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978587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城市计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篇试行稿上2004-02-23第1节 术 语1.1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与原状维修工程.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1.3 建筑场地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1982经基设字58号执行.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总建筑面积.1.5 容积率

2、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1 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2 地面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M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建设用地面积.1.6 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1.7 规划户数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1.8 建筑层数指建筑层高2.2M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1.9建筑控

3、制线指在一定地块内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超越的控制线,又称建筑红线.1.9.1 建构筑物的主体是指不包括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如外伸台阶、步级、外挑阳台与构件等的建筑部分.1.10 建筑高度除有特别规定外,建筑高度是指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1.11 建筑间距指两幢建构筑物外墙面柱之间的水平距离.1.12 自身一方建筑间距指一幢建筑工程的外墙面中点至其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或规划河涌中线的水平距离.1.13 退让间距指临规划道路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控制线至规划道路边线最短的水平距离.1.14 原状维修指不拆除、不改变原有建构筑物的基础、外墙立面、建筑层数、高度、面积、使用性质的建设工程.第2节 建筑

4、高度2.1限制规定2.1.1 本条中的建筑高度是指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天面附属建构筑物顶的垂直高度.2.1.2 在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广州市传统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建筑高度应符合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视线分析方法如图2-1-2所示.2.1.3 在航空港、飞机场、气象台、电台与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站、军事工程设施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

5、关净空高度限制要求. 2.2建筑高度应按以下规定确定:2.2.1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挑女儿墙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女儿墙顶.如图2-2-1所示.2.2.2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面坡度大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屋脊顶或屋脊转折线.如图2-2-1所示.2.2.3 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建筑的高度应记入建筑高度:1 附属建筑的单边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的12;2 两个以

6、上附属建筑同一单边累加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12,且水平投影面积之和超过屋面水平投影面积14.2.2.4 相临两幢建筑室外自然地坪存在高差的,应按图2-2-4所示,确定建筑高度.2.2.5 在同一用地单位的建设用地内,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南向或东向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可自北面或西面建筑物架空层的梁底标高起计如图2-2-5所示.第3节 建筑间距3.1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3.1.1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方向或者由正南北方向偏东或偏西的角度在45含45以内的,为南北朝向.3.1.2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方向或者由正东西方向偏南或

7、偏北的角度在45以内的,为东西朝向.3.2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按照广州地区日照条件、城市密度分区、建筑物朝向、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与建筑属性综合确定.3.3 民用建筑的建筑间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但不得小于表3.3.2的规定值.附注: 表3.3.2所述建筑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边线起计算3.4 同属一个用地单位且在同一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其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3.4.1 两幢平行布置的建筑,应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物的建筑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3.4.2 两幢不平行布置的

8、建筑,可以以两幢建筑物相互遮挡部分的中点直线距离计算建筑间距,但建筑物之间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规定值的12以与表3.3.2的规定值.3.4.3 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可以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的建筑高度扣减北面或西面建筑物的架空层的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3.5 分属不同用地单位的两块相临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临用地红线一侧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3.5.1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平行布置的,应按表3.3.1和表3.3.2规定值的 12择宽确定. 3.5.2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不平行布置的, 可从临用地红线的建筑外墙面中点处起计算自身

9、一方建筑间距,但建筑物距用地红线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条规定值的14和表3.3.2条规定值的12.3.6 拟建建筑和规划保留的已有建筑之间的最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表3.3.2的规定.3.7 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毗邻时,其相互之间的建筑间距在满足表3.3.2的规定的前提下,允许在表3.3.1规定值的基础上扣减10.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毗邻时,建筑间距不予扣减.3.8 在建筑间距范围内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应在满足表3.3.2规定的前提下,符合以下规定:3.8.1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允许外挑不大于1.5M进深的阳台、走廊、楼梯平台.3.8.2当外挑阳

10、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大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应按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外挑边线计算建筑间距;外挑进深大于1.5M时,超出部分应记入建筑间距.3.9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如城市居民对原有自住建筑进行拆建、改建、扩建,将导致建筑间距不能满足本节规定时,只能进行原状维修.3.10 临时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3.11 位于同一地块内的两幢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民用与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按本节规定和有关专业管理要求择宽确定;距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的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符合第3.5条的规定.3.12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对

