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要读出声音来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1200655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书 要读出声音来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书 要读出声音来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书 要读出声音来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书 要读出声音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 要读出声音来(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书,要读出声音来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书,要读出声音来。读书要读出声音来,这在古人是常识。孩童开蒙,就要接受这样的读书方法弟子规上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讲得很明确。为什么弟子规要求读书“心眼口”三到呢?一是调动人体各个感知器官去接受书的内容。默读或单纯地看书,则至少闲置了一个器官即口,少了这个感知器官,就像少了一个通往记忆的渠道。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他们一生因此受用不浅。南怀瑾老人九十多岁上台演讲,随意引用古文、诗词,长而准确,这是很吓人的功夫!南老先生就主张读书要读出声音来,他说自己能随口引用深奥的古文,大段大段地背诵,都是过去读

2、书读出声音的功夫。老人说,读出声音来能培养人对书的语感,语感是帮助记忆的重要方法。再说,书是文字的汇集,而文字则源于语言,即先有声音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文字是声音的补救和备忘。所以,所有书都应该是能读出声音的。比如我们的汉字不仅是极其节省的文字,也是极富音乐感的文字。有人说,联合国的文件用五种文字印刷,同一份文件,每次都是中文版的最薄、最节省。外国人中,了解这个情况的人,很早对中文就很向往、很羡慕。其实,汉语也是极其适合朗读的文字。汉字被组合成成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诗词歌赋各种音乐感极强的文字,与其说是字义的组合,不如说是音乐的组合、美感的组合。读书读出声音来不仅必要,有时说不定还会给自己带来

3、好运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清代雍正壬子年间,陕西共考中举子不到40名,而蒲城一县就中了13名加一名副榜,即俗称的“十三个半”。有人怀疑科场舞弊,朝廷派人调查。多方调查,没有发现问题,那是为什么呢?入夜,钦差上了城墙散步,只见城外五陵宏伟,气象雄浑,城内万家灯火,县志上说“纺车声嗡嗡,读书声琅琅”,于是钦差明白了:这里的人重读书。读书的时间很多,可以早晨读,可以中午读,也可以晚上读。我以为早晨读的效果最佳。为什么呢?因为早晨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早晨读能够增强记忆。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我们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了。多多读背,有助于我们更

4、好地锻炼记忆力。早晨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在早读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学熏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早晨读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读的过程中可以排泄胸腹中的郁闷之气,使人心神气爽,在新的一天调整一个良好的状态。同时当老师听见琅琅的读书声,他们的心情也会不错,甚至是心花怒放的。最后,希望每位同学在学校的大力提倡下一进校就读书,书声琅琅,给自己带来好心情,给自己带来好运!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朗朗”“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我的母校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

5、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 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

6、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 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 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

7、,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 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阿城中文有个熟视无睹的词叫“读书”,本义是真地读出声音来。一篇文章,一首诗,一部小说,要读出声音来。古人的修改文字,

8、有一部分是依声音判断,拗口,就意味着文字有问题,要修改调整。拗口,最不堪的称为“诘屈聱牙”。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看书”。看,不出声音,顶多是突然大笑,像精神病患者一样。读中文读出声音的时代,不知为什么和从什么时候消失了。我们常常也就如此去认为中文之外的文,也是不读的。大谬不然。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俄文,我常常听到它们被读出来,懂或不懂,总之都是经得起听的。这也是我想提醒看这篇小说的中译文的人多一个心眼儿的意思。一,我假定你们不懂意大利文,懂得的话一般不会来看这中译文(不过很难说)。但是从中译文的叙述密度来说,你们大概能猜出来原文是注重声音的。语意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次你们多想象声音。声音是有独

9、立美感的。我相当不理解阅读理论只研究语意的误读,而完全忽略声音。二,当然,你们现在只能看到中译文,而我又假定你们不懂原文,所以关于声音,我们只能从中文语音方面来注意了。实在说来,这篇小说的译文在这方面是做得不错的,你只消听你自己的读,就知道了。这篇小说怎样去读,我的意思是看,我不认为我有资格做导读。第一是我对译文的态度一贯是谨慎,“它真地是这样吗?是否有另一层意思译文无法传达?”因此第二,当然是阅读理论让我们变得过分敏感,因为译者也是一个读者。负负可以得正,误读之误读的结果可能是正读吗?不可能。阅读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只有承认这个过程,我们才会摆脱心理上的负担,阅读下去。这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对

10、飞机驾驶的描写。我甚至会想,一只小鸟的初学飞翔,也是这样的感觉吗?小说通篇好像是一种越飞越重的过程状态,一直在飞,想想也是挺难写的。你的想象会和我不一样,读下去吧,小说有些长,但值得。达尼埃莱德尔朱切特身影离开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书导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总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很喜欢看书,我的孩子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少于多少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是读的不够多,还是读的不够认真”静下心来与家长细谈,我发现很多孩子阅读时有一个共性:都是在看书。他们阅读时有全神贯注的,也有左顾右盼的,还有一些总是在不停地翻动着书,但就是没有一个孩子是读出声音来的,这样子阅读对孩子写作当然只能事倍功半了

