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46584440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相界面与双电层(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4熔盐的双电层结构4.1界面双电层当金属电极(包括其他各类电极)与电解质接触时,由于电极与电 解质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甚大,处在界面的粒子(离子、络合离 子及溶剂分子)既受到溶液内部力的作用,又受到电极的作用力;而 溶液内部粒子在任何方向,任何部位所受到的作用力都是相同的,在 电极界面上的作用力则是不同的,所以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上将出现游 离电荷(电子或离子)的重新分配或者增多,或者减少,因此,任何两 相的界面都会出现双电层,并都有一定的电位差,如图4 1所示。页屯位图4-1设想最椅单的双电房3种双电层离子双电层当金属和电解质接触时,两种电性相反的电荷分配在电极和溶液 界面的两侧构成双电层,若

2、金属的表面带正电,则溶液中以负离子与 之组成双电层,反之,金属表面带负电时,溶液中将以正离子与之组 成双电层。这种双电层称为离子双电层,它所产生的电位差就是离子 双层的电位差。这种双电层的特点是每一层中都有一层电荷,但符号 相反,如图4 3(a)所示。国8)偶极双电层有些体系,尽管上述的离子双电层不存在,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 上仍然会有电位差。例如,金属表面少量电子有可能逸出晶格之外, 而静电作用又使这部分电子束缚在金属的表面附近,在金属相的表面 层中形成双电层。偶极分子在溶液表面上定向排列也会构成偶极双电 层,这种偶极层也会出现一定大小的电位差。可以把这两种双电层称 为偶极双电层,这种双电层的

3、电位差就是偶极双电层的电位差。(3)吸附双电层溶液中某种带电离子,有可能被吸附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 一层过剩的电荷,这层电荷受静电吸引溶液中间等数量的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构成双电层。这种双电层称为吸附双电层,这种双电层所产生 的电位差称为吸附双电层电位差。双电层中剩余电荷不多,所产生的电位差不大,但它对电极反应 的影响却很大。通常,由双电层而引起的电位差少在0.1-1V之间, 根据计算,电极表面只有10%的左右的原子具有剩余电荷,也就是说其覆盖度只有0.1左右。如果双电层的电位为1V,界面间两层电荷间的距离数量级为10-iom,则双电层的电场强度为 =1/10-10=101。(V/m)实验证

4、明,当电场强度超过106 V/m时,任何电介质将被击穿放电, 引起电离。只有电化学中的离子双电层才能承受如此大的电场强度。 也正因为如此,在其它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反应得以进行。MgO在MgF2-LiF在800C得到Mg,同样的反应在真空下需1300C才 能进行。960C在冰晶石中氧化铝电解,可得到铝。在高炉内,需要2000C。 由电化学双电层所形成的电场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干净的还原剂或氧 化剂。同时,双电层间的电位差还强烈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电位差每增加 0.1-0.2V,电极反应速度增加10倍。4.2绝对电位差与相对电位差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电位差指的是带电质点从一相内部转移到另一 相内部时所做的

5、功。因此,它相当于电极与溶液的内电位差。由电学知识可以,将试验电荷ZF从无穷远处移向物体内部所需的功 分为三个部分: 把ZF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距表面10-4cm处所做的功。叫外电位。用0表示。W=ZF0 从表面移向物体相内时,由于表面层内电荷分布不均匀。存在着双电层,所以要克服表面电位而做功。W=ZFXX-为表面电位。 当电荷进入物体相内,除克服表面功外,还要克服粒子之间短程的 作用的化学功,此功就是化学位。因而总功为WT= ZF0+ ZFX+v= 0n就是物相内部的电化学位。如果后一种作用非常微弱,或者电荷进入物相内部时,没有破坏物相 内部的电荷分布,则电荷所做的功仅为前两部分。ZF6=ZF

