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程范式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7169103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课程范式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写作课程范式研究【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与危机。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层面,也表现在从学术界到一线教师的写作知识中。纵观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的内容玄虚、教法陈旧、评价笼统以及写作教学的“不作为”现象。从实质上看,都与写作知识的陈旧僵化以及写作知识生产的滞后有关。从中外写作课程发展轨迹看,大致经历着三种“范式转换”: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的“文章写作”,到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酝酿发展着的“交际语境写作”。这三种写作课程范式,都引起了当时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大变革。可惜的是,我国的写作课程与教学状况,仍停留在

2、“文章写作”阶段。本研究将以“写作课程范式”为线索,具体梳理、论证和重构三种主要范式下,人类对于写作的认识以及它们各自的知识要素、理论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的变化,并试图构建一种基于整合思路的写作课程内容新框架。本研究共有三个部分六章内容,按照“导论-分论-结论”的思路展开。第一章“写作课程范式导论”。从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困境说起,循着“作文教学写作课程课程内容写作知识”思路,一步步探源归因于:“写作课程知识的陈旧与缺失”。随后对“写作课程”的三种范式进行概述。接着对本研究的定位、层面、概念、方法及内容框架做说明。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分论部分。主要依循写作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展开。各章因应实际的课

3、程知识状况,所采用的研究视点不同。“文章写作”存在问题较多,故采取了“批判审议“的视角;“过程写作”,在我国尚未普及且存有误区,故采取“阐释反思“的视角;而“交际语境写作”,因为它是“正在形成中的范式”,国外也没有现成理论,故采取“理论建构”的方式进行。第二章“文章写作”范式的研究,先对我国百年来作文课程内容发展脉络进行了勾画,然后分别从语言学、文体学、文章学(写作)学角度,结合当今写作领域的实证研究和国外写作最新成果,对其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审议。最后对“文章写作”的教学策略,如“说写互借”“读写结合”“范文模仿”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第三章对“过程写作”的本质、写作模型、专家与新手作者研究、过程

4、写作策略,以及“过程写作”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中的误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一个重要章节和理论创新所在。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交际学以及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写作课程领域开始酝酿新的“范式转换”,即由“过程写作”转向“交际语境写作”。这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写作范式。我们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并认为:语篇是包括读者、作者、体式、目的等写作交际语境要素互动的产物;写作语境、目的、对象等决定着文章的内容、体式和语言。鉴于它的学派观点、理论基础、知识构成等都还在探索之中。我们在这一章中对它的理论来源、写作模型、知识要素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5、研究,并对本视域下的写作知识,诸如:语境、语篇、读者、作者、主题、语言等进行新的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讲,本章研究具有一种前沿写作理论探索与创造的性质。论文的第三大部分用五六两章的篇幅展开。具体讨论了基于前述三种写作范式课程知识的整合与重建。这将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第五章首先讨论写作目标与写作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三种写作范式构建了一个“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并用大量案例进行了可行性证明。接着提出了基于三种范式整合的写作模型。然后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论证并提出了“功能性文类写作”的构想。第六章延续前章课程内容重建的主题,探

6、讨“写作策略教学”问题,并从多学科视角对世界写作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我国的写作课程知识开发提出了几点行动路径。本研究“有破有立”“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在审议传统,重构新知和理论的同时,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基于新范式的写作“实验课”“示范课”。这也正是本研究致力追求的“探索新知”和“服务实践”的双重品格。【关键词】: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三维写作课程内容框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H19【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目录11-16图表索引16-18第一部分导论18-52第一章写作课程范式导

7、论18-52阅读提示18导言18-19第一节研究缘起与基本思路19-23一、现状扫描:困境中的作文教学19-20二、视角转换:从”教法革新”到”课程重建”20-21三、课程内容建设的核心在于知识开发21-23第二节研究概念及其界定23-32一、基本概念分析:写作、课程、写作课程内容23-26二、重要概念界定:”写作课程知识”26-32第三节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转型32-41一、”范式”和”写作课程范式”32-33二、写作课程三大范式转型概述33-35三、三种写作课程范式的主要内涵35-38四、三种写作课程范式的多维度比较38-39五、基于三范式的写作课程知识整合39-41第四节研究的主要目标、创

8、新点和内容41-52一、主要研究目标和价值:重构写作课程内容体系41-42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42三、问题域、研究层面和研究方法42-49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概述49-50五、本研究的整体结构框架示意图50-52第二部分分论52-176第二章写作课程范式之一:文章写作52-85阅读提示52第一节何谓”文章写作”?52第二节我国百年作文课程内容有效性考察52-60一、清末:从”应制”到”应用”,我国现代写作课程的萌芽53二、民国:写作课程内容科学化、正规化的初步探索53-55三、建国60年来我国作文课程内容发展审议55-60第三节传统语言学对作文课程的知识供给60-63一、语言学知识作为作文课程

9、内容的有效性审议60-62二、传统语言学写作观反思62-63第四节我国百年作文文体知识演变审议63-68一、清朝末年:作文文体的雏形63二、借鉴西方:五四时期学界文体改良的先声63三、名同实异:民国初期”文体四分”63-65四、”普通文+实用文”:我国”教学文体”初步定型65-66五、1957年作文类型”三分法”的学术价值66六、20世纪中后期:”三大文体知识”的僵化与危机66-67七、21世纪初”文体知识”的离场与呼唤67-68第五节文章学对作文课程的知识供给从“文章要素”到“作文指标”开发68-74一、”写作即文章”我国写作根深蒂固的误区68-69二、民国写作课标中的”文章模范”69三、近

