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0300183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培育路径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圈群凭借交往方式的多样性、圈群内部的隐蔽性、话题范围的广泛性逐渐受到大学生的追捧,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它自身的风险性、变动性、不可控性,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诸多挑战,影响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因此,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也应对网络圈群中的舆情信息进行把控以此规范网络圈群的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可行性路径。关键字:网络圈群 社交 大学生 文化自信 培育当前,网络圈群正以不可阻挡的形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通常使用的都是微信、QQ、微博、博客、网红直播等这些圈群形式,他

2、们在给大学生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诸多挑战。因此,我们应对网络圈群加以引导与规范,让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一、 网络圈群及文化自信的界定网络圈群它是从社群进一步演变过来的,具有强大的聚合优势,它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与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格特征。尤其是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圈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这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影响,一方面它提供了网络文化资源和平台,为文化自信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它自身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也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不利因素。因此,如何将文化自信与网络圈群结合起来,就

3、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 网络圈群的概念及特征一是网络圈群的概念。当前,随着自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网络圈群的诞生,它是伴随着网络社交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指的是网友因为具有相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或价值取向等原因而形成的网络空间。比如网红达人的出现,带动了一大批粉丝,在网红圈群中,网红除了展示自身魅力外,网红与粉丝之间的文化合唱才是网红圈群得以形成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圈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网络圈群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大多数学者是从网络圈群的类型还有特征来定义的,无统一的标准。 二是网络圈群的特征。首先是交往方式的多

4、样性与风险性并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揭示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网络圈群就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多种方式,微信、微博、QQ、论坛、网红直播是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社交方式,它们具有强大的网络圈群效应。但是网络圈群的自由信息传递更加数字化、符号化,大学生接纳的信息良莠不齐,辨别力不强,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次是隐蔽性与变动性并存。网络虽然自身具有开放性,但圈群内部是比较隐蔽的。因为大多数圈群的建立都是因为志趣相投或价值

5、观相似通过“准入”或“邀请”的方式形成的。网络圈群的变动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圈群内部成员的变动性。网络圈群中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加自由化,对成员身份及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成员流动性较强。随时都有人进群、退群,这样造成圈群内部成员整体的不稳定性,对信息的把控也较难管理。(二)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对自身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则表现为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状态。大学生是最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对文化的把握将决定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新时代下文化自

6、信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认同、践行。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致力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升文化自信。二、 网络圈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网络圈群虽然给大学生不论是社交还是学习都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它的不可控性、隐蔽性、风险性等特征冲击了传统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给非主流文化提供了土壤,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网络圈群动态化、松散化的组织形式不利于主流思想的引导网络圈群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形态,它所呈现的是动态化、松散化的组织形式。当前,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个体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组织的规制对个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而基于个体形

7、成的制度安排已成为主流。高校大学生往往根据共同的兴趣或价值观相似等建立起除班级群之外的圈子,这些圈子呈现出开放、自由、多元的特点,通过这些圈群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得圈群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新常态。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发展会受到网络圈群成员的素质、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而网络圈群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使得传播的消息无法监控、成员的身份也无法辨别真假、有可能出现混迹在网络圈群的社会中的不良分子,传播一些负面内容,误导大学生,背离了主流文化思想。因此,网络圈群使得大学生交

8、往形式变得无规律可循,成员流动性较大,组织松散,而网络带来的铺天盖地的消息,无法引导大学生选择正能量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二)网络圈群中信息的良莠不齐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网络圈群由于话题广泛、传播内容及时以及互动性较强的优势,使得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内容更加复杂。圈群内部的流动性、隐蔽性,使得许多低俗的、消极的负面消息,直接涌现到虚拟的网络圈群中,许多大学生盲目跟风、不加以辨别,就转发帖子、博客,影响身边同辈群体的思想,使得非主流文化价值思想得以蔓延,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话题性的网络圈群给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干扰。像论坛、博客这样的网络圈群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发言权利,只要观

9、点受到推崇,就会形成意见领袖,而在博客论坛这样的意见领袖有时会带有主观性偏见,有时为了吸引人故意将文化信息低俗化,影响主流文化的传播。分享式的网络圈群会助长大学生烦躁的心理状态。以网红直播为例,网红与粉丝之间的交流、合唱使两者的距离更加亲近,“网络宠儿”的潮流追求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有的网红为了吸引大众,举止失范以及开放性沟通而形成的恶意竞争和擦边球的现象颇多。在这些境况下,传统文化的作用被削弱,非主流文化会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了主流文化的传播。(三)网络圈群使个体意识个性化与主流思想文化容易脱节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处于“95”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随着