11、。那么,怎样阅读才会对写作更有效呢?个人认为,书,要读出声来。朗读书籍对写作很有益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出声音来。古人读书都是吟诵的,读得响亮,准确,抑扬顿挫,饱含感情,他们读过的书终生都不会忘记。可是现在呢?读书人没有了,只剩下看书人,一目十行地扫一眼,迫不及待地翻第2页、第3页孩子本来生活体验就少,阅读又不得法,素材积累当然就会贫乏,作文要想写好,自然如越高山。如果我们的孩子用朗读的方式来代替默读书籍,这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为写作添姿加彩。一、朗读能提高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朗读时,孩子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能够抑制其他诱惑,专注于朗读的完成,

12、这是出于对任务的理解以及对任务本身的直接兴趣产生的注意力,心理学上称作随意后注意,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注意状态下学习,最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二、经常性的朗读,口耳并用的读,能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增加了向大脑传递信息的渠道。常此读之,孩子们就能把握好写作的目标、方向。这就是孙洙笔下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了。三、常读能加强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手段。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如同进行解剖,而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

13、朗读却使人感受。”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知,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得以体现。孩子反复朗读,朗朗上口地读,注意了文章的节奏、句式等,一旦形成语感能力,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写作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四、反复的朗读,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时如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节奏分明,能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立体感,孩子能从读中感觉出字里行间的味道,虽然说不出理由,但却能真切地感觉到这个词、这句话为什么用得好。这就不单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在书面表达时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阅读经典书籍和作文书朗读很重要,但由于孩子受限于各种条件,所以

14、无需什么书籍都拿到手上进行朗读。该选择哪类书籍进行朗读呢?我把书籍简单地分为几类:一、接触性书籍:漫画、小说、历史、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此类的书籍知识面较广,应当了解,但无需深究,建议采取无声阅读。二、作文书。作文书上的文章是精挑万选出来的,结构非常清晰,出声地读,能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文章结构的章法。通过对作文书有效的朗读实践,也能很好地为学生增加素材。三、经典书籍。唐诗宋词、名著、近现代诗歌散文等都是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考验的,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朗读这些书籍能使人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丰富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气质。保持每天朗读15分钟小学生还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初级

15、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专注时间不够成年人长,如果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很容易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甚至对所学产生厌恶感。所以,不倡导一天中用大量的时间去朗读,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累积法,每天15分钟左右效果最好。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再处理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信息,犹如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读过的内容,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呼之欲出,挥笔即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出声音来。古人读书都是读出声的,读得响亮大声,字字句句都读准确,而

16、且他们读书一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出声音来。古人读书都是读出声的,读得响亮大声,字字句句都读准确,而且他们读书一般终生都不会忘记,读一本,是一本。他们不是暗中强记,而是多读自然上口。可是现在呢,读书人没有了,就只剩下看书人了。得了吧,甭说是看书,可能现代人看书只是“一目十行”地扫一眼,就接着翻第二页变成翻书人了!从心里想想,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不用要求你真的要大声朗读出来,只要你认真看,每一段都读懂读透了就行。我读书一般就是先按正常的速度读一遍,明白了它里面主要说什么之后,再读一遍,但这一次的速度慢许多,每一段都慢慢地读,细细地想,品味一下。这样才避免囫囵吞枣的情况。事实上,我并不喜欢一目十行

17、。以前大人们总觉得看书要是能够一目十行就是非常聪明了,可是我不认为。我喜欢慢慢读,因为慢慢读才会读出文章的味道。有时候看太快,反而会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我有一个同学,她比较迟钝,读东西也慢别人好多拍。每次读书,她都是慢吞吞地读。老师也经常说希望她的速度可以快一点,最好是一目十行,那样才行。一目十行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她提出的那些观点,写出的东西往往能够让我们吃惊。读同一本书,她似乎总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因此她的读后感常常写得很好。她,不也是天才么?即使没有一目十行的本领甚至有点迟钝,可她不也是天才么?当然,如果你真的看书有一目十行并且效率极高的本领,我也不妨碍你。是的,读书不需要太快,但

18、是需要用心读。那个谁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在已经不要求你口到,但求你眼到,最重要是心到。只有心到了,你才会读到文章里隐藏着的精彩部分。心到了,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排除杂念。其实,你读书的时候可以放一点音乐。不过,当你认真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耳朵根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进去,特别是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当你细细品味,再读第二遍时,适当的音乐会使你的大脑产生灵感,有时候还会帮助你欣赏文章,体会文章呢!看吧,音乐就是有这种好处。但是,要注意放的是适合的音乐。例如读散文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读武侠小说时可以放一点激昂的音乐反之,不适当的音乐可能会妨碍你读书。想想看吧,正当你

19、逐渐进入状态,散文里那些优美但朴实的文字让你心灵感受到一丝丝幸福的时候,激昂的音乐就会像把你从梦里叫醒一样,把你从这种理想的境界中拉出来。这时候你会很烦,可能会气愤地关掉音乐。但是关掉也没用,因为你的心已经不平静并有了些许烦躁,如果在这种心态下读书,效果会很差。是的,效果会很差,而且你会越读越觉得烦闷,你会变得心不在焉想出去玩。不适当的音乐,就会使你离开这种读书的理想状态。但有时候,外界的声音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例如,你读书的时候,周围一片喧哗吵杂声,你能控制?你能叫那些讲话的人都闭嘴,或者叫他们唱歌给你听?不能是吧! 但是,你能控制的就只有你的心。只要你的心平静了,你可以很轻松的就进入了状