6、0+ ZFX 化简得:巾=巾+乂当带电粒子在两相间平衡时,该粒子在两相间的电化学位应相等。M-金属,L-溶液金属与溶液两相间的电位差M巾L应为m6l=6m-6l=(m+Xm)-(l+Xl) = (m-l) + (Xm 式中外电位差是可以测量的,但由于两相界面电位差AX是不可测量 的,故内电位差也不能测量。X+图4-4物体相的内电位、 外电位和表面电位某物体相 -一金属与电解质溶液间的内 电位差和外电位差如果一个电池的两个终端相是相同的物质,它们的物化状态也相同, 那么它们的表面电位也必然是相同。AX=O.则它们的电位差等于 外电位差。厂、虽然单个电极的电位无法测定,但是可以采用一个稳定的参比电

7、极, 测量参比电极和研究电极之间的相对电位差来表示改变工艺条件时 所表现出的研究电极电位的变化。AE = Mg 计4.3电毛细现象与李普曼方程电毛细现象:任何两相界面都存在着界面张力,电极/溶液界面也不例外。但对电 极体系来说。界面张力不仅与界面层的物质组成有关,而且与电极电 位有关。这种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叫做电毛细现象。 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线叫做电毛细曲线图中1为辅助电极兼参比电极,通常采用甘汞电极。实验中,可通过 外电源3向汞电极充电,改变其电极电位。通过调节出汞瓶的位置使 得汞弯月面位置保持恒定(可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 在不同电极电位下测得汞柱

8、高度h,并由h计算出界面张力。体系平衡听gh = 2。co履亶=pgr = Krh 2 cos 9恒定一个电位 巾,通过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面保持不变,从而求得。图3,3汞电痍上的电毛细曲线1 和衰面剩余电荷密度电位曲线 I)S A.1毛Wttfr电甘示堂函为什么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之间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我们知道,汞/溶液界面存在着双电层,即界面的同一侧带有相 同符号的剩余电荷。无论是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由于同行电荷之间的排斥作用, 都力图使界面扩大,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作用恰好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界面张力比不带电时要小。电极表面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就越小。而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大小

9、与电极电位密切相关,因而有了图3.3所示的关系曲线李普曼方程在恒温恒压下,化学势R.摩尔数之差)吉布斯吸附公式可写成 = -川.r为i组分的表面剩余量(表面摩尔数和溶液本体中对电极电解质体系,除电解质和电极本身的性质使某些离子吸附到电 极表面外,当改变电极电位时,在电极表面的双电层中又将吸附一定 量的i离子。db = Z(r dp + qdp) = Zr dp qdp i ii i假如在测量不同电位下的界面张力时,维持溶液的组分不变,dp = 0李普曼方程涵义:表面张力随电位的变化情况完全取决于电极表面的剩余电荷的 正负和数量的多少。若q为正,则竺0,即随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d巾0,必有界面张

10、8平力d。随着电极电位变正(I q增大),界面张力不断减小。若q为负,则竺0,即随着电位向负方向移动d巾0,必有界面张 8平力 d。 0。电极表面存在电荷,无论正负,都将使界面张力降低。只有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界面张力才有最大值。与。最大值相 对应的电极电位称为零电荷电位。以巾0表示。所以,不论电极表面存在正剩余电荷还是负剩余电荷,界面张力都将 随剩余电荷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显然,根据李普曼公式,可以直接通过电毛细曲线的斜率求出某一电 极电位下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也可以方便地判断电极的零电 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4.4微分电容一. 双电层的电容已知一个电极体系中,界面剩余电

11、荷的变化将引起界面双电层 电位差的改变,因而电极/溶液界面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即具有电容的特性。由此可知,理想极化电极上没有电极反应发生,可以等效成一 个电容性元件,如图3.1 (b )所示。0OOOOOOGGossseC如果把理想极化电极作为平行板电容器处理,也就是说,把电 极/溶液界面的两个剩余电荷层比拟成电容器的两个平行板,那 么由物理学可知,该电容器的电容值之为一个常数,即c 二i为实物相的相对介电常H F ; cm2常用单位为cm; C为电容,式中: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数;i为电容器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常用单位为但实验表明,界面双电层的电容并不完全像平行板电容器那样是恒定 值,而是随着

