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传人:桂梅 文档编号:13908585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71.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3年10月28日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i总贝y1.1 为了加强瑞安市(以下简称本市)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 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浙江省城乡规 划条例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强制性技术 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工 程(新建、改建、扩建);其中临时建设工程、危房拆建工 程、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村个人建房,另按有关规定 执行。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镇可参照执行。2建设用地兼容性2.1 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 按照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

2、镇规划标准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进行分类。2.2 为保障土地利用的灵活性,提高行政许可的效率,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时,可对地块土地利 用性质依据瑞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类别一览表(表 1) 规定的兼容性许可的范围执行。该款规定已列入控规的,在出具规划条件时可直接相应变更;未列入控规的,应经控规 修改程序变更,但规划条件已经出具的,不得变更。瑞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类别一览表表用地ffift竝磁容用地性质兼窖罪啊輪面 积地Kft大可占比例备注雕地関A. E3 OK幕功M拱居民配 碁月瞬券施鼓 駄嗓中r综合布局商业 服务地(E)零售商业甲地(L11)也 Ek W

3、130K叢励參耐謙容, 建畅市缘合烘往 比例內可根据实际需扌Itt市场用地行h 压 WK W2. Ml30ffii餐饮用地CB13)A. E4m蔗谊用地(E乩E40商务用抱(B2)A. E30fti娱乐康体坤地(B3)扎B3M地A)行政井公用地)d 沁 Bl. B2, M B3慟艾化设施用地CA2)Ah g M. A? 曲、Bl. 32、E3 竝 E3体盲用地U4)A1-.也 A3、A5.馭 也 Bl. B32嘩医疗卫坐用地瓯Air 豆、Ms h& Bl25M1Tdk 用地(W粪工业用地哪1)h BL B2; W130K孝工业用地A DE 瑰、Ml. WU IK30W三葵工业用地M3)L Bl

4、. B2、氐 W30K帧 饰 WftW一樂物流仓储用地卿1)As ER E2x Ml23K予報愿仓储用地弭2)A. El.理、?、M22S三类物流仓储用地(忙A. Bi.氐 H2珈朋通设地交通枢纽用地(S3)A. B交通轴用地和A. E绿地与广场用地(刀A. B甌】.上逛開地(盟号实關14况可巨垃粹IL乩c莫囲她*監在呑共管理乌必共服畀设以 馳身門测 捷永道路乌交適设题地中兼窑髯爵曲艮奔逡 就的设査畫进fr专頂论込3建筑3.1 建筑容量3.1.1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 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3.1.2 建设用地小于表建设用地下限指标(表 2) 的,不宜单独零星

5、建设永久性建筑。建设用地下限指标表表2建设项目类型居住非居住低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建设用地面积(mJ5001000200010003000但有下列情况之一,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 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1. 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 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农村地区的村镇建 设项目。2. 因邻近土地为已实施或已经通过规划审批的河道、道路、 绿化等工程,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3.2建筑间距3.2.1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 卫生、防疫、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建 筑间距图示见附录三。3.2.2 住宅建筑间

6、距(一)住宅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 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首先必须保证受遮挡的住 宅获得符合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本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及规划设计项目 的日照分析应依据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日照 分析技术规程(DB33/1050-2008 )。本市住宅日照标准为 大寒日旧城区、中心城区、规划区有效日照时间不低于2小时;旧城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 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 1小时的标准。中心城区旧村改造项 目确有困难的,参照旧城区执行。拟建建筑建设后造成原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不满 足日照标准或原不满足日照标准的现状住户日照时数减少 的,

7、在符合其他要求的前提下经与上述住户协商同意并经市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通过补偿作为救济,补偿 标准由建设单位与受影响住户商定。(二)住宅建筑间距除满足住宅日照标准外,还应满足 以下规定。1. 平行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间距:遮挡物朝向为正南北向的,中心城区、规划区不小于南 侧建筑高度的1.1倍,且不小于12米。旧城区不小于南侧 建筑高度的1.0倍,且不小于10米。平行布置且方位为非正南北向时,住宅正面间距可按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表 3)换算。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表3方位0 -15 (含)15 - 30(含)30 -45 (含)45折减值1.0L0.9 L0.8 L0.9 L注