11、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第4节 建筑退让间距4.1 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与电力线路保护区等地段建设的建构筑物,其建筑退让间距应当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防疫、防汛抗洪、通讯、文物保护以与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4.2 建筑首层外墙、柱边线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4.3 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和河涌的建筑退让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4.3.1建筑控制线距相邻规划道路边线或者河涌规划控制边线的建筑退让间距,应符合表4.3.1的规定.4.3.2 东以华南快速路为界,西以西环高速公路为界,南以南环高速公路为界,北以北环高速公路为界,区内的临高速公路、公路路段的建筑工程应按表4.3.1控制临路退让

12、间距;区外的临高速公路、公路路段的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前述临路退让间距要求外,关于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保护等规定有特别要求的,应从其规定.4.3.3 城市高架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应按表4.3.1执行.但当高架路中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与地面道路规划路中线不重合时,两侧的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如图4-3-3所示: 4.3.3.1 高架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未超出地面道路规划路边线的,应自地面道路规划路边线按表4.3.1的规定进行退让.4.3.2.2 高架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超出地面道路规划路边线的,应自高架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按表4.3.1的规定进行退让.4.3.4 对外出口高

13、速公路是指西环高速公路以西的广佛高速公路路段、华南路以北的广清高速公路路段、东环高速公路以东的广深高速公路路段、广惠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北的京珠高速公路路段、华南路以北的新机场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路段.4.3.5 建筑物相临城市道路红线以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退让间距应按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控制要求控制;建筑物相临城市道路红线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退让间距应自道路红线退让10M. 4.3.6 建筑物相邻城市立交,建筑退让间距应自立交规划红线退让10M. 4.3.7 建筑退让间距少于建筑间距的,应同时适用本节和第3节的相关规定并择宽确定建筑退让间距.4.3.8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14、对特定城市地段或地区的建筑退让间距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4.4 建筑工程临铁路的建筑退让间距规定建筑控制线距最近的铁路路轨中线的建筑退让间距如图4-4所示应符合表4.4的规定.4.5 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的建筑退让间距规定4.5.1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距建筑物最近突出物的水平退让间距如图4-5所示应符合表4.5的规定.4.5.2地下电力电缆距建筑物最近突出物的水平退让间距不得少于0.75M.第5节 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5.1 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应与周边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相协调.5.2 除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危险性工厂与仓库、电站、军事营区、电信主机楼、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对保卫

15、或人身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单位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筑工程周围设置围墙.5.2.1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设置的第5.2条所列单位的围墙宜采用通透式设计,且总高度不应大于2.2M.若因特殊需要必须设置实体围墙或增加高度的,应当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5.3 建筑工程如需设置冷却塔的,应符合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要求.5.4 城市规划允许建筑工程设置室外空调器的,应当统一形式和安装位置,建设统一的遮挡设施.遮挡设施的材质、色彩和造型应与主体建筑保持协调.5.5 建筑物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色彩和造型应与主体建筑保持协调,应与主体建筑统一设计、施工,与主体建筑同时投入使用,并满足以下控制要求:5.5.1除首层外,

16、窗部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当设置于窗的内侧.5.5.2 阳台、走廊的安全防护设施不能超出阳台、走廊的外缘边线.5.6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在建筑间距内外飘的阳台、梯平台或者走廊,需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的,应按照第5.5条的规定执行.5.7 建筑物竖向管道宜隐蔽设置;如确需外置的,建筑物竖向管道应作为建筑外立面的一个城市景观要素,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建筑外立面保持统一和协调.5.8 建筑工程的无障碍设施,应按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5.9 临城市规划道路一侧商业用房的出入口宜集中设置;如确需分散设置的,位于华南快速路以西、西环高速公路以东、南环高速公路以北、北环高速公路