12、电极电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应该用微分形式来定应界面双电层的电容,称为微分电容即C =因d川式中,Cd为微分电容。它表示引起电极电位微小变化时所需要引 入电极表面的电量,从而也表征了界面上电极电位发生微小变化时所 具备的储存电荷的能力。根据微分电容的定义和李普曼方程,很容易从电毛细曲线求得微分电容值,因为q =荣 所以 C =-竺湃d 伽2C =些d d已知可以根据电毛细曲线确定零电荷电位巾,从而可以利用式 (3.24)求得任一电极电位下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即 q = j q dq = j C d因此可以计算从零电荷电位巾。到某一电位巾之间的平均电容值C =上=-1- f Cdi 。一

13、。一。峪 d000式中,q称为积分电容。从式(3.27)可看出微分电容与积分电容之 间的关系。二. 微分电容的测量双电层的微分电容可以被精确的测量出来。经典的方法是交流电桥法,本节着重从测量原理上介绍这一种方法。其它还有各种快速测定微分电容的方法,如载波扫描法,恒电 流方波法和横电位方波法等等。所谓交流电桥法,就是在处于平衡电位或直流电极化的电极上叠加一 个小振幅(通常小于10mv)的交流电压,用交流电桥测量与电解池 阻抗相平衡的串联等效电路的电容值和电阻值,进而计算出研究电极 的双电层电容。J电位差计交流电桥法测定微分电容的基本线路:三、微分电容曲线如图3.19中。从图中可以看到,微分电容是

14、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浓度而变化的。在同一电位下,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微分电容值也增大。如果把双电层看成是平行板电容器,则电容增大,意味着双电层有效厚度减小,即两个剩余电荷层之间的有效距离减小。一, 一 .一 - 50这表明,随着浓度的变化,双电层的结构也会发生在稀溶液中,微分电容曲线将出现最小值(见图3.9中曲线1 一 3)。溶液越稀,最小值越明显。随着浓度的增加,最小值逐渐 消失。实验表明,出现微分电容最小值的电位就是同一电极体系的电 毛细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电位。即零电荷电位。因而零电荷电位也把微分电容曲线分成了两部分。左半部(巾 巾0 )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为正值右半部(巾 0),平台区对应

15、的C值约为32 40 口 F/cm2; 右半部(q0),平台区对应的Cd值约为16 20 口 F/cm2。这表明, 由阴离子组成的双电层和由阳离子组成的双电层在结构上有一 定差异电毛细管曲线及其热力学意义二c r 如溶液表面吸附的吉布斯公式:厂:况上如= - ORTd M C化学位与溶液中组分的关系:表面张力吸附与化学位变化的关系:,= 一心对于普遍情况:q-(nF 或 /i(7 =必一*心5危粉眼根据能斯特方程:李普曼公式s = 或广己二一微分 云厂一才C-是;L 就是双电层微分电容Cd4-1 4叮.利亡对,的典岌曲媛零电荷电位1、零电荷电位概念及理解零电荷电位概念两种定义:电极表面剩余电荷

16、为零时的电极电位电极/溶液界面不存在离子双电层时的电极电位对零电荷电位的理解:零电荷电位仅仅表示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 的电极电位,而不表示电极/溶液相间电位或绝对电极电位的零点。2、零电荷电位的用途零电荷电位与电极电位联合用于处理电极过程的动力学问题的几个 作用:通过零电荷电位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和数量。例判断 q的符号:零电荷电位的电极电位值体现了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质,e 0处一切依赖于q的表面性质均达极限值,所以 虬 是个特征 点,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对界面性质和界面反应的深入研究;零标电位可以方便提供电极表面荷电情况、双电层结构、界面 吸附等方面的有关信息,这是氢标电位所做不到的。