8、: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 L 为正南向住宅的标准建筑间距(m)。3.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朝向为东西向的,中心城区、规划区不小于主朝向一侧 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且不小于10米。旧城区不应小于 0.9倍,且不小于9米。2. 垂直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间距:中心城区、规划区不小于东侧或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9米。旧城区不应小于0.6倍,最小值为8米。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山墙宽度等于大于16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规定控制。3. 低、多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建筑 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4

9、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 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 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4.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朝向为南北向的,当南向为面宽小于等于32米的高层住宅时,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33倍加12米,且最小值22米。南向为面宽大于 32米的高层住宅时,不小于南 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加12米,且最小值为22米。当南向为面宽大于32米和小于等于32米叠加的高层住宅时,取 最大值。朝向为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的0.4倍,且最小值为22米。5. 高层住宅与低、多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住宅与其东(西)侧低、多层住宅的

10、间距不小于22米。面宽小于等于32米的高层住宅位于低、多层住宅南侧, 其间距不应小于高层住宅建筑高度的0.33倍加低、多层建筑高度的0.55倍,且最小值为22米;面宽大于32米的高 层住宅位于低、多层住宅南侧时,其间距不应小于高层住宅 高度的0.5倍加低、多层住宅高度的 0.55倍,且最小值为 22米。高层住宅位于低、多层住宅北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低、多层住宅建筑高度的 0.55倍加12米。6.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垂直布置时的建筑间距不宜小于18米。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 制。7. 高层住宅与低、多层住宅垂直布置时的建筑间距不宜 小于13米。8. 高层住宅与高、低

11、、多层住宅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 的建筑间距:当两幢住宅的夹角小于等于 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 布置的间距控制;大于 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 宅间距控制。9. 旧城区或旧村改造时新建建筑物和相邻未改建建筑物 的间距可视情确定,但必须符合建筑退让、消防、卫生、防 疫、环保,建筑和工程管线的保护要求,对未达到国家和地 方日照标准的建筑不得降低原建筑的日照水平。(三)住宅山墙间距。低、多层住宅的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高层住宅与低、多层住宅的山墙间距不小于9米,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的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 要求的,应按消防或通道要求控制。(四)住宅外墙北向(南

12、向)凸出物累计长度超过建筑 外墙边长1/3(2/3 )的,住宅山墙设置阳台的,建筑间距从 凸出物或阳台的外沿计算。(五)住宅底层为商业或其他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 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 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3.2.3 非居住建筑间距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3.2.4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侧时,两者 之间的间距按住宅间距控制。3.3 建筑物退让331建筑物退离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电力线、地下管线及地界的距离,除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外还须符合 本节规定。3.3.2建筑退离道路红线(一)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无特殊交通要求的建 筑,后退

13、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表4控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及交叉口的最小距离表4宽X- 度M誣道路葩的最小距离(m)局g怂口的詁礎离 做如豳S制)(m)乐备层建筑fHs多层豌高层K主要朝向答r要朝向3n531224 (含 24)5128510各n12315401015151320注:1.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计算, 以建筑物底层最突出的外墙边线为准。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后退,按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切点连线起算,后退距离等同较窄路的后退距离。异形交叉口的建筑后退由规划设计另行确定。2.城乡规划功能已调整为非工业的现状工业点企业(老工业点)改造建筑后退受场地限制确有困难的按道路宽度降一档。(二)在房屋密集