17、以南地区如图5-9-1所示临城市规划道路一侧的商业用房,其首层临路一侧应设置不少于3M进深的、用于疏导人流的架空通廊如图5-9-2所示.5.10 建筑外墙装修与建构筑物外飘构件必须与主体结构连接牢靠,同时应满足防水、防开裂、防腐蚀、防风化、防脱落,防强烈反光的要求.5.11附设于建筑工程外部的户外广告与招牌,除应满足第4.6.3.3条第2点的规定之外,还应符合有关户外广告、招牌设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第6节 居住建筑天井6.1 居住单体建筑如需设置天井,宜采用开口天井.6.2 居住单体建筑设置的开口天井或者由单体建筑局部相连形成的开口天井应符合以下规定:6.2.1开口天井净宽度

18、如图6-2所示应按以下规定确定:1用于厅、房通风采光的开口天井,如建筑层数不超过九层,其开口净宽度不得小于4M;如建筑层数超过九层含九层,其开口净宽度则不得小于6M.2用于非厅、房通风采光的开口天井,其开口净宽度不得小于2.4M;但仅用于楼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天井,其开口净宽度不得小于1.8M.6.2.2 开口天井最大净深度如图6-2所示应按以下规定确定:1满足第6.2.1条要求的开口天井,净深度不宜大于8M.如因特殊体型、体量设计需要,导致开口天井净深度大于8M且小于或等于12M的,其开口天井净宽度则应分别在第6.2.1条规定值的基础上递增开口天井净深度超过8M部分的50.2若开口天井净深度大

19、于12M的,开口天井的净宽度应按第3.3条的规定进行设计.6.2.3 为减少相邻住户的干扰,开口天井内的窗口宜避免相对开设,空调室外机外挑搁板应避免与对面住户窗口相对设置.6.3 居住建筑封闭式天井规定6.3.1 居住建筑如确需开设封闭式天井通风采光的,应符合以下要求:1多层居住建筑少于九层如开设封闭式天井,其最小净宽度不得少于8M.2高层居住建筑九层以上如开设封闭式天井,其最小净宽度不得少于13M.6.3.2 封闭式天井内不得外挑阳台和梯平台.设置于封闭式天井内的空调室外机外挑搁板不得超出建筑外墙边线0.5M.6.3.3 与封闭式天井相连的楼梯不得封闭设置,且应直接对外.封闭式天井应有对外直

20、接通道和排水设施.第7节 骑楼7.1 本市规划区内的骑楼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7.1.1 A类型骑楼:贴城市道路路缘石、占用人行道路的骑楼如图7-1-1-1、7-1-1-2所示7.1.2 B类型骑楼:贴城市道路边线人行道边线、无临路退让间距的骑楼如图7-1-2所示7.1.3 C类型骑楼:按照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规定退让后建设的骑楼如图7-1-3所示7.2 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应符合以下原则:7.2.1 位于传统骑楼街区的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与改造应保持原有骑楼的历史风貌.7.2.2 沿街骑楼应平行于城市道路布置,且保持骑楼建筑界面与城市道路的平齐,同时保证各骑楼单体建筑之间的统一

21、和协调,突出骑楼连续的城市景观.7.2.3 位于传统骑楼街区的骑楼,其建筑外立面的装修选材宜采用石材或其它与传统骑楼外立面装修材质相近的装修材料.7.2.4 骑楼建筑沿街店面宜采用通透的设计处理手法.7.2.5 骑楼下的公共空间不应设置直接排气的空调机、排烟扇等设施或排出有害气体的通风系统.7.2.6 骑楼建筑应进行城市夜间景观照明设计,其灯饰、建筑泛光照明灯具的设计与设置应与骑楼建筑的立面设计保持统一与协调.7.2.7 经批准的骑楼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有特别规定的,骑楼建筑的更新、改造以与新建应按该特别规定执行.7.2.8 A类型和B类型的骑楼仅适用于传统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与改造,且

