目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还会通行公共汽车,还要考虑通行出租车、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的问

29、题。(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3)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货运车辆通行。(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5)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一些以步行为主的道路)。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 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30、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 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 2m,第三级 住宅组团级道路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第四级 宅前小路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2.2.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2.2.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

31、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小于150m,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贤。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人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

32、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2.2.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的原则“顺而不穿,通而不畅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小区内的主要道路应在保证通顺的前提下避免外部车辆和行人的穿行,即所谓的“顺而不穿”。它要求小区的道路线型应尽可能的顺畅,不要出现生硬弯折,以方便消防、救护、搬家、清运垃圾

33、等机动车辆的转弯和出入,但内外联系道路要尽量避免四通八达的格局,以免过境车辆随意穿越小区,这就是所谓的“通而不畅”。861、人车分行(“雷德朋系统”)由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2、人车混行适合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运用。3、人车共存在道路上,人和车是共存的,不是对立的,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道路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设置路障、运用各种交通管制等手段。问题:问题:消防车不能通过、不许停车、车流量限制严格4、人车部分分行有时人车共存,有时人车分行。872.2.3居住区道路系统基本形式2.2.4居住区道路形式 1)外环式:2)环通式:3)内环式:4)尽端式:5)混合式:

34、1)外环式特点:“车在周围、人在中间”。居住区外环布置机动车道,环绕住区。优点:保证居住区内的安全与宁静,减少汽车对居住区环境的负面影响。缺点:外环式模式道路占用大量居住区面积。适用范围:大面积、接近方形的居住区。902)环通式3)内环式4)尽端式 尽端式道路指道路的一端尽头不与其他道路相连或相交的道路,即射线状的道路,也叫死胡同。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式车行道长度超过35m应设回车场;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945)混合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主要为居住区居民服务,因此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5、系统的社会基础设施。其设置的总体水平不仅综合反映了居民对物质生活的客观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关怀程度,是城市生活的缩影与写照。2.3.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2.3.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确定2.3.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2.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2.3.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根据使用性质和居民对其使用的频繁程度进行分类。2.3.1.1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2.3.1.2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类2.3.1.1.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1)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2)医疗卫生包

36、括医院、诊所、卫生站等;(3)商业、服务包括食品,菜场、服装、棉布、鞋帽、家具、五金、交电、眼镜、钟表、书店、药房、饮食店、食堂、理发、浴室、照相、洗染、缝纫、综合修理、服务站,集贸市场、摩托车、小汽车、自行车存放处等;(4)文化、体育包括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会所等;(5)金融邮电包括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证券交易所等;(6)行政管理包括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7)市政公用包括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等:(8)其他包括居住区内和街道的工业、手工业等。2.3.1.2.按居民对公共服

37、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类(1)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2)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千人指标”,即每干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2.3.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确定2.3.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2.3.3.1.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2.3.3.2.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2.3.3.3.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2.3.3.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

38、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指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 800-1000m;居住小区级 400-500m;居住组团级 150-200m。(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

39、地段。2.3.3.1.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规划布置的方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居住区级)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民服务的机构。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居住小区级)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居住组团级)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成二级,也可不分。2.3.3.1.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2.3.3.

40、2.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而医院由于本身功能的要求,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穿越干扰。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1)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3)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1)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根据国内外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以下

41、三种:1)沿街线状布置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如交通量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采用住宅底层商店的形式时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

42、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较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小广场,以作人流集散的缓冲。1)沿街线状布置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集中的项目,如饭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最好用绿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为了充分保证居民的安全和创造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居住区中心,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108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

43、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流和货流的线路。110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以上三种布置方式各有特点,沿街带状布置是我国传统的布置方式,对改变城市面貌容易取得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采用沿街住宅底层商店的方式比较节约用地,但在使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不如成片集中的布置方式有利。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的形式对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可能不如沿街带形布置效果大,且用地也可能多一些,但由于在独立地段建造,因此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且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在

44、大城市交通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则有可能吸取前二种方式的优点。在具体进行规划设计时究竟采用何种布置形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居住区中心除了考虑平面的规划布置外,还应考虑空间的规划布局。为了充分利用地形、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益以及更紧凑合理地组织交通,居住区中心可分层立体布置。(3)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在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中,商业服务设施占有相当的数量,且内容丰富,项目众多,因此,其布置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商业服务设施的基本布置方式有两种:一是设在住宅或其他建

45、筑的底层,二是独立设置。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住宅底层设置商业服务设施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布置方式,特别在旧城中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尤其是在城市旧居住区的改建时更加突出,因此,为了节约城市用地,住宅底层商店得到更为广泛的采用。根据各地的一些调查,住宅底层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平面布置受住宅开间,进深、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方面的限制,而某些公共建筑的噪声、气味、烟尘等与居住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在住宅底层布置商业服务设施时,应根据各类商业服务设施的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妥善解决。有些