14、地区建高架桥,房屋与高架桥外侧的间距不应小于10米,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报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缩小间距,但不得小于6米, 并宜设隔音板。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 筑物,后退高架道路边缘的距离按表5控制。建筑物离高架和匝道的最小距离表5卿建筑物需瞅高架和匝道的#謂多层1miM30JL520匝道131015(三)新建、改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中的大型商场、 影剧院、游乐场、宾馆、体育场、展览馆、大型办公楼等公 共建筑,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还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 通、防灾、通风、绿化、工程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四)沿街建筑因市容及环境景观等需要,可外挑阳台、雨

15、蓬、招牌、灯饰,但建筑物任何部位垂直投影不得超出道路红线;外悬净高在消防通道处不得小于4米,其余部位不得小于3米。(五)建筑物沿城市道路的围墙、基础、化粪池、净化 池、地下油罐、地下水池,台阶、管线外挑部分垂直投影、 附属设施等不得压、越道路红线。(六)围墙、大门后退。除特殊要求外,围墙中心线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米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定:当界外为已征用地,围墙中心线应与用地线吻合;当界外为未 征用地,围墙基础不得逾越地界。大门及单层门卫设施,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米,并满足行车视距要求。333 已建铁路两侧建设应按铁路技术规范规定及铁 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要求进行退让。规

16、划铁路按规划路轨中 心线两侧边轨向外各 30米为规划控制廊道。轨道交通控制 廊道应依据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详细性规划及国家相关规范 要求进行控制。3.3.4 已建高速公路两侧建设应按高速公路技术规范 规定进行退让。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公路兼作城市道路时,沿线建筑应同时满足后退城市道路要 求。特殊情况下,征得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后,可适当减少退 让距离。3.3.5 建筑后退用地红线: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 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 应按消防间距的

17、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表6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间距,沿路建筑按后退城市道 路红线要求。(二)当北侧是居住用地时,除按表6控制外,还须同时符合第二节建筑间距和日照分析计算规则的有关规定。(三)除市政管理用房、公厕等社会公益项目外,建筑物后退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距离按表建筑物后退城市公共 绿地边界的距离(表 7)进行控制: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表61 离、距/界一晌1E日躯E日-朴规甫北朝向布层33层65SL32m 苓12 池Lto4112 南;122向m次5层 低-一33层-33层 咼0 a96茶西朝向布置层035高.2122 1向 次f层层高2m 刃10 北甫

18、2 O I1 T1 北福2 J1- Ao 北*:注:1建筑本身及相邻建筑均为非住宅建筑时,其退界距离应结合消防间距确定,且不小于2. 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离界距离按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控制。3. L :高层居住建筑面宽。4. 中心城区、规划区指旧城区以外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以内区域。建筑物后退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距离表7建筑类别后退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最小距离(m绿地在建筑的东、西、南向绿地在建筑的北向低、多层33高层6不小于10米3.3.6 建筑后退用地界线距离和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 规定。因基地条件限制不能同时符合规定的,经与相邻地块 产权人协议并经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19、,在确保满 足建筑间距的条件下,可适当缩减基地边界后退距离,但必 须符合消防规定。3.3.7 超出建筑外框(地上部分)的地下建筑物,后 退公共绿地(绿化带)的距离不应少于3米;后退城市道路、 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应少于地下建筑物 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的 0.7倍,且最小 值不少于3米。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 效的施工方法,向周边用地单位或个人公示后,报规划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缩小后退距离。在城市道路红线24米以上的交叉口没渠化设计的; 当 界外建(构)筑物、地下工程有特殊要求时,视建筑结构设计及场地地质情况;都应加大新建地下建

20、筑后退地界的距离338当相邻地块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项目协商谋求建筑联体建造时,地上建筑物可不按第3.3.5条要求、地下建筑物可不按第3.3.7条要求控制连接处离界距离,但应满 足其它相关规范要求。3.4 建筑高度3.4.1 新建、改建建筑物,建筑高度须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高度控制要求。3.4.2 不计入建筑高度的屋顶突出物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建筑高度的15%特殊需要的,须经专家论证后再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3.4.3 建筑高度计算:(一)当计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和生态园区、航空、微波通道等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构 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二)以上区域以

