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4504915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7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支持下的教学.ppt(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LOGO,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俊强,技术支持下的教学,Page 2,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Page 3,内容框架,3,Page 4,技术是什么,一,Page 5,技术(Skill,Technology,Art)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物化技术工具和设备 智能技术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Page 6,技术的实质内涵,Page 7,技术的作用 是适应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必备素养 有利于引发和支持教育改革 有益于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有助于培植、创设和维护学习

2、生态环境,Page 8,技术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多维化的教学环境 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的教学作用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Page 9,教育思想 的变革,教育教学工具,技术,Page 10,技术改变你了吗? 哪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无益的?,Page 11,反思: 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怎样? (广度和深度)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能 未被成功地挖掘和发挥,Page 1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T 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Page 13,信息技术的构成(UNESCO),传统技术 语言、体态、文字 书籍、杂志、报纸

3、 模型、实物、参观 音像技术 摄影、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 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技术:超媒体 交互视窗 整合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资源共享 通信交流(ICT),现代信息技术,Page 14,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电子音像技术 卫星电视广播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网络通信技术 仿真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VR-Virtual Reality ,Page 15,问题: 教学中需不需要运用技术? 在教学中运用技术解决什么问题?,Page 16,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1.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2.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4、3.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4.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5.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6.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7.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Page 17,教学教什么,二,Page 18,丢了什么?,上幼儿园后,把天真弄丢了; 上小学后,把童年弄丢了; 上初中后,把快乐弄丢了; 上高中后,把思想弄丢了; 上大学后,把追求弄丢了。 谁弄丢的? 怎么丢的?,Page 19,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Page 20,“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Page 21,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过程哲学的观点),丰富、恒久的好奇心 创造性 思想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注意力的

5、连贯一致性 思维的综合性 敢于挑战既定思想文化观念的勇气 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集体智慧的敬重 对发现之浪漫、历险与乐趣的持久意向 解决问题的能力 洞察新现象、新关系、新秩序的想象力 让学生成为阅读者和思想者 同情心,Page 22,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智慧的学生”,聪明的孩子,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智慧的学生,1,能够知道答案 带着兴趣去听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能抓住要领 完成作业 乐于接受 吸收知识 善于操作 长于记忆 喜欢自己学习,能够提出问题 表达有力的观点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能演绎推理 寻找课题 长于出击 运用知识 善于发明 长于猜想 善于反思、反省,Page 23,21世纪的能力素质,美

6、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报告 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实践能力,Page 24,4C 能力,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有效沟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团队共创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 创造与创新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Page 25,教师的新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 开发智能 帮助掌握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四种本领 Learning to k

7、now 学会认知 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合作 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导航者,Page 26,请反思: 你目前的教学是怎样的? 你的教师角色适应学生发展吗? ,Page 27,学习的发生,三,Page 28,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 客观主义的教育: 知识灌输,Page 29,鱼就是鱼,Page 30,哪里的景色?,Page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支 S O R 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3+1) 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Pag

8、e 32,建构主义的主要理念,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不是教授的) 知识存在于活动中,建构来源于活动 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 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建构的触点 意义可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可通过交流建构 意义存在于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Page 3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学习是活动,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 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对知识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 学习是混沌的,学习系统呈现出 随机和偶发的特点 学习是一个自组织 现象,Page 34,教学是创设能提供认知工具、蕴涵丰富

9、资源、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 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 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 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 建立有助于交流协商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ies 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 习者与助学者,在一定 支撑环境中,通过共同 活动所形成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Page 35,关联主义,George Siemens(乔治西蒙斯)加拿大 是描述在混沌的、复杂的、网络化的情境下,主要通过自组织建立网络而进行的持续学习活动的一种观点(理论) 揭示了网络时代学习发生的机制,并指出了学习者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Page 36,关联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与知

10、识是建立于各种节点之上 学习是将不同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备中 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 发现不同领域、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知识的流通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Page 37,关联还是建构? 哪种更重要? 关联(交流与分享) 建构(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创新),Page 38,请反思: 我们的教学应怎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我们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环境、情境、学习途径、资源)? ,Page 39,整合深度融合,四,Page 4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

11、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IITC) 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Page 41,基本思想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Page 42,单击此处添加标题,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有力的学习工具,Page 43,整合的要素,教师的能力是课程整合的关键,Page 44,整合的要素,教师的 整合能力,理解与操纵技术,理解与支持专业实

12、践,理解与促进学习,Page 45,整合的目标定位,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1,IT服务于课程、教学与学习、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取向,课程本体目标,学生发展目标,2,3,整合的目标,Page 46,整合的目标定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 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 有效地获取信息 加工和处理信息 表达和交流信息 利用信息解决问题,Page 47,整合深度融合,Page 48,整合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双击添加标题文字,工作方针(5-5),探索现

13、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展目标(5-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Page 49,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 强调和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效益和效率 目的: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投入产出比 核心:提升教育的生产力,Page 50,深度融合,前沿热点“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研究 (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14、 Content Knowledge) 强调T/P/CK的融会贯通,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而非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Page 51,深度融合,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 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 活乃至未来的工作,“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 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 埃瑟戴森(Esther Dyson)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Page 52,讨论: 你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学习)的哪些方面? 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学课件)、教学情境应符合哪些原则? ,Page 53,反思: 你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信息技术? 你知道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谈谈你运用信息技术从事学科教学 的经验与体会。 ,Page 54,启 示,技术的有效运用必须基于正确认识和理念 理性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并注意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关注学习资源建设,尤其是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 关注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新成果,E-mail: Tel: 0451-8806055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