46、运输比较繁忙,噪声、气味、烟尘等较大的项目,如饭店、浴室等则不宜布置在住宅底层。商店行业 百货 食品 饮食小吃 理发 邮电银行 家杂用品 综合修配 五金交电 照相 中西药 洗衣 成衣 家具 花席 苛场 油粮 熟食 适应性00 000 00 000 00住宅底层商店待业适应情况住宅底层商店待业适应情况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可分为综合商场(或超市)和联合商场两类,它们可以布置在同一幢空间较大的建筑内,也可以由几幢建筑结合周围环境加以组合。在用地上都比住宅底层商店多;优点是平面布置灵活,简化结构,有利于建筑的定型化、工业化。这种布置方式由于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2.3.

47、3.3.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使用的,因此须布置在步行能安全、方便到达的范围内。其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其中有些项目的服务范围还应小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又可分为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两级。(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2)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儿童教育设施两类。为了便于居民的使用,往往将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居住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应根据居住区总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系统

48、来考虑,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其建筑的规划布置,可设在住宅底层,或独立地段联合设置。(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一般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中就应加以考虑。中小学由于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常作为住宅组群之间空间分隔的主要手段。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应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500m m左右,中学为左右,中学为10001000m m左右左右。学生上学(特别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多的地段。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

49、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此外,中小学都有较大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室内健身用房,如能在双休日和夜间向本区居民开放,则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方便使用与管理。学校的总平面布置应尽可能使教学楼接近出入口,并保证教室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操场用地形状要规则。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目前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以300800户为宜。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大多由居委会管辖。这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包括图书馆)、车辆存放处

50、、服务站卫生站、小商店等。这些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有些可设在住宅底层,也可将它们独立设置。1)幼托的规划布置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2)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1)幼托的规划布置幼托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幼托的总平面布置要保证括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室外要有一定面积的硬地和活动器械等,以供儿童室外活动。幼托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在用地较紧张情况下也可考虑局部为3层。幼托应独立设置,如用地特别紧张必需设在住宅底层时,须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另外,在建筑单体设计上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如隔音、加设雨篷等,以尽量减少上层住户和幼托之间的相互干扰。幼托可分开或联合设

51、置,一般以联合设置为好,有利于节约用地。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小商店的特点是面积小,品种多,布点灵活,面广,服务时间长,深受群众欢迎。在旧市区,这类小商店比较普遍,一般都设在路口,服务半径(100150m),使用方便。小商店还可和居住组团级其他设施联合布置。2.3.3.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建设的步骤一致。首先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待到一定的人口规模时,再建造居住区级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骤,应根据居住区的建设速度来定。一

52、般有以下两种方式:按规划预留用地,分期建造,逐步实现。对于建设期限较长的居住区可采用这种方式。按规划预留用地,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一次基本建成。这种方式适用于居住区建设期限较短的情况。(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是和居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缺一就会造成居民生活的不方便,因此配置一定要齐全。但由于住宅建设量、建设速度和所处地位的不同,在配置步骤和要求上要有所区别。建设量大而快的,可在住宅建设的同时按规划一次建成。建设量小,而在短期内又不扩建的地区,可采取各项内容暂时合并,借用住宅的办法进行过渡,但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则要相应予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53、的配置,首先要考虑方便居民的生活,另外也要考虑经营管理合理,节约投资和用地等,并适当为今后生活逐步提高留有余地。如附近原有设施可利用时,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面积或项目可相应减少,如地处偏僻且要兼为附近地区和农村服务时,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面积应适当增加,内容也可扩大升级。2.4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2.4.1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2.4.2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2.4.3居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2.4.1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2.4.1.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2.4.1.2

54、.居住区绿地的指标2.4.1.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1)公共绿地 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游园、林荫道、住宅组团的小块绿地等。(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 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医院、门诊所、锅炉房等用地内的绿化。(3)宅旁和庭院绿地 指住宅四旁绿地。(4)街道绿地 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2.4.1.2.居住区绿地的指标居住区的绿地指标由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的比例)所组成。根据现行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组团不少于05m2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lm

55、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2.4.2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4)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应以价廉、易管、易长为原则,绿化可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宜在l00m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少量种植一

56、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和地方特色的花木或大树,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分类 住宅组团级 居住小区级 居住区级 类型 儿童和老人游戏、休息场 小游园 居住区公园 使用对象 小区居民 居住区居民 设施内容 幼儿游戏设施、座凳椅、树木、花卉、草地等 儿童游戏设施、老年成年人活动休息场所,运动场地、座凳椅、树木、花卉、凉亭、水池、雕塑等 儿童游戏设施运动场地、老年和成年人活动场地、树木草地、花卉、水面、凉亭、休息廊、座凳、椅、雕塑等 用地面积 大于4000 m2 大于4000 m2 大于10000 m2 步行距离 34分钟 58分钟 815分钟 布置要求 灵活布置 园内有一定的功能