21、外地区的建筑高度:1. 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至屋面面层的高度计算。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其 面积总和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时,以及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空调冷却塔等均不计入建筑高度。2. 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至檐口的高度计算。3. 弧形屋面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至弧形波峰顶的 高度计算。3.5 建筑基地的绿地3.5.1 各类建筑基地的绿地和绿地率应符合国家绿地 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规划报批时要有专门的绿化规划 布置图和绿地率计算书。3.5.2 一个街区内的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 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绿地

22、 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3.5.3 位于中心城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 绿化指标的,可将地下室顶板面、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折算成 地面绿地面积。地下车库、地下建筑覆土顶面相对设计室外 地坪高不大于1米,平均覆土厚度不小于 1米,乔、灌木种 植面积大于绿地面积的 70%绿地率按绿化面积的 100%+算; 平均覆土厚度小于1米,灌木及地被配置为主,绿地率按绿化面积的30%折算;其余公共屋顶绿地率按绿化面积的20%折算。嵌草铺砖停车场绿地率按绿化面积的20%折算。3.5.4 建筑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必须严格保护,在距 树冠垂直投影外5m范围内严禁建设任何建、构筑物。3.6 其他

23、3.6.1 住宅裙房商业用途的限定:(一)旧城区以外地区的住宅裙房中不宜设置菜市场。(二)住宅底层或裙房中不宜设置餐饮与娱乐用房。3.6.2 新建低、多层住宅宜采用坡屋面。3.6.3 高层居住建筑不得在阳台或外墙外设置花池, 低、多层居住建筑在阳台外或外墙外设置花池的,其放置花 盆处及建筑底部须采取防坠落措施。364新建建筑实行架空线入地敷设,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外机及附属设施统一设置。推行水、电、燃气数据户 外或远程采集。4各类建筑停车指标配置4.1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依据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公安厅关于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浙建规 2007166号)以

24、及相 关文件的要求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交通影响评价与建筑 方案同步审查。4.2 本市住宅和常用公共建筑停车配建指标按表&表9、表10执行,其余工程设施停车配建指标按浙江省工程建 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执行。住宅停车配建指标表8护弯建疏面枳机時泊位(停车切户)非材功车 (停车儘炉中心如区陶dh马屿200tn*151.5102.005皿*尸建篩面和累匆1J0L0叹1,4如m疋尸崖筑前140曲0J80.806111.060皿或戶淫税。曲亦0.60.40.9尸建琉面积 筑注0.4040.30.60J2.04.2.1 陶山镇、湖岭镇、马屿镇、高楼镇镇区之

25、外区 域停车配建指标可适当降低。旧村改造住宅机动车配建指标:城市规划区内按每户1个配建,陶山镇、马屿镇按每户0.6个配建,高楼镇、湖岭镇按每户0.4个配建。常用公共建筑停车配建指标表9项目机动车泊怪 (停车位皿血嚨说面积)非机动车(停车垃 /100m2WSffl 积)旧城匮、镇区中心誠氐.规划氐机关行政办公楼1.22具他办公楼1.61.03商业雍违1.0125农贸市场0.406S专业帘场朋1.26餐馆、酒店、茶磐建筑15184422 陶山镇、湖岭镇、马屿镇、高楼镇镇区之外区域停车配建指标可适当降低。旧村改造商业机动车配建指标:城市规划区按 1.0个 /100川配建,陶山镇、马屿镇按 0.8个/

26、100川配建,湖岭 镇、高楼镇按0.6个/100川配建。旅馆停车配建指标表10项目机动车(停车位海客房)非脈t车(停年牍客房)1.5二娄215注:1. 一类指星级宾馆,二类指普通旅馆。2.配套的餐饮、娱乐、商场设施停车位另计。4.3 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和特殊困难地段的机动车停车 泊位可根据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进行确定,报本市城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旧村改造 已设计一层满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的并采取技术能增加停 车位后还不能满足要求的,不足部分可视实际情况而定。4.4 城市道路同侧相邻建设的两宗及以上的建设项目,因建设用地较小,单独设置配建停车场(库)难以达到规范 要求的