17、第三节双电层及其结构一、双电层的类型1、双电层的类型及构成双电层: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双电层大致有三类:离子双电层;偶极双电层; 吸附双电层。2、双电层的基本特点双电层的厚度小;双电层中存在一定大小的电容和电场强度。3.4双电层的结构 通过界面参数的测量,得出可一些基本的实验事实,如微分电 容曲线和电毛细曲线。为了解释这些实验现象,需要了解电极/ 溶液界面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即界面剩余电荷是如何分布的。为此,人们曾提出过各种界面结构模型。另一方面,这些实验 事实又可被用来检验人们所提出的结构模型是否正确。随着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界面结构模型也不断发展, 日趋完善。本章中,主要介

18、绍迄今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基本观点 和有代表性的界面结构模型。一、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在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两种相间相互作用: 一种是电极与溶液两相中的剩余电荷所引起的静电作用另一种是电极和溶液中各种离子(离子,溶质分子,溶剂 分子等等)之间的短程作用如特性吸附,偶极子定向排列等,它只在零点几个 纳米的距离内发生这些作用决定着界面的结构和性质。静电作用是一种长程作用,它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力图相互 靠近,趋向于紧贴着电极表面排列,形成图3.11所示的紧密双 电层结构,简称紧密层。可是,电极和溶液两相中的荷电粒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停的热运动中。热运动促使荷电粒子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

19、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 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这样,在静电作用和粒子热运动的矛盾作用下,电极/溶液界面密双电层绪*3的双电层将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如图3.12所示。图312零虑了黑运动干扰时的电槌/溶液界面取电晨结构由于双电层结构的分散性也就是剩余电荷分布的分散性取决于静电 作用和热运动的对立统一结果,因而在不同条件的电极体系中,双电 层的分散性不同。电极/溶液界面剩余电荷分布和电位分布如图3.14所示。双电层的金属一侧,剩余电荷集中在电极表面。在双电层的溶液一侧,剩余电荷的分布有一定的分散性。因此双电层是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的。电极/溶液界面剩余电荷

20、分布和电位分 布如图3.14所示。双电层的金属一侧,剩余电荷集中在 电极表面。在双电层的溶液一侧,剩余电荷的分 布有一定的分散性。因此双电层是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 分组成的口图中d为紧贴电极表面排列的水化离子的电荷中心与电极表面 的距离,也就是离子电荷能接近电极表面的最小距离。所以,从x=0到x=d的范围内不存在剩余电荷,这一范围即为 紧密层。显然,紧密层的厚度为d。从x=d到剩余电荷为零(溶液中)的双电层部分即为分散层。“电极/溶液”界面模型概要(总结):由于界面两侧存在剩余电荷(电子及离子电荷)所引起的界面 双电层包括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分散层是由于离子电荷的热运动引起的,其结构(厚度、电

21、势 分布等)只与温度、电解质浓度(包括价型)及分散层中的剩余 电荷密度有关,而与离子的个别特性无关;紧密层的性质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相中剩余电荷能 相互接近的程度;图4-21婚盐中电毛细曲线的沸量装置】,2盛装研究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石英管;3-垂直毛细管$ 4被研究的金属;5增盐电解质|6研究电极引线;7参比电极;8参比电极引线熔盐中的班电层电容随著温度的升高而升高5.湿润角与Young方程所谓湿润角是指液相 固相 气相 三相接界址擅相表面切线与固相表 面间的夹角(7| G COS+tTSL = 0LG作业1、什么是特性吸附?哪些类型的物质具有特性吸附的能力?2、电极电位变化为什么使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3、什么是电毛细现象?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4、什么是零电荷电位?为什么说它不是电极绝对电位的零点?研究零电荷电位有什么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