20、态,你的耳朵就好像失去作用一样,无论外界多吵也不会受到干扰。甚至有时候你看得兴起,你还会觉的那些吵杂声是那么的动听。毛主席读书的时候,就坐在最吵的地方读书,以锻炼自己。别的地方不吵他还不去呢!不过,我自认实在没有这种能力,读书时,我会尽量使周围安静些。吵不是最要命的,被人打搅了才是。试问各位,当你看一本小说正看到高潮,或者品味一篇散文,心中正浮想连篇的时候,某位仁兄不知好歹地打断了你,你是什么感受?你是不是火冒三丈?所以说嘛,打搅别人读书是不好滴。 上面说了读书的要求,现在就来说说怎么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提高文笔。读书实际上就是“吃书”当然,我并不是真的叫你把书吃下去。如果你真的可

21、以把书切成一块块炒了之后做成菜吃,我也不阻止你我指的是,把所读的书总结出来的知识,都“吃”进肚子里,“吃”进心里。这样,你才真的算是把这部书的作用尽到最大,而不单单是读明白它,读透它。读书和写作练习是不能分开的。别人说读书就像积墨水,读的书越多,肚子里的墨水也就越多。听到这句话,我想再补充几点。书像是海绵,只要你挤,总还会有墨水挤出来的。但是,挤出了“墨水”,得到了知识,是不是自己的文采就一下子上去啦?不是的,还差远了。当从书里挤出知识来,你还得想办法把它融合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很费时间的,需要不断地练习。还不能着急,得慢慢来。就像吃东西一样,你把食物吃进肚子里,吃的时候,不能太快不然噎着,吃

22、完之后,肚子里还得消化好一段时间,才会转化为自己的能量。练习的时候要慢慢来(这很重要),不可以强求一下子到达那种程度。要慢慢地,在不断的练习中把别人的知识本领渗透到自己的文章中,逐渐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开始练习你就会觉得自己练得差不多了,事实上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文章和别人的只是表面上很相似,然而别人的内在比你充实多了。不过不要急,可以慢慢来。你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把它们转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描述起来有点难懂,但当你感受到这个转化的过程,你会豁然开朗,或者一拍脑门:“哦!原来是这样!” 读书,要读就立刻读,不可以拖拖拉拉的。环境要求也不是很高,读得也不需要很快。当你读书很认真,你可以感

23、觉到你正在进入状态。那可以感觉到你的灵魂正在书中游荡,你的心灵似乎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为人物哭,为人物笑,你很享受这种状态。这种就像和尘世隔离开来。在另一个更快乐的地方游荡的感觉。 而这,这就是读书的幸福!好文章要会读出声!提供一份现当代散文佳作篇目的诵读提示博主附记:碰上好文章(包括中文和外文的),要会读出声,否则多少总是个损失,就跟堵住鼻子吃烤鸭,只是干嚼了肉,没闻着香味儿。下面一份诵读提示篇目,是好几年前“诵经读文”之风乍起之际,为人教社编一套中小学生诵读文选时留下的旧底。出书时篇目和提示文字好像都被删掉不少(具体多少也没细对过),有点枉费了我开初挤时间付出的一番工夫,现在正好搁在这儿,兴

24、许还有用的着的人,可以参考现当代散文佳作篇目的诵读提示(李林荣编拟)蔡元培:我在北大提示: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化史和现代教育史的第一页,而北京大学是我国现代文化史和现代教育史的重要发祥地,那么,蔡元培先生,就是我国现代文化史和现代教育史赖以开端的一块最关键的基石。在上世纪初期传统守旧势力在我国社会里还占有相当优势的时代条件下,蔡元培先生成功地缔造并护卫了“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健将的出现,以及各种进步文化思潮和革命学说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传播,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最初的舞台。蔡元培先生之所以能够以一人之力担当起历史意义如此重大的使命,除了他在政坛和学界

25、均具有特出的个人资历这层原因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具有恢弘博大的思想视界,瞩望深远的文化抱负,和洞察世界大势,大胆借鉴先进国家、先进民族成功经验的领导魄力。节录在这里的,是蔡元培先生仅有的一篇自述出长北大经历的文章最主要的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对他独具魅力的思想和人格,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从一侧面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历史文化情境有所体知。李大钊:新的!旧的!提示:身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年轻一代的觉醒及奋起,抱有热切的盼望,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大量鼓舞和启发青年人参与社会变革事业的文章。语言明快,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富于雄辩色彩和政

26、治鼓动意味,是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所有这些方面在本文中均有体现,不过除此之外,结合着日常生活的场景展开具体生动的分析、辩难,这种思想方法和写作手法,在本文中也得到了自如贴切的运用,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注意,诵读时,可利用语调的高低变化,来强调文中泛论和例证两个层次的轮换。胡适:名教提示:在“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中,胡适的文学创作才能应该算是比较平庸的,他的散文和新诗大都缺乏文采,不像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那样,有一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才情;不过在条分缕析地摆事实、讲道理这方面,胡适的耐心和从容,倒似乎远在别人之上。本篇的主旨在于揭露和批评我国传统文化中重名轻实的那个侧面,这一主旨是“新文化运

27、动”的其他几位主将在各自的文章里申述过的,但像胡适这样引经据典、由远及近、一层一层地娓娓而谈,按照学术讨论的规矩来针砭传统文化弊端的文字,在其他这些“新文化”倡导者笔下,却还是极少出现的。通过见识这段文章,我们应当知道,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也是一种发表批评意见的有效方法。鲁迅:死火提示:“死火”这一奇特的意象,及其看似怪异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于人生本质深刻的思考,是以燃尽自身、为他人奉献出光与热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还是以默默寂灭、无所作为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当意识到自己为之献身的对象最终有可能化为无价值的虚空时,我们还有没有勇气把积极进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贡献一切的人生态度坚