27、,经批准后,可集中统一设置配建停车场(库)。4.5 吸引有大量出租车的旅馆、饭店、娱乐场所、办 公、超市、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应在基地内主体建筑人 流主出入口处设置 5个以上专用的出租车候客位。在有接送 学生上下学需求的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附近,应设置临 时停车泊位。5竖向设计与山地建筑5.1 在建筑总平设计中,场地设计标高与建筑土0.00标高应结合现状地形及周边城市道路、相邻地块场地的标高、 城市竖向规划确定。场地设计标高的确定(内部主要道路及铺装广场标高) 要求:5.1.1 如规划条件中未明确场地坪标高,场地现状地 形标高低于相邻地块或规划道路中心标高的,贝U以周边主要 城市道路标高加

28、上 0.2米作为场地标高。5.1.2 场地周边有多个道路中心标高,且高差超过0.3米或道路有一定坡度的,可结合具体情况在报批建筑方案时 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5.1.3 场地结合园林设计进行景观堆坡的,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进行地形改变,但场地起算点标高以周边主要城市 道路标高加上0.2米。5.1.4 特殊地形,另行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5.2 山地建筑设计时,当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寸,宜规划为平坡式;当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寸,宜规划为台阶式。5.3 山地建筑的台地高度、宽度、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满足使用要求确定,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米。5.4 公共建筑用地分台布置时,台地间高差与建筑层

29、高应成倍数关系。5.5 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的上缘与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其下缘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米5.6 山地建筑的山区广场最大坡度不得超过3%5.7 砌筑型挡土墙的坡比值宜为0.5-1.0。5.8 山地建筑的挡土墙高度宜为1.5-3.0米,超过6米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米,在条件许可时, 挡土墙宜以1.5米左右高度退台。6城市管线6.1 地下管线的位置应与城市规划的道路、铁路、地 下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地上的杆塔 和线路还应与城市用地规划相协调。6.2 在城市重要地段、主要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各种 工程管线一般应地下敷设;对现有架空线应根据规

30、划结合旧 城改造逐步改为地下敷设。6.3 各类管线应平行道路敷设,走向要顺直。各类管线之间的水平及垂直净距,应按城市工程管线 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执行。管线间的水平、垂直 净距确因实际困难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按规范采取安全加 固、保护措施,能达到安全要求的由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视实际情况会同专业部门确定。6.4 管线综合(一)本市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 编制管线专业系统规划,由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 衡。(二)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采用城市统一 座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 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

31、地质危险地带和洪峰。6.5 管线埋设凡在城市道路内埋设管线,均应按管线综合规划断面安 排。各类管线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平行规划红线敷设,走 向顺直并有各自独立的敷设带。在适当位置应安排横向过街 统一管廊,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建设综合性的管沟。城市道路两侧用地内的专用管线应当布置在道路红线 以外。6.6 管线的设置方位,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在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内进行管线工程建设的,管线位 置的规划安排应当遵循下列规定:(1)在规划红线的中心线以东、以南,主要安排雨水 管、污水管、电力管(沟);(2)在规划红线的中心线以西、以北;主要安排给水 管、综合信息导管(沟)、燃气管;(3)在快车道下敷设

32、雨水管、污水管和综合管沟;(4)在慢车道下敷设给水管、电力管(沟)、综合信 息导管(沟);(5)在人行道下敷设电力缆线、信息缆线、燃气管和 条件允许的小口径配水、配气管;(6)在绿(林)地下敷设输水管、合流污水干管以及热 力、油料、化工物料等特种管线;(7)弱电(通讯)管线应当遵循同沟异井的原则统一设 计、统一埋设。各类管线工程的建设,应当控制在规划安排的对应管线 位置范围内,不得占用其他管线的规划位置。6.7 下列地段的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敷设:(一)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 速路、主干路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二)重要城市广场及道路交叉口;(三)道路与铁路