22、应符合所处地段有关骑楼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的控制要求.7.3 骑楼规划控制规定7.3.1 A类型骑楼柱体外缘边线含基础和地梁外缘边线距路缘石外边线距离不得小于10cm;B类型骑楼柱体外缘边线含基础和地梁外缘边线不得超出规划人行道边线.7.3.2 A、B两种类型的骑楼,其骑楼人行道路面以下不得修建地下室,基础和地梁顶面设计标高距城市道路规划标高不得少于2M.7.3.3 C类型骑楼的临路规划控制要求应按照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规定进行控制.7.3.4 临路骑楼包括含骑楼的裙楼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1A、B两种类型的骑楼: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M时,建筑高度应不小于10M,且不大于18M;当规划道路红线

23、宽度大于或等于40M时,建筑高度应不小于15M,且不大于24M;并且,还应同时满足第2节建筑高度的有关控制要求.2C类型骑楼的建筑高度应按照第2节 建筑高度以与第3节 建筑间距有关要求进行控制.7.3.5 骑楼人行道路面设计标高控制规定1A、B两种类型骑楼的人行道设计标高应与人行道路面规划标高持平.2C类型骑楼人行道的设计标高距室外自然地坪设计标高高差不得大于0.15M.7.3.6 骑楼净空高度控制规定骑楼净空高度自骑楼人行道路面标高计至骑楼梁底设计标高;如骑楼设置吊顶,则应计至骑楼吊顶底面.A、B、C三种类型骑楼的净空高度均不得小于4.5M.7.3.7 骑楼进深控制规定1 A、B两种类型骑楼

24、的柱体外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水平垂直距离不得小于5M.2 C类型骑楼的柱体外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水平垂直距离不得小于3M.7.3.8 骑楼净空宽度控制规定1A、B两种类型骑楼的柱体内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净空宽度应不小于4M.2C类型骑楼的柱体内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净空宽度应不小于2.5M.7.3.9 骑楼沿街柱距控制规定:A、B、C三种类型的骑楼的沿街柱距不宜小于6M.7.4 有关骑楼的其它规划控制规定7.4.1 A、B两种类型骑楼的外墙凸出的装饰线不得大于30厘M,且不得外飘阳台、窗框与构筑物.7.4.2 C类型骑楼的外墙外飘构件应按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有关规定进行控

25、制.第8节 建筑场地竖向设计8.1 基本规定8.1.1 建筑场地竖向设计以下简称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建筑布置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8.1.2 竖向设计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本市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必须采用广州市平面坐标系与广州高程系统,广州高程系统与1985国家高程系、黄海高程系、珠江高程基准的换算关系如下:广州高程 1985国家高程系 4.26M广州高程 黄海高程系 4.41M广州高程 珠江高程基准 5.00M8.1.3 竖向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场地设计高程应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对起控制作用的坐标与高程不得任意改动.2符合建筑室外自然地坪排水与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且不得

26、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竖向设计标高应和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标高保持统一和协调.如地形条件允许,应和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设计标高持平.3符合城市道路、广场、各项市政工程管线敷设高程以与绿化覆土深度要求.4在满足各项建筑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应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原有自然地貌的人为影响.8.2 室外自然地坪的设计形式与设计要求8.2.1根据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以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室外自然地坪设计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小于5% 时,宜设计为平坡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大于8% 时,宜设计为台阶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为5%8% 时,宜设计为混合式.8.2.2 台阶式和混合式中

27、的台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台地划分应与建筑的平面布局相协调,并充分考虑地形坡度、坡向和风向等因素对建筑布置的影响.2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3台地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确定;台地间的高差宜为1.53.0 m.4公共建筑室外自然地坪的竖向分台设计,其台地间的高差宜与建筑层高成倍数关系.5住宅建筑室外自然地坪的竖向分台设计宜采用小台地形式.6使用性质相同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同一台地或相邻台地.8.2.3 根据建设用地的主要类型,竖向设计坡度应符合表8.2.3的规定.8.3 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如果已经编制了专项规划,应