28、持到底?所有这些沉重的人生哲学问题,都浓缩在这篇短短的、意境高缈的散文中,对这样的作品,我们诵读时应当采用悠长、深沉的语调,以显出言外有义、话外有音的意态。鲁迅:呐喊自序提示: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的家庭出身和生平经历有多么特殊,而往往取决于他面对自己人生的具体态度,以及在人生道路上他作出的一系列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伟人的自述文章或回忆录,是远比读传记作家的专访专著更有价值的事。鲁迅先生是我国20世纪文化史上的巨人,这首先是因为他对20世纪中国人的群体精神状态和合理的文化需求,作了全面、深入并且十分准确的发掘和表达。在包括本篇在内的许多文章中,鲁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反复地表明

29、:他并不是什么超凡入圣的英雄或天才,如果说与一般的中国人有所不同,那么他只是在面对生活和社会的时候,没有在自欺欺人的自我意识和“瞒”与“骗”的社会意识的双重包围之下,轻而易举地投降,而为了坚守这看起来很容易的一点精神,在中国却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本文语言凝练、酣畅,通篇饱含谋求与读者进行平等交流的深沉、真挚的感情。诵读时声调宜平稳有力,对文中的警句和已成经典的段落,可提取出来,单独体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鲁迅:野草题辞提示:以散文的形式抒发诗一样的感情,是本篇的显著特色。关于野草特点的叙述,其实是作者复杂心境的写照。诵读时应把握好作者抒情的层次和节奏,以舒缓、沉稳的语调表现出深切感慨的

30、意味。鲁迅:白莽孩儿塔序提示:鲁迅一生为扶持文学青年写下了大量饱含期许之情的序文,本文是其中的名篇。白莽,是无数为社会进步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青年之中的一位,这篇序文是为白莽而作的,但文中郁积的感情,却是面向所有像白莽一样勇于为崇高理想捐躯的青年志士的。诵读本文,应着力传达出从悲愤和哀思中竭力奋起的深沉、激越的感情。鲁迅:雪提示:鲁迅散文中很少有专门描写自然风景的,本篇是极少数的例外之一。北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雪花,之所以引起鲁迅特别的关注,表露在本文中的一个原因是,它使鲁迅联想到了一种孤独而蓬勃奋飞并且至死不已的精神形象。然而,这篇散文的魅力远不只体现在思想内涵方面,它以精粹

31、有力的修辞,开拓出了一个奇伟、瑰丽,但是又纤毫毕备,自然地融合着人间温情的朔雪纷飞的艺术境界;而贯通全文的疾徐有致、雄沉与轻快和谐交替的声韵节奏,又使这篇短文平添了一重音乐之美。本篇是适用于练习朗诵、提高朗诵水平的难得材料,但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脉络,朗诵时才可能收到较理想的表现效果徐志摩:斐伦翠山居闲话提示:本篇文字绮丽,情思绵密,从一个侧面上显露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诵读时宜通过语速、声调的改变,来强化文中的层次,以避免语气上的呆板和急促。茅盾:叩门提示:本篇旨在抒写一种忧愤不安的心境,这种心境在老一辈知识分子摸索和追寻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以及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32、之路的人生历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条瑟缩而害羞的黑狗,在寒夜时分蜷在门外不时地抓挠、发抖,把昏昏沉沉愁思满怀的作者搅扰得无法安宁。这样一个原本带有几分日常生活情趣的细节,不仅映衬出了作者苦闷之极近于无聊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有意无意地使这篇抒愤懑之作减去了一层通常难免的灰色。诵读时宜通过语气上的适度变化,表现出文中意绪的细微跌宕。冰心:往事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一四提示:本文笔致清新,兼有童话和寓言风味,所以诵读时以使用较为轻快、活泼的语调为宜。萧红:鲁迅先生记提示:在所有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为是角度最独特、感染力也最强的,本文既是一篇独立的作品,又是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

33、片断。选取日常生活细节,来折射鲁迅“于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光彩,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整体上的艺术特色,而在本篇当中,通过对比鲁迅先生生前和死后作者造访先生家的两幕场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哀痛之情,又得到了特别突出的烘托。诵读本篇,当着力把握好文中浓郁而又隐忍的缅怀逝者的复杂意绪。朱自清:初到清华记提示:这是一篇文辞比荷塘月色朴素,而情感又比背影平和的作品,但从内容上讲,它却比荷塘月色及背影都更贴近作者的职业背景和社会形象。作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际活跃在我国最负盛誉的高等学府里的一位著名教授,朱自清是以他温和而又严谨的为人风范而显示着自己的特点的,本文的许多细节对此有具体的印证,这

34、一点值得我们多加体味。夏丏尊:白马湖之冬提示:作者终生献身文教事业,性情和思想趣味偏于平实、敦厚,这一点在他的文章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白马湖”既非名胜,又无古迹,它之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别有分量,主要是因为那里曾是作者和他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们(即文章末尾提到的“大家”)办学校、兴教育,探索教育救国之路的初创之地。了解了这层关系,相信你就不会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单纯的“风景谈”了。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提示:本篇文笔淡雅,以抒发现代都市中的生活感受为主题,却有古诗的韵味和情致,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之中,蕴涵着深沉的人生哲理。诵读时语气宜平稳、舒缓,以表现出微微有些落寞,但又能够随遇而安、从生活环境的局