33、、河流的交叉口处;(四)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如政治活动中心和 外事活动中心);(五)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物下。正常状态下的信息电缆、给水管、热力管、排水管可进 入综合管沟。6.8 架空线设置的规划要求架空设置的电力电缆和信息缆线,应当采用单杆多回路 方式,沿城市道路、公路和河流两侧架设,尽量避免跨越城 市道路、公路和河流。架空线的杆塔应当整齐、规则排列,设置牢固,符合市 容景观要求。在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的条件下,新建架空 线应当与现有架空线合杆建设,避免增设杆塔。6.9 高压线设置要求在城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道、繁华街道以及重要风景旅游景区和对架空裸导线有

34、严重腐蚀性的 地区新建应采用地下电缆。城市市区现有的110千伏以下(含 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应逐步改为地下电缆。6.10 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35500kv高架架空电力线路的规划走廊宽度,应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及用地条件,结合表 6-1的 规定,合理选定。规划新建的66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不应穿越市中心地区或重要风景旅游区。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表6-1媒路电压筹皴高圧袋走廊更度(祁351220阪1101525220304033035455006CF-756.11 无线电台等无线通讯设施应在规划收讯区域内设 置,并报经无线电管理部门和城

35、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设置微波通道,一般不得进入市中心区。7城市绿地7.1 综合公园建筑用地宜小于 7%绿地面积宜大于 70%带状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宜为10-25%,建筑用地宜小于2%绿地面积宜大于 70%街头绿地是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 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当沿道路布 置的路侧绿带宽度超过 8米时,根据规划可以划为“街头绿 地”,算作公共绿地;当路侧绿带宽度不超过 8米(含8米) 且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时,应计入道路广场用地内。街头绿 地中的绿化面积应不小于总面积的70%7.2 城市内河两岸必须开辟公共绿地。沿河绿带每侧宽度为:规划河宽小于 20米时为

36、10米,大于等于20米时 为15米,特殊情况下,可放宽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宽 度,沿河设置3米以上(含3米)道路不计入绿化带宽度控 制。重要水源保护河段与重要景观河,按规定范围控制。7.3 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的绿地应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应不小于广场总 面积的10%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具有地方特 色。7.4 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区、 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开发建设,严禁在风景林地、城市山坡 地进行土石开采等活动。7.5 城市山体公园及景观生态山体的山脚线外3米范围为山体保护控制线,

37、在控制线内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山体的 挖建活动。7.6 属于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遗迹等按紫线管理 办法执行。8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计算8.1 详细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地价及 规费收取、建筑设计、规划许可、竣工验收中的建筑规模按计 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控制,涉及建筑面积的计算按照国家和省房 产测量规范执行。8.2 按照国家和省房产测量规范需计算建筑面积的建 筑物地面以上的建筑面积全部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但 符合下述各款规定的,按照该款规定计算相应的容积率建筑 面积指标:1. 位于停车设施紧张地段的项目,鼓励建设多层立体 式停车楼,停车楼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由规划 条件明确,利

38、用地面以上的架空部分用于社会公共停车的车 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2. 住宅建筑用于住户公共活动的架空部分以及商业、 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底层为城市提供永久性的建筑开放空间(单个空间面积不小于 400平方米)无条件地为公共使用的, 该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3. 住宅建筑层高大于 3.6米(含)的,按该层建筑面积的1.5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 住宅建筑层高大于4.2 米(含)的,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跃层式住宅(上下二层楼层平面都在本套内的,套型面 积大于144平方米的住宅,根据使用功能,允许每户一个起 居室厅在户内通高)起居室(厅)的户内通高