28、按照经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尚未编制专项规划的,应符合下列规定:8.3.1 建筑场地与规划人行道边线衔接处,室外自然地坪起坡点的竖向设计标高应符合以下规定:1城市规划道路已开通的,应与相邻人行道的规划标高持平.2城市规划道路未开通的,应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的规划标高持平.8.3.2 临城市道路一侧建筑退缩间距范围内的室外自然地坪设计坡度规定8.3.2.1纵坡设计坡度:应与相临城市道路的规划纵坡保持一致.8.3.2.2横坡设计坡度:1无进车道时,室外自然地坪向城市道路一侧横坡设计坡度宜为1%3% ,地形复杂的地段,允许在0.5%6%之间变动.2当建筑物设进车道时,室外自然地坪向城市道路一侧横坡设计

29、坡度应为0.4%3%.8.3.3 地下停车库出入口处行车道起坡线不宜超出首层建筑外墙边线.8.3.4 当建筑场地内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衔接.8.3.5 临城市广场的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城市广场的竖向设计标高保持协调.8.3.6 建筑场地内的步行系统应按照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竖向设计.8.4 非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非临城市道路、广场的建筑场地,其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周边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标高保持协调且不得妨碍相邻建筑场地的排水.8.5 室内外地坪竖向设计标高8.5.1 室内外地坪竖向设计标高如图8-5-1所示应符合以下规定:1临路室外自

30、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Gu应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Gu Gd L i单位:M公式符号含义:Gu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Gd室外自然地坪起坡点竖向设计标高Gd值应符合第8.3.1款规定L 建筑临路退让间距L值应符合第4.3条规定i 室外自然地坪临城市道路一侧设计横坡i值应符合第8.3.2款规定2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规定临路一侧开设出入口的首层室内地坪设计标高与同侧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高差应控制在0.150.30M范围以内.8.5.2 当城市道路纵坡大于2.5时,临城市道路一侧分散设置出入口的商业用房,其首层临路一侧应设置不少于3M进深、用于缓冲室内外地坪高差兼疏导人流的架空通廊,架空通廊内部的

31、分台步级不得超出建筑控制边线,架空通廊以与室外自然地坪具体规划控制要求见图8-5-2与本篇第7节 骑楼.8.5.3 当临路建筑退让间距少于5M,建筑工程临路一侧开设出入口的首层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大于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1.20M时,其室外台阶外伸步级距离建筑控制线应有不小于1.5M的缓冲进深,具体规划控制要求如图8-5-3所示.8.6 室外自然地坪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1室外自然地坪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坡度小于0.2%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室外自然地坪设计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0.20m以上,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3建筑工程室外雨水排出口内顶高程宜高于受纳

32、水体的多年平均水位.有条件时宜高于设计防洪水位;4有内涝威胁的,应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5当建筑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建筑场地时,宜用边沟或排截洪沟组织排除建筑场地外围的地面雨水.8.7 竖向设计与城市景观8.7.1 竖向设计应有明确的城市景观设计意象,并符合以下要求:1保留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2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区段和设施;3保护和强化城市有特色的自然与规划的边界线;4构筑美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8.7.2 室外自然地坪分台设计要求:1室外自然地坪作分台处理时,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型应有

33、利于环境协调;有条件时宜少采用挡土墙;2用于城市公共活动的建筑室外空间,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行设计;3地形复杂的室外自然地坪,其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的形式和尺度宜有韵律感;4位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内高于1.5 m的挡土墙以与位于城市生活、生产区内高于2 m的挡土墙,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8.7.3 位于珠江岸线、规划河涌等滨水地段的建筑工程,其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近水空间.8.8 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对建筑高度以与建筑层数有特定限制要求的城市丘陵地段,应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执行;除此之外,坡地建筑的计算建筑间距建筑高度以与建筑层数的确定

34、还应符合以下规定:8.8.1 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应按照第2.1.4条的规定确定.8.8.2 坡地建筑的建筑层数应由地面以上最大的建筑层数确定.8.8.3 对于按顺坡退台设计的建筑, 当退台后沿顺坡一侧的建筑边长不超过其下标准层对应建筑边长的12,退台后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的12时,坡地建筑的建筑层数如图8-8-3所示进行确定.附录 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与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3 本标准与准则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不大于、不少于、不小于,包括本数;所称的大于、小于、以外、多于、少于不包括本数.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