35、限中体会人生乐趣的情态。王实味:野百合花提示:本篇作于全民族为抵御外侮而结成统一战线的特殊历史时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提醒人们一方面应当不要过分计较“阶级仇恨的旧帐”,但另一方面也应对“旧中国的肮脏污秽”保持警惕,在作者看来,只有本着这样的思想态度,才能更好地带动各种社会力量走向光明。诵读时,须注意体会和表现作者深切而略带忧患意味的思想感情。秦牧:“谢本师”提示:尊师重道和谢本师,是我国有关师生关系的文化传统不可偏废的两个侧面,只有同时保持和发扬了这两个方面的传统,我们国家的各项文化事业才有可能是充满活力和前途光明的,而整个社会上也才有可能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而要形成和维持这样

36、的社会局面,单单苛求某一部分人是不行的。只有每一个正当青春年少的人和已经不那么年富力强的人,都对自己在时间的公正考验面前必不可免的局限,有充分清醒的自觉意识之后,整个社会环境中妨害人才成长和文化进步的毒素,才能得到遏制。诵读本文,须特别注意表现出反躬自审的郑重情态。马相伯:中国人的心理提示:马相伯先生终身奉行教育救国的理想,富有民族气节,曾创办我国近代著名的学府震旦大学,后为反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控制,又率领该校爱国师生另创复旦大学,身为19、20世纪之交中华民族屈辱遭际的历史见证人,马相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具有格外炽热的强国之心和报国之情,同时,他们对民族精神上的种种痼疾,也就不能不产生一种格

37、外痛切的批判态度。本篇言简意赅,但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对先辈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所领略。郭沫若:银杏提示:作者是在我国现代文坛上首开浪漫派诗风的诗人,他的散文佳作也多以饱满的情绪、奔放的联想、一咏三叹的叙述节奏而见长。本篇在显示了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在艺术上还具有用辞优美而不奢华,抒情和描写相互交融而篇章却未流于铺排的特色。诵读此篇,声音宜高亢洪亮,同时还须掌握好句、段之间的停顿和音调起伏。郭小川:生命的颂歌提示:本文不仅以富有激情和诗意的笔致,礼赞了生命的价值,而且针对人们在特殊条件下往往习惯于轻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切的反思。这使得我们在通观全篇时,一边能够很自然地

38、领略到情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之美,一边也能够感觉到强烈的思想冲击力,对这样两个方面,诵读过程中都有必要着力予以表现。黄秋耘:浮沉提示:在孤独和激昂、感伤和欣悦两种情绪之间游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的精神体验,但只有像作者这样惯于细腻地回味自己心路历程的人,才有可能借着这种一沉一浮的精神体验,而实现人格上的自我提升。就这一点来讲,这篇文章是更适于默读的。何其芳:独语提示:这是一篇意趣雅致的抒怀小品。它取着现代的形式,却又具有古典的蕴涵。它的情思生发自中国的社会现实,但东西方域外文化的意境,却被借了来作为这些情思的表现背景。对于艺术技巧如此考究的作品,或许我们径直把它当作诗来高诵或低吟,更能显出它

39、的特色。许广平:从女性的立场说“新女性”提示:许广平是鲁迅先生(即文中所提到的“L”)的夫人和事业上的助手。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接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女性,做学生期间,她曾与同学刘和珍等人并一道,组织和参加过抗议校内外反动当局的活动。然而走向社会、组成家庭之后,为了照料丈夫的生活,协助他更有效地从事文学创作和进步文化事业,许广平一度成为专以操持家务为主业的家庭妇女,自然,这也是在间接地为社会做着贡献。但按照新文化运动中男女平等的口号,许广平个人才华和社会工作能力的发挥,是否可以说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呢?事实上,这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特殊问题,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40、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的新女性们,都程度不同地、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问题的彻底解决,却正如本文结尾处所说,是需要包括男女两性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一起付出长期的努力的。本篇言辞质朴,情态诚挚,诵读时语调宜平和、沉稳,在句段间可作适度停顿,以显明文章叙述层次。冯至:山村的墓碣提示:本篇从一个看似得之偶然的视角,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微妙差异。作者既是深谙中外文化旨趣的学者,又是兼具中西文学两套笔墨的作家,因而沉重、严肃的人生话题,才得以呈现得如此轻松、恬淡,而又富于蕴味。诵读本文,应使用平稳中间有飘逸(尤其是文中列举的三段诗句)的声调。郑振铎:海燕提示:对久居故乡的人来说,小

41、燕子仅仅是报春的使者,而对于在离家别国的游子来说,小燕子似乎还是传递故乡讯息的信差。飞旋在茫茫大海上的小燕子,真的会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因乡愁而起的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清新柔美的文辞背后,流动着一层淡淡的惆怅,诵读这篇文章之前,宜细致体味这一点。孙伏园:红叶提示:本篇表面上是在闲谈风景、吃食和日用品等人生琐屑,细读字里行间,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为民族文化的前途而深怀忧虑的情绪。作者不是指点江山的时代英雄,但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诵读本文,语气宜平淡,作者透露心声之处,声调宜稳,语速宜缓,显出沉思意态。沈从文:街提示:作者是以描写其故乡(湘