39、部分不超 过该户型建筑面积的18%且通高部分高度小于 7.2米的,可 按其实际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起居室(厅) 之外的其他部分(不含阳台)或出现通高情况、起居室(厅) 通高部分超过该户型建筑面积的18%或通高部分高度大于7.2米(含)的、错层式跃层通高的,按本条第三款第一项 的规则计算。4. 办公建筑层高大于 4.2米的,超出部分以每 1.2米 为单位累进增加0.5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即层高为4.2 米-5.4米含的,按该部分建筑面积的1.5倍计入容积率建 筑面积指标;层高为5.4米-6.6米含的,按该部分建筑面 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以此类推。)5. 宾馆建筑层高大

40、于 4.5米的,同本条第4款方法计 算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6. 商业用房实体分隔面积为 3000平方米(含)-10000 平方米且层高大于 6.6米的、分隔面积为1000平方米(含) -3000平方米且层高大于 5.4米的、分隔面积为1000平方米 以下且层高大于4.5米的商业建筑、沿街小开间店铺式的商业建筑层高大于4.5米的,同本条第4款方法计算容积率建 筑面积指标。单个空间建筑面积在 10000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 业建筑,可按其实际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7. 大型会议室、宴会厅和有特殊空间高度要求的配套用房,以及建筑内集中设置共用的主入口门厅、大堂、中庭、内廊及采光厅等可按

41、其实际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 指标。8. 多层普通工业厂房层高大于6米(含)的,按该层建筑面积的1.5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低层普通工业 厂房层高大于8米(含)的,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 积率建筑面积指标;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建筑可按其实际 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9. 建筑飘窗的窗台面与室内地面高差不应低于0.3米,且其进深自墙体内侧至挑板外侧不应大于0.9米,窗净高小于2.2米。超出此规定的飘窗,如净高大于2.2米(含)的, 按挑出墙体外的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如净高小于2.2米的,按挑出墙体外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 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窗台板水平投影与

42、楼板或楼板挑出部分重叠的,不得认 定为飘窗,应按其窗台板外挑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 面积指标。10. 住宅未封闭阳台(包括计算一半建筑面积部分)建筑面积不应超过住宅总建筑面积的6%且进深小于等于3.0米,如超过6%和进深大于3.0米的,超出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积 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隔层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未封闭阳台建筑面积计算指标,并按照未封闭阳台的 计算要求纳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11. 设备平台按同层标高外挑或内凹净宽宜为1.0米、面积3平方米内,面积大于 3平方米的、与室内地面连通的 设备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未封闭阳台建筑面积指标;封闭的同层标高设备平台按照其

43、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设备平台应按平面套形布局合理确定 位置;空调室外机位进深不应超过0.7米。12. 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除作为车库及消防、人 防、配电等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外,其余建筑面积按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相关文件执行。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高 出室外地坪1.5米的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地上建 筑面积及建筑密度。13. 超高层建筑里的避难层除避难空间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外,其余面积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指标,层高同标准层。8.3 建设项目初步规划设计方案、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 计及审查提供的技术经济指标中, 应分别列出项目的总建筑面 积(含各主要功能的分项面积)及计入容积率

44、的建筑面积指标。9附贝U9.1 本规定由市住建局负责解释,特殊情况下,需要 突破或调整本规定,由市住建局报市政府批准后方可执行。9.2 在本规定实施前,尚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的项目可按本规定执行。9.3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瑞政发2011141号)同时废止。9.4 若本规定与国家强制性规范相抵触,以国家强制 性规范为准。9.5 本规定采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如遇调整 的,从其调整。附录1名词用语解释1. 建筑容积率(容积率)。在规划项目建设用地内,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总和 (含 在室外地面以上的部分高度超过 1.5米的且层高

45、2.2m的半 地下室)与规划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2. 建筑密度。在规划项目建设用地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含超 出室外地坪1.5米的半地下室部分)与规划项目建设用地面 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3. 低层建筑。指檐口高度小于等于 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至 三层。4. 多层建筑。指檐口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的建筑。(在本规定中, 高度大于等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建筑间距按高层建筑计 算)5. 高层建筑。指檐口高度大于等于 24米的建筑。当檐口高度小于等于 24米建筑的屋面上除必要的楼梯间(包括电梯间)、水箱、 设备间外,布置有可使用的室内空间时,其高度如超出24米,应按高层建筑计

