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199890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小抄(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

2、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9

3、、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4、。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直音:同音字注音。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

5、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

6、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提示词的本义基础上,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进一步识别假借字。17、形训的局限: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

7、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18、形训的条件: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19、声训的方式: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一利用形声字如“萧之言肃也”。二利用音同或音近字。音同字“田

8、,填了,五稼填满其中也”。音近字“干,涧也”。三利用同形字。20、声训的作用:寻求本字。对借字而言,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如选贤与能。二推求语源。就是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21、声训应注意的问题:所谓音同或音近,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二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22、义训分为: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

9、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一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如高平日陆。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二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三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P92 23、训诂的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的专著。24、注疏中诂和传的区别:西汉时诂以解释词义为主,

10、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不再有区别。25、注疏中注和疏的区别: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6、自注三类:自明宗旨、区分纲目、举要考异。27、集注二种:兼解经和注的。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如论语集解。28、补注二类:补原文的阙略,补旧注的遗漏。29、训诂术语、作用、格式也、者:同义词或近义词,格式:甲,乙也。曰,为,谓之:释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者放在它的后面。格式:一曰甲。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前面。格式:甲谓乙。言:串讲文意。格式:甲谓乙。貌:被释者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格式:甲,

11、乙貌。犹:解释词义。格式:甲犹乙也。之言、之为言: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通假字。格式:甲之言乙也。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格式:甲读乙。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甲,乙声。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古声同,古字同:说明文字通假。格式:古声甲乙同。古曰,今曰;古谓,今谓:说明古今异词,格式:古曰甲,今曰乙。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今文,古文,故书。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格式:某某二字互乙。浑方、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

12、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称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P110 30、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

13、,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31、西汉训诂的特点:确定随文注解和两种基本形式。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32、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33、宋代训诂特点: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进一步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虎者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一步。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

14、34、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35、清代训诂的特点:重视证据,反对臆说;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够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差异;从语地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3

15、6、说文四大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P13037尔雅的价值和缺陷:价值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38、尔雅取名含义:接近雅正,合乎规范。一是沟通各地方言,一是沟通古今异语。39、方言的全称:车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40、方言内容:1通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或者称凡语,指广泛通行的一般说法,类似后来的普通话。2某地某地之间的通语,指通行区域比较广的方言词。3某地语,或者称某某之间语,指个别地区方言词,其范围比上一

16、类狭窄。4书中记载有不少方言同源词,有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5拿本书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古今语的联系,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41、释名的作者,东汉刘熙,性质: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42、释名的声训方法:同音字为训;近音字为训;双声字为训;叠韵字为训。43、释名的价值:广泛运用声训,保存东汉末年以前的语音资料;提供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对后世“右文说”和“音近义通”论的成立有很大的影响。2收录名物词语比较多,有助于了解汉代名物制度。3可以印证经典传注的解说。44、释名的缺点:单纯采用声训的方法,没有严格的限制,解释语源近利猜迹;对复

17、音词的完整性缺少认识,往往割裂为训,穿凿附会。45、说文的作者、体例:东汉许慎,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4部,收小篆9353个,古留异体重文1163个。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46、说文在训诂学上的贡献: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P14047增字强释为什么是旧训诂的一种弊病:增字之后,意思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48旧训诂的弊病:穿凿附会;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

18、、不解语法,烦琐寡要。穿凿附会: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往往是由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无能揭示,或者是由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说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等。望文生训: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49、随意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叫随意破字。50增字强释与增字足意区别: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

19、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P15051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关系: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探求语源。52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词性影响词义;词序影响词义;构词影响词义。复语,二字同义并开,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大名冠小名。P15753、训诂原则:1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2注意词义的时代性,词

20、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这就是词义的时代性;3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指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4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54、词义的社会性是指: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解释为参与,是符合词义的社会性原则的。又如把相望解释成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见,递相望见都不符合词义社会性的训诂原则。55、注意词义的时代性是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就是词义的时代性。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史记邹阳列传恐死而负累,乃从狱

21、中上书。这两个狱字在意义上的不是,就是由于词义时代性的不同造成的。P16956郑笺的形式和内容:是对诗经的注解,作者东汉郑玄,内容注解诗序,申述毛传,补正毛传。P22457黄侃说“小学家之训诂贵圆,而经学家训诂贵专。理解:黄侃所说的圆是指圆通,就是现在说的词义的概括性。所指的专,指专一,就是现在说的词义的具体性。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小学家的解释大多是词的概括意义,而古书注解往往多是根据语境的不同而作出解释的词具体意义。而这正是训诂上有区别却有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58、馆在上古指客舍,汉以后指宫殿,唐宋以后指教学的地方,这是说明词义的时代性。P23359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两者相对而言,都