42、西)一带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驰名文坛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本篇所展现的小城长街,就是作者“湘西风情”画卷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多民族文化成就了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雄浑壮美,但是对各民族各历史时期饶有特色的生活风习,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带上一份探访和欣赏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指引,走进这条隐没在历史当中的长街吧。瞿秋白:一种云这是一篇富有象征色彩和鼓动意义的政论。文笔简约,内涵却是厚重的。“这种云”,是中国积弱的外因,在它的笼罩下,一边是无休止的贪欲和倾轧,一边是深重的苦难和黑暗;只有“雷电”,从苦难和黑暗中奋起的人们自己掀动的“惊天动地的霹雳”,才能够驱除这种“愁云”。诵读本篇,当注意

43、在句内与句间作适度顿挫,以显出催人奋起之意。陶行知:佛罗棱萨的教授提示:本篇援事说理,饱含寄重望于后学的拳拳之意。作者是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教育实践家,平生勤于著述,文辞多取朴实风格,持论说理却颇具世界眼光。真理不在古书里,也不在洋书里,更不在嘴巴里,而在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不断追求科学进步的过程里。这样的道理,是永远不应被人们淡忘的。钱歌川:台湾初旅提示:借着这篇文章,我们仿佛领略到了半个多世纪前宝岛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风情。如今,岁月荏苒,两岸人民的生活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山河依旧,祖国文化的血脉依旧,如这篇文章中所表露的那种渴盼整个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的意愿,在海峡两岸

44、民众的心中,也是经久不变的。杨朔:埃及灯提示:对于以散文创作享誉中国当代文坛的杨朔,我们从课本中得到的印象,是不完整的。通过选录在这里的这篇文章,我们多少可以对杨朔赤忱、温和而又略带些忧郁的人格气质有所感受,同时,我们从这篇文章里也能够明显地看到,在荔枝蜜或香山红叶之外,杨朔还别有一副丝毫不饰粉黛、清爽刚健的笔墨,并且这副笔墨是更有便于他舒解自己心底的郁结的。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提示: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可是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的散文远比他的小说写得好,一个重要原因是,郁达夫的散文在内涵上更多地显示出了他将中外文化融为一炉的精神素养,而在形式上,郁达夫散文的谋篇布局和遣词用句,通常

45、又明显比他的小说要考究得多,精致得多。本文或许算不上郁达夫散文中的名篇,但上面提到的几个特点在文中还是体现得很鲜明。诵读时,应注意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情趣赞赏而不溢美的态度。雪林语堂:打狗释疑提示:“落水狗”该不该打追而打之?这是1926年初在抗议反动当局的学生运动暂时取得胜利之际,在鲁迅、林语堂等支持学生的进步知识分子之中一度引起争论的问题。深知反动当局阴险本质的鲁迅主张痛打“落水狗”,而林语堂等对中国社会还缺乏深刻认识的年纪较轻、阅历较浅的知识分子,则主张“费厄泼赖”(即fair play)。但事实很快就证实,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时,先前在“打狗”问题上与鲁迅有异议的林语堂等人,

46、大都改变了态度,其中痛彻痛悟之态显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林语堂,而本文也就是他当时的这种心态的一个集中反映。本文形式虽是书信,但除去首段之外,都是形象化的思辩性内容,其中不乏属意深切、机锋迭出的警辟之论,很值得诵读、体味。高长虹:赞美和攻击提示:本篇属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诗这种体裁初兴时期的作品,与鲁迅野草中的大多数篇章相比,它在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均显得比较粗陋,但在作品发表当时,它却是算在少有的散文诗佳作之内的;而事实上,它这种与鲁迅野草有所不同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后来许多年我们见惯了的那类散文诗的母本。诵读本文,声调宜高亢,句段间的停顿宜分明,以显出思想锋芒的尖锐,和感情上的激越之态。王力:清

47、苦提示:人们常说,甘于清贫,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一项美德。这当然并不是说知识分子是喜欢过苦日子的,更不是说知识分子不应当享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而是说,知识分子是精神领域的劳动者,而一旦在精神生活里沉潜得较深较久了,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就会很自然地会变得简单起来,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陷入非常艰苦的生活处境,也比较容易做到处之泰然。本文所披露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经济上的极度困窘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而坚守精神追求的情形。诵读本文之前,须准确理解文中所用的典故。宋云彬:父与子提示:父子两辈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的一重基本关系,谁都有为人子女的经验,谁都难免有面临来自下一代人的压力或推动力的人

48、生际遇。但是年轻一代是否就注定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站在比老一代人更先进、更合理、更正当的高度上呢?在代沟的两边,真理是不是总是摆在小字辈这边呢?这篇文章谈到的,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只能算是一个小问题,但透过它折射出的社会历史事实,却是发人深省的。诵读本文,须注意领悟文中蕴含的复杂思绪。陈独秀:人生真义提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一道,在“五四”前后发表了一系列批判专制文化、宣扬科学、民主和现代道德的文章,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与其他李大钊、胡适、鲁迅不同,陈独秀这一时期的文章以特别善于提出精粹有力的口号、主张,特别善于作出条理明晰的归纳、概括,以及特别善