10、网络圈群的发展,他们的价值观超前化、极力彰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欲望。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明显增强,家长和老师的说教方式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大,。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个人情感。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将现实中发生的事通过网络展示出来,赢得话语权。比如,有些大学生通过制作微视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赢得他人的关注,并通过网络圈群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网络圈群这样的形式也会影响他人的思想。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升学及就业等压力,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代际群体交往的鸿沟,使得网络圈群得以发展的巨大诱因。高校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圈群,长此以往,就会增强同辈群体的认同感,这也淡化了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

11、与互动,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高校网络圈群使个体个性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与现实世界交流缩减,与主流文化思想的脱节。三、 网络圈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圈群虽然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诸多挑战,但它本身具有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具有传播信息快,时事热点发送及时的优势,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相契合,同时给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机遇。(一)网络圈群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契合点网络圈群是互联网社交的新兴产物,它满足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可以释放大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受到的压力。网络圈群可以满足他们表达情感的需要,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网络带来的自由

12、和平等意识。大学生可以在圈群内部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实现对现实中自我认知状态的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网络圈群满足了大学生最活跃的文化需求,能够自如驾驭正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力的表现。网络中的一些现代文化,可以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对文化信息的甄别,在文化中识别精品,提升文化认知力和自信力,正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条件和方法论上的契合。(二)网络圈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网络圈群的兴盛发展突破了以往的文化交流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使大学生全方位、多领域的接受到多元文化,可以使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尤其是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的运用,彰显了文化传播

13、的多样化趋势,增加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传播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另外,网络圈群的发展,也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扩大人们的视野和社交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圈群中享有充分自主性的公共生活,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互动与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网络宠儿”。因此,网络圈群在当下大学生的追捧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更加良好有利的条件。四、 网络圈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网络圈群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常态化趋势,在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网络圈群的功能日益强大,给主流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都带来

14、了阻碍,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受到不良消息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圈群舆情信息进行动态把控,并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可行性路径。(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媒介能力素养由于网络圈群本身具有的社交功能,但不同的圈群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QQ、微信主要用于沟通交流,而微博、论坛、博客主要用于社会信息的推送,他们之间的行业分类和兴趣爱好界限明显。因此,不同的圈群媒介具有不同的特质,高校应对不同的圈群媒介进行分类引导,促进资源的相互利用。网络圈群应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起到补充教育的作用,发挥这一载体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网络信息中一些片面性的内

15、容随时会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的消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应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时事热点的解读,以比较有趣味、新颖的方式进行教育,对网络上偏激、片面的观点进行剖析,通过举例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关注正能量的圈群媒体,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这些媒体传播主流价值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二)加强网络圈群舆情信息把控,大力传播主流文化高校在加强网络圈群中的舆情信息把控时,应加入主流价值的供给,建立主流文件传播的阵地。首先,应对学校的圈群舆情进行回应。主要是对学校官方发出的消息,师生的建

16、议、留言,学校要及时给予回应,对一些负面消息进行遏制,避免进一步发酵,特别是针对突发的热点事件,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根据事实,澄清留言,避免非理性言论的攻击。其次,要注重主流价值话语的转变,主流价值的话语体系一般侧重于官方用语、学术用语以及经典用语等,这些用语与网络圈群中的用语显然是不同的,要想使主流价值融入高校网络圈群,就必须转变话语,可以朝着大学身喜闻乐见的形式、网络化、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再次,要注重主流价值的隐性传播。在网络圈群这一社交方式上,大学生抵制那种说教方式,所以高校应提倡以理服人,在网络圈群中,将主流价值传播引入到大学生讨论的日常话题中,通过一些观点传递或者主题活

17、动,将主流价值进行再创造,再发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弘扬主流价值,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三)线上线下挖掘文化资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要注重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既然网络圈群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就应充分利用利用网络圈群,整合线上资源,建立相关的文化传播群,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且传播一些重大传统节日的来历,通过举办一些民俗特色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可以推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讲座、专题报告、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节,让大学生在体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 另外,当代高校大

18、学文化自信的培育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现实条件息息相关。除了利用网络圈群整合文化资源,聚集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也是很重要的。在校内,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学校发展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节可以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文娱活动,拉近两者的距离,并弘扬尊师重教的精神。在校外,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纪念馆,了解革命传统文化,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一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了解我国的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总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圈群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它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因它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性,而给大学生

19、文化自信培育带来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圈群所形成的的舆论效应,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线上线下挖掘文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参考文献1叶荔辉.高校“网络圈群”舆论引导的困境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5-136.2陈业林.高校网络圈群舆情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3):90-93.3王阳,张攀.个体化存在与圈群化生活: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交与圈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2):83-88.4薛云云,张立强.网络圈群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与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2):84-87.5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79.6林晓燕.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72-74.7贺伟.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4):36-37.8刘一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7(5):172-17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