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7676172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02.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税制第一章第五版马海涛(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税制中国税制主讲:王欣主讲:王欣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税学院E-mail: 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知识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制度与税法税收制度与税法第三节第三节 税收分类税收分类第四节第四节 税制体系税制体系 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知识一、税收的概念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政治权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征收实物或货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一

2、)税收征收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一)税收征收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二)税收征收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税收征收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三)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 (四)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四)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一)无偿性无偿性 (二二)强制性强制性 (三三)固定性固定性 三、税收的职能三、税收的职能(一一)财政职能财政职能 是指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这是税收首是指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这是税收首要的、基本的职能。要的、基本的职能。(二二)经济职能经济职能 是指税收在组

3、织收入的过程中,必然改变国民收是指税收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必然改变国民收入在各部门、各地区、各纳税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入在各部门、各地区、各纳税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改变利益分配格局,对经济产生影响。这是税收的改变利益分配格局,对经济产生影响。这是税收的派生职能。派生职能。四、税收的作用四、税收的作用(一一)组织财政收入组织财政收入 (二二)调节经济调节经济 (三三)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 (四四)对经济实行监督对经济实行监督 2004-2012 2004-2012年度我国税收收入统计年度我国税收收入统计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年度年度税收收入额税收收入额增长比例

4、增长比例20042004257182571825.67%25.67%20052005308663086620.02%20.02%20062006376363763621.94%21.94%2007 2007 49443 49443 31.4%31.4%2008 2008 54220 54220 18.8%18.8%2009 2009 63104 63104 9.8%9.8%2010 2010 73202 73202 23%23%2011 2011 95729 95729 24%24%20122012 110740110740 11.2%11.2%五、税制构成要素五、税制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税收制

5、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包括各种税收法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律法规、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一一)纳税义务人纳税义务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1.1.负税人负税人2.2.代扣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3.3.代收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义务人(二)课税对象(二)课税对象(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反映了一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征反映

6、了一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征税对象是一个税种区别另一税种的主要税对象是一个税种区别另一税种的主要标志标志,是税,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1.1.税目税目 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体现了征税的广度。体化,体现了征税的广度。列举法和概括法列举法和概括法 2.2.计税依据计税依据 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三(三 )税率)税率 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累进税率产品比例税率产品

7、比例税率行业比例税率行业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差别定额税率分级分类定额税率分级分类定额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四级全额累进税率四级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所适用等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所适用等级的百分比计算应纳税额的累进税率。级的百分比计算应纳税额的累进税率。例例:某纳税人的计税依据为:某纳税人的计税依据为30003000元,则其应纳税额为:元,则其应纳税额为:30003000 15%15%

8、450450(元)(元)级次级次级距级距税率税率1 10 0500500(含)(含)5%5%2 2500500 2000 2000(含)(含)10%10%3 320002000 5000 5000(含)(含)15%15%4 45000 5000 20%20%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四级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在征税对象按数额提高一级距时,只是超过部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在征税对象按数额提高一级距时,只是超过部分按照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税。分按照提

9、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税。例例:某纳税人的计税依据为:某纳税人的计税依据为30003000元,则其应纳税额为:元,则其应纳税额为:500500 5%+1500 5%+1500 10%+1000 10%+1000 15%15%325325(元)(元)级次级次级距级距税率税率1 10 0500500(含)(含)5%5%2 2500500 2000 2000(含)(含)10%10%3 320002000 5000 5000(含)(含)15%15%4 45000 5000 20%20%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比较:1.1.全额累进税率的缺点

10、全额累进税率的缺点:当征税对象在两个级距的临界:当征税对象在两个级距的临界点时,税收负担会呈现出点时,税收负担会呈现出”跳跃式跳跃式“增减变化,甚至增减变化,甚至税额增量大于征税对象增量不合理情况。税额增量大于征税对象增量不合理情况。因此在税制设计时较少应用。因此在税制设计时较少应用。2.2.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避免了全额累进税率在两个级距临界点处,征税对象的避免了全额累进税率在两个级距临界点处,征税对象的负担剧增剧减的缺陷。负担剧增剧减的缺陷。利用利用”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会简化计算。,会简化计算。应税税额征税对象的数额应税税额征税对象的数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

11、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 指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按照全额累进指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按照全额累进税率计算需要扣除的一个数据。税率计算需要扣除的一个数据。l定义法定义法本级速算扣除数用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数额用本级速算扣除数用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数额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数额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数额l公式法公式法本级速算扣除数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所得额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 单位:元单位:元 级数级数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税率(%)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1 050