49、于亮出攻势凌厉、具有破釜沉舟气概的理论旗帜,而显示着无可旁代的特色和价值。本篇是谈人生一般道理的,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批判对象,但同样体现着作者快刀斩乱麻式的思想风格和写作风格,给人以举重若轻、痛快淋漓的感觉。诵读本篇,须注意在语调上表现出足够的气势。严文井:信仰提示:作者是在凭靠着坚定无私的信仰,而不断取得胜利的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在这篇语言飘逸、诗意盎然的短文中,他向我们说明,纯正的信仰,是所有渴求健全人生的人,必不可少的精神依据和身心力量的源泉。诵读本文,须细致体味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一番深义。徐诗荃:泥沙杂拾十五提示:本篇文字虽简约、晓畅,含义却相当警辟、深刻。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50、凝聚力和群体进取心,究竟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在直面荣辱交迭、优劣并存的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无论是一贯妄自尊大的人,还是甘于自暴自弃的人,都有从民族一分子的角度上自审、自责。因为坚强有为民族,既是顶着竞争的压力一路拼搏出来的,更是时时刻刻自我鞭策、抓住每一个机遇全力奋斗出来的。芦焚:失乐园提示:成年以后的人们常感慨说,做孩子的时候是多么轻松快乐啊。然而,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是超缈的天界乐园,在汹涌无情的社会现实浪潮的冲击下,孩子们的世界是最脆弱、最容易发生歧变的。本篇最震撼人心之处,就是它揭示了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们,被畸形的社会所扭曲、腐蚀的残酷现实。诵读本文,应注意恰当地表达

51、出深切忧愤的情态。孙犁:采蒲台的苇提示:美好的人情风物,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优良一面的具象体现,在和平岁月里,它们展现着静谧安详之美;而当国事艰危之际,它们总是凸显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之美,本文所着力描述的,正是这样的一幕。诵读时应注意把握好文章前后两部分场景和情绪的过渡、转换。朱湘:咬菜根提示:本篇立意平实,于娓娓而谈之中显见出作者富有个性的生活情趣,诵读时语气宜和缓、从容。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提示:人生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过程,精神生活丰富了,日常的物质性的生活内容才会显得有意义,我们对自己的道德品性也才会有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和自我

52、约束,而整个社会空间里的正义、良善之风,也就有可能因此而变得更加浓郁一些。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讲到的人生三层次,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认同的,但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那种在人生道路上为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境界而努力不已的执著意志,却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镜鉴的。鲁迅:忆刘半农君提示:本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记人散文篇章之一。对于一位曾在“新文化运动”当中冲杀突击展现过出众才情,而后却随着社会大流日渐保守起来,最终献身于寂寥的学术岗位上的老朋友,作者是深怀哀惋之情的。中国当然需要一心专注于学术事业的纯学者,但如果是把学术工作当作一种明哲保身以求个人生计安稳的谋生之道,那么在作者看

53、来,是不足取的,尤其是像刘半农这样曾经是那么意气风发地投身“新文化运动”,而个性品质又是那么地淳厚和爽朗的人,在“新文化运动”黯然中落的时代背景下,竟自甘于“据要津”、“弄古文”的保守生活,身为往日的战友,作者不能不为之痛惜和遗憾,但人各有志,谁能改变或决定别人的人生选择呢?为了免使旧时战友的业绩被崇尚保守主义的社会舆论所掩盖,作者以饱含着朋友的“爱”与“憎”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情思隽永的文章。诵读时对文中爱恨交织的情绪应予着力表现。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提示:历史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都是和物质文化同等重要的财富。像物质文化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决定和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历史文化对于

54、现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也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这篇文章所揭示的是,东西方古老文明国度里曾经发生过的压制和残害文人的负面社会现象。一个长期不尊重精神文化生产、不能够正确理解精神文化生产者的民族和国家,难道会有真正远大的发展前景吗?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中,隐含着作者深深的忧愤之情,很显然,他写这样一篇文章,是为了使更多的人都能够对轻视和敌视文人的历史性的错误社会意识,产生警觉。王鲁彦:从灰暗的天空里提示:本篇的语言和意蕴,均具有抒情诗的风味。困在小小的病房里,作者浮想联翩,两组色调截然相反的画面一远一近地穿插着展现在他的眼前:远远地回旋在记忆中的,是故乡秀美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野、山水,而与此形成

55、鲜明反差的,则是近在窗外的阴沉的天空,以及作者由此而止不住联想到的此刻正在敌人铁蹄践踏之下的故乡的种种惨象。正是沿着这样一种思绪,病中的作者心底响起了忧切的呐喊:“我要飞回去”,“和发亮的枪尖一起”!诵读本文,应着力以尽可能自然的语态表达出从感伤到激越的情绪变化过程。冯雪峰:发疯提示:这篇作于1940年代中后期的散文诗,以更为晓畅的形式,重申了鲁迅狂人日记的主旨。一个真诚地期待并且欢迎着文化进步的社会,是不会动不动就把一部分人打入另册,看成疯子的。反过来讲,一个经常出现“疯子”和“疯子”经常被赶尽杀绝的社会,多半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背道而驰的封闭、僵化、没有实际活力的社会。诵读本文,须首先对文章

56、主旨求得准确把握。聂甘弩:我若为王提示:本篇以亦庄亦谐而又略带激愤的笔调,对专制时代的最高独裁者“王”进行了辛辣讽刺,但作者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抨击独裁者“王”本身,使作者感到更为可恶、更值得大加挞伐的,是支撑、拥戴着“王”的无数“奴才”。诵读时,当注意表现出文中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两部分内容不同的语气特点及其情绪色彩的跳跃性转换。梁遇春:春雨提示: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成功融会了中国传统散文和英国近代随笔两种体裁风格而独树一帜的散文名家。这篇作品从一个局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和两种散文风格交相辉映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又都集中在呈现个人的生活情趣和性格倾向这一点上。诵读本文,声调、语气均