46、算建筑间距。消防对高层建筑的界定按 消防规范确定。6. 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相连的, 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 建筑。裙房高度超过 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7. 城市道路。指相关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支路等级及以上的道路。8. 红线、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红线分道路红线、用地红线、建筑红线。道路红线指道 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用地红线指建筑基地的边界线,建筑 红线指建筑地基墙面的控制线。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 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 线。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紫线指文物保护单 位对周围建设提出要求的控制线。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 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

47、、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 的控制界线。9. 建设用地面积。征地面积或地块面积扣除城市道路面积、公共用地之外的净用地面积。10. 山墙。建筑的左右两端墙,其中住宅两端面为住宅侧面,当被 遮挡住宅侧面开窗且为该套住房唯一居室采光窗时,视为住 宅正面。11.本规定用词说明:执行本规定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48、反面词采用“不宜”。(4)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 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执行”附录2计算规则1.建筑面积计算。按浙江省房屋建筑面积测算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计算。2. 建筑间距计算。(1)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 间的最小的垂直距离。(2)建筑外墙北向(南向)凸出物累计长度超过建筑外墙边长1/3(2/3 )的,山墙设置阳台的,建筑间距从凸出物 或阳台的外沿计算。外挑超过1.5米的,按外挑最大点开始计算。(3)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 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

49、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 的垂直距离。3. 建筑高度计算。(1)本规定仅适用于确定建筑间距、离界距离和后退 城市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他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 分析等),按建筑物的最高点计算。(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见图1);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见图2)。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 45度(含45度)的,自室 外地面算至檐口顶(见图 3);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 面算至屋脊顶(见图 4)。建鎖高度计草附R1FH=HcH自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顶取室夕哋面至槍顶图4屋

50、面坡度丸于45ffi 3厘面坡度小于!附(含囲 )H=HcWvVH亡室弓面至檐口顶H自室外地面至顶附录3建筑间距图示建筑间距图示同时符合L&1毗LxlOtn中心城区、规划区同时符合Lx 1 .LHjU12mK.多层屆住建铳南北向平行布宜同时符合LyD.?HaMr9mJ _Zj同时符合莎1卫耳Ly10ni低、多层居任建筑东西向平行布買同时符合他B.吐)L-yc8m Bldrn同时符會SK.THXdTHLx5=9tn BW 怡mf.多层居住建蔬垂直布這时,南:!術的闾距同时符合弟I.范Q.6HL8m BW1 伽低、多层居住建筑SMfiTE时,东西向的阖距建筑间距图示高层居亡南北向平行布置1/ /同

51、日惰合: L0.5Hi412mLx22tn同3惰合2Lx250.33H;4.12mLjt$22tn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多层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叠同时符合;LxO .5H1-JJ:(L32mLx 孑 22mLx5O33Hw015HXLW32tn 盼Lx 孑2 2mLx0.5H12mS不宜小于18米L不宜小干12米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南北向的间距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垂直布置时,东西向的间距建筑粪型、排列方式建筑I可距图不排列方式建筑间距宀亠L-不宜小干13議高层住宅弓低、多层住宅垂直布買时.南北向的间距高层住宅与低“多层任宅垂直布曹时,东西向的间距低层独立式佐宅低层注宅噩二多层住宅山两北向建筑闾距U东西向建筑间距B建巩山F証$庫Z亠届层住宅附录4建筑离界距离图示建筑离界距离图示低、多层居住建筑南北向布苴低、多层居住建筑东西向布首*JOM1mhub高层居住建筑低层独立式住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Li主妾朝向L2次妾朝向1,0示离界览离仅栢周边地决规划未确定的荷况,芳周边地决已有规划或已建成, 则需同时満足第32.1条建筑间距要求2.高层居住建筑次要朝向_俣拎诟建各层次住宅时,余剧间距不够部分由后建建筑承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