57、划分 园内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居住区各类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求 2.4.3居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居住区绿化材料的选择和配置对绿化的功能、经济和美化环境等各方面作用的发挥、绿化规划设计意图的体现有着直接关系。在选择和配置植物时,原则上应考虑以下几点;(1)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居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2)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

58、采用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等。(3)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的绿化面貌,特别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可采用速生或慢生相结合,以速生为主。(4)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5)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种植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的水平距离 名称 最小间距 名称 最小间距 至乔木中心 至乔木中心 至乔木中心 至乔木中心 有窗建筑物外墙 3.01.5给水管、闸1.5不限无窗建筑物外墙 2.01.5污水管、雨水管 1.0不限道路侧面,挡土、墙角、陡坡 1.00.5电力电缆 1.5 人行道

59、边 0.750.5热力管 2.01.0高2米以下围墙1.00.75弱电电缆沟、电力电讯杆、路灯电杆 2.0 体育场地3.03.0消防龙头 1.21.2排水明沟边缘 1.00.5煤气管1.51.5测量水准点 2.02.03、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居住区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在用地上、建设量上都占有绝对高的比重,因此研究和分析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性对充分发挥投资效果,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分析、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及造价的估算等几个方面。3.1用地平衡表 3.2技术经济指标 3.3居住区总造价的估算3.4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3.1用地平衡表

60、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内容和用地计算:3.1.1.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3.1.2.用地平衡表的内容 3.1.3.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3.1.1.用地平衡表的作用(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项目现状规划面积(hm2)每人平均(m2人)比重(%)面积(hm2)每人平均(m2人)比重(%)居住区总用地 居住用地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3.1.2.用地平衡表的内容3.1.3.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根据1993年国家标准城市居住

61、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的规定:(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4)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用地范围的确定(5)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以道路为界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用地相邻时,以用地边界线为界;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相毗邻时,以障碍物地点边线为界;居住区内的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应扣除。(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

62、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的12高度计算,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m计算;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边界为界;如公共服务设施无明确的界限时,则按住宅的要求进行计算。(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 有明确用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线划定,无明确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建筑物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限。(4)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用地范围的确定 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人住宅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当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与院落

63、时,突出部分的建筑基底、因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及专用场地的面积均应计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5)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人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线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其中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人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人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人道路用地。(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

64、的绿地。院落式组团绿地、开敞式组团绿地的用地界线的划定参照下图。3、2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居住户数居住人数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平均层数住宅建筑净密度单位户人万m2万m2层%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a)项目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人口净密度人口毛密度容积率每公顷土地开发费(测算)单方综合投资(测算)单位m2/hm2m2/hm2人/hm2人/hm2 万元万元(b)3、2技术经济指标 3.2.1平均层数3.2.2住宅建筑净密度 3.2.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3.2.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3.2.5人口净密度 3.2.6人口毛密度 3.2.7容积率 3.2.8住宅用地指标3.

65、2.1平均层数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一般按各种住宅层数建筑面积与基底面积之比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住宅平均层数住宅基地总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层)3.2.2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主要取决于房屋布置对气候、防火、防震、地形条件和院落使用等要求。因此住宅建筑净密度与房屋间距、建筑层数、层高、房屋排列方式等有关,在同样条件下,一般住宅层数愈高,住宅建筑净密度愈低。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用地总面积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3.2.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用地总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m2/hm2)3.2.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居住用地总面积住宅总

66、建筑面积=(m2/hm2)3.2.5人口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住宅用地总面积规划总人口=(人/hm2)3.2.6人口毛密度 人口毛密度居住用地总面积规划总人口=(人/hm2)3.2.7容积率 容积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3.2.8住宅用地指标 住宅用地指标决定于四个因素(1)住宅居住面积定额(m2人);(2)住宅居住面积密度(m2人);(3)住宅建筑密度();(4)平均层数。平均每人住宅用地层数X住宅建筑密度X平面系数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定额=(m2/人)或=住宅总居住面积每人居住面积定额X住宅用地面积(m2/人)3、3居住区总造价的估算 居住区的造价主要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此外,勘察、设计、监理、营销策划、广告、利息以及各种相关的税费也都属于成本之内。地价对居住区建设的总成本,特别是对每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的综合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筑造价包括住宅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造价住宅造价一般与住宅层数密切相关,如一般的不设电梯的多层住宅的造价只有高层住宅造价的l2左右。必须提出,虽然高层住宅造价高于多层住宅,但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