22、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60、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的障碍:字体的变异、音读的变化、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61、说明浑方(散文)与析言(对文)在训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

23、、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二者旨在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如说文走部,走,趋也。62、诗经卷耳采采卷耳的采采不能认为是非一采,为什么,举例说明:朱熹诗集传把“采采卷耳”中的“采采”解释为“非一采”就是采了又采的意思。看作是动词采的重叠。动词重叠,是后代才有的语法现代,在诗经时代还不有这种先例,从词义的时代性业看,“采采”不能够认为是动词,而应该看作是一个形容词。曹风蜉蝣“采采衣服”,秦风蒹葭“蒹葭采采”与周南卷耳“采采卷耳”,词例完全

24、相同。“采采”可以用来形容“衣服”,可以用来形容“蒹葭”,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卷耳”。63、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训诂原则: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指出了训诂的两条原则:一是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是指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例如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把“相望”解释成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见,递相望见都不符合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的训诂原则。二是要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终王念孙解释为既是符合词义的社

25、会性。而毛传把诗经终风的终解释为终日,是违背了词义社会性的原则,它不明语法致增字解经,是缺乏历史观念。P26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左传隐公六年:恶之易之,如火之燎于原。杜预注云:言恶易长,王引之:谓恶之延也。1王引之认为杜注犯有“增字强释”之弊,为什么?2杜注还有其他弊病吗?为什么因为1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易在这里是延长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2是望文生训,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就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杜注把易理解为容易,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P273章句

26、体训诂的内容:是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它在各章末尾总括一下章旨。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2训估学的内容是什么?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3.解释文句包含哪内容?分析句读(停顿)疏通句意阐明语法4.训诂的实践形式。解释语义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形音义合解的专著注释书其他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的区别。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多

27、用来拟声注音。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这两种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关系的回授性。音义关系的延展性。音

28、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关系的多元性。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9.怎样析词审义?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1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形体不固定。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11.什么叫互训?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互训的根据。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

29、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互训的类型。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互训的发展。1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13.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14.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推因的

30、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1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可归纳为:a.因果的引申。b.时空的引申。c.反正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16.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政治观点的进步。艺术思想的变化。科学的发达。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化。17.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什么?词义的变迁。上下文的感染。修辞手法的影响。18.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过。周秦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整理。杨雄很喜爱方言,曾利用外地

31、人在首都的机会,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2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节、词典可查。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中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21.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一种是来自在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2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

32、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2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24.关于尔雅内容及其分类?按内容分十九类即: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

33、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2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让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扬雄实事求是地调查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示。26.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7.“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么?“传”是对经书的解释。正义即解释经文,又对

34、前人的注释加以解释,与“疏”相同。笺是郑玄对诗经的解释。音义即解释注解又解释义音。28.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29.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义的注解书,尔雅出现了,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说文解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释名出现了,开了语源学的先河。30.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唐代的“疏不破注”,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

35、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31.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善于阐明义理敢于创发新义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如王子韶的“右文说”,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进行训诂。缺乏求实精神,主观想象多。32.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清代讲究“汉学师承”。清儒有优良的学风。33.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34.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

36、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善于因音求义。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有实事求是的精神。35.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的?很多训诂家都知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段玉裁说:“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36.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清以前的训诂学家对音义关系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说明,有些人还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清代训诂学家提示音义关系的原理。段玉载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37.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哪里?他们不盲从旧说,也不妄

37、立新说。破旧说也好,立新说也好,都强调有充分的根据。戴震提出过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义理指指导思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考核与校勘、辨伪、工作,词章指讲究语法、修辞、逻辑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38.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39.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些?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40.什么是丛书?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41.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即尔雅小尔

38、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论述1.什么是以形索义(形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如刀刃的刃,象刀有刃,休息的休,从人从木。注意的问题:利用对应说文和古文字,因为说文是以形索义的专书,它对一万多个汉字的本义做了归纳,并且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因为古文字出现的时代比说文的小篆要早,字形更能反映本义,纠正说文的不足,如“为人民服务”的“为”字,许慎说本义是母猴,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39、甲骨文的“为”字是用手牵头大象,字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帮助人们劳作,这就纠正了说文。分清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在以形索意时应依据笔意,不能依据笔势。如甲骨文的“为”字就是笔意,而小篆的“为”字就是笔势。防止望文生训。如“游子不顾反”中的“顾”就是归返、回来的意思,而不理解为“念,想”。2.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的结合最初是偶然的。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和义一旦结合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用“风”字来表示刮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用其它字来表现。音义关系的回授性。在最早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近义通的关系。如间,

40、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间,后产生了同源词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音与涧就是音近义通的关系。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关系上有脉络可寻。如方言记载“蝇”在齐鲁一带称为“羊”,是一种转语。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近义通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词,而是具有普遍特性。如“攸”声的字(词)多含有长的意思。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个音素所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也可不同的音素来表达。3.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推求事物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右文说从一组词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具有同一声符的字词,含有共同的意义

41、音素,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和字意的关系入手,系统的研究汉字,揭示了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但仍然局限于形体。如以“戋”为声旁的字都有小的义,有“攸”为声旁的都有长的意思,以“农”为声旁的都有多的意思。音近义通,是清代学者广泛使用的术语,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就相通,摆托了汉字形体的限度,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意义,但也不可滥用,如明声母的字“暮、墓、晚”就表示与黑暗有关的意思,阳部字如“亮、旺、强”都有明亮的意思。4.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范畴?(如简答不用举例)。词义又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如古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

42、黄河,后就泛指江河。这就是词的扩大。词的缩小如古代“禽”指飞禽走兽,现指飞禽。转移,如寺庙的寺,古代指官府中官员办公的地方,后佛经传入中国安放于白马寺,后就为寺庙、寺院。涕,古代指眼泪,现指鼻涕。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疏到精细。如果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在于特定的文献中了。5.论本义与余义的关系?凡是每一个字都有本义,又有引申义和假借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只知道本义抛开引申义和假借义,这是一种片面性。只知道引申义和假借义,抛开本义,这又是一种片面性。这两种版面性都不能研究好古代文献。如道路的“道”,形声字,它

43、的本义即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假借义有和尚、老道。6.什么是词义的引申?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等。词义的系统性大致归纳为下列理性、形比、礼俗等三种。A.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如习,本义是反复地飞,引申为反复练习、实习、温习。B时空的引申。C反正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如果字,引申为果真。形比的引申。事物之间有外闻的偶然的相似,就使词义可以作形似类比的引申。如“斗”原是一种酒器,天上北斗跟它形状相似,引申有了北斗星。的意思。礼俗的引申。如“祭“的本义是残杀,由于古代

44、宗庙祭祀要杀牲作为祭品,所以“祭”的引申义就成了祭礼的“祭”了。7.论述说文的释义体。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如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如刃,象刀有刃。休,从人从木。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如,参,商星也。应解为:参商,星也。用“读若”“某声”说明字的读音。如哙,读若快。江,从水工声。8.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唐代李阳冰首先刊订说文解字,完成20卷。许锴撰写了说文系传即小徐本,对李阳冰的错误有所批评。徐铉奉昭校订说文即大徐本,他增加了反切,增加了新附字和注释。二徐都把原许的15篇分为30卷。清代

45、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较大的有四家,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的著述繁多,乃编说文解字诂林,在下面罗列诸家说法。9.试论裴松之的三国志的特点。它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证。引书达二百余种,注文是正文三倍。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10.从魏晋到隋唐,训诂内容比两汉有所发展,体现在哪里?(如简答只答要点)一是注释中充实史料,如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注文是正文的三部。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

46、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汇集了200多家的注音释义。考证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11.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国素看,清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乾嘉学派的产生,有利诂学的发展。从文化因素看,清代对知识分子采取了镇压和怀柔两种政策,而这两条道路又都离不开训诂学。语言学、语法学的进步也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清代学者利用了宋朝以来古音学研究的成果,并加以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清代的训诂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古音学取得的成就。12.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数量多,体例完备。

47、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13.试论训诂学今后的任务。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必须做到:在科学的语言理论指导下,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手段搞好训诂工作,分析古代书面语言里的具体情况。不断学习和吸取国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14.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忌讳由来已久。国讳,避讳皇帝的意思。如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唐太宗名世民,“三世”变为“三代”,“生民”变成“生人”。家讳。对亲属长辈的避讳。如李贺之父名“晋肃”,跟“进士”同音,所以李贺未参加进士考试。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如皇帝去世叫崩,去厕所称更衣、出恭等。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