10、百年来我国文章的构成要素及分析69-72四、作文课程对于文章要素知识的选择72-74第六节”文章写作”教学策略有效性审议74-85一、”说写结合”策略74-78(一)“说写结合”的学理依据74-76案例2-1张化万:吃西瓜课堂实录分析76-78二、”读写结合”策略78-82三、”范文模仿”策略82-85(一)“范文模仿”原理阐释82(二)案例2-2“假如”学写散文诗(片段)82-85第三章写作课程范式之二:过程写作85-113阅读提示85第一节”过程写作”概述85-87一、欧美的”过程写作运动”85-86二、我国对写作思维和过程的关注86-87第二节过程写作的本质探寻87-90一、过程写作:来

11、自认知心理学的阐释87-88二、写作与思维的关系88-90第三节过程写作模型及课程开发价值分析90-99一、”阶段模式”:外在写作流程的机械预设91-94二、”认知模式”:写作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94-95三、”转译模式”:从思维到表达的转换95-97四、”维度操作”模式:写作内容的转化生成97-99五、过程写作四模式之间的互补和拓展关系99第四节”优秀写作者”研究的课程价值分析99-104一、从”好文章”到”好作者”:范式转换的重心转移99-100二、专家作者与新手作者:不同特征及相应教学策略100-103三、新手和专家作者研究的课程意义103-104第五节过程写作中的策略性知识104-110

12、一、国外课程标准中的”过程写作”内容104-105二、国外教材中的过程写作:以美加州教材作者的选择为例105-106三、基于”五步骤过程”写作策略106-110第六节本章讨论:过程写作的辨证实施110-113一、过程写作的优势和缺点分析110-112二、过程写作的误区与辨证实施112-113第四章写作课程范式之三:交际语境写作113-176阅读提示113第一节”交际语境写作”形成中的范式113-118一、导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的来临113-115二、来自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115-116三、各国写作课程中对”交际语境”的关注116-118第二节”交际语境写作”的多维理论阐释118

13、-124一、交际与写作118-119二、写作的功能语言学阐释119-120三、写作的建构主义原理120-121四、交际语境写作的传播学和社会学阐释121-122五、交际写作的社会认知和情景认知122-124第三节”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与模型建构124-144一、交际写作的要素及模型124-128二、”交际语境写作”的核心概念128-134三、”交际语境写作”模型建构与发生机制134-144第四节”交际语境”写作原理阐释144-149一、写作:语境与语篇之间的潜势互动144-145二、写作:读者与作者之间意义的舞蹈145-146三、写作:语篇-语境之间的张力互动与互明146-147四、交际语境写作

14、的特征147-149第五节”交际语境写作”要素的功能阐释149-162一、交际写作中的”读者”149-155二、交际写作中的”作者”155-157三、交际写作中的”话题”157-158四、交际写作中的”篇章”158五、交际写作的”表达”158-162第六节交际语境写作案例与策略162-176一、”1000与1”:文章的一千种想法和一种最优写法162-165二、国外的”RAFT”策略及应用165-169案例4-1利用RAFT策略确定写作任务166-168案例4-2”投诉信”的语境分析表168-169三、基于”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实验案例169-176案例4-3感受真实世界里多姿多彩的写作16

15、9-170案例4-4在真实世界中写作:从”穿睡衣上街”说起170-173案例4-5”拟真化”交际情境的营造173-176第三部分结论176-242第五章写作课程范式的整合重建(上)176-214阅读提示176第一节中小学写作课程的目标重建176-182一、我国写作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176-179二、”重表达”与”重交流”:中外写作课程目标比较179-181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开发之间的关系181-182第二节写作课程”三维内容框架”的构建182-194一、寻求写作课程知识的有效整合182-183二、中外写作课程内容比较: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183-186三、”三维写作课程内容”整合框架186-

16、189四、”三维写作内容指标框架”案例分析189-193案例5-1美国新泽西州2004写作内容标准框架分析189-191案例5-2加州六年级写作内容标准中的写作内容191-192案例5-3南非母语课程中的写作标准192-193五、基于”三维写作内容指标框架”的写作任务设计193-194第三节基于范式整合的写作模型建构194-199一、范式整合的基本思路194二、基于三种写作范式的整合模型194-197案例5-4整合取向的写作美国写感谢信的过程196-197三、三范式写作课程整合的意义197-199第四节基于整合的作文教学文体重构199-214一、文体和文体研究的三个层面199-201二、功能语

17、言学的文体观201-204三、中外作文文体知识开发204-211四、关于我国”多功能作文文类”体系构想211-214第六章写作课程范式的整合重建(下)214-242阅读提示214第一节从”写作技能训练”到”写作策略教学”214-228一、学习策略214-215二、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215-217三、从写作技能训练到写作策略教学217-218四、美国的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启示218-224五、中国学生作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224-228(一)我国学生作文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224(二)当前鱼待尝试的一些写作教学策略224案例6-1有趣的拼句游戏224-227案例6-2”由穿睡衣上街说起”学生作文

18、自检表227-228第二节构建科学有效的作文评价指标体系228-233一、”6+1要素”作文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操作策略228-231二、”6+1要素”作文模式评价的详细内容及评价量表231三、中美作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与思考231-233第三节写作课程理论发展的多学科回顾与展望233-238一、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233-234二、哲学:客观唯物主义,主体性哲学与主体间性哲学234-235三、语言学:静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235-236四、西方文论:由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236-237五、教学论的发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话交流237-238第四节写作课程知识开发的行动方略238-242一、用新的知识观去建构写作课程知识体系238-239二、我国传统写作知识的筛选提纯239-240三、吸纳相关学科的新的成果,实现写作课程知识的充实和更新240-241四、国外的写作课程标准、教材编辑以及写作教学研究,将为我国的作文课程知识重建提供参照、借鉴和样板241五、写作课程知识重建是一个多元选择、协商与实践的过程241-242结语242-244附录244-246参考文献246-256后记256-26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