57、以和缓为宜。巴金:朋友提示:先哲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之和,形成不同的人生风貌。而朋友关系,恐怕是人与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性关系。青年时期的巴金在这篇散文中,倾诉了自己深享友情温暖的幸福感受,给我们展示了人间友情至真至纯的一面。诵读本文时,在体味友谊的闪光和温馨一面的同时,我们自然也应当想到,作者之所以在这里把友谊描述得如此完美、如此圣洁,一方面固然是出于他当时作为青年人所特有的那种理想超于现实的唯美情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型的朋友关系,提出含蓄的针砭。丁玲:我怎样飞到了自由的天地提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个人经历,是很有时代典型意义的。

58、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老一辈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探索报国之路的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今天的青少年朋友已经很不容易想见了。但是为了求得正确的人生信念,寻找正确的、顺应社会历史进步的人生方向和人生道路,哪怕历尽千万般艰辛曲折,也决不退缩,这种意志品格,却是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年轻人,都应该具备的。诵读本篇,我们对此当有更深领悟。柯灵:焦土上的新芽提示:历史不应成为压在人们肩上的包袱,但也不应成为人们轻易淡忘的烂掌故。像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历次遭遇列强凌辱这样一段至今尚不算久远的历史,就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忘记的。铭记民族的屈辱史,和铭记民族的光荣史,同样都

59、是每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应有的一项基本的道义责任,这两方面的记忆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作用和群体凝聚作用。本篇以纪实的笔墨,暴露了日寇侵华期间疯狂摧残我国的文化和人民生命财产的罪恶行径,同时也以事实表明了我们民族坚韧不屈、御侮图存的精神品质。臧克家:免于恐惧的自由提示:本篇作于半个多世纪前我们国家在政治生活上面临重大转折契机的特殊时刻一边是腐朽、专制而又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独裁政权,一边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各方面社会力量紧密团结的崭新而充满希望的人民民主政权的蓝图,中国将往何处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所表达的态度,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显示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反独裁、求民主的政治

60、倾向。诵读时,应注意体味文章通过尖锐的反讽来映现正面主张的修辞效果。吴晗:论文化杀戮提示:作者是学养精深的历史学家,在国家政治生活处在新的抉择关头之际,他以古喻今,为一个正在垂死挣扎的反动没落的政权集团,勾画出了穷凶极恶之后终必覆灭的结局。诵读本文,宜以爽朗的声调,表现出坚信历史大势的气概。郁达夫:怀鲁迅提示;本篇文字精粹,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众多祭悼文章中立意最为警辟的一篇。诵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时,语调宜沉稳、平缓,中间三段则宜以高亢而顿挫有力的声调诵出。张恨水:无法安贫焉能知命提示:本篇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述说了文人在安贫乐道的传统价值观和对经济条件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境遇当中所面临的惶惑

61、和尴尬。诵读之前,须仔细体味文中用反语和曲笔之处的深层含义。许地山:上景山提示:本文藉游览景山这一角度,以浅白、通畅的语言,对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质上却无耻卑劣的古代帝王政权,作了夹叙夹议的针砭。诵读时,当注意以语气的适度变化来区分出叙述和议论两部分内容交互穿插的线索和层次。缪崇群:花床提示:本篇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构造出了一个淡淡的忧怨和缥缈的希望相互交融的诗的境界。诵读时语调以和缓、轻盈为宜。俞平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提示:在我国现代文坛上,本篇的作者俞平伯,曾是一度与朱自清齐名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文笔雅致,通常以写景为题,主旨却在显露游景之人的情趣和胸怀,本篇也不例外。美中不足的是,俞平伯的

62、散文语言总不免有艰涩古奥之处,这是他的散文最终未能像朱自清散文那样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诵读本篇之前,须在准确掌握文中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对文章所渲染的闲逸情调多作领悟。俞平伯:清河坊提示:本篇文辞清涩,富有书卷情调。文章所表露的落寞、感伤而略带遁世求安倾向的复杂意绪,是因现代社会中的变乱引起的,但其内在的形式风格却很接近雍容典雅的古文。诵读本文,语调宜舒缓、平稳。施蛰存:怎样纪念屈原提示:本篇以史论的形式,对“每一时代的人都纪念死去的屈原,而同时又都嫉忌他同时代的屈原”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我们是否常常在不经意中,把历史和历史人物修饰成了我们所喜欢的那种样子,而忘记我们自己其实也

63、正置身于历史之中呢?诵读本文,应强化声调的跌宕、顿挫,以显示辩难意味。张爱玲:烬余录提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记叙了1940年代初期日寇进犯香港前后自己作为香港大学的一名学生,所遭遇和见闻的种种情形。不厌其烦的细节描述,以及人物介绍和场面渲染相互穿插、点面俱现的篇章结构,显露着作者娴熟自如的小说式的叙事手法,并不是任何题材的散文都适宜采用这种表现手法,但在本文当中,这种手法却同作者想要讲述的内容达成了相得益彰的组合。残酷的战争可以推出旷古罕有的恶魔,也可以造就空前绝后的英雄,然而对于以饮食男女为生活基本追求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战争又意味着什么呢?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样的问题。诵读本文,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情境灵活调整语气、语速,以声韵节奏的变化,显示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丰富层次。王统照:芦沟桥提示:本文语言平实,构制严谨,对“芦沟晓月”这一著名景致,作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