12、050250020001025320005000151254500020000203759超过超过100000的部的部分分4515375土地增值税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表土地增值税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表级数级数增值额与扣除项目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金额的比率税率税率(%)(%)速算扣除系速算扣除系数(数(%)1 1不超过不超过50%50%的部分的部分30300 02 250%-100%50%-100%40405 53 3100%-200%100%-200%505015154 4超过超过200%200%的部分的部分60603535(四四)纳税环节纳税环节 1.1.一次课征制一次课征制 2.2.二次课征

13、制二次课征制 3.3.多次课征制多次课征制(五)纳税期限(五)纳税期限 “期期”“”“限限”的含义的含义(六)纳税地点(六)纳税地点(七)减税免税(七)减税免税 (1)起征点)起征点:课税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课税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2)免征额:在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征额:在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3)减税免税)减税免税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制度和税法税收制度和税法一、税法概念和特点一、税法概念和特点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纳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1.1.税与法的共存性税与法的共存性 2.2.税法关系主体的单方固定性税法关系主体的单方固定性 3.3.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 4.4.税法结构的综合性税法结构的综合性二、税法的作用二、税法的作用(一一)税法的社会经济作用税法的社会经济作用(二二)税法的法律规范作用税法的法律规范作用(三三)税法的渊源税法的渊源 1.1.宪法宪法 2.2.税收基本法律税收基本法律 3.3.税收法律税收法律 4.4.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行政法规 5.5.税法解释税法解释 6.6.税收条约税收条约(四四)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税收

15、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根据税法的规定形成的权利征纳过程中根据税法的规定形成的权利义务义务关关系。系。1.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2.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3.3.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1.1.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1)(1)权利主体权利主体 征税主体: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海关征税主体: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海关 纳税主体: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主体: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2)权利客体:征税对象权利客体:征税对象 (3)(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

16、西,也是税法的灵魂。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征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征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2.2.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税收法律事实决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税收法律事实决定定.3.3.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 (1)(1)对国家利益的保护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2)(2)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五五)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法律体系 1.1.税收实体法税收实体法 2.2.税收程序法税收程序法 3.3.税收处罚法税收处罚法 4.4.税收争讼法

17、税收争讼法 第三节第三节 税收分类税收分类一一.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分类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分类1.1.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通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2.2.所得税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企: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3.资源税资源税:是以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是以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的税种的通称。(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18、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用税、土地增值税)4.4.财产税财产税:是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房产:是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房产税、契税、车船税)税、契税、车船税)5.5.行为税行为税:是以某些特定的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是以某些特定的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通称。(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称。(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二二 、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 1.1.从价税从价税 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2.2.从量税从量税 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三、按

19、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1.1.价内税价内税 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部分的税收。2.2.价外税价外税 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的附加的税收。的附加的税收。四四 、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 1.1.直接税直接税 指税负预期不能转嫁,由纳指税负预期不能转嫁,由纳 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2.2.间接税间接税 指预期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指预期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五、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五、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 1

20、.1.中央税中央税属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属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和使用的税种。(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2.2.地方税地方税属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属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和使用的税种。3.3.共享税共享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或方法分成的税种。定比例或方法分成的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税)中央政府固定收入中央政府固定收入1.消费税消费税(含海关代征部分)含

21、海关代征部分)2.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3.关税关税4.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1.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2.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3.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4.房产税房产税5.车船税车船税6.契税契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1.增值税增值税(中央中央75%75%,地方,地方25%25%)2.营业税(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地方中央,其余地方)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

22、的部分归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按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按60%60%与与40%40%的比例分享的比例分享)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60%60%与与40%40%的比例分享的比例分享)5.资源税(资源税(海洋石油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6.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

23、部分归地方政府)7.印花税(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94%归中央政府,其余归中央政府,其余6%6%和其他和其他印花税税收归地方印花税税收归地方)第四节第四节 税制体系税制体系一、税制体系一、税制体系(税制结构税制结构)二、影响税制体系设置的主要因素二、影响税制体系设置的主要因素(一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二二)国家政策取向国家政策取向(三三)税收管理水平税收管理水平三、不同类型的税收体系及其主要特点三、不同类型的税收体系及其主要特点(一一)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体系及其特点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体系及其特点(二二)以所得税以所得税.(三三)以资源税以资源税.(四四)以低税结构为特征的以低税结构为特征的“避税港避税港”税收体税收体系系(五五)双主体税收体系及其特点双主体税收体系及其特点四、我国现行税制体系四